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医药
浙江的佛教寺院枚不胜数。如清朝前期杭州府所辖各地的寺、院、庙、堂、宫、观、庵约达858个。其中杭州约达373个、海宁31个、富阳73个、临安79个、于潜54个、新城59个、昌化38个、余杭151个。宁波府所辖各地约达145个,其中鄞县48个、慈溪25个、奉化45个、镇海24个、象山12个、定海3个。剔除其中道教的布道场所,杭州和宁波两地区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佛教徒亦数以万计。从寺院的建筑结构来,大的庙宇设有药师殿或药王殿,供奉药师佛或药王。药师佛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大佛、医王善逝、消灾延寿药师佛等。据佛教《大宝经》云,他“能疗治一切诸病”,令人身心惬意。普通僧侣及一般群众把他成是包治百病的神医佛爷。他的造像是身成跏跌坐姿式,其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象征着为民治病,通常还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及“药师十二神将”协侍。
舟山的普陀山全岛峰峦起伏,洞幽岩奇,潮涌金沙,浪击危岩,佛光海火,变幻不已。它位于舟山本岛东端2~3海里处莲花洋上,其面积仅有12.5平方公里,加上其东南洛迦山岛0.7平方公里,亦不过13.2平方公里,却以独特的宏伟景观蜚声中外,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寺内建有药师殿,明朝万历年间僧海仲居此,1627年(天启7年)崇王由樻捐助重建,气势宏大。普陀寺僧精医者世代有人。
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杭州灵隐寺亦有药师殿,置有善见菩萨(又称雷山大药王),他精通医药,能“消灭无量众病”。
504年,衢州始建药师寺,以祭祀医药学家。
939年(后晋天福4年)钱氏在今杭州竹竽巷建天长净心寺,1666年(康熙5年)兵备道熊光裕重建,赐子观音天医真群殿。杭州上天竺法喜寺在北高峰麓白云峰下,939年(后晋天福4年)僧道翊结庐山中,名为天竺看经院,1707年(康熙46年)康熙南巡此地,赐御书金字药师经。这些天医真君殿和看经院形同药师殿。南宋嘉定年间,赵善湘在奉化县西20里建有药师禅寺。
除此之外,寺院中还设有其它有关医药卫生的设施。如普陀寺内设有衣钵汤药寮。释迦牟尼把沐浴分为热水和冷水浴;认为沐浴有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1675年(顺治丁酉)秋灵隐寺内建有知浴楼5间,1622年(康熙壬寅)秋建浴寮5间。杭州的佑圣观(在兴礼坊内)内种药畦和洗药井。1671年,杭州大疫,总督刘公在观内设药局,挑选名医张文启、沈普恒、尚纲等,幼科华鸣凤、潘士韶等为人治病,8月-9月间,救治了许多病人,寺院直接从事医药活动。寺院内设立的疠人坊、悲田坊和养病坊是僧侣医治病患者的场所,时届1948年8月,杭州西大街唐朝建立的天宁寺创办诊所,由寺内精研医术的忠霞法师掌柜,为民义诊,何幼村等10人发起为诊所悬壶开业募捐,轰动杭城。
浙江寺院办诊所、医院而十分出色的当推萧山竹林寺。它创建于南齐(467-502年)始称古崇寺,位于萧山城厢镇惠济桥北堍。943年,寺僧高昙始开妇科,师徒代代相传。该寺在后周、北宋之际誉满大江南北。清末寺院占地8亩,屋宇百余间,是设有药房、诊室的以寺院为基地的妇科医院。主要医书有现保存在浙江中医研究院的《竹林寺女科秘方》、《宁坤秘籍》等37种之多。主要特色是在辨证上以肝、脾、肾三脏主论,在诊断上强调问诊,在治疗上重视调和气血,疏肝解郁,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补血行气,补肾益精,祛瘀解郁的治疗原则。在诊疗施治上,法广味纯,独具风格。在治药上炮制讲究,秘制“太和丸”和运用“生化汤”曲尽其妙。在叙症立方上,以简主纯辨证施治,随症出方。所传秘方为调经、胎前、产后三门,共117症及110方,用药119种,内服有汤、丸、散、酒等剂;外用有洗、熏、搽等剂和药熨;秘制“太和丸”、“生化汤”、“回生丹”,炮制严谨。宋朝寺僧静暹(晓阉)治愈了南宋理宗的谢皇后沉疴,得到了皇上御笔“晓庵”、“药室”两匾,并封他为“药王”。寺院内名医辈出,病人比肩继踵,初具妇科医院的格局。在竹林寺妇科发展史上贡献较大的有所谓十世医王,即从晓庵上溯四世开始,下续五世为止。他们是:一世涵碧(静霞)、二世广严(天岩)、三世志坚(商岩)、四世子传(允云)、五世静暹(晓阉)、六世大有(会源)、七世华玉(丹邱)、八世道印(梅石)、九世德宝(雪岩)、十世性间(迪庵)。除这十世医王外,比较著名的竹林寺妇科僧医还有十二世僧宏慈、十四世僧持敬、十五世僧明瑞,十七世僧宣理、十九世僧圆冷和僧圆涯、二十一世僧文珮和僧文璟、二十二世僧元颖、二十三世僧树乾和僧树富、二十四世僧经怡、二十五世僧果祚和僧果意、二十六世僧道安、二十九世僧泰如、三十一世僧明德、三十二世僧普门、三十三世僧克修、三十四世僧惠群和僧惠怿、三十五世僧德昂、三十七世僧绍钟、三十八世僧智澄、四十世僧广煜、四十二世僧真锴、四十三世僧净琪、四十四世僧海枕、五十一世僧闻坚、六十世僧昌炳、七十世僧悟炯、七十五世僧继炎、七十六世僧清堮、七十九世僧月佳、八十一世僧缜均、八十三世僧机涵、八十四世僧会根、九十四世僧善缘、九十七世僧世皓。在1876年春南兰陵俞炳在武林旅馆题跋赞曰:“浙之妇科素称最者竹林寺僧焉,调经种子、胎前产后、疑难险症多着手成春,即远处详晰开寄病源,亦奏灵验。”因此,萧山竹林寺妇产科在中国古代妇产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稿源:浙江中医药网)
- 上一篇:假僧化缘骗财
- 下一篇:江西青原山净居寺举办建寺1300年庆典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