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僧团制度在佛经中叫什么?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21-08-04 作者:觉醒法师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觉醒法师:僧团制度在佛经中叫什么?

  僧团制度在佛经中叫法不一,有时被称为“尸罗“,有时被称为“毗奈耶”,有时被叫做“波罗提木叉”,有时又被叫做“优婆罗叉”尽管名称各异,但其意不出戒、律二字。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称之为戒,取其防止不正当行为,抑制不合身份之妄想的功能;从约束、惩戒的角度来说,名之为律,取其调伏身心、约束言行。教育改造的意思。

  佛陀涅槃时。为防止僧团纪律松弛、形象遭损,于是特将律藏传给平时行为最为规范的弟子优波离。

  在佛涅槃后,由大弟子大迦叶组织的三藏结集大会上,优坡离先后八十次登上法座,宣说他所听闻的戒律条文,后世称为八十诵婆尸沙。若干年后,僧团内部由于见解的不同、地域的分布以及传承的关系,产生了分裂,形成了二十个派别,史称部派。

  二十个部派各有其独特的观点,相互之间有磨合、有激荡,整个部派佛教时期约四百年的时间,纷争不断。反映在礼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五派观点是: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的五分律,大众部的僧衹律和迦叶遗部的迦叶遗律。

  僧团的行为规范——戒律,内容非常丰富。最基本的条款有五条、八条和十条,它们分别适用于在家男女信徒和初出家行者。要想获得出家人的正式名分,还必须受持具足成。

  就戒律的性质而言,所有戒条又可分为性戒(必须无原则遵守的戒条)和遮戒(执行。过程中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融的条款)两种,性戒针对的是那些原本就是罪恶的行为,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另有一种行为,本身算不上是一种恶行,但由于它的存在,可以引发其他的罪恶言行产生,因而也要被禁止,这一类戒条称为遮戒。

  例如饮酒,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人们饮酒之后,会被迷乱以致犯错,因而对一个修行者来说,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理智,必须戒除,但是如果是因为治病必须,也可在征得同意后适当饮用。

  五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条,是在家信徒和出家修行者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戒的基础。所谓五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从内容来看,非常简单,与其他宗教所规定的教规没有多少区别,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想要遵守得很好却非常不易,正如中国禅宗一则公案所说的那样——三岁小孩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这则公案是这样说的:

  从前有一位青年僧人不远千里经过长途跋涉慕名去参访一位得道高僧,向他请教佛教修行的关键是什么?高僧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年轻人很失望,认为自己此行太亏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谁不会说?高僧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对他说,这个道理虽然连三岁的孩童都明白,但是八十岁的老人却未必能做得到。

  这则公案从另一个侧面也向我们展示了释迦牟尼当时制定五戒时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他要培养的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简单入手的实践品格,在磨炼意志渐趋成熟之后再逐步深入,可以收到事半功信的效果。这也是佛陀独特的教学方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