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甚为重要

无诤甚为重要

  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

  诸法性本空,无有尘染,无有一法可存,与这样的心智不能相应者,是为诤心。过去称为无诤三昧,若人证得无诤三昧,于一切世间皆作包容,平等守护,何以故呢?心智无挂碍故,无对待故。阿弥陀佛因地是以无诤三昧作根本守护的,以前在学习阿弥陀佛三个根本誓愿的因缘中,他的归结是根在于无诤,延续了三个誓愿,就是这三个誓愿的根本就是三昧耶守护,就是无诤,就是所谓空、无染、无著、平等一味。

  他在这个地方守护的机制就是三昧的守护,三昧的守护也就是他的心智的安乐,安乐也就是亲证的三昧。这个三昧是不离当体的,什么当体呢?一切有情的当体。那么你说「我运用的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染著种种颠倒知见,这跟三昧有什么关系呢」?当体即是,就是你识不得,因为啥呢?你错认了。你错认什么呢?错认你现前的业相,实不知这个业相实无所得,只是幻缘所生,若用智慧门来观察,是如梦如幻,现缘成熟,缘灭就灭,了无所得啊;那用本质来视,其幻缘生起,即是三昧生起。

  抉择此处者甚稀少!那怎么办呢?那就先以无诤来感动此类有情。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誓愿中,是以无诤作为清净相守,或者清净缘起的,顺性发起广大善巧誓愿,欲度脱一切众生,成就菩提,或者说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这个乐是真实,是法性之信顺,顺者相应故,得广大安乐智,不可思议之智。因为不相应故,产生种种摩擦与对待,产生种种伤害,这些伤害实在是无益的,所以逆性多诸伤害。

  诸佛如来不过是法性寂灭海中的庄严相、真实相、威德相、具足相,令人期盼、向往,如此而已。像我们凡夫羸劣的、恶劣的、卑贱的、让人痛苦的相,实在不过是琐碎的、扭曲的、变异的、迷失的相,但还是不离寂灭海,未有离法性。所以未有刹那因缘,未有一有情能离法性真如海啊,这是真实不虚的。

  阿弥陀佛亲证这样一个无诤的心智,所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决定令一切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何以故?他心智如是,威德如是,本质如是,愿力如是,摄众生穷于未来孜孜不舍如是啊!因为他顺应法性,无所畏惧,顺应法性,真实相应,真实成就,无所畏惧,乃至未来际面对无量的众生,无所畏惧,再顽愚的有情在此处他也是无所畏惧,令其得以度脱,所以作广大的清净教言狮子吼,威伏一切世间有情,现大威德,穷于金刚际,彻度无间相,予一切众生得究竟利益。这个利益,是世尊守护这个根本誓愿引发出来的一切凡圣不可思议的利益,你思议,你很难相应,因为无以契合。

  「即谤于空。名为诤也」,以前接触到阿弥陀佛三个誓愿的时候,我说现在世间的人宣传的阿弥陀佛教言怎么跟这三个誓愿都是违背的呢?我举一个誓愿,不说誓愿的具体内容,只说誓愿的表相,阿弥陀佛的一个誓愿是这样立的:广习一切法,利一切众,它的三昧耶誓愿的名字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能那样说,那样说不合适,就是一句话,但他的内容是这样子的:习一切法则,利一切众。

  我遇到一个法师跟我讲:你讲的阿弥陀佛怎么跟别人讲的不一样?我说「我也不是要故意这样讲的」,但是阿弥陀佛真是有这样的誓愿,要利一切众,乃至说习一切法则,若是佛法,若是外道,若是蜎飞蠕动,乃至愚痴有情,乃至谤灭佛法者,世尊以威德力摄护此人。什么威德力?无畏威德力,无对待威德力,无诤威德力,顺应法性、彻底了知一切诸相非相之威德力。所以人谤疑者,亦不得谤疑之真实之业,何以故呢?他彻底摧毁了这种虚假、变幻无常的相,所以予一切众生无量寿、无量光的抉择心智,他抉择在这个根本法则上了。要不以一个根本法则来抉择,九界众生决定九界,何以故呢?大家安立在自己的业相中,不能自拔,以为业为实,以为业为真,以为业为守护。这样怎么能饶益十方呢?

  现在学习净土,学习阿弥陀佛教言,那是什么?善导大师也讲「专复专」,但这个「专复专」的后面是什么呢?一法深入之方便,非是谤他法、疑他法,非是不利他类有情,非是排斥他类有情!这决定不是这样子的,只是说初学、欲得此利益者,应「专复专」。那么利益现前者、随顺佛誓愿者,是「专复专」之功德现前者,他就不会说排斥哪一类、向往哪一类、守护哪一类。有亲有疏,怎么与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得以相应呢?所以无诤甚为重要。

  —摘自2006夏安居期间

  慈法法师开示的《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