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哪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谚语中蕴含着佛法的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

  释意:这句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与佛教中的“忏悔”观有着相似的内核。

  无量劫中,我们一直沉迷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当中而不能自拔,又在贪、嗔、痴、慢、疑的五毒之中造作下种种恶业。这些恶业就像一颗颗种子,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一点点发芽、长大,如果不加以铲除,最终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让我们无法成就。

  我们的业障就好像毒药一样,而我们的身心,正如一个盛装着毒药的瓶子。我们要用它来装甘露,就必须先把瓶子里的毒药倒出来,然后清洗干净,要不然装再多的甘露,最终也会变为毒药。而忏悔,便是在清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因此,为了让修行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恒常忏悔是万万不可少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释意:“种什么,收什么。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句俗语与佛教典籍《涅盘经》中"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有着相同的意义,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因果定律。

  佛教常讲: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万事皆空,唯有因果不空。万事万物,有其结果必有其原因。世间宇宙的一切必遵循其因果规律,因果是无处不在的。如勤奋学习,便可进入高等学府;努力工作,便可事业进步;锻炼身体,便可拥有健康的体魄……生活中这些日常事项,无不是因果定律的实际体现。

  然而对此,很多人的疑问点其实在于: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因果定律是“漏掉”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有思维,就会有想法,就想表达,从而就有行为,于是“造因”就开始了。至于这些因什么时候感召果报,那要看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下所造因的强弱,还有看其它诸因缘条件等因素,才能决定未来的果的形成。因果定律当然适用于所有人,只不过什么时候能得果报现前是要等待机缘成熟的。

百善孝为先

  释意:“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此句话反映了对孝亲报恩的重视,这便与同样提倡要“报父母恩”的一些佛教思想有着类似的内涵。

  孝道向来为佛教提倡,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包含孝亲报恩内容的经典很多,例如《增一阿含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

  据《父母恩难报经》所述,父母有十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这些恩情概括起来,被称为父母恩,即常用回向偈中“上报四重恩”的四恩之一。

  那么,佛教中所讲的“父母恩”到底是何意义?对此,《玉佛丈室集》中就载有真禅长老对此问题的开释:“因为父母亲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怀胎哺乳,吃尽千辛万苦,才把我们培养成人,要报答父母之恩,只有在百劫千生中常行佛道,于十方三世中普度众生

  这样,不仅一生的父母,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拔和济度。不仅一个人的父母,而且每个人的父母,都可以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二种重要因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