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静思 之 知足

  静思、智慧、爱

  证严法师

  卷一 静思 之 知足

  4.知足

  若欲脱诸苦恼,

  当观知足。

  富乐安稳

  人生要怎样才能得到富有的生活呢?佛陀在《遗教经》中教育弟子:「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其实,很少有真正快乐的人。家庭富裕,财物充足的人就算是快乐吗?不,他还有心灵上的苦恼、还是有不足的缺憾。

  我们要常常警惕自己,时时刻刻修知足常乐,人生才无憾事,也才能脱诸苦恼。故佛陀又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佛陀教我们要知足,能知足就能够处于富乐安稳。人都是在不足中造业,在不足中烦恼

  人生活在五欲中,永远都有填不满的不足感——苦恼。放眼天下看人生,又有哪个会说:「我所得到的已很够了,我已够满足了呢?」人往往有了一分,还想要得另外的九分,越得越想得越多。爱欲的心始终没有办法满足,人永远都在欠缺中。所以我们如能有自我心里的满足,就是处于最安稳快乐的环境中。

  知足寡欲

  知足寡欲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世间的物质再怎么追求,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无限的爱欲与情就是人生苦恼的根源,要除去这些苦恼,唯有用知足的方法。一个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但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而有些人在柔软的床上,却还有不足的苦恼!所以人生一定要能够知足,常找环境磨练这分知足的心理;如不知足,即使住在天堂,物质上的享受丰富,你还是不称意,心中的烦恼仍多。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因为不知足的人,心中还有欠缺,有欠缺就是贫。相对的,知足者,虽贫而富,从形态上看来,也许他是贫穷的,但他的心中却是富有的。什么都不觉得欠缺的人就是富有啊!

  永远的名

  现今的社会上,许多人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争来斗去到头来又是为了什么呢?真正要为社会、为人群做事的人,又岂需要如此的你争我夺呢?难道人生在世只是为名与利吗?

  真正的名是要从良能发挥出来,无形中建立在受惠者的心中,这才是永远的名。所以名根本不需要去争取,该得的总是会实至名归!

  自食恶果

  报纸报导的馊水油事件,我当时就说过,这是自种其因,自食其果。自己不想吃,吃不完的东西倒掉以后,因为不肖商人的伎俩,把那些丢掉的东西再制,让消费者吃回肚子。这不是自种浪费的因,而自食恶果吗?

  现代人身体有病,几乎都不是营养不良的病,而是营养过剩的病,这都是「吃」出来的毛病。

  沉迷的人生

  睡,也就是沉迷的人生。有美好的人生,有与生俱来的良能,却不去发挥救人救世的工作,只沉迷在歌台舞榭中,浪费在观光旅游中,这等于是活着在睡觉的人生,贪得一己之清闲,而不肯去服务人群,真是可惜。

  五欲造业

  从一个知足的人来看不知足的人,会觉得对方很可怜。因此,佛陀看众生,怜愍众生,就如同一位修行觉悟的人,看到在迷途中昧了本性良知的人,那样的痛心和怜愍。所以往往有钱尚不知足的人,也会被没钱而安贫乐道——知足的人所怜愍。

  佛陀教育我们,最主要的是要顾到我们原来的本性,去发挥我们的智慧,用这分智慧去看透世间一切的物质,而世间的物质都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时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乱时期米粮衣布是宝,世间所谓价值的东西是要用什么来衡量呢?其实,那完全是盲目追随潮流及虚荣心的作祟。

  扩大爱心

  人为什么不得安稳快乐呢?比如说:一个人身边有金钱宝物,他的心一定很惶恐不安。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即使在白天也会害怕随时有祸患发生。为何会有防患不安的烦恼呢?就是因为害怕有人来争夺自己所爱的东西。

  有一位女士,她的先生是一位企业家,她说她很痛苦,过去夫妇二人白手成家,什么都没有,夫妻两人联手并肩建立家庭,创下事业。而现在生活富裕了,事业发达了,先生却变心了。过去贫困的时候,她虽然背着孩子去做工,住的房子是租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她却感到很满足幸福,且很有安全感。

  现在住高楼大厦,生活富足,反而让她天天都哭哭啼啼的。到底她在苦恼什么?她还要争取什么呢?只是为了争个爱与情啊!为了争取先生的感情。她说她女儿曾劝她,「不要去争取,苦苦争取又能得到什么?不争取又会损失什么?」我向她说:「你生了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女儿,反而生她的人却是如此沉迷不醒!」我告诉她:「你应该满足了,虽然现在的生活少了一分先生对你的爱,但你有四个儿女,你已得到了子女的四分爱;你该把这分母性的爱发挥出来,移给四个孩子,好好教育他们;移给整个家庭,把家庭事业照顾好,再把这分爱发挥到社会人群。如能这样,虽然失掉了一个人的爱,却是扩大了无边无量的爱心。何况情、爱并不是硬争能得的。」

  我常比喻情与爱:「它如同一个球,你愈硬碰硬,弹得愈高、越远。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会来,它不来就算想尽办法争取,还是无法获得……。」她回答道:「可能是这样吧!」先生曾向邻居说过:「太太把我爱得太痛苦了,所以故意用冷酷的形态去磨她,把她磨得死心。」

  问情是何物呢?如能拓宽感情的范围,放弃一对一的私己情爱,那不是会很安稳泰然吗?

  心胸宽阔

  知足,生活才会富有;有人说出家就是要学解脱佛教中有句话:「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真正洒脱,因为他们只有三衣一钵就可以生活,而且走遍天下把佛陀的教化宣导给众生。他们的心胸宽阔,能包容天下一切万物,无论天边海角,只要看得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至于有没有放在我身上那是无关紧要的。

  这就是佛陀训练弟子要有一分宽阔的心胸,如能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别人的富有如自己的富有,这就是永远满足的人生,永远富有的人生。

  知足常乐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真正快乐幸福的。但幸福与快乐并不是用物质衡量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精神上如能常常满足,这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有知足思想的人,自然心量是开阔的。有开阔胸襟的人,对人、事就不会计较。要做到如此的胸怀,那就必须走进宗教之门。能真正体会到超然的宗教思想与教育,自然所感触到的一切事物也会很美满。

  精神长存

  不知足,就是智慧不开的人,他不了解社会物质价值的程度,会随着物质的表相而迷失了本性,这岂不是很可怜吗?世间的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而现在都变成人被物所用了。我希望大家能把父母给我们的身体能力,及无始以来就具有的本性发挥出来;找回自己,找回良知良能,为人生服务,发挥人生的作用,这样才不枉费人生。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使人的精神长存于人间的重要方法。释迦牟尼佛距今已将近三千年了,但是他在人间并未消失,还是活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佛陀普爱众生的心胸,就是广大的慈悲心。

  生死自在

  学佛要知道「生死疲劳」。在六道之中,不是在天道就是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非常疲劳。这疲劳的事从何而起呢?是从贪欲而起,所以我们必须少欲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有快乐。

  「少欲无为,生死自在。」所谓修行学佛,除了为社会人群谋福利,更要追求佛陀的教理,知道生从何处来,死从何处去,要以什么形态去选择、如何去进取……,直到生死自由,来去自在,如此就可达到想要以什么形态来人间,就可以随意来人间。观世音菩萨可以三十二应化身,以种种形态出现人间,应人间的需要现身形,而救度人间的众生;一切菩萨都是生死自在。

  要生死自在,首先必须少欲无为。我们既来人间,就应抱持——来人间是为众生而来。为众生而来人间,就是菩萨;为自己来人间,就是凡夫。既然我们都有一分福,也就是在过去生中造人道的福因,人道的业力牵引我们来到人间,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我们应该很庆幸已得人身,又能闻佛法

  我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然听到佛法就要赶快走向佛道,赶快修行。佛经不单是我们要去听、去诵,还要把它当作路来实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