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讲话 附 静坐身仪解说
附静坐身仪解说
静坐身仪,照通途来说就是坐姿,而坐姿就是跏趺坐。此处解释跏趺坐是根据西藏所传。西藏由印度直接传入,说法一致。其余异说,一概不从。亦不批评。信此说则从之,不信则听之。在此自我意识高涨的末法这世,诤之,徒然兴讼,没有好处。
佛法中的静坐,为的是修道,不为强身,更不为延年益寿。即使的助于此,也只作点福报的增上缘。因为罪、福果报自其业力的定限,是不能有太多改变的。
既然是藉静坐来调心修道,则坐姿的规范,适当(严格地说是正确)与否。就非常重要了。
在没有谈到坐姿之先,应先注意静坐的一项在原则。犹如前面所说,坐姿是跏趺坐,一般叫它为盘腿。盘腿固有其重要性,但调心更为重要。所以跏趺坐是为调心而设,不是为盘腿。初学静坐的人,千万不要去为训练盘腿受苦,学浪费宝贵的时光,那是不值得的。跏趺坐的方法有难有易,也有变通的方法。初业行者自不必说,即使是久修的人,也应当舍难从易为要。易则易于调心,难则心难就范,这是不易这理。若是不遵守这个原则,由优越感作崇,硬要强求自己、表现自己,那是舍本逐末,不但是颠倒行,还有可能受到或轻或重的伤害,不能掉以轻心!
话归正传,下面当条述静坐身仪。
第一、足跏趺坐
跏趺坐,简则但名趺坐,趺同跗,古时脚背之名。故跏趺坐是把两足交结收拢,以脚背放在股(大腿)上,形成两膝与臀部为三鼎足而坐,这种坐法能使身体平稳安定不动。
跏趺坐的方法的二:一、双跏趺坐或全跏趺坐,俗称双盘;二、单跏趺坐或半跏趺坐,俗称单盘。
双跏趺坐先收左脚,把左脚背放在右股之上;后收右脚,把左脚背放在左股之上,交结盘腿而坐。这种坐姿态,一般说来,颇为困难,要懂得特别训练的方法,才能做好,但非必要。
单跏趺坐亦先收和左脚,脚掌向上,放在右股之下;再收右脚,脚背放在左股之上,交结盘腿而坐。这种方法并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习惯,是很轻松舒适的坐姿。
不过,不论是双跏趺坐或单跏趺坐,臀部与双膝都要着地,不得有一处悬空,双膝端间的距离和双端到鼻尖,约成等边三角形;必要时,还可放宽两端间的距离。如果是单跏,臀部可用柔软蒲团作适度的垫高。两膝端的间距,还可宽到把右脚踝骨放在左脚踝骨的脚跟凹处,这时左脚掌的外侧在右股内侧,并紧靠臀部;右小腿则在左脚掌上,右脚正好在左脚大小腿上之间。
跏趺坐不论单双,效果都是一样——能使身体重心平衡,久坐无碍。
至于单跏趺或双跏的姿势,都是右脚压左脚,这道理是:法顺右转,不应与之相违。
如果因年龄和体型关系,实在不能趺坐,两脚交叉坐亦非不可。但不可久坐,以防气血下坠,导致脚肿。若发生这种状况,下坐后须缓缓经行,待脚的胀感有所舒解后,再行从事别的工作或活动。
总之,坐次要以舒适,或以很快学得舒适为要。坐位不论床或地板,下面都要垫着软适的垫子,让身心很快能平静下来。初学的人,要把不舒服减到最低限度,和尽快能排除不舒服的障碍。
第二、手等持印置脐下
等持印即定印,这是安置手的姿势。在此,印就是姿势的意思。仍依右压左顺法的理趣,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两拇指指尖相接,平放在脐下脚跟和踝骨之间的上面,放在脐下的手掌,以大拇指相接处对准脐心,脐在人身正面的中间。拇指相接处对准它,则两臂平衡,不致的左右倾斜的现象,用意是在使气血运行没有障碍。
第三、背脊伸直
坐姿要使背脊伸直,当足跏趺坐定后,腹部稍稍前挺,但不可过分用力,以腰脐间三纹隐去为度,如背脊不直,则气脉不畅,必然成为修禅定的障碍。
第四、两肩平张
两肩平张,即两肩、两胁手肘要像张开的鸟翅膀一样。这样,两手掌相叠时,才能左右手指平行,如果两胁收拢,手肘向后,像跑步的姿势,那就不是两肩平张了。
第五、颈曲
颈稍曲,轻压喉结。因为咽喉是呼吸了孔道,呼吸太粗,则引心乱;若用心控制呼吸,既难收调心之功,又将成气逆、胸闷。甚至呼吸困难等疾病。故只能利用其出入孔道稍稍制之,令妄念逐渐减少。但要注意,是轻压喉结,不可用力压紧,妨碍自然呼吸。
第六、舌抵上颚
口唇自然合,舌抵上鄂齿龈处,牙齿不可紧咬;或略合或松开,听其自然。此法肢令口中津液不断,不口渴心烦。注意!津液要吞,不可吐。
第七、目不动
眼自然平视。所谓平视,实是顺曲颈的姿势,沿鼻端前面看出去,视线停在四指处(约与鼻相齐),或自取适宜的视量。视觉的宽度,约以当人的面部为准,如是看定后,不瞬、不动(初业不习惯,稍动亦无妨),轻松自然。如觉开眼不能适应,全闭亦可,惟以前者为适当。
结说
此即西藏通途所称的七支坐法:初支足、二支手、三支脊、四支肩、五支颈、六支舌、七支眼。此七支亦合名静虑五法:一、足跏趺坐,二、两手印置脐下,三、脊直肩张,四颈曲压,五、舌抵上颚及适宜视量。
行者静坐,衣服宜宽松,裤带、袜带、领扣都宜放松。室内光线,取其适度,夜间不可全无灯光,适度的光线对心明了分是有裨益的。
最后,附两幅坐姿图,以供参阅,前一是自《量度造像经》,后一则是请人画的。坐像上所加的三角形,请阅文中的“第一、足跏趺坐”说明。又,以此三点取等边三角形说,系一南传佛教人士告知,经长时的观察、印证,的确可取。故取之与有心人共享。
- 上一篇:禅七讲话 外一篇 参话头开悟解疑
- 下一篇:佛法的基本知识 自序
- 般若心经略说(一)
- 般若心经略说(二)
- 般若心经略说(三)
- 般若心经略说(四)
- 禅七讲话 自序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一日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二日 疑·疑情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三日 无头公案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四日 离心意识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五日 修行歧路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六日 祖师的权便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七日 禅宗的独特家风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一日 直心与参禅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二日 趋向不露顶处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三日 牧牛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四日 贵眼正不贵奇特行履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五日 德山的悟缘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六日 自悟自证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七日 向无下手处参
- 禅七讲话 外一篇 参话头开悟解疑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