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因果启示 >

修身进德嘉言录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当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涵养与识见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若学温和,则于急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无是无非又一天”,心灵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划等号。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满招损,谦受益。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要说可以诱发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为的话。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宁受智毁骂,不用愚称赞。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改过与自强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耶?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如矣。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怡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灭罪消之象也。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圣人为天下无怨无悔,小人为自己常忧常愁。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我们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积德、惜福与感恩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妄势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