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因果启示 >

修身进德嘉言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不合理的遭遇、打击或穷困的生活,是锻炼优秀人物时所使用的烘炉,若能经得起考验,必然有益于其人的身心。

  △安逸的暖流,能腐蚀意志的长城。勤奋的飞瀑,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真正大英雄,都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做将出来。

  △坎坷之身须怀壮士之志,穷苦之境应无颓唐之意。

  △灾难,是人的试金石。

  △经不起痛苦磨炼,就不是一条好汉。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你前进的一步。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你生命的新的水源。

  △唯坚忍者能遂其志。

  △古之立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更有坚忍不拔之志。

  △不论苦恼如何伴随人们而不离,倒不如面对苦的事实而坦然接受,如此才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并且以此为踏板而奔向人生的光明。

  △对于那些自信而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无所谓失败!对于百折不挠、怀着坚定意志的人,无所谓失败!对于那些别人放弃,而他仍然坚忍,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冲的人,无所谓失败!对于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无所谓失败!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精进乃是不死之道,放逸乃是死之道也。精进的人是不会死的,放逸的人虽有生命,却也等于是死的。

  △世间苦乐,原无自性,云苦云乐,皆由业识妄心,认苦则苦,认乐则乐。如名利场中趋承奔走,热衷之人认为乐,而高洁之士以为苦,要在苦难中觅得快乐方为真。

  △修行亦应取中道,一方面反对顺世外道的享乐主义,一方面反对极端的苦行主义。“弦缓不鸣,弦急声绝,缓急得中,诸音普矣。”

  △修行以精进为苦修,非入深山恶衣食为苦修也。凡一切法,皆属对治。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厌尘俗,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心已出离,种种境界,无所粘着,喜怒安乐不动于心,大心者当从这里下手。融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烦恼日用处炼出,更为得力也。

  △修道之人不宜贪着富贵,亦非定欲弃离富贵,不贪着罢了。富贵是人之因缘法,真修道者,必善处富贵者也。世人贪恋富贵,二乘厌恶富贵,菩萨不废富贵。但方便取得为利他故,佛则无可不可,富贵贫贱,如一而已,故能享大富贵者,唯佛能为。

  △从虚荣奢靡的生活中退让,也是人生的前进。

  △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谛言,无论父母弟兄,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以脱世间之缰锁。

  △离开种种妄想、执着,如对一切语言的执着,怨亲的执着,爱情的执着等等,能够比较随缘;自在,不患得患失,得大安乐。

  △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去体会道。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痛苦的根是妄想执着。

  △学道还须参世务,修真何必远人寰。

  △欲得见正道,行正既是道。

  △直心是道场。

  △自炼自修,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

  △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

  △唯一能带来和平和快乐的征服,是自我的征服。

  △有人能在战争中征服百万雄师,但是征服他自己的人,虽然只征服了一个人,却是一切战胜者中最伟大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私自利、不能觉悟,就是在佛法中行世法,处处觉照,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行为,就是在世法中行佛法。世法和佛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是你的心。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真心不缘善恶”。不思善,不思恶,是大德的本来面目。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

  △醴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虑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一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下即是解脱,生活即是禅修。

  △刻刻自反,秒秒观心,以表现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修心的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然身处娑婆世界,焉有清净之处?只要使此妄心随时随地都能歇。

  △观心,简言之,就是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一念,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不追忆过去,不设想未来。

  △把持住心,不被周围的浮光掠影所牵制,心不动摇,就不为物所累。因此,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应将其抛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在心中,这就是无住。

  △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也就是斩断过去、现在、未来之际,而安住于现前清净明觉的一念。能安心于当下,也就能安心于时时处处,古来禅德“饥来吃饭困来眠”、“无处青山不道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安住等于无住。

  △定者,动定一如之谓也。不能不见,不能不闻,硬要他不见不闻,是外道断灭,硬压功夫,必成大病。若随顺他见闻流转,是凡夫攀缘。故一切仍要了了觉知,加上一个照见功夫,“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难难在一个知字,其中包括觉照、证空、不惑、不动种种境界在内。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错,即是自性不动。能在外边见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定。

  △离却昏沉与掉举的两边,把心平静地止住于一境,此即禅定。定即是止(寂静),禅即是观(正见),如车之两轮,要均衡才可达于悟境。

  止,制止精神的动乱而使之澄清,也即是定。观,观照一切对象的实相,也即是慧。

  修行要定慧双运,寂照同时,才可达于悟境。

  △修行之时,岂限于禅坐。昼夜六时恒居愿海,时时警惕,随境观心,斯名正修,多练则纯熟也。上座名修止,由止得定,下座则随时随地修观起用,定慧交资,双轮并进,又如磨刀,前为磨,后为用,不用不知利钝,不磨不能锋利。简言之,要无时无刻不观心,即行住坐卧,处处是修,在在起妙用耳。

  △修法之妙,乃在不修而修。云何不修而修?言不修时亦修也。不仅打坐时修,而且处处习照观空,运用般若,乃至入于游戏之地,练得摄心归一。故而,出佛堂下座后,行住坐卧,在一切人事,一切行为中,才是正修行,而种种修法为助行。

  出佛堂后之正修行,应先明起用之妙,其妙诀在“不忘”二字。无论何时何地,不离警惕,处处照顾,只是要用惯这个心。用,便是觉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迟便被境夺,便是流浪。凡人对于贪瞋痴,已是熟极,亦非一朝一夕可奏效,到刻刻不忘时,便是功夫纯熟,入欲罢而不能之化境。

  △不念佛念法念僧,即念贪念瞋念痴。应念念存着正念,日日时时正念横在胸中不间断,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

  △无修无得无证,非离修离得离证。不取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不取不舍,斯是如来涅槃之境,可见有无不二,虽即于事,未染于心,此名曰空。

  △但云不住着者,非顽空如木石之无知,正是了了觉知而不执着,故云“无住’。“无”言不执,非空无也。

  △在生活中修行的人,他在操劳柴米油盐日常琐事,在二六时中为人处事、举手投足时,都能随缘自在,坦然面对眼前的一瞬,永远不忘只活在当下,不拘泥于过去、未来,也不瞻前顾后,只知一心一意一境做事,完事后不粘不着,不留一点心痕。每天这样生活的人,自然能体会到什么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的境界,这样地去解证、去超越,去完成物我一体的修养。

  △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行、住、坐、卧都没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还是圣人,把这情感都忘了。

  △我们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思索”和睡觉时的“百般计较”,我们当下就可以与历代禅师同一鼻孔出气。

  △在不断回复到这颗平常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念想和觉性不会同时存在。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止觉现。当念想的止息回复到清明的觉时,我们不再受记忆的推动,不再随妄念翻滚。

  △如果自忖习气甚深,熟处难忘,解行分裂,就必须下一翻观察,修正想念行为,做“洗心退藏”工夫,才有光明解脱的一天。离开脚踏实地修心功夫,“保任”便是件极难的事。事实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呢?

  ※※※※※※※※※※※※※※※

  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点慈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倘若人人都生起无私的大悲心,世间将变成人间净土。

  为世人奉献慈悲心

  △五种人

  一、有意识牺牲他人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的人,是卑鄙的人。

  二、无意识但客观上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人,是缺乏道德的人。

  三、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无损于他人利益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四、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兼顾他人或社会利益的人,是高尚的人。

  五、牺牲个人的部分利益;或在特殊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以追求他人或社会利益的人,是伟大的人。

  △一点慈爱,不但是积德种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哪有不慈爱的圣贤;一念容忍,不但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试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奉献,不一定是讲究物质的给予,而是在于付出一片真诚的心,为世人奉上慈爱心,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虽然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但我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生命来完成具有无限价值的事业。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

  △凡一言一动,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谨之慎之。

  △做善事的人现在感到快乐,以后也会感到快乐的,这种人会得到两度的快乐。象这样走上善良的途径,心里就会永远快乐的。

  △一个人是否有真实的德行,不是一时就能够看出来的。当外在的环境有变的时候,是否还能把握自己的原则,那就要看他的定力如何了。只有在环境顺利时才能保持平静的心而行善,还不能称为好人。当我们听到厌恶的话语,或别人明显地向我们表示敌意,或逼迫我们时,还能继续保持平静心及善良的行为,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善人。

  △似海的悲心,是能量的源泉。

  △此心不改终成道,为民造福欲何求?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思想行为纳入时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共呼吸。“乐吾乐以及人之乐,忧吾忧以及人之忧”这种思想行为的核心,是“尊重”与“责任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和尊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帮助邻里,酬报施恩于我们的人们与社会,为他人分忧解愁,尽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不要伤害他人。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半丝半缕勿容贪冒,便可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真正的人,不能冷漠地不顾别人的痛苦而追求自己的幸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人都不是庸俗之辈。

  △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纯洁的爱心去拥抱世界时,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空去小我,以广博无边的慈悲心对待万物,才能消除物我、人我之间的对立,减少因烦恼、嫉妒、痛苦等等所带来的生命的内耗,从而让生命健康蓬勃地发展。

  △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只要时时感到亏欠别人太多,时时惭愧忏悔,时时想去报答别人,自然能获得很大的法喜。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毛孔,孔孔都能呼吸新鲜空气,也能吸收污染的空气,所以每个人贤愚好坏都能影响社会的风气,你看你多么重要!所以凡为一个人,就必须要学好啊!

  △你知道修大福报不一定要花钱吗?只要用你的善口,说一句好话劝人,看到人家做善事,发个随喜心,赞叹心,令对方成就,都是修大福报,乃至劝导别人发心种福田,自己也同样得福报。

  △代他人办事受苦,就是消自己的业障;好事予他人,就是增自己的福慧

  △别人欢欢喜喜说话时,我们欢欢喜喜的地聆听,为他助兴。别人高高兴兴做事时,我们高高兴兴地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这种随口赞叹,就是随喜。不能将烦恼传给别人,影响别人的情绪,要自己欢喜,也给别人欢喜,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能解脱自在了。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道,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妒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傲慢之意。

  △人生真正的价值,莫过于投身于利他至上的事业。

  △为世人奉上慈爱心,应表现出牺牲奉献的精神。只求施舍,不图回报的胸襟,是讲究无偿的奉献,默默的牺牲,并要具备坚毅的心志,勇敢的气魄。

  △乐让人,苦留己。

  △常将公心换私心。

  △做一个完全为别人着想的人。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象负十斗,蚁负一粒,任力所能。除了自利以外,应对社会反馈,自利利他。

  △经常进行更多的反省,启迪更多的智慧,以更多的慈悲心和谦逊心,来化解尘世间的沉重负担,这就是无上的功德。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但对朋友、亲戚存恭敬心,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亦要和蔼相待,不可板起脸来。尤其对最不好的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才是真正学佛人的本色。

  △越能为人就越能为自己,那边为人一分,这边自己的烦恼就断一分;全体为人,那么自己的烦恼也就全断。一个人若是真正为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当你全体为人的那个时候,就是你的性光全体透露之时。

  △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佛教中的慈悲是无条件的,如对待凶手杀人一事,悟者非但悲悯被害者,更怜悯凶手本人,可怜他要欠债还债,了无出期啊!如甲杀乙,心慈软的人可怜乙而痛恨甲,而大悲的悟者则可怜甲并及乙更顾及丙,知其杀报循环不已,唯恐其效尤,是名大慈大悲。有人问,那怎么可能?道理是在开悟后,自己和法界成为一个整体;心与境一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慈悲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从而更能极大地发挥拔苦与乐的精神。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

  辗转流通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印造佛经佛像之十大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的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见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到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印造经像,即有如此殊胜功德,故凡遇到祝寿、贺喜、免灾、祈求、忏悔、超荐之时,皆宜欢喜施舍,努力行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