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义乌市普济禅寺的楹联 

  普济禅寺坐落在义乌市北三十公里大陈镇灯塔村的金麟山坞中,是佛教与道教合一的寺观。始建于公元890年,名报恩院。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重建,改名为普济禅寺,至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破“四旧”为名,佛教寺观的佛像连同整座大殿全被毁,仅留下吕祖殿和神仙吕洞宾的坐像。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予以保留,报国务院申核准予登记,核定普济禅寺。本世纪初,灯塔村组建普济禅寺扩建管委会,重建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天王殿,维修了吕祖殿。寺观雄伟,色彩厚重,佛像全部金身,步入殿堂令人肃然起敬。

  被毁前的普济寺,大殿的正门上悬挂了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敕封普济禅寺”巨匾。殿内大柱挂有楹联,横梁上也悬有匾额,其内容是“有求必应”、“佛法无边”、“佛光普照”等等。这些匾额和楹联随着大殿拆除也付之一炬。吕祖殿虽存,但匾额与楹联全被毁了。

  对楹联的内容谁也记不清楚了。普济禅寺重建后,扩建管委会请我重拟新的匾额和楹联。家乡的事、力所能及的事,理应“有求必应”。

  匾额与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具有稳定性、包容性的文化。匾额与楹联是用于特定场合,有独立意义的二字、三字、四字句和对偶句。独特和对偶是匾额和楹联的特点。

  特定的场合是指匾额与楹联是悬挂在寺观内的,这与悬挂在住宅、学校或商店、医院等场合是完全不同的。来寺观的有信男信女,也有无神论者。前者是来烧香拜佛的,带有某种祈求而来;后者是游客,为休闲而来。因此,匾额和楹联的内容,要适应上述群体的需求。在大雄宝殿后,悬挂了一块匾,我书写了“弗去”两个大字。这是在游富春江时,受“虫二”石碑的启发而写的。“虫二”的意思指富春江的风光是风月无边,“弗去”二字的意思是佛法无边。“弗去”两字,信男信女信奉佛法无边,而游客则可以揣摩、细品,达到休闲的目的。我告诉寺庙管理者,有人问起何意,你们点明一下。

  俗与雅,也是寺观匾额与楹联的特点。寺观的楹联源于俗,而发展成不俗不雅、亦俗亦雅,成为雅俗共赏的一道人文景观。所以拟撰了“平民百姓入庙勿忘先业远,菩萨神仙有灵常保此邦宁”;“无缘难入普济禅寺,有福方登佛门宝地”;“普照佛光辉映五湖四海,济世泽民惠及千秋万代”……将普济禅寺以及寺观的特点融入楹联之中。我约请对佛教文化素有研究,关心义乌文化建设的冯志来撰并书一副。他撰写的楹联是“师哲报恩开胜境,晓悟普济证禅心”,把师哲初建报恩院、晓悟重建后改名普济禅寺的历史寓于楹联之中。

  普济禅寺的楹联,都是我省著名书法家撰写的,如金鉴才、任平、戴盟、孙建民、张金山、王泽之,何达、郑梁军等等。来普济禅寺的人,不但可以细品楹联内容,还可欣赏书法的美妙。任平教授曾对我说,有一副楹联的书写,他用了一番心思。这副楹联就是: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四个好字,四个难字,按书法要求,同为行书的四种不同写法。金鉴才教授说为寺观书写楹联,不宜草书,更不宜狂草,就书写了一副工工整整的楷书。张金山教授一改擅长的草楷而改写隶书。为了书写这些楹联书法家们尽心尽力,书法家孙建民就“无缘难入普济禅寺,有福方登佛门宝地”书写了十几副,最后挑选两副送给我,并说好从中选一副。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作为生长于普济禅寺旁的我,为普济禅寺尽点力、费点神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简介:金普森,义乌人,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经济史、浙江地方史的研究。曾任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