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命中有福要惜福

云谷禅师:命中有福要惜福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生活中的一切,哪怕是一粒米也好,一杯水也好,都是我们命中的福报,不可随意浪费。很多人以为让别人请客,或者吃用公家的,就不值得珍惜,其实,你浪费的是自己的福报。

  很多人喜欢让别人请客,以为自己可以占到便宜。殊不知,看似不用花自己的钱,其实消耗的却是自己的福报。我们一辈子吃的粮食,用的水都是有定数的。不管是别人请客,还是吃用公家,我们都要懂得珍惜。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报终究会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

  从前有个读书人叫张生,上京赶考,希望能求得功名。他路上暂住了一家客栈,在客栈里遇见一个气宇不凡的年轻人,那个年轻人饱读诗书,更神奇的是,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两人相交甚欢。

  张生自幼贫寒,心想,结交这样的朋友,一定能助他升官发财。于是用自己的银两请年轻人喝酒,没过几天,他的银两就用光了。年轻人就开始请他喝酒吃饭,天天吃好酒好菜。就这样吃了一段时间,张生便升起了贪念,决定要多住段日子,天天让年轻人请客。

  可是过了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就再也没出现过。当张生准备收拾行李离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柜子都空了,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本狐仙,你吃的喝的,都是吃的自己的定数。你的衣物已被我兑换成银两,请你喝酒了。有缘再见!

  别人请客,花的是别人的钱,消耗的是自己的福报。你有福报,别人才会请你。所以吃穿用度,都要珍惜。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就会把福报消耗完,最后只剩下受苦了。

  古人说: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即使你的生活很富有,也不要肆意挥霍,千万不要以为钱是你自己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惜福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主张,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强调“惜福”的重要性。一草一物,一粥一饭,皆是众生,当恒念物力维艰。

  明朝嘉靖时期著名的贪官严嵩,他的儿子也在朝当官。两个人联合朝臣,结党营私,祸害忠良,朝廷内乌烟瘴气。

  严嵩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大敛钱财,生活奢侈无度。当时拜访他的门客络绎不绝,家中整日摆席待客,浪费的粮食不计其数,每天从厨房的阴沟里流出来的饭菜多得吓人。

  严家附近有个庙,庙里的老和尚经常带着小和尚来捞米,晒干后存在屋里。日子久了,竟存了满满一屋。后来,严嵩的事情被人揭发,他的官职也被撤除,一家人也被流放。庙里的老和尚慈悲收留了他,每天给他米饭吃。

  他问老和尚:“师父,当年我家财万贯,从未在庙里布施,但是您现在却无私地接济我,我真是惭愧啊!”老和尚把严嵩带到那座存米的屋子里,对他说:“这些都是当年从相府阴沟里流出来的饭菜,相爷您现在吃的正是当时浪费的粮食!”

  严嵩听了,泪流满面,这就是不懂惜福的后果呀!

  有福的时候,不能随意挥霍,任何一种挥霍,都会换来不好的结果。挥霍钱财,再富有都会变穷;挥霍感情,再爱你的人都会离开;挥霍健康,身体迟早会垮掉。

  我们这一生所遇到的人,所拥有的财物,都是我们的福报,应该倍加珍惜。惜福之人福常在,只有惜福的人,才会有福。

  古今有很多高僧大德,都用行动践行着勤俭惜福的精神。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印光大师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看到别人浪费会呵斥其不懂珍惜;虚云老和尚直到一百多岁的高龄,都保持着最简朴的生活;悟公上人曾题过四个字:崇简习勤。意思就是,人要崇尚简朴的生活,多做正确的事情 。

  一张小小的餐巾纸,师父从来不会用一次就丢掉,用了,折一面,放进口袋,下次接着用。一张纸巾就这样折过来折过去,反复使用。这对我们这些身边的弟子来说,就是无声的教导。

  大德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造福莫如惜福”,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勤俭、节制、 简约、 朴素,这是中国人历来就崇尚的优良品德。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太多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生命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是我们的贪心让我们想得到更多。

  弘一大师就是出家人中秉持简洁的模范,他从出家一直到圆寂,就是那一个箱子。其实我们出家人一直是有这个文化的,一个小包,一个朝山袋,所有的家当都在里面,这是最好的。

  远离虚饰,生命的质感就会提高。反过来说,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你在这个世间占用太多,最后这太多的东西又会变成你的障碍,让你没有那么容易求得往生

  所以,我们佛弟子一方面要能够节俭自己的生活,不要给这个世界带来太多的垃圾;另一方面我们要稳定自己的心性,更积极地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众生了解佛法,更多的众生依教奉行,更多的众生学会在精神上开发和提升自己。

  给生活做一下减法,克制贪欲,珍惜当下,然后慢慢地,超越物质的束缚,坚定自己的精神追求,最终“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当你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建设自我的生命时,你自己都会为此欢欣鼓舞。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