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心经略说(四)
日慧长老
如前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诸法实相中,既不得生死,也不得涅槃,其心遂无所罣碍。行于生死,不罣碍世法;究竟涅槃,不恐怖退堕二乘。如是,远离颠倒梦想,得毕竟寂灭─涅槃。
复次,所谓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罣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菩萨,应是指三清净地的净觉人而言。
《华严经》说:菩萨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离诸喧诤;若如是,有何罣碍恐怖?又说:此菩萨入大乘会,有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如是,何罣碍恐怖之有?又说:此菩萨得十自在,谓: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如是自在,何罣碍恐怖之有?
「远离颠倒梦想」者,一如第八地经说:此菩萨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此之力,便即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一切颠倒梦想,悉皆远离;故所谓远离颠倒梦想,应是指此。
「究竟涅槃」者,此说究竟,别于二乘,与二乘涅槃相比,菩萨名为究竟,若上比佛,则不名究竟。二乘涅槃之不究竟者,以与生死作障隔故;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虽住肉身,示现生死而深爱涅槃;虽心常住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第八地法身菩萨,则住于法界无所动,随众生心普现前,喻如日、月住于虚空,于一切水中普皆影现,是生死、涅槃全无障隔,无碍自在之相。如是寂灭,方称究竟。除世尊,无能比者。
观自在菩萨承上所说,又续言: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这里,说三世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乃说明佛与菩萨无有二道,皆依般若波罗蜜多一道,先通达诸法实相空,究竟涅槃,后于诸法实相空中行菩萨行,圆满正觉,离此般若波罗蜜多,几乎是无路可通!
三、以总持语赞般若波罗蜜多作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文咒语: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 svāhā。)古印度的咒语,或明咒(vidy ā),乃智慧语、真实语之意,如印度古代五种学问「五明」之「明」,皆用此字,故此字亦具有赞扬、褒美之辞。又是陀罗尼(dharani)义。陀罗尼意译总持,谓能总持一切法。《智度论.释初品》中陀罗尼义说:陀罗尼有二义,一者、能持,二者、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这是总持义的最好说明;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赞般若波罗蜜多为咒,即具此义。这一点,从鸠摩罗什将心经译作大明咒经,即可知之。《般若经.大明品》佛且自赞般若波罗蜜义说:
是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明咒中学,自不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众生,不得寿命,乃至知者、见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学是大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一切众生心,随意说法。
这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即是大明咒,大明咒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于此中学,不得我,不得众生,不得凡夫法,不得佛法,是故无所恼;并因此能得无上菩提等,如是无量功德。同时,亦显示佛法中大乘经所出咒语的最高法味,并肯定观自在菩萨说本经之义。圣教中这样地宣说咒义,就远非一般咒术所可比拟了;后期发展出来的密教,若依此圣教量衡之,便应善加思择。
复次,此照什公译《摩诃般若经》,只有三咒,谓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智度论》自然亦仅解释此三咒,谓:此般若波罗蜜咒,能除贪、瞋等粗烦恼,能灭禅定、佛道、涅槃等诸微细执着,是故言大明咒;能作如是利益,故名为无上;诸佛于一切众生中名无等等,此般若咒乃佛所说,故名无等等咒。奘大师所译此经及《大般若》,都说有四咒,即于此三咒之前,加一「大神咒」。这情形,可能是诵本之异,亦无关宏旨。惟「大神咒」之义,无古论师之释可据,私意拟权作神力莫测之意释之。「咒语」或「咒法」,时下,因藏密传入,其道大行。但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早已沦为旁门左道或低级社会神教的词汇,不登大雅之堂,今在这里,我们仍应回到印度古义上。又,据说,咒是古印度仙人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佛陀在大乘教中,偶亦随俗用之,无伤也。至于小乘,则是禁用的。
总之,咒法是古印度文化之一类,含有神秘推崇之意。今此四咒或三咒,所谓「大神」乃至「无等等」,都是推尊赞扬的修饰语─推尊赞扬般若波罗蜜多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上来以赞美及推尊之词赞扬般若波罗蜜多咒后,此二句,则略赞其实德。此实德,即观自在菩萨示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照见者,亦即此经之结语。
「即说咒曰」者,是观自在菩萨即上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心要或总持义,说一总持语也。此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译作:到了,到了,彼岸到了,殊胜的彼岸到了,菩提圆满。此中,照西藏传释,旁计凡夫地,则是资粮道到了,加行道到了,见道到了,修道到了,无上菩提圆满了。若正依经说,菩萨十地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则应简除凡夫地,照《伽耶山顶经》菩萨四种发心释作:初发心到了,行发心到了,不退发心到了,一生补处发心到了,无上菩提圆满成就了。此中,初发心在初地,登此地名生如来家;行发心在第四地,名以内法生如来家;不退发心在第七地,由到彼岸乘转乘清净乘;补处发心在第十地,得受一切智胜职位;无上菩提亦名一切智,即是佛果。此智在菩萨名般若波罗蜜,故《智度论》亦说「般若波罗蜜中有十地」。印度文化背景,公认密咒有不可思议的大威力,这里,遂亦随俗以密咒形容般若的威力,显示大乘惟一般若波罗蜜多道,波罗蜜多虽是因位,然此般若波罗蜜多船,从初发心,便径行诸法实相海,直到真实际岸的。
故以为:本经的前所说义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总持义;此所说咒,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发趣相。然是世俗谛,非第一义谛。第一义,由般若波罗蜜多离语言绝思惟,乃诸行所不及处,咒语还有什么力量?如是,此般若波罗蜜多咒,并不是供人念诵的咒语。若专念诵此咒,企图能获得到彼岸的般若智慧,那到头来,恐怕只落得个说食不饱,背书不暖!
有开元密宗三大士之称的善无畏三藏所说,一行法师所记的《大日经疏》,曾引《大智度论》的话说:「禅定、智慧不可以福愿求,亦非粗观能得,要须身、心精勤,急着不懈,尔乃成办!」狂热咒道的朋友,可否冷静一些。 (全文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