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六日 自悟自证
第六日自悟自证
禅宗的向上一着子,只能用自悟自证获得,不能用传授获得。祖师的言句(话头)不是当人要得到的事,它只是祖师的指月之指,当人只能因指得月,不能以指为月,而在指上觅月,即使祖师之指像佛指那样庄严,跟月却毫无交涉,对当人也没有用处。
有僧问大慧宗杲禅师:“古人(香岩智闲)说:‘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不知还有没有答话的份?”
师:“答话了也。”
僧:“学人问树上话,和尚为什么向树下答?”
师:“只为你在树下问。”
僧:“骗得过大众眼吗?”
师:“灼然骗不得。”
僧:“若如树子未生,消息未动,香岩向什么处得这话头来?”
师:“向你漆桶里得来。”
僧:“如和尚说:‘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还有为人之处呢?”
师:“无。”
僧:“这样,那不是成为虚设吗?”
“虚设。”杲禅师随则又接着说:“‘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答他则丧身失命,不答他又违他所问。’这时香岩才凭第道,便有个旁不肯底唤作虎头上座,出众说:“树上即不问,树下道将一句来。’香岩呵呵大笑。”
杲禅师一边拈出虎头上座的话说:“险!”一边又拈出香岩的哈哈大笑说“险”!并说:“(我)径山这两‘险\’,有一险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有一险料掉没交涉,还有拣得出者么?若拣得出,非惟亲见香岩,亦使虎头上座无安身立命处.如无(拣得出的),径山将现成公案为你诸人下个脚注: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1〕
现在,老衲也拿则现成公案为各位下个脚注:“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
我们回顾前述那则公案许多言句,定会发生许多疑问。例如:香岩打的是什么哑谜?虎头上座的又是什么?杲禅师的两险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意思?杲禅师的竹篦公案又如何解释?……主些疑问在各个心中会形成一个疑团。尽管是一个疑团,但却无法使得上心力,因为处处都把思路堵死了。
如果把这个疑团,统统都加到“狗子还有佛性无?无”的话头疑情上,浑成一个疑团,只顾囫囵地参下去,应可让疑情更增长一些。疑情只要是囫囵的疑,不用力的疑,增长成片成团,那是很好的事。
径山杲禅师教人:举话时,都用不着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莫滋味,心头纳闷时,便是当人放身立命处。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的消息也。径山所说的这种境界,很可能是参话头的一个难关,要过得这一关,才有好的消息!
注释:
〔1〕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四七·八二七中、下。又见《指月录》三十一卷十二至十三页。
- 般若心经略说(一)
- 般若心经略说(二)
- 般若心经略说(三)
- 般若心经略说(四)
- 禅七讲话 自序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一日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二日 疑·疑情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三日 无头公案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四日 离心意识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五日 修行歧路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六日 祖师的权便
- 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七日 禅宗的独特家风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一日 直心与参禅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二日 趋向不露顶处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三日 牧牛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四日 贵眼正不贵奇特行履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五日 德山的悟缘
- 禅七讲话 乙篇乙亥新正禅七讲话 第七日 向无下手处参
- 禅七讲话 外一篇 参话头开悟解疑
- 禅七讲话 附 静坐身仪解说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