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岩石上围造的精神奇观
恒山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金龙峡。其传说我从小就在诸多武侠小说中烂熟,北岳地处塞外,其漠北风光和侠道衷肠一直是我向往之所在。
从大同坐车约80公里,沿途粗犷而苍茫的塞外风光扑满了视野,而过了浑源县在去金龙峡的途中,临时加入了一位台湾学者,他说他刚游览了中国五大悬空寺中的四座,而这次专为北岳悬空寺而来。恒山悬空寺为中国五大悬空寺之首,其玄妙精巧,奇绝险峻,为佛道胜景,更是天下奇观。
北岳金龙峡
我们在一辆中巴车内,晕晕乎乎几乎不辨方向,塞外高秋,草木苍遒。而过了浑源县几公里处,高峰突起,群山绵延。司机说,我们已进入北岳之境,据称恒山境内大小有一百单八峰。其中,天峰岭为北岳主峰,与其对峙的峭壁是著名的翠屏峰。汽车再行片刻,我们便到达两峰之间幽深峡谷处,只见峭壁侧立,一线青天高悬,最窄处不足三丈,这就是恒山著名的金龙峡了。
在诸多的武侠记忆中还没回过神来,而我们就已突入其境了。金龙峡自古就为北岳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留下千古传奇。至今在金龙峡的半腰,仍然可见到盘绕的古栈道遗址,只是狼烟不再。
金龙峡谷底,之前为一条泛滥多端的河流,现已在其中修建了一个南北长达百米的水库。虽至秋季,蓄水颇丰,水库两侧高峰耸立,苍茫倒影静显水中,据说当溢洪开闸时,峡谷内顿时飞流喷涌,涛声大作,山水相交,浑然一体。我们从水库大坝坪下车,置身谷底,头顶一线青天,不见飞流与涛声,而只见悬空寺如飞来之势,紧贴翠屏峰半山腰,仿若悬于绝壁之崖。
飞来悬空寺
金龙峡地势陡峻,两岸悬崖直立百米、如同斧劈刀削。抬头望上去,但见几座赭红色寺庙,依附于绝壁中央,下面是百丈悬崖,上面突兀的岩石微微前倾,似乎瞬间就要下塌。看上去,孤零零的悬空寺,正像千百年来的佛道精神,玄妙而突兀地显现于岩石绝壁上,几乎无路可攀,无从接近。
我们气喘吁吁地从新开凿的石云梯爬上去,来到古栈道,早已是两股战栗,呼吸紧张。古栈道连着悬空寺,脚踩薄板吱吱作响,犹如置身于空中楼阁。
悬空寺现距地面约50米,据说,北魏初建时,当时与地面的垂直高度近百米,之后上游河水沉积泥沙将地面抬至现在的高度。
攀过栈道,进入寺院内,众多的游客,顿感空间拥挤,这里长不及10米,宽不足3米,为一条狭长院落。寺院依绝壁而建,以西为正,寺门向南而开,南北各有楼宇对峙,既是钟鼓楼,又是门楼。院西依崖建造双檐平顶楼阁佛堂一座,穿过院落向北,自钟楼内可攀梯而上。佛堂内有三殿,佛殿的顶部分别建迦兰、送子观音、地藏殿。
悬空寺楼阁殿宇大小共40间,它们置身峭壁,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子。其实,这些木柱子大多都为虚设,仅为视觉上的安全感而设,其真正承重的是横插进岩石深处的铁杉木做成的“铁扁担”。由于其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使得悬空寺成为一座悬而不空,看似若空的建筑。
随同的台湾学者赞叹说,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它集美学、力学与宗教内涵于一身,同时更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完美统一之作,孤立绝尘,高不可攀。
据称,恒山悬空寺的由来有两种传说,按佛教传说,古时金龙峡山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以为有金龙作祟,百姓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又碍于“佛不上山”的忌讳,于是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了一座寺庙。按道教传说,北魏王朝将恒山作为道家重要的道场之一,进行说法修炼,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禁忌建造了悬空结构的建筑。
从悬空寺折回时,我想起了《洛阳伽蓝记》中所记载的北魏时期佛法盛行,大兴土木时的情景,那时,人们“弃象马如弊履,举家室之财富”,来围造精神奇观。我想,1400多年前,恒山悬空寺修建时也是如此,那是那个时代人们在岩石上所围造的精神奇观。(稿源:新浪)
- 上一篇:印度发现巨型古代佛塔 建于孔雀王朝时期
- 下一篇: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