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五日 德山的悟缘
第五日德山的悟缘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人,俗姓周,二十岁出家,同年受具足戒,精通律藏,贯通大乘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经》,时跟同学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惟我知焉。”
后来,听说南方禅席很盛,师气不平,因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捣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遂息肩,买饼点心。
婆子指着师的担子说:“这个是什么文字?”
师答:“《青龙疏钞》。”
婆子问:“讲何经?”
师答:“《金刚经》。”
婆子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婆子接着说:“《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师无语,遂往龙潭。到龙潭直至法堂上说:“很久高往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龙潭崇信禅师亲自出来招呼他说:“你亲到龙潭吗?”
师无语,遂住了下来。
他为什么就这样留了下来呢?只因龙潭这句问话使他落入两难的过失:第一、若答“是”,则过成人我见;第二、若答“不是”,则与前说“及乎到来”成自语相违。所以,才落得个无词以对。同时,他也识得龙潭是位高人,因留下来依止为师。
有一个晚上,他随侍龙潭在丈室中,到深夜,龙潭对他说:“更深了,何不下去?”
师问安后退出,随即返回说:“外面黑。”
龙潭点燃纸烛给他,他正将伸手去接,龙潭又把它吹灭了。师于此大悟,便礼拜。
龙潭问:“你见个什么?”
师答:“从今以后,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次日,龙潭升座告大众说:“大众当中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
却后某日,师把他过去自许为精心杰作的《青龙疏钞》堆在法堂上,举火炬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
旋即礼辞龙潭〔1〕。
于此,且试推论德山当时在龙潭提携下悟境。这可分两方面平说:
第一、即龙潭告众时据说“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的话而论。所谓“一棒打不回头”,乃暗示德山已经迈进决定不退转的地位了。不退转是什么境地?即龙潭所谓的“孤峰顶”。孤峰顶也说为第一峰头,是禅宗用来喻第一义义的常语。《大智度论·释转不退轮品》说〔2〕:
若菩萨入菩萨位转声闻、辟支佛心,直入菩萨位,是名转。不转者,入阿鞞跋致(地),第一义诸法一相中,所谓无相。(若地相),尚无一乘定相,何况三乘?(如是,)则无所转。无所转,故名阿鞞跋致。
这段论义,正好是龙潭所说的脚注,不必多所讨论了。
第二、回头看看德山答龙潭“从今以后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的语义。此中“不疑”,既有深信之义,也有不为所惑之义。前之不疑,可从《金刚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之教得解。后之不疑,可从《在智度论·释阿鞞跋致品》找到解释,谓任天下老和尚说是说非,“菩萨闻是不鞞不疑,随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法,行于六波罗蜜相中,自知,不随于他语,当知是真阿鞞跋致……自现前知诸法实相故”〔3〕。如是,这二义仍归一义鞞住第一义诸法实相面不动。
由此,可以肯定,德山遥大悟,是悟入无生法忍得菩萨第八不动地。又,得此忍者,亦名阿鞞跋致。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德山的开悟因缘。
德山于方丈室出而复返时说“外面黑”,龙潭点烛给他,当然是用明破暗,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算是德山开悟的时节因缘;但关键性的因缘在于龙潭把点燃了的纸烛吹灭,直接了当的把他带入暗破明亦不立,离明暗两边的第一义中道中。这也说明德山到龙潭后的这段日子里,已然被陶铸成了得无生法忍光明〔4〕的远行地菩萨了。由于对此光明有所爱着,未能突破,今经龙潭这一提携,顿时灭此着心,入无分别如如智这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窍生,成就无生法忍,证入八不动地〔5〕。
此后,德山说法,一如——或者是遵照——龙潭所说,始终是随顺“孤峰顶”这一层面,极显他的独特风格。今略述几则他的法语〔6〕,以飨诸君。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诸子!你但莫着声色名言句义,境致机关,道理善恶,凡圣取舍,攀缘染净,明暗,有无诸念;可中与么得,方是个无事人,佛亦不如你,祖亦不如你。
仁者……别无禅道可学,若有学得者,即是二头三首外道见解。亦无神通变现可得。汝道神通是圣,诸天、龙神、五通神仙、外道、修罗亦有神通,应可是佛也。
孤峰独宿,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礼念,疑他生死,老胡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若言入定凝神静虑得者,尼干子等诸外道师,亦入得八万劫大定,莫是佛否?……
且要仁者辩取好恶,莫着人我,免被诸圣橛、解脱(橛),殊胜名言妙义没溺系缚汝。何以故?一念妄心不尽,即是生死相续。
仁者!时不待人,莫因循过日,时光可惜。
老汉不图你田舍奴荷负,若肯,即信取;若不肯……老汉亦不求你,诸方大有老秃奴,取一方处所,说禅说道,你急去学取抄取,我此间终无一法与你诸人。仁者!问取学取以为知解,老汉不能入拔舌地狱。若有一尘一法示诸人,说言有佛有法的三界可出者,皆是野狐精魅。
诸仁者!欲识得么?只是个虚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无事无依,无栖泊处,有什么事?
老汉从生至死,只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
仁者!莫用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应是从前行履处一时放却,顿脱羁锁,永离盖缠,一念不生即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
仁者!作么生拟下口嘴?你多知解,还曾识渠面孔么?
从德山这几段开示,可以见到他那呵叱知解,直指向上一着的高峻作略;他那只贵眼正,不论行履的用心,尤流露无遗。在他所留下的简短的示众教言中,还有多处是呵佛骂祖之声,初学者,切忌作鹦鹉舌;狮了跳的地方,野干也跳,那是很惨的!
虽然,他是真的呵佛骂祖吗?
不是!绝对不是!他是本着《金刚般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佛者。
他是真的反对知解吗?
也绝对不是!他是呵叱不能因指见月,但从指上觅月的依文解义之辈。《金刚般若》佛告须菩提:“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照此教示,依文解义,说妙谈玄,也是佛所呵的。我想:若对能体会离言正义而又希冀依义修行的凡夫,则必是德山和诸佛之所乐见——而不呵叱的。不然的话,德山对大众的殷重教示和佛出世间转*轮,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各位禅友!我等初业行人,切忌拿禅宗祖师这些法语来弄玄,还是规规矩矩的咬住无字话,让它来荡尽所有的恶知恶觉,等到荡无可荡,连无字话也荡掉时,才是当人的出头处。
注释:
〔1〕德册公案见《指月录》十五卷十二页至十三页。
〔2〕见《大正》二五·五七六上。
〔3〕见前书同册,五七四上。
〔4〕语出《华严经·十地品》七地篇,见《大正》一○·一九七中。
〔5〕语出前书八地篇,见《大正》一○·一九九上。又,七地菩萨有爱着心,见《大智度论》卷五十,《大正》二五·四一八上。
〔6〕出处同一,十六至二十一页。
- 般若心经略说(一)
- 般若心经略说(二)
- 般若心经略说(三)
- 般若心经略说(四)
- 禅七讲话 自序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一日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二日 疑·疑情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三日 无头公案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四日 离心意识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五日 修行歧路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六日 祖师的权便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七日 禅宗的独特家风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一日 直心与参禅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二日 趋向不露顶处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三日 牧牛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四日 贵眼正不贵奇特行履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六日 自悟自证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七日 向无下手处参
- 禅七讲话 外一篇 参话头开悟解疑
- 禅七讲话 附 静坐身仪解说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