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修学纲宗

  学僧修学纲宗

  太虚

  ──二十年三月在闽南佛学院讲──

  去秋到北平、四川,差不多离开十来个月,回院见又有许多学僧是从各处地方来的,这也是很可喜的事!我在此处不能多讲,数日后又要到别处去了,竟没有闲暇与诸僧谈话;所以我今天特将在此处修学的一个纲宗,提出来讲讲。

  一、立志的标准

  大家来此处修学,当然是抱了志愿而来的。前次、我曾教你们将各人已往的经历和趋向的目标,作一个简单的写明。看到各人所写的,固然都是很有志愿而非无目的地漫然集合于此处的。然要在此共同修学,尤要有共同的志愿。固不妨个人有各人的天性,有各人的环境,有各人的出发点,有各人的趋向地,但总须有贯通的共同志愿,所以我首先要讲立志的标准。此标准,大家应立志修练,学习成功,即可为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如从学佛法的广远意义讲起来,当然在发菩萨心,行菩萨道。但从南普陀寺所以办闽南佛学院的僧伽教育来说,即是看到近来中国的佛教僧众,对于住持佛法,已不能胜任其职。佛教在中国现今之制度与其在历史上之关系,住持佛法的责任,的确是在僧伽。但是现在僧伽不振,需有适应时机之施设,将其复兴起来;故近来中国佛教寺院中往往设立佛学院;而我们创办闽南佛学院,亦为应此造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的需要。大家若皆抱定此种志愿而来求学,由同志、同行、同趣、同向、而自然易成共同和合之精神,与教职员亦成共同的志愿,于是乃能融合闽南佛学院多人而为一体,互相督促而有进无退。至各人于此标准中也许得有差异,因为虽同是要做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人材,但这种人材也是多方面的,要有各种学识和经验的,固亦不妨就其性之所好者偏重之;但总须贯通在此标准志愿范围中,而后能觉得所领受者与其志愿很为相宜,与诸教职员亦能精神一致,共同站在住持现代佛教之现代僧伽上。

  二、为学的宗旨

  诸学僧既然要来做成一个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那么、各人自己的身心,就要浸渍在佛法的正见和正行中,而使自己的身心完全与佛法相应,这就是对于个人人格上的为学宗旨。而利他方面,还要拿一个热烈的心肠,来将那佛法昌明建立流传到世界中去。换言之,不仅解行佛法独善其身,还要将佛法扩充到全社会里去,发展到全人类中去。既然如此,在此修学时期,必须要预备办这种事业的工具,即是要有世间的各种常识:科学、哲学的常识,各民族历史、地理等文化的常识,此外还有宣传佛教的文字语言。倘使没有普通的科学、哲学思想,而历史的关系和地理的根据,亦复不知,世界的常识完全没有,则就不能阐扬佛法到世界中去;倘使没有很好的文字和语言做工具,则心中的佛法便没有方法使之传播出来。话虽这样说,但各人须要把所以学这些学问的宗旨,抱得牢牢的,不可失掉!要知道、学这些学问,为了要把佛法流通到世界去,把他的真理阐明出来,以作济世利人的事业。故根本宗旨,在于佛学。如失掉了这根本宗旨,纵然有很好的文字语言,但你所发表出来的,不是佛法,而是你个人的意见或是另外的思想。这于所以要有世界常识的本旨,完全相悖逆了!倘知道为宣扬佛法而学这些的,那么、就学日本文来说,便不是想将来做日本文教员,或是普泛的想将来阅读和翻译日文书。假使如此,则是与通俗为谋生活而读日文无所差别,而与佛学院学日文的宗旨,不合了 ! 所以、各人须把佛学院──为显扬佛法而学习这种学问──的宗旨抱定,各人皆站在佛学的立场上,把佛学认真的修习,把精神集中在研究和修学佛法上。这样去兼习世间的学问,才不会离掉佛学的宗旨。

  三、院众的和合

  上之两种条件,还是属于内心生活的,要将这种内心表现出来,而作到事实上的院众之和合;即是佛学院之大众,要作成和合的、表里一致的和合众。这也可分做两点:一、师生的和合,就分位上说,是有学僧和教职之别;而在事实上,要作成一个很和合的僧伽团体,不惟精神上如是,即是外表之礼节仪式上,亦要表示出很有秩序的一致和合样儿来。如学僧对教职有相当的仪礼和恭敬,教职对学僧亦有深切的爱护和照顾。推其原因,学僧是因为知道教职是为学僧而来服务的,故知恩报恩,知德报德,而有亲切和悦的礼仪恭敬之表示;教职因为知道学僧从各方而来,其立志为学都是相同的,故教职对于学僧有深切的爱护和体贴,凡为学僧合宜的需要和要求,样样竭力应付,而以众人的公共利益为前提。如此、则师生志同道合之精神,见诸于日常实用起居,亦成为很有秩序很有规则很整齐严密的一个团体了;亦即师生成了和合一致而立于共同遵守之律仪上。真能达此目的,则院中教职员学僧不难为僧伽团体中之精神和合的模范了。二、教职员与教职员和学僧与学僧的和合:院里教授功课的教员,办理院务的职员,皆要合作进行,不致稍有阻滞。其志愿,其目的,其宗旨,其方针,皆要共同在一个方向上,而要表现出有组织的气势来。同时、教职员与教职员,学僧与学僧,学僧与教职员,皆能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循共同之轨则,终日到晚的日常生活,天天如是,这正是养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的实现;也就是闽南佛学院能够造成住持佛教的现代僧伽的实际成功。

  四、环境的适应

  环境的范围很大,而此处所讲之环境,乃以闽南佛学院所日常接触者为限。此中亦可分为两种:第一、对于南普陀寺的适应,第二、对于南普陀寺所在的厦门地方之适应。此二种、皆是本院院众日常所接触到的环境。就第一点说,南普陀寺与闽南佛学院实在是有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本院不但设在南普陀以内,而其设立的基本即在南普陀寺,这个学院也可以说就是建筑在南普陀寺之上的。本院院众对于南普陀寺的环境,应当好好的去为适宜的应付,不得有所抵触,致生障碍!就日常生活方面说,每日三次过堂,一次上殿,这是全寺僧众所共同实行的,所以要与佛学院以外的僧众有共同一致的行动。现在南普陀寺既未曾另改规制,而本院院众须要切实履行南普陀寺的制度;这样、院众寺众都成和合一致而精神统一了。凡人都有适应环境的必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说得好,适者就生存。意思说:凡是一个人或一种族,能与所接触的环境相适宜,那就可以生存。现在本院院众的共同精神,要有此种观念,即是要能善于适应南普陀寺所行的规制。简单的说,遵守上殿过堂等规则;谨饬出入往来的行动,乃至对于南普陀寺的办事职员要有相当礼节,不可有轻犯的情形,这是适应南普陀寺环境的一种。其次、学僧对于南普陀寺的寺众,要具报恩心、慈悲心。要知道我们在院内修学,可以得到于身心有益的智慧功德;而其余的寺众,因为要适应社会环境去办理事务,不能够进来修学。但是他们办的寺务,即是于你们修学有很大的恩惠。不要觉到他们不能修学,智识不如你们,对之起骄傲心!要懂得你们之所以能够修学,乃是由他们的劳苦而才能如此的。故对之要生起谦恭的心,要生起慈悲心,与寺职寺众感情融洽,将所求得之佛法利益,能有资助他们的地方。本院众须注意于此,不可像其他寺内的佛学院,往往发生寺院冲突的情形!本院创办有年,初时未免有这种幼稚毛病,近来好像一个儿童渐渐大起来了,应不会再有那无知识的举动暴发出来。因为长大成人,都能知道人生以感情为重要,所以要将潜移默化的精神表现出来。大家都应以众人的利益为前提,不生起知识上的骄傲,而有慈悲的表现。倘使不这样,那就同蛇吃了水草而变成有毒的东西一般,不但于人莫有利益,反而有损。院众能注意于此,不但佛学院的基本可巩固,并且更有扩充的希望。

  再就第二点说,本院设在南普陀内,南普陀寺所在的地方即是厦门。每日山门一开,便与厦门的社会群众相接触。但日常是由南普陀寺的办事僧众去应付他,而院众对于应付厦门社会的事情是很少的。但有时候也有这种事情,必须要闽南佛学院院众和南普陀寺寺众共同一致去做的,大家就要共同去切实的做,以应付这种环境;例如每年做水陆、逢香会的时期等。其次、对于厦门本地的言语,得暇时也可以留心学习;如能懂得一点厦门话,设逢厦门偶有特别的时机,也就可以随时做一点宣扬佛化的事绩,而去适应社会群众之需要了。这样,闽南佛学院为南普陀寺内之一个修学的机关,又可为南普陀寺外之一个弘化的机关了。如此、厦门人乃不难得到闽南佛学院的好印象,也可以使厦门的民众,对南普陀寺增加信仰,并对于佛教生起正见。再其次、从个人方面来说,假使本院一个学僧走到厦门街上,或到厦门所在的各寺庵里去,也要有使人可钦可敬的地方,不要使人看到你们,说你们不学还好些,一学到反而比平常更不好;总要像受过僧教育的样子。所以、那种善良的、温和的、可敬可尊的仪表,必须要具足的。假使把这种条件做到,则在寺内就成功和合的律仪团体,在寺外就成功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分子。环境是极宽广的,不仅厦门,而闽南、而福建本省,乃至影响到别省以至全国的事,也是有的。但现在姑就切近的厦门而言,能有可钦的感情,不骄傲而谨让有礼的外表,则就容易使人景仰而感化,也就可以说慈悲化的主义实现!闽南佛学院对于此点,现在是能渐渐的转移社会,使人感化的时机了!我希望本院院众更要向前进一步,要能够使闽南僧众都生起这种观念,以为我们出家人不可不去佛学院参学,不可失去这种良好的机会不去琢磨。这样、才算得办这闽南佛学院有了一点实际的成绩和效果。

  这四点,每人每天早晚可拿来审察!倘是在如此做著,则佛学院的精神就会增长,好像春天的树木发荣而生长似的。觉到这天所为的有点不大相符,就要痛自忏悔!倘使看到同学中有点不对,也就要去劝勉他,那末大家对于佛法上就日日增长。佛经云:因戒生定,倘使对于这四点而能好好底实行,那就是守戒,也就能使心神不散、贯注安定了。

  此外还有四点,可以做大家日常内心反省的工夫:

  一、信心充实否?我们在这里学佛法,我们每日就要在内心中问我们自己,是否对于佛法的信心有所增加。如对于佛法的信心有所损失,觉到佛法淡薄寡味,那就不对了!倘使一天一天的觉到佛法有趣味,对于我们有实际的利益,那就有了进步和效果了。学佛,是以信心为本的。学的一般知识,并非完全是好的,譬如世界上有那种邪识恶见,做出那种荼毒生灵、残害人民的事实,也是由学得来的结果。故为学非漫求智识,而要有佛法上信心的充实。换言之,如果信佛,就不失去学佛的资格;不信佛,就是智识丰富,也是于实际毫无裨益。

  二、见解正确否?自己的见解,也应天天去省察,看他是否一天一天的明确而正当。倘能一天的正确一天,那末、虽学世界上各种学术,但遇到各种的思想义论当前时,菩萨须在内心中省察,是否我的心为他所引动和诱惑?能否用佛法来判断他和摄化他,将他的不好底渣滓排去而将他的好底精华吸进?于是对于佛法正当明确的见解,就能日日焕发。倘不能如此,觉得佛法沉闷而枯寂,时为通俗学说思想所牵引,则你的根本被他摇动,也更无见解正确之可言了!

  三、护教热烈否?凡为正真的僧伽,对于爱护佛法的心,应当比爱护个人的生命还要紧些。要立愿将个人的身命,为建立正法、昌明佛教而牺牲,以此为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因为、虽牺牲个人之身体,却创造成美善的大乘法身慧命,而又能使正法得久住于世以饶益有情。诸学僧亦应以此常常自省!如对于佛法有热烈而诚恳的爱护,这就是对于修学上有了进步。不然,虽同是求知,所得者或反与佛法远离了;只图个人目前的生活,或暂时身心的安逸,毫无佛法的精神,而与所立之志亦不相合。大家能爱护佛法,不惜身命,才合作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

  四、济世恳挚否?不是以道德自修、随顺环境就能了事的,还要有大悲救世心,恳挚地去做济世利人的工作,才算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倘使不能宏扬佛法、利世济人,自觉但为个人而忙,而于为众人谋利益之心一点也没有,那就应当生惭愧心,知道自己于求学是退步了。如觉到济世救人之心一天天的高涨,而实际上也能拿佛法来适应社会需要,使众人得沾佛法之益,这就是求学有进步了。这就是小乘大乘的分别关头,这是应当好好注意的!

  这四点,各人要常常置诸心头,仔细考察。若能这样去做,久之就有很大的功效。不然,虽学也无利益,且可以因学反生出毛病来。前四点是院众共行的标准,后四点是各人内省的依据,合集起来可以作在本院修学的纲宗。我不久将要他往,希望院众能使我于今年回院的时候,见到已将这种精神在事实上表现出来!

  二十年三月十六日(默如记)

  (附注)演说集原题“闽南佛学院学僧修学纲宗”;学僧之路作“现代学僧修学的纲宗”,今改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