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心经略说(一)
日慧长老
壹、绪言
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都是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的音译,后者,只是省略其语尾的多(tā)音而已;意译智慧到彼岸;般若亦简译为智或慧,到彼岸亦简译为度,合称智度或慧度。
《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世尊三时教中,第二时教无相*轮的主经,秦译《摩诃般若.无作品》、唐译《大般若.初分说般若相品.第二分无标帜品》都有明文记载。其在大乘经中地位的崇高,可想而知。此经唐译初分广本有十万颂,次广本有二万五千颂;秦译和唐译第二分同,《智度论》末卷记为二万二千颂,这情形可能是部派间传本的差异导致,寻常事耳。今此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是心要之义,若照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则为总持之义,意即此短短二百六十字之文,便能总持广本《般若》十万颂的大义。不过,这大义由我来讲说,祇能尽我所知一试了。
在没有解说经文之前,须要说明的是:此经究竟是佛对舍利子说,还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是很难确定的。考此经刊在藏经中的有七译,除罗什及玄奘二大师所译外,其余五译,都有序分及流通分,并且都记其为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西藏传本也是如此。然今所据本是玄奘译,没有序分及流通分,不能辨别是佛说抑观自在菩萨说。盖《大般若经》初分和第二、第三分都有大体相同的说法,且是佛对舍利子说;然今于此,拟从本经的多数译本,作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华严经》说:不动地菩萨即「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以本经是观自在菩萨说,也是很合理的!不过,尊者舍利子在声闻人中以智慧第一著称,佛在般若会上又曾为他说过同样法要,故以为在这里,观自在菩萨并非为他重说,而是特别指出这段经是诸部《般若》的心要,期勉现前、当来有缘的人、天大众,应当信受奉行。
本经译者,玄奘大师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于此不拟烦文介绍,欲详知其生平事迹,应读其传。
贰、正释经文
一、示缘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即我国妇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异译,也有合译为观世音自在的。此菩萨是法身菩萨,以大悲号称,乃诸佛世尊大悲心的象征。据佛说,他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座下的上首菩萨,将于彼世界补阿弥陀世尊的法王位。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应化来此世界时,他暂来此,佐助世尊作教化事业。
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按:法身菩萨,原是恒常安住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一义中不动,而行菩萨行的,今于此说「行」,说「时」,不是表示此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中,行有深浅之时,智有根本、后得之异,乃是指菩萨于此一时中有所欲行之事。谓此菩萨于世尊般若会上,方便择定此一时机,以无缘大悲,缘念一切众生,欲有所说。其所说,如前说必能为现前、当来众生作饶益的─诸法身菩萨之所作,决不落空!
「照见五蕴皆空」者,菩萨以无缘大悲缘念一切众生时,不见有众生,亦不见有众生所依的蕴等诸法,五蕴诸法在离名言分别的慧眼照见之下,但见缘起自性空。经说「五蕴皆空」,即显示五蕴诸法,不由他坏,一一本来自空,所谓无自性─自性空。其不空者,是凡夫如名言所说,执为实有而现起的。
「度一切苦厄」者,承上文,可知所谓的「一切苦」,乃指五蕴炽盛苦。「厄」是灾害或灾难之意。五蕴炽盛,是能灾害众生的。「度」者,五蕴自空,则无有可度之苦,更无有能为诸众生作灾害者,此中,无苦,亦无出苦之众生。故所谓「度」等云云,乃是以无可度故度之义,说(诸有情)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以此因缘,对尊者舍利子说如下义。
二、述经义
(一)示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句经,姚秦罗什三藏译本,在「舍利子」之下,有谓:「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这一段说法,正能显示五蕴炽盛相─色由恼坏炽盛乃至识由觉了炽盛。
复次,「色空故,无恼坏相……」等句,即是说色乃至识都毕竟空、无相。此义,佛于般若会中曾自说因缘:
尔时,佛告诸天众言……诸天当知!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谓: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像是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
上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等诸义,即依此教量而释。《智度论》于此,有如下之论议:「凡夫所知诸相各异,佛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无相。」如是,如实知五蕴皆空。是故,五蕴性空,在佛是以一切种智如实知,在菩萨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照见知。菩萨与佛知义虽同,然菩萨有其不如之处;远见者虽亦了然,终难比近见者之真也。
什公译本,增入此等文句,有承上因缘,启下所说的作用。也是《般若经.习相应品》世尊对舍利子所说的原文。
虽然,若照本译本的译文,则显示尊者舍利子已了然观自在菩萨要对他说什么了,观自在菩萨亦洞察尊者舍利子之先知,遂不举说法因缘,直出其所说义。因为,此诸圣者,都是具足他心智的。而且,他们与会,或说,或问,或听,都不在自利,乃在利他─声闻阿罗汉在自办已讫,未入无余涅槃之前,亦乐意利他的。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显示菩萨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不是以空遮色。若是以空遮色,世间凡夫亦见色能遮空,则色、空便成相违的异品法,那就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诸法实相空了。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诸法实相空,是色等无自性─自性空之空。故此之所谓空,即是无自性义。若色、空都无自性,便是一相,一相则无相。虽然,这种异相,未得顺忍菩萨犹有某种程度之执,名为法爱,此种法爱,菩萨若得顺忍,便能远离。故观自在菩萨在此作如是说,是特别教示发心的新学菩萨,切不可认为色、空是异相,应知是不异相。又,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要作此色、空不异的回互之说,并非重复或强调之意;因为,色不异空,仍然容易被误认为色是被空所坏,若空亦不异色,则不能说是空坏色了。
复次,色不异空,色是缘起法,世俗谛摄,空是诸法实相,在第一义谛中。这显示缘起色法与诸法实相空不异,故色不是空的异品,空也不是色的异品,说色时不坏空性,说空性时亦不坏色。换句话说:说缘起时不坏诸法实相,说诸法实相时不坏缘起;再换句话说:说世俗时不坏第一义,说第一义时不坏世俗。《般若经.散华品》,释提桓因赞须菩提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即是此义。
观自在菩萨为进一步显示此「不异」义,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意味空中无色、受等,离色、受等亦无空;空即是色、受等,色、受等即是空,何则?经说「但有名字故谓为空。」复次,《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亦作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明指缘起法及空皆是假名,假名便无实事;然亦非无事─色、受等即是空为离有,空即是色、受等为离无,离有离无,正显中道。所以,缘起性空,纔是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行。或问:若如是者,岂不是一切法都归虚无而成断灭吗?
答言:不是这样!提此问题,乃不解缘起之过。所谓缘起,必然性空;由性空,方成缘起。惟这不是颠倒世间无明凡夫之所了,凡夫分别诸法异相,爱着求取,由忆想分别将虚妄不实之我及我所等,增益为自性有,遂成三界生死流转,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分别诸法,遂如实见诸法为自性空。自性空中,法无自性,空亦无自性,如是,法空,空亦空。此处,本是离言绝想处,观自在菩萨为悲愍诸未达者,方便示以五蕴皆空之义,谓前之「不异」、「即是」等。 (待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