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译文

  又各种意识与其余前五识体相比,还具有前五识没有的精细深广的造作活动,指的是思量识别对象境界、精细思虑对象境界,如昏醉内心惑乱、如疯狂失常意乱、如昏梦心意昧暗、如从昏梦中觉寤清醒、如命终时心气闷绝、如闷绝过后出离生死入涅槃,如能发起身体造作和言语造作,如能远离对尘世生活的希求、如能使远离对尘世生活希求的心退转,如断善根、如续善根,如死、如生等。

  什么是思量识别对象境界呢?由七种分别构成,即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所说的有相分别,即先前率尔心位所受的境界相。诸根成熟又善晓名字语言的有情众生,对于先前所受境界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无相分别,即随先前的率尔心所引之境,不善晓名字语言的婴儿等所起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任运分别,指的是面对现前的对象境界,随顺意识境界的势力,自然流转所进行的思量识别。

  所说的寻求分别,是对于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并粗略思考后所起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伺察分别,是对已经粗略思考过、已经观察过的境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形成完整确定的观念过程中,所起的思量识别作用。

  所说的染污分别,是指对所贪爱的已经过去的事物,所进行的思量识别;对渴望将来能获取的可爱事物,进行思量识别;对恋恋不舍的现行事物,进行思量识别。对所爱好的事物之希望,追求的思量识别,对其他任何违逆自己的事,怀忿怒不容忍的思量识别,怀著损害有情众生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随与根本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进行的思量识别。

  所说的不染污分别,有善类和无记类,就是出离情欲所产生的思量识别、对违逆自己的事物或痛苦不怀忿恨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怀著不损害有情众生的心情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随著信等修善法类中的任何一种相应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於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举止有威德合轨则所进行的思量识别,从事绘画、雕塑等工艺技巧时所进行的思量识别,以及佛、菩萨为了软化有情众生,以神通力变现种种有情众生时所有的思量识别。

  如此等类,称为思量识别对象境界。

  【原典

  又诺意识①望余识身,有胜作业②,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有相分别者,谓於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③所起分别。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④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⑤所有分别。

  任运分别⑥,谓於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⑦所有分别。

  寻求分别者,谓於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⑧。

  伺察分别者,谓於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⑨所起分别。

  染污分别⑩者,谓於过去顾恋俱行⑾、於未来希乐俱行、於现在耽著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

  不染污分别⑿者,若善、若无记⒀,谓出离分别⒁、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⒂相应,或威仪路⒃、工巧处⒄及诺变化⒅所有分别。

  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注释

  ①诸意识:包括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

  ②胜作业:精细深广的造作活动。佛家认为前五识的作业都是粗劣的,胜作业只有意识才具有。

  ③诸根成熟善名言者:各种感觉官能都已经成熟而且善于运用概念言辞的人,一般揩少年以上的人。

  ④随先所引:随顺决定心所择定的境界起染净心、等流心所进行的思量识别。六识实具有五种心,即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决定心对寻求心所寻的境起决定作用,寻求心所寻的境相对于决定心称为先境,但是无论寻求心、率尔心都没有分别作用,所以此处「先」非指寻求心、率尔心,而是指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具有分别作用,但它们必须随顺先境起分别作用,先境即是决定心所决定之境。由于染净心、等流心所分别观想前念先境,没有明确的具相,所以属于无相分别。由于此处辞句义玄,所以作了以上较详的阐释。

  ⑤婴儿等不善名言者:婴儿、幼儿等不善于运用概念言辞的人。婴儿等,除婴儿外,不善于名言的还有未能通事的幼儿。不善名言的分别没有明确的具相,所有也称为无相分别。

  ⑥任运分别:自然分别。任运,任境界现象运转,不加造作,义同自然。

  ⑦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此指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分别对象境界的精神活动,由於境界极其恢宏或极其胜妙或极其宜人,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或者心意对境界已极其熟悉,曾千百遍领略,所以一旦面临此类境界,意识不须更加造作就能刹那思量识别,随顺境界自然如化。这类意识的现象,颇类似一般心理学、美学所谓的潜意识、感悟,在心理学机制上与中国禅宗的顿悟也有类同之处。

  ⑧於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此处的寻求,不等同於前面所说的五心的寻求心。五心中的寻求心是起意识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初阶,而观察寻求所起分别是在心所法寻的基础上所起的分别作用。

  ⑨安立:建立,此处指思惟形成结果。

  ⑩染污分别:对境界的思量识别过程受到烦恼污染或受到烦恼的左右。

  ⑾於过去顾恋俱行:贪爱已过去了的事物所产生的思量识别,对所贪爱的过去事物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释为对过去事物怀有贪爱进行的思量识别。

  ⑿不染污分别:对境界的思量识别过程不受烦恼污染左右。

  ⒀若善、若无记:如善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分别。

  ⒁出离分别,出离情欲所产生的分别。出离,出离情欲,佛家所倡的修养至涅槃。

  ⒂信等善法: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善类心所法。

  以上讲到出离、无恚、无害、信等善法相应,分别都属于不染污分别中的善类分别。

  ⒃威仪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举止,有威德合轨则。路,此处指举止之道。

  ⒄工巧处:绘画、雕塑、技术、机关、阴阳、历数等等工艺技巧作时的心念。处,梵名阿耶怛那(Ayatana),意即处,即所谓根、境为心、心所法生发之处,此处意指作工巧时的心念。

  ⒅诸变化: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凭著神通力变现种种有情众生时的心意。

  以上列举的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当意识分别与它们相应生起作用时,就属于不染污分别的无记分别。此处的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的无记性属于无覆无记。

  佛家说无记有两大类,一类有覆无记,即体本性具有妄惑,只是因为极劣弱没有显出恶性,如第七识,所谓覆即覆隐圣道;一类无覆无记,即体本性不具有妄惑,如内法的阿赖耶识自体、五胜义根,外法的山河草木等。无覆无记就人而言又分为四种,即异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变化无记。本文无记分别没有提及异熟,是因为异熟仅仅以作业引导,不属于分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