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因果启示 >

修身进德嘉言录

  △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生——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老——揽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病——忽染沉疴疾,因成卧病人,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死——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滥用感情,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之处,这不是一个学道人的行为。学道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去爱国、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为。我们修行人的感情已经经受了一番磨炼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感情如果能净化,不滥用,就自然能化成大慈悲、大仁爱和大道德。

  △对人类而言,感情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害。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当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化成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去慈爱万众生灵。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以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色是你的身体,你投生人道,认为你的身体是你;来生投生做狗,又认为狗的身体是你;狗死了身体烂了,但你没有烂,又投生做猪,那时你又认为猪的身体是你了。就因为你放不下这身体,处处执着一个“我”,才随着对身体的“我执”而轮回六道

  再讲心。投生为人,见到钞票就起欢喜心;投生为狗,你的心又喜欢骨头、大便。做人,掉到海里就起恐惧心;做鱼,掉到海里就起欢喜心,这便是六道轮回心。

  人心看水是水,天心看水是琉璃,饿鬼心看水是脓血,地狱心看水是火,这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人都喜欢出名,要好名誉,这叫名闻障碍。做人希望人家称你是好人,做狗希望人家称你是好狗,不能开智慧放下假名,就不得自在。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随缘是不生烦恼,不紧张也不兴奋。因为兴奋过后,情绪一定会低落,不如清净心与平等心能如如不动。不能随缘的毛病出在“我执”。

  △“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转增意味”这几句使我脑际立刻浮现一个辉煌的剧院,名伶的演出,使之全场爆满,一曲终了,掌声有如轰雷,此时固然达到风流得意之顶峰,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人散之后,台阶寂寂,果皮纸屑遍地凌乱的景象。

  反观那寺庵的僧尼,他们虽然是终年与泥塑、木雕的形像为伍,听金钟、石磬、木鱼单调的音响。可是细察他们,见人莫不脸带笑容,举止亲切自然,予人怡然自得的印象。这股意味,那里是繁华的都市所能寻到觅得?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长。”

  △弘一大师很随缘。他出身富贵,少壮即功成名就。但自从出家以后,生活却非常平淡。吃的方面——咸的也好,淡的也好,花生米也好,青菜也好。住的方面——破席也好,木板床也好,榻榻米也好。用的方面——三衣一钵,草鞋、破巾,样样都好。在他来讲,生活得很愉快,心境开朗,海阔天空,逍遥自在。

  △勿谓佛教只重理智,不讲感情,须知大破除后才有大建立。佛法对追求出世间法——了生死苦,予众生乐,圆成佛道是彻底的积极!对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是彻底的消极!此大积极、大情怀、大慈悲岂同于世俗之“看破红尘,消极逃世?”佛法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轨则,教导我们怎样止恶行善、离苦得乐、弃假求真。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佛理太伟大,不学太可惜。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记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且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缘果报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

  △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作善降福,作不善降殃。善人前恶先熟,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前善先熟,不能先报其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天道循环理最真,谁人常富更常贫。今朝受饿吞饥者,半是当年悭吝人。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恶报应,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竞争,须知总有下场时。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毒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岂知头上有青天。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善恶因果是贯通三世而渐次受报的。今生的作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多半是往世的业报。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懂得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就会对有些好人得恶报、坏人得好死的现象解得通了。

  △善恶之因,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则终必大明乎心性。

  △人生之所以有贫富、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是因为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报之也。

  △人之所以倒霉,自有倒霉之因;人之所以幸福,自有幸福之缘。

  △今世因循不悔,他生欲忏无期。冤仇迭报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若无罪福根,圣贤岂肯信服他。

  △做事须循天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种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

  △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作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福莫大于心善。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积德之人如治家之子,不见其益,然日积月累,自成陶朱之业。丧德之人如败家之子,不见其损,然日侵月削,便无立锥之地。

  △贪了牲畜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沾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白雪,当必潜消。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积财不如积德。

  △心地作善,福归自己;若行恶习,祸非人替。

  △命相吉凶,皆宿世之心所造。宿世若善事,行则在胎自具贵相,出胎自值良时。宿世若造恶业,则与此相反,此命相不可不信也。然命相有定,心则无定,祸福之机,乃心所造,非命相所造,相可以随心转变,是命相不可尽信也。

  △佛法讲命是不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要随时修好因,培好命,切忌修恶因转成坏运。

  △一念常惺,才避得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安分守命,趋吉避凶。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能自己作主宰。

  △妙药难治冤业病,行短天教一世贫。

  △富贵定要守本份,贫穷不必枉思量。

  △受诸苦恼者,业由前生造,今世又不修,来生还招报。

  △宇宙(亦世界),是无限的时间与无量的空间的合称,“宇宙之谜”困惑了多少人?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哲学家、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个谜?只有因果律揭示了这个谜底:整个世界、亦即整个宇宙是什么呢?是一业力之网,是从业力而生,是因业力而立的。

  何谓业力?凡是身所作的事,口所说的话,心所想的念,都叫做“业”,由业所产生的作用就叫做“业力”。业力的连锁作用,便叫做因果。

  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一种不是受因果律所支配的,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做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简单的因果,世人还能够明白,复杂的因果,就难以索解了。种下的因,如无相应的果。那一定是有别的因混合了进去的原故,单一的因变成复杂的因罢了。

  要知道,世间人事的复杂万变,是和人心的复杂万变息息相应的,业因既然万别,则果报亦万变,之所以有六道轮回中极其复杂错综、千差万别、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就因为其中贯串着万有因果律的缘故。一切众生都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

  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之业因的,这就是随心转业和随心造业的道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便知愚者可智,智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一一都可自做主宰。如果知道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相貌随汝心田转的道理,一切寿富康宁之权,就都能够由自己做主了。

  △凡是祸福没有不是从自己求得的,这就是圣贤话,如果说祸福是天掌握、天注定的,这就是世俗浅识的人言论了,故说“相随心转”,“天定者胜人,而人定者亦能胜天”。

  △“天作孽犹可违”,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由自己去违反、改造它的。你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的福。哪里会自己不享受呢?要知道,普通平凡的人是有命数的,但大善的人,命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命数也是拘不了他的,因此,光是相信因果报应,光是认命还不够,还应该“立命”,也就是利用难得之人身,努力改造宿命,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啊!

  我因为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里都在约束自己,便觉得与从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陋屋里,也是恐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或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忍了。

  你的命不知道怎样?即使眼前丰衣足食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拂意逆境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微低下想;即使学问优良的,也要常作浅陋想。从前种种比如昨日死,以后种种比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道啊。

  天天要认识自己的不是,要改过自新。天下聪明俊秀者不少,为什么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呢?只是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此“立命”学说,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的道理,请您熟读而实行之,切不可贻误了自己。

  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有利于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善。有利于己,就是礼人敬人都是恶。所以人们行善,利人的都是公,公就是真。利己就是私,私就是假。

  凡是行善,纯是济世利人之心的就是端正,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端正,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人心的就是曲。

  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非实善。现行所作的虽似不善,但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实质却是善的。其它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慈之慈,都是应该考虑抉择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说一个人的成功,要经过许久许久的努力,要一步步地攀登,事业的成功来自不易,而堕落犯罪却如山崩,转眼即毁。

  △人未证果,一言一行均当留心,不可轻发,无论境遇的顺逆,必须深信因果报应不差。

  △奉劝一切世人,法性本来空寂,时时反省为要。因果丝毫不爽,每日动念行为,自做还是自受,检点功过多少,谁也替你不了。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若有人想害我,则要想,大概我过去害过他,我不能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报应迟速时未到,昭彰早晚祸福临。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青天。

  △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瞋。欺心折尽千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

  △阴功须向生前积,孽债休教身后还。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轮回路险,须知亲近不相逢。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之中,神目如电。

  △心体光明,暗室中自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犹生厉鬼。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天地在上,神鬼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中,天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失现福,怎么可以不惧怕呢?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你以为做坏事没有人知道吗?哪里不知?凡心即佛心,一念妄动诸佛皆知,佛以太空为身,所以尽太空是佛身,是佛眼,即使你躲在黑暗室、地下洞做坏事,都未离佛身,逃不过佛眼!

  △白日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天助还靠自助。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修善决定有乐境,造恶必定受痛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弘一大师说:“冥冥之中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又说:“我们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故作妄为。”

  △菩萨的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的,菩萨又是大慈大悲的。由于是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我们对佛菩萨的感应事迹应该深信不疑。难获感应的人是由于:一、善根福报不够;二、修行功夫浅;三、本性被贪瞋痴烦恼业识所障;四、心不够恳切至诚。如果其本性与菩萨的本体不相应,各占一定的空间,菩萨怎么能随缘应现呢?

  △一月映千江,千江同一月。佛菩萨证得广大无边的真如法性,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能分身十方,普现一切大众前。正如电学上,由电线圈所组成的感应接受频率,若能与某电台的发射频率相同,这感应圈便能接受到空中传来的信息。当我们修行入深,俗念澄清,形成与佛菩萨相同的频率,感应神通自然现前,不足为奇。

  △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混浊,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

  △有感即应,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求佛菩萨未获感应救护时,须知自己业障深重,益自惭愧,勿生怨望,勿生疑虑,应信我人言行善恶,因果报应,自做自受,深自惭愧、忏悔、发奋。

  △一个虔诚善信的人,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处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有福方登贤圣地,无缘难入涅槃门。

  △释迦如来深知佛法中净土一门,实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晓喻众生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竟,于法自在。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万勿轻疑,但当仰信。佛是果觉,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妄测如来圣智?但当信受,必满所愿。

  △一信如来金口诚言,决无欺诳。二信因果不昧,决定相随。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学佛之因,必感见佛与成佛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无虚弃,果无浪得。往生传载高僧列传,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台北有一信徒开刀,她的胆道在开刀后装入了一根管子,常常很痛苦。这位信徒拜了几十年的佛,她却从未起过“佛菩萨怎么不保佑我”的念头,没有埋怨过一句,她无法礼拜时,就站着流泪说:“佛陀弟子就是缺乏虔诚,业障才会如此深重”。合掌后,再拜。医生告诉她不可以再拜了,但她仍然又拜,一点不在乎死亡。死,对她来讲非常的平淡。她认为:死方是生的开始,而生,是死的开端,生与死只是一念分别,没有两样。

第二部分

  佛与佛性

  △佛是人生的最高阶段——觉悟了的人,是理智悲心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如来,是佛的通称。△“佛性”二字本来不可言状,它包含万象的一切事事物物。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塞天地,亘古今,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容在其广大的怀抱中。说它有,却无形无相;说它空,却又能随缘显现万有、支配一切。故而佛具有五眼六通,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凡夫通过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缚,明了自己的本性,亦即开悟,亦即明心见性。见性后,狠除习气,就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待至功深力足,法净心空,更能自由往返于六道去普渡众生。比如观世音菩萨,可同时听闻到全天下所有的呼救苦难声,而分身无数,遍一切刹,随缘应现各种形象去寻声救苦,其灵应事迹是不胜枚举的。又如我国的高僧,往往起初连“之”“无”也不识,到后来修行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赋诗作画,超然出尘,更有了知过去、预测未来。肉身不败等灵迹,六祖惠能就是明证。悟道有浅深,境界有高下,但无有高过佛者。故说佛是全智。

  佛又是大悲的人。我们的理智与情感到了高潮的时候,理智总处于低潮,比如人恋爱和打架时情感高涨,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弱的。而我们在专心思考一道数学难题时,情感则处于最低潮,我们的理智与情感此起彼伏,互相矛盾,而佛呢,却将这二者融合成一体。至极的理智与至极的情感合而为一,即悲智双运。

  佛视众生如同自己,无厌倦,无分别的同体大悲,不分怨亲、心无所缘的无缘大慈,甚至不分动物植物,慈悲所庇,如阳光普照。佛的大慈大悲建立在众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子。众生是全体的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所以为利己。而况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者的,犹如无数盏灯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光之间互不相碍,是相融相摄的。我与人的界限实属假定,如果认假作真,就会走上堕落退化。

  佛知道一切众生性体皆同,故见众生苦,即是自己受苦,有一众生未证佛性,则性体仍然有亏也。明了会归同一真心之佛性,则必发心要度之成佛。佛本能地觉得众生之不成佛,是自己的不够圆满,故自然而然地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去普度众生,故说佛是大悲的人。

  佛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却不是万能的,比方说吧,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我们能吸收与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与条件来决定。佛就象我们的老师一样,把怎样成佛的知识教给我们,而学生的吸收与接受多少,则主要还是要靠学生本人的努力。

  △佛性,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仿,说是一物即不中,它言语不能到,思想不能及,任凭你横说竖说,妙语如珠,也只是半提,而不能全张,只可隐隐微微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由你自语。这涅槃妙心虽然无法描绘,但可开一线,略露风光,旁敲侧击,方便权说,俾颖悟者有个入处,

  请看历代过来人对于佛、佛性,证悟自性的体验(即开悟)之方便说:

  一、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佛性因“不变”故,色法现时,身生不随之而生,身死不随之而灭,本来如如。因“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恶法不随之而垢,圣人熏于无漏善法不因之而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因“圆满”故,众生迷而不见其减,诸佛证之亦不见其增,净裸裸,赤洒洒。

  二、佛性是无形无相、不属有无,无有边际,不可测度的,它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古人将之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现今世界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想、工作、发明创造等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无形无相,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以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都是它在起作用。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如水与波是一体之两面的道理一样。

  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能量不灭,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其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塞天地,亘古今、至大至坚、至小至微,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它,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知,不可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此即禅宗之明心见性、净土宗念佛三昧)。

  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是体验到宇宙无双乾坤唯一人之境,亦即法身体得之境。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不是佛性之显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是佛性之妙用。一切事事物物,天上天下尽法界所有,无不影现其中。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溪之声、风之音,都是自己的声音;松之青、蕾之紫,皆是自己的彩色。

  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同时又是佛所证的圆觉。但不可过重己灵,因为众生个个皆是如此,平等平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