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语录(二)

  月溪法师语录(二)

  示众正误目录

  一、辨真妄

  1-1 师示众云佛性智与脑筋智

  1-2 师示众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1-3 师示众云染与净

  1-4 师示众云拈花示众

  1-5 师示众云弥陀佛法身与释迦佛法身

  1-6 师示众云本来面目

  1-7 师示众云如如不动

  1-8 师示众云五蕴皆空

  1-9 师示众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10 师示众云真如不守本性

  1-11 师示众云真如受薰染

  1-12 师示众云佛性起妄念

  1-13 师示众云性是空,心是妄

  1-14 师示众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1-15 师示众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1-16 师示众云先无后有,无能生有

  1-17 师示众云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1-18 师示众云大地六种震动

  1-19 师示众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如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1-20 师示众云转识成智

  1-21 师示众云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1-22 师示众云不求真,不断妄

  1-23 师示众云八风吹不动

  1-24 师示众云中道

  1-25 师示众云水波之喻

  1-26 师示众云认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是佛性

  1-27 师示众云胸中不留元字脚

  1-28 师示众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29 师示众云结水成冰,融冰成水

  1-30 师示众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

  1-31 师示众云无缝塔

  1-32 师示众云证无生忍

  1-33 师示众云无字甲里

  1-34 师示众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1-35 师示众云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1-36 情不附物(李翱〈复性书〉之错误)

  --------------------------------------------------------------------------------

  二、勘用功

  2-1 师示众云认苦行为修道

  2-2 师示众云三大阿僧只劫修行

  2-3 师示众云入定

  2-4 师示众云参禅执坐

  2-5 师示众云不倒单

  2-6 师示众云僧人学辟谷

  2-7 师示众云丛林茅蓬

  2-8 师示众云亲近善知识

  2-9 不识字修行

  2-10 牧牛

  2-11 闭关

  2-12 打饿七

  2-13 学法语

  2-14 宗门棒喝

  2-15 古人论禅弊

  2-16 跑香

  2-17 狗舔热油铛

  2-18 南泉杀猫

  2-19 归宗斩蛇

  2-20 丹霞烧木佛

  2-21 沩山水牯牛

  2-22 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又云:佛,佛。

  2-23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2-24 我不会佛法

  2-25 洪炉一点雪

  2-26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2-27 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2-28 饥来吃饭睏来眠

  2-29 有禅有净土

  2-30 心净土自净

  2-31 放心

  2-32 心动神疲

  2-33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

  2-34 不识

  2-35 脚跟点地

  2-36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2-37 断五住烦恼

  2-38 以古人为师

  2-39 《遗教经》不可不读

  2-40 不看经论语

  2-41 无心是道

  2-42 平常心是道

  2-43 道落火宅

  2-44 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

  2-45 直心是道场

  2-46 自搬柴,自运水,不看经,不参禅

  2-47 下转语

  2-48 赵州转藏经

  2-49 捉机锋

  2-50 观心解脱

  2-51 百尺竿头

  2-52 向上一着,脑后一槌

  --------------------------------------------------------------------------------

  三、正规仪

  3-1 圣僧

  3-2 头陀

  3-3 不布施

  3-4 开建丛林

  3-5 宗门传法

  3-6 结莲社

  3-7 登堂传戒

  3-8 开堂说法

  3-9 丛林规矩

  3-10 朝山

  3-11 烧拜香

  3-12 放钓

  3-13 剌血写经

  3-14 出家人字派

  3-15 拄杖拂子

  3-16 佛、菩萨、罗汉造像

  3-17 封盦、举盦、举火

  3-18 拜经

  3-19 盟誓

  3-20 三世佛

  3-21 偶像崇拜

  3-22 立寺造像

  3-23 不二法门

  3-24 禅宗顿渐之争的透视

  3-25 出家人别号

  3-26 别号至数

  3-27 禅寺、讲寺、律寺

  3-28 开宗祖师不一定是明心见性

  3-29 禅堂念佛

  3-30 打七

  --------------------------------------------------------------------------------

  四、端行履

  4-1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4-2 大隐居廛,小隐居山

  4-3 批评过来人言语举动

  4-4 假明心见性

  4-5 僧人学医、卜、星相、书符、咒水

  4-6 不问世间

  4-7 宏扬佛法

  4-8 出家人藐视师父

  4-9 冒难游行

  4-10 车林军

  4-11 出家人自认根钝

  4-12 发大乘心,修小乘行

  4-13 〈永嘉证道歌〉与《永嘉集》之辩论

  4-14 敖世、愤世、遁世、出世、入世、出入世

  4-15 不信因果

  4-16 比丘常带三分病

  4-17 发心众生

  4-18 六祖与神秀

  4-19 出家人本分大事

  4-20 讲经说法

  4-21 未明心见性说法

  4-22 误认行善为佛法

  4-23 知佛恩、报佛恩

  4-24 比丘梦遗精

  4-25 达摩拿数珠

  4-26 出家人闹派头

  4-27 出家人不结婚

  4-28 佛教信仰乃智信非迷信,佛法是积极不是消极

  4-29 《庄子.大宗师》篇

  4-30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4-31 佛法不落空

  4-32 印度信佛亡国

  4-33 悟道是悟理

  4-34 杲日当空,秋月如镜

  4-35 超出无边识处

  4-36 当净其意如虚空

  4-37 认大乘佛经为神话

  4-38 古来成佛唯释迦一人

  4-39 密在汝边

  4-40 终日吃饭,未曾吃着一粒米

  4-41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42 心无罣碍

  4-43 一尘不染

  4-44 印可

  4-45 超出三界

  4-46 寂灭为乐

  4-47 三毒

  4-48 一念无明不可破

  4-49 僧肇《无名论》

  --------------------------------------------------------------------------------

  五、厘述作

  5-1 用《老》、《庄》、《周易》道理释佛经

  5-2 印度祖师撰集经典认为佛说

  5-3 陈白沙读佛经入诗

  5-4 苏东坡以禅悟入诗

  5-5 误认玄奘法师集藏经

  5-6 注疏经典应慎重

  5-7 印度哲人撰譬喻经典

  5-8 用佛法解释《中庸》

  5-9 删集佛经

  5-10 阅读注疏应加拣择

  5-11 未明心见性人语录

  5-12 文人学佛

  5-13 诗僧画僧

  5-14 改佛经为道经

  5-15 以佛法释老庄

  5-16 语录用白话

  5-17 梁漱溟论佛教

  5-18 普庵咒

  5-19 周濂溪《太极图说》

  5-20 阳明学不可比于佛法

  5-21 李翱之〈复性书〉

  5-22 理学家之天理

  --------------------------------------------------------------------------------

  六、破外道

  --------------------------------------------------------------------------------

  七、袪迷信

  7-1 祖师后身

  7-2 佛不能免定业

  7-3 误传释迦、弥陀、弥勒投生中国

  7-4 劳山延摩罗密窟

  7-5 飞来峰

  7-6 烧香拜佛

  7-7 未悟道者死后亦可烧得舍利

  7-8 误认幻术为佛法

  7-9 韩愈辟佛未可全非

  7-10 降鸾

  7-11 专制之宗教

  7-12 误认神话是佛法

  7-13 康南海欲于世间造佛界

  7-14 神会与〈证道歌〉

  7-15 上堂说法

  7-16 大手印

  7-17 冥谛 出婆罗门

  --------------------------------------------------------------------------------

  八、覈辞义

  --------------------------------------------------------------------------------

  摘录饮冰室

  1 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2 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

  --------------------------------------------------------------------------------

  一、辨真妄

  师示众云佛性智与脑筋智

  脑筋智就是普通所谓“灵性”、“聪明”,而佛性智则是能打破无始无明,发现无上妙理之“般若”。聪明的人能发明飞机、无线电,而不懂绝对佛性妙理;还有一般聪明学者,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但不懂佛经的道理。所以脑筋智只能知相对宇宙的道理,如西洋哲学家科学家牛顿、黑格尔、爱因斯坦等,他们所能发现的道理,皆是相对宇宙中的理,都是有限的,不是最终极的实在。至于释迦佛证悟即发挥者,则是佛性智,是绝对宇宙的道理,因为是绝对,所以佛说:“我能知现在、过去、未来。”绝对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现在这样,过去和未来都是这样,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毁灭还是这样,所以是最终极的实在,最终极之实在者为“真如”、“实性”。

  师示众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见“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别凡圣也。

  师示众云染与净

  染与净是相对的。《楞伽经》云:“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无有更明白于此者。因为有染,才说有净,和生灭一样,因为有生才说有灭,染净生灭同是见闻觉知作用。一般人认为不起念是“净”,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这是错的。不起念是无始无明的净缘,并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是绝对的,与染净无关。憨山大师说:“染是识,净是智。”此乃错误。《坛经》云:“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僧问慧忠国师:“坐禅看净,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师示众云拈花示众

  拈花示众是禅宗第一则公案,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梵天所献金波罗花以示八万大众,众罔措,惟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付嘱与摩诃迦叶。”是为禅宗之起源。此经原藏大内,外间不传,惟王荆公曾于内府见之(事见《宗门杂录》。)人或谓此公案为伪作者,现此经已收入《续藏经》中,疑云遂释。“拈花示众”乃是直接表示佛性体用的法门,语言经典皆是间接法门,拈花示众乃世尊于语言文字之外,借拈花以直示佛性,将本来面目和盘托出以示大众,大众根浅未能承当,惟迦叶领旨微笑,心心相印。后来悟道祖师竖拂拈槌、擎拳举指,皆与拈花无别。所可笑着,一般未明心见性之盲聋哑羊,或学世尊拈花示众,以为与佛无别,真是使诸方笑破肚皮。

  师示众云弥陀佛法身与释迦佛法身

  大慈菩萨赞阿弥陀佛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尽。”《弥陀经》中释迦佛亦赞阿弥陀佛功德。一般人遂误为阿弥陀佛法身超过一切诸佛,把阿弥陀佛当做上帝一样,高于一切、统治一切,此乃大错。报身佛虽有弥陀、释迦之别,而法身佛则三世十方诸佛皆同一法身,无异无别,岂有高低优劣?《弥陀经》云:“我赞弥陀功德,弥陀亦赞我功德……”释迦佛是净饭王太子出家修行成佛,弥陀佛则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修行成佛,甚至一切诸佛报身皆是修练而成佛,成佛之后同一法身,何能分高低优劣耶?就是一切众生亦皆有成佛希望,应该有自尊心勤苦修行。如若自己抑低自己,自愿做个众生,安有出头之日耶?

  师示众云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就是佛性本体,亦名真如自性。众生因无量劫来根本为无始无明所蔽,不能见本来面目,所以要打破无始无明,本来面目方能显现。古祖师勘验学人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那里?”父母者,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是也。故临济云:“逢父杀父,逢母杀母,始得解脱。”又云:“无明是父,贪爱为母。”现在有等修行人以为空心静坐,不念善恶,便可见本来面目,此是大错。一念不生、空空洞洞正是无始无明境界,正是汝父母,遮障本来面目的就是他,如果错认他是本来面臣,虽历万劫无有出头之日也。

  师示众云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一语乃写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词,意思是说真如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增减,亦无动静,增减动静乃人之脑筋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干。现在有一般修行人终日枯坐,强将思想止住,使同海水无波一样,以为这样便是“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错。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远停止的,要永远停止只有死人才做得到,活着的人勉强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几十分钟或几个钟头,最多亦不过几天,终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时候是“佛”,过一会儿思想起了又是“众生”,那么一天之内忽是佛忽是众生,不是一天之中就有轮回,难道不嫌麻烦吗?这样的“佛”有什么“做头”呢?如果你真个明心见性,那就是轮刀上阵,还是如如不动哩!

  师示众云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一语,是说明心见性之后,五蕴皆变为佛性,遍满虚空,万象物质皆为佛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现在一般修行人以为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便是“五蕴皆空”,此乃大错。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乃是任五蕴起灭不去管它,但五蕴仍然是五蕴,没有变成佛性,他仍会作坏。而你一天到晚要存着“不去管他”这个念头不能放松,岂不心劳日拙,那里能“无心”、“无碍”、“五蕴皆空”呢?

  师示众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修行人认为宇宙世界乃成、住、坏、空,当其成时、住时便是色,坏时、灭时便是空,坏了又成又是色,成了又坏又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乃大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谓明心见性之后,色即是佛性,五蕴皆变为佛性也,根尘识界无不变为佛性,整个宇宙世界入于佛性而无余,故名“无余涅槃”。成、住、坏、空不过是脑筋感觉,用脑筋故意把色看成空,以为是圆融无碍,其实不过是故意做作而已,是修行四病之作病,非如实修持之法也(天台三观便是此病)。

  师示众云真如不守本性

  一般人说:“真如本来不动,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觉遂起妄想,造业作福轮回生死;倘一念觉悟真心复得,恒守不变,不受轮回,名为成佛。”此乃外道见解也。真如本体本来圆满现成,不变不动。《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变易。”倘真如而可变易,则是生灭法矣。《大乘起信论》所阐明者为“真如缘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论乃外道伪作,假托马鸣之名以行世。否则,真如无有缘起,不受薰染,倘有缘起,定有生灭,生灭之法,定非佛法也。

  师示众云真如受薰染

  一般人说:“一念觉悟是佛界,一念发大乘心是菩萨界,一念发二乘心是缘觉界,一念发小乘心是声闻界,一念瞋心是修罗界,一念善举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贪是饿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恶心是地狱界,谓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便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此乃错误。佛界不能与九界互具,众生虽可成佛,佛不能再变为众生,倘佛而受薰染再变为众生,则佛亦有轮回,成佛有何价值?真如倘受薰染,则真如便不是绝对,不是最究极之实性,不能称为第一义本体矣。故祖师云:“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华严经》云:“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证。

  师示众云佛性起妄念

  一般人认为妄念由佛性起,将妄念断除便见本来自性,此乃大错。妄念乃起于见闻觉知,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境界。无明受薰染刺激,不觉一念生起,便是一念无明,非本来自性。要见自性,不消断除妄念,须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见自性,谓之“以幻除幻”。如《圆觉经》云:“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动,不生妄念,因为有生便有灭,佛性本来不生,故不灭,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则变为外道生灭法矣。

  师示众云性是空,心是妄

  “性是空,心是妄”,谓佛性遍满虚空,不可以脑筋识知,而可以识知者,则无非妄想也。一般人误解其意,以为有思想皆是妄心,将妄心断尽成空,便是见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断灭之见,罪过不浅也。

  师示众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

  有传口诀禅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谓明白此二语,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语,决不可信。已生是一念无明,固然是妄,未生是无始无明,亦未离妄,非真心也。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亦是误认无始无明为本体,无法证入真如本体。

  师示众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马祖云:“即心即佛。”此之谓心乃指明心见性后之真心,非普通人见闻觉知之心也。或有读此经语、祖语,遂认为见闻觉知之心即佛者,无有是处。此心既是佛,则何必修行耶?见闻觉知之心乃无明妄心也,必参禅修行,将无始无明打破,然后真心显现,见闻觉知变为真心,山河大地亦皆妙明真心,然后可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

  师示众云先无后有,无能生有

  老子《道德经》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云:“后归于无极。”老子以“无”为万物本体,“无”者,即佛家所谓无始无明是也。无始无明本无性体,《圆觉经》所谓“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者是也。无始无明虽为相对宇宙之体,然非最后之真实本体也。真实本体者名为“真如佛性”,本来圆满现成,不可谓为“无”。真如本不生,故不灭,万物当体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万物生于真如,则真如有增减生灭,非最后之真实本体矣。一般人误认真如佛性为“无中生有,先无后有”者,则同于老子之误认“无始无明”为最究极之本体,落于外道断常之见也,宜痛革之。

  师示众云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误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

  《维摩诘经》云:“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有罣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佛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真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传灯录.慧忠国师传》云:“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三藏无对。”僧问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师?”仰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举前语问玄沙,玄沙曰:“你道前两度还见么?”玄沙云:“前两度若见,后来为甚么不见?且道利害在甚么处?”僧问赵州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赵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僧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么不见?”玄沙云:“只为太近。”学者参之。

  祖师虽得六通而不守六通,故曰:“正法眼藏,不住神通,亦名无神通,如云:“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是佛向上人,再不可思议”是也。临济云:“佛六通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声、色、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流质,便是地行神通道流。”

  师示众云大地六种震动

  经中每谓世尊说法大地六种震动。一般人误以为法力能使地球震动,岂有是理!“大地六种震动”者,谓世尊说大乘法门时、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圆觉六种菩萨皆发明心地是也。

  师示众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如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如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一般修行人误为一念不动,便无生灭,便可见佛,此乃大错。世尊之意谓能明心见性,则知一切法本来不生,故亦无灭,不生不灭佛性如如,生同无生,念同无念,诸佛与我同一法身,无时无地而非佛也。

  师示众云转识成智

  修唯识法门者,第一紧要关头在找到潜伏于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种子,即白净识,将他捣碎,则八识得八解脱,三性变为三无性,变为四智矣。识转成智之后不再变为识,未转识成智时是阿赖耶作主,既转识成智之后,则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恒守本性,无有变易,故成佛之后,不变为众生,不受轮回。一般修行人误认为一念迷是识,一念悟是智,“转识成智”是把迷的念头转为悟的念头,此乃大错。夫念头变幻无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识,有时是佛,有时又是众生,则成佛有何价值耶?

  师示众云似有非有,似空非空

  现在一般修行人放下万缘静坐观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为就是不落二边、不住有无,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错。“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脑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体非脑筋想像所能及,六祖云:“任汝共思尽推,转加悬远。”修行人切勿用脑筋去揣测佛性,只可用脑筋去找到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找到了,一槌捣碎,佛性自然显现也。

  师示众云不求真,不断妄

  〈证道歌〉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一般人就以为修行只须不求真心,亦不断妄念,真妄随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错。“不求真”者,谓佛性不可强求,真与妄是相对的,因为有妄才说有真,佛性本体无所谓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无须断,真妄二相亦空故也。如果误为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于任病,愈放任愈糊涂,这样用功如煮河沙为饭,终无成就也。

  师示众云八风吹不动

  《顿悟入道要门论》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哀、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音,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师示众云中道

  一般人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便是中道,又谓“不落二边,不着有无”便是中道,此乃大错。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无记性空,“不落二边,不着有无”是“任”病,俱是脑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六祖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师示众云水波之喻

  《大乘起信论》以“真如”比水,似“生灭”比波,此乃错误。真如乃佛性作用,生灭乃脑筋妄想作用,两不相干。真如乃如如不动,无有变易,不起妄念,《华严经.回向品》言之极详。倘真如能起生灭妄念,如水之起波,则真如亦有生灭轮回,非最究极之实性矣。《楞伽经》则以海水比阿赖耶识,以波澜比七识,乃正理也。人谓《大来起信论》是外道伪造者,不为无因也,后来圭峰大师以冰水喻妄心与佛性亦是错误,源本于《起信论》也。

  师示众云认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是佛性

  一般人每认为心法双忘、我执法执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错误。心法双忘是无记忆空,我执法执已破是落放空执,便是无明窠臼、漆黑桶底,非佛性也,须打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觉,心法双忘是脑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也。

  师示众云胸中不留元字脚

  古人云:“胸中不留元字脚。”即“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非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于思想文字者,便是“见闻觉知”,不能见性。今人每误解“胸中不留元字脚”为看取一念最初从何处起,灭此一念不留痕,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脚”,此乃误解。一念不留乃落于无始无明的境界,念起念灭皆是脑筋作用,与佛性无干。如果明心见性之后,则念起念灭皆是佛性,所谓“念同无念”,何须断他?

  师示众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百丈禅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意谓真如本体不受薰染,无所攀缘,自性如如,无有真妄,故妄缘不离自离是也。今人误谓能离妄缘即是悟道,此理不当。妄缘者,脑筋作用,脑筋仍存,妄缘不能离,然脑筋之妄缘与真如佛性无关也。悟者不离自离,不悟者虽离不离,如此者然后可阅祖师语录。

  师示众云结水成冰,融冰成水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结水成冰,妄念灭如融冰成水,此乃错误。佛性中本无妄念,亦不起妄念,水结成冰,冰能成水,融结无常是生灭法,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故水只可喻见闻觉知灵性,不可喻佛性也。

  师示众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陨。”意谓若人能明心见性,山河大地皆销归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浊恶世变为庄严净土,此乃悟后境界一譬喻之词,非谓世界真个销归乌有也。每有误解经旨,谓自古以来见性成佛、发真归源的人很多,何以世界悉不消陨?此乃大错。十方世界悉皆消陨境界,惟明心见性者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师示众云无缝塔

  慧忠国师将入灭,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就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正所谓无缝塔者,法身是也。肉体虽坏,法身不坏,充塞宇宙,无所不遍,无漏无余,故曰“无缝塔”。后人不解此旨,谓一念不动,便是无缝塔,此乃大错。一念不动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受薰染仍起念,是有缝非无缝。有人问某禅师:“甚么是无缝塔?”曰:“不通风。”可以参照。

  师示众云证无生忍

  一般人所谓“证无生忍”不是见佛性,仍须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错误。证无生忍便是见佛性,证者证悟,无生者,无生无灭,忍者万德圆满。换言之,就是证悟佛性,无生无灭、圆满境界是也。《楞伽经》谓证无生忍之后即得意生身,可以为证。

  师示众云无字甲里

  古祖师常劝人勿住“无字甲里”,“无字甲”者即无明窠臼、漆黑桶底之别名,无始无明境界,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境坚牢难破,故谓“无字甲”。修行人到了无始无明境界,切勿畏难而返,须更加努力往前冲去,把“无字甲”冲破,便可见性成佛。

  师示众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释迦谱》云:“释迦出世,东西南北各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此乃譬喻佛性之绝对无二耳。后人不解此义,或目为神话,或疑释迦佛未能平等者,非也。佛经中多用此笔法表示绝对佛性,不可以常理揆之。故曰:“依文解义,与佛作冤。”故云门禅师云:“当时我如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图得天下太平。”此语乃为佛伸冤也。琅琊觉禅师拈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学者可参焉。“惟我独尊”表示法身,非肉体也,非是佛不平等自是也。

  师示众云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佛与法不同,佛者,绝对也,真如也;法者,相对也,妄想也。凡所为法皆无明妄心所造,故曰:“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唯心者,唯一妄心造也。故十八共法之第六云:“无已知不舍,万法已知便应舍,因其是妄心,妄心变幻无常,故法亦无常,名为因缘,名为方便。”佛说法如筏喻,已登彼岸便应舍,以其妄也。知其妄而说之者,欲以妄除妄,以幻破幻也。非此无以度众生,非舍则被法缚,无以成佛,故曰:“无有少法可得。”故曰:“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以其与真如本体无关也。真如本体不可名,而强名之为佛。佛字应舍,以其假名也;而佛之本性不舍,以其真也。既得其真,则佛字为赘尤,故赵州曰:“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老僧念佛一声,嗽口三日。”马祖曰:“非心非佛。”佛字当应舍,何况法乎?《心经》一连用十几个“无”字把诸法舍尽,然后才入“究竟涅槃”,破尽相对,然后才能入绝对,留着一法便是有余、有漏,不能究竟涅槃矣。既已涅槃,则一真一切真,佛亦真,法亦真,一切皆佛性、皆真心,此时再说“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便对。同是一心,早妄今真,同是一语,早非今是。个个字相同,而意义完全两样,此佛法之所以难懂也,学者慎之。

  --------------------------------------------------------------------------------

  二、勘用功

  师示众云认苦行为修道

  出家人修苦行,自较诸一般放僻邪侈者为胜,但单修苦行不明佛法,不懂参禅,则不能明心见性,徒苦其身而已。昔释迦佛起初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未能悟道,觉苦行之无益,遂弃去,进饮食振精神,坐菩提树下见星坠而悟道成佛。又,《中阿含.罗摩经》谓,佛陀曾到鹿野苑,访问修苦行之五比丘,认为自烦自苦,非圣贤之求法,是见佛并不主修苦行。《黄檗传心法要》云:“勤修苦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以因果而言,修苦行者,来生可多得享受及美满生活而已,与成佛无关也。倘今生修苦行,来生生富足家,富家子弟又造业,又再生贫苦之家,一贫一富轮回辗转有何结果?故出家无须过于吃苦致损神,只要能明佛法参禅用功,今生虽未成佛,来生慧根不坠,仍可继续修持,愿力坚强,精进勿懈,定有成佛之一日。愿出家人千万勿错认苦行便是修道,便可成佛也。僧那禅师云:“不明本心,专修苦行,如黑夜行险道。”

  师示众云三大阿僧只劫修行

  教中谓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方能成佛,此乃指修声闻道而言耳(又谓举首低头皆可成佛,此乃譬喻之语)。人或以成佛须经如许长久时间,遂不肯努力修行者,乃大错也。若就宗门道理而言,直下顿了本心,本来是佛,三大阿僧只劫不消一刹那便可越过矣。雪峰诗云:“一念虚凝已万年。”岂可以世间时日计之耶!

  《黄檗传心法要》云:“闻有菩提涅槃、三僧只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

  又《达摩破相论》云:“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各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只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只,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河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河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只。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河毒恶之心,若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瞋、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只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只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贻误行人退菩萨道!

  师示众云入定

  入定者,小乘人用功,枯坐断六根思想是也。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静、不沉空、不入定。今每有一般出家或在家人,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和三家村里的土地一样,名为入定,以为这样用功便可成佛,此乃大错。昔智隍禅师庵居长坐,玄策禅师造庵问云:“汝在此作甚么?”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为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语见《六祖坛经》。盖见性之后,自性如如不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都在定中,才是大乘定。

  《传灯录.怀让禅师传》云:“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沙石上磨,一曰:‘师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定得作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临济云:“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是停壁坐,舌拄上齶,湛然不动,取此为是祖门佛法也。大错!”

  师示众云参禅执坐

  一般误认参禅要当静坐时参,此乃错误,参禅不拘行住坐卧。马祖云:“参禅不执坐,坐即有着。”《六祖坛经》云:“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又告志诚云:“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又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云:“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荷泽禅师云:“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不远看、不近看、无十方、不降伏、无怖畏、无分别、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想不生,是大乘禅定。”又云:“不在坐里,若以坐为是,舍利弗宴坐林间,不应被维摩诘呵。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但一切时中见无念者,不见身相,名为正定;不见心相,名为正慧。”

  《坛经》云:“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坛经》云:“迷人着相法,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是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不倒单

  丛林有一般修行者长坐不卧,谓之不倒单,虽然不倒单,却坐着打瞌睡,认此为了不起的功夫,错误属甚!佛制比丘修行四事具足,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也,可见佛并不叫人不倒单。既然坐着打瞌睡,何不放下身子好好的睡一觉,让精神充满好再用功?人或讥不倒单者为“入冬瓜定”,未入定而变成冬瓜,虽成佛何益?临济云:“乃至孤室独宿,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行道,皆是造业底人。乃至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尽皆舍施,如是等见,皆是苦身心故还招苦果。不如无事纯一无杂,乃至十地满心菩萨,皆求此道流踪迹了不可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无不称赞。缘何如此?为今听法道人,用处无踪迹。”

  龙门佛眼禅师云:“近日有者一向秖恁坐地,初时惺惺地,饷间便瞌睡,十个九个坐地睡着,苦苦不会做功夫,那里硬坐要会!不是此理。怎生见得?丹霞竖起拂子,庞居士举起槌子,丹霞掷下拂子,居士放下槌子。”又云:“昨日公案作么生?丹霞放身卧,居士便出去,此如不是真实知音,岂容你乱说下注脚。又岩头说道:‘夫沙门者,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始得,那处是静坐思量来?’先师(按即五祖演)道:‘你睡时睡时参取,吃饭时吃饭时参取。’又古人道:‘坐时有坐时道理,立时有立时道理。’岂不见投子问翠微:‘西来密旨可得闻乎?’翠微伫立顾视,投子云:‘未晓玄言,乞师再指。’翠微云:‘更要将第二恶水泼在!’投子便悟。诸人不得受用,在十二时中误过多少好事。”

  师示众云僧人学辟谷

  有一般僧人,学外道辟谷之术,不吃米饭,唯吃百花丸、黄精丸等药,以为这样可以长生悟道,行之既久,骨瘦脸黄,头眼昏花不能支持,始进饭食,自苦其身毫无益处,宜切戒之。祖师每讥道家为守尸鬼,就是成仙仍在六道之中,不过一守尸鬼而已,有何价值?昔印度有牛戒外道,日但吃草;又有狗戒外道,但吃人粪。佛斥之曰:“你作此恶因,来世定投生为牛为狗。”故不吃饭自甘捱饿之僧人,死后定生饿鬼道无疑,愿行人慎焉。

  师示众云丛林茅蓬

  马祖以前,出家人皆住小庙、住茅蓬,至马祖始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其意在便利修行者用功,老病者得所养息。佛住世时有“分卫”之制,分卫者,老病僧人不能出外乞食,壮健者乞得食物归,分而养之,丛林亦存此意。丛林专重参禅,故其始创制度但有禅堂,不立佛殿,宋时禅净双修之风,于是佛殿禅堂并立。丛林的好处在规矩严谨有人领导,行者便于修练,老病得所养息。迨其末叶,明眼善智识尸少,丛林多为恶棍所把持,真正修行者少,而混饭度日者多,领导既非善智识,如一盲引众盲,于是百病丛生,言之痛心。至于古人住茅蓬或住庵,必先行脚参方,已明白修行门径,然后住庵修练,方不走错路途。今之一般住茅蓬、小庙者,多未明修行门径,在深山者,自耕自食,状如农夫,盲修瞎练毫无所晓;近城市者,则拜忏诵经,收租募化,行为既无规矩约束,生活如同鄙俗之人,亦可慨也!有志复兴佛教者,宜深切注及之。

  师示众云亲近善知识

  出家人不亲近善知识,用功修行不懂门径。如暗夜行险路,随时有跌倒之虞。无法成道。但亲近善知识,亦须留心拣择,方不为庸师所误。古人云:“参方须择眼”。亲近善知识,如能择眼,名为鹅王眼。喻如鹅王之能别水乳也。《正法念经》云: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鹅王饮之,但饮其乳汁,其水犹存。”

  百丈云:“须看教,亦须参善知识。第一须自有眼,须辩他生死语始得,若辨白不得,决定透不过,只是重增比丘绳索。”临济云:“只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于经论寻讨,后方知是济世药,表显之说。遂乃一时抛即。即访道参禅后遇大善知识,方乃道眼分明,始识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会。还是体练磨一朝自省。”

  (有些假)善知识于佛法实一窍不通而装模做样,见人则双眼微合,观鼻观心,道貌岸然,令人起敬,而背人则无所不为。又捏造神话,谓能一坐半月,不吃不睡,或能见佛,知过去未来,以欺骗善男信女。若请教修行用功之法,则不外教人闭关静坐,刺血写经,不倒单等等。问佛性果为何物?则含糊应答,不着边际。此等假善知识实害人不浅,应敬而远之。如果确是真心善知识,则应该诚敬供养,不惜身命。《圆觉经》云:“善男子!未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又云:“若善男子!不起恶念,即能究道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昔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出全州清湘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隐静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师连眉秀目,欣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丛林。师崖柴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间,与守芝谷泉俱结伴入洛中,闻汾阳昭禅师道望为天下第一,决志亲依。时朝廷方问罪河东。潞泽诛皆屯重兵,多劝其无行。师不顾,渡大河登太行。易衣类厮养,窜名火队中。露眠草宿,至龙州,遂造汾阳。昭公壮之,经二年未许入室。师诣昭,昭揣其志,见必垢骂使侍者,或诋毁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霜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已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昭公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稗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昭公忽掩其口,师大悟。又沩山初参黄蘗,三次上问,三次被打。可见亲近善知识,必须有忍耐心。南岳让侍六祖十五年;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苏山和尚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赵川八十尚自行脚,皆足矜式也。

  不识字修行

  出家人修行乃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向内照不是向外觅,所谓“圣知内自觉所证”,识字不识字并无多大关系。每有一般出家人,因为自己不识字,遂自认根钝,自打退堂鼓,以为此生成佛无望,只好安份过日,积福以待来生,此乃大误。六祖惠能大师便是不识字柴夫,听人念经当下见性,心里四通八达,比识字的强万倍。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达摩血脉论》云:“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不识字的人,正好参禅,正好成佛。

  牧牛

  牧牛者,明心见性之后,调节情性,汰除习气,非修行也。因为明心见性之后,一悟永悟不须再修,但仍有无始习气未除,故须加以调节。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话,除却习气是修。”昔沩山会下有大安禅师,曾曰:“在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痾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条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成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也。”普明禅师《牧牛图》,以妄念譬牛,佛性譬如主人翁,妄念起如牛横报,将妄念改为正念,如骑牛归家返本回源,此乃错误。牛譬思想是不错,以主人翁比佛性则错,主人翁应譬为见闻觉知,非佛性也,佛性不起妄念。

  闭关

  出家人用功,朝参暮请亲近善智识,然后能知修行门径,始有成功希望。若徒锁闭一室之内,便谓可以悟道成佛,则监狱中之囚徒,个个早已成佛矣。闭关之法,不见于经典,莲池大师《云栖法汇》已详言之。元朝高峰禅师证道后,因年老山中筑室养道,题名“死关”,意谓大事已了,年岁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后人未明心见性,未参方行脚,于佛法无所通晓,遂关闭一室名为闭关,或在关中拜《华严经》,将拜经功德卖与施主,得钱以自养,皆非佛法也。

  打饿七

  打饿七不见于经典,后人自闭室中不食七天,日惟饮盐开水,谓之打饿七,认为此乃修行功夫,错误属甚。夫见性成佛,不关饮食,捱饿苦身有何益处?释迦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未能明心见性,知徒苦无益,故食牧羊女所供之羊乳,整顿精神,坐菩提树下用功,见明星悟道,可见佛并不教人捱饿也。现今打饿七者,或暗备干粮,背人裹腹,自谓七日不食,以夸惑大众,图人尊敬供养,此乃禅林恶习之尤,凡我佛徒切不可学也。

  学法语

  法语者,悟后祖师开示学人之语也,皆自如来藏中流出者。明心见性后,胸中七通八达,随手拈来皆是佛法,信口开河横说竖说,亦无非佛法。古人云:“只怕汝不悟,不怕悟后无语。”今人未明心见性,亦欲说法语、讲开示,于是不学参禅先学法语,把古人说过的话凑几十句,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居然登堂说法,作野干鸣;或有请人代作,勉强记熟,遇有机会腼颜登堂对众背出,便算是说法语、讲开示,以博善知识之美名,其实与鹦鹉学人言语何异耶?

  宗门棒喝

  临济喝、德山棒,俱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乃明心见性后接引学人方法也。今人未证悟,亦学古人喝棒痛骂,徒增罪过而已,切宜戒之。

  古人论禅弊

  古人论禅弊云:“自宋朝以来,弊风特多,试为举出。有所谓喝和坐禅、公案坐禅、念佛坐禅、土地神坐禅、调伏坐禅。所谓喝和坐禅者,师家以一则话头授与学人,学人坐而唱之。例如授以赵州之‘无\’字,学人则草唱曰:‘无,无,无,无,无。’殆若鸣雨之鸠;又如授以云门之‘须弥山\’,则群唱曰:‘须弥山,须弥山。’恰如寒蝉之吟。夫此若得开悟,则雨鸠、寒蝉亦得悟。所谓公案坐禅者,师家授以公案一则,使学人做功夫,做功夫后来问师述其境,若与师合则印可证明,更与他公案,谓之‘透公案\’。此多捏奇话向口头里作怪,梦中说梦,恬不知耻,譬如猿猴水中捉月,夫此若能得道,则猿猴亦当得道。所谓念佛者,师家以来并不实参,曾未梦见佛法,以痴福根认作主人,或虽从事规矩坐禅,而未得示一事,乃请弥陀、观音、文殊、弥勒等以为本尊,于坐中默念其名、或念其咒,谓依其力此生悟道,来生生净土。自作教人,裴头而坐,宛如水母假虾目而求食,夫此若能得道,则水母亦可得道。又所谓土地神坐禅者,兀然枯坐,毫无所事,不言不视不唱话头,如三家村边土造泥塑之土地神,不能如理观察,但守师所示,所谓非思量、无分别,结跏趺坐,时候既到,身心自然脱落,廓然大悟,夫此若能大悟,则石人、土佛亦当大悟。又,所谓调伏坐禅者,譬如野马置羁勒,游蛇入竹筒,遵师所示,以坐禅功夫为降伏烦恼妄想,夫此若能开悟,则勒马、筒蛇亦当开悟。”现在丛林中,此五种弊病仍存,如念话头、打饿七、不倒单等,甚至有捏造神话,谓能十日八日不食,能见屋外事物,能见神、见鬼等等,可谓变本加厉矣,良可慨也!

  跑香

  古时禅堂无跑香规矩,相传清雍正间玉琳国师所创始者,盖因学人枯坐过久,血液不流通易生疾病,故规定焚一枝香时间,绕屋而跑以资运动,且表示行住坐卧皆是用功。其意本至善,惟现在禅堂中,跑香规矩过于严峻,偶有差池错步,辄遭板打,学者提心吊胆,未免分心,反失用功本意,愿堂主注意及之。

  狗舔热油铛

  “狗舔热油铛”,宗门语也,吞则热,吐可惜,吞吐两不得之意也。参禅之人用了相当的功夫,到达无明窠臼境界、黑漆桶底,此境黑暗可怖,前进既困难,逗留则无所得,弃之又可惜,譬如“狗舔热油铛”情境。今人错解“狗舔热油铛”为不要执着有、不要执着无、不吞不吐便是用功方法,实属大错。不执着有无乃脑筋作用,《圆觉经》所谓“任病”,非正法也。

  南泉杀猫

  《传灯录》载:“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南泉杀猫乃说最上乘法,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异。今人或误解其意,谓猫譬如佛性,妄念譬如老鼠,老鼠已绝,猫便用不着,如此见相,所谓“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以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也。悲乎!

  归宗斩蛇

  《传灯录》载:“归宗智常禅师(戋+利-禾)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便镬,座主云:‘久向归宗,到只见个麤行沙门。’师云:‘\’是你麤?是我麤?”主云:‘如何是麤?’师竖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什么处见我斩蛇?’”归宗斩蛇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每误解其意,谓蛇乃杂毒,恐杂毒入心,故应去之,岂非和盆扪烛之流耶?

  云庵真净禅师住归宗日,上堂举“赤眼因见蛇,便与斩断,傍僧云:‘久向归宗,元来只是麤行沙门。’眼曰:‘你麤我麤?’”师云:“大众只知赤眼斩蛇,问其僧道:‘你麤我麤?’且古人见处作么生?”遂举拂子云:“今日归宗举拂子,与当时归宗斩蛇,是同是别?”良久云:“人人有个天真佛,妙用纵横总不知。今日分明齐指出,斩蛇举拂更由谁?”

  昔日有僧问一大德:“南泉斩猫,归宗斩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拄杖赶僧,|即呼僧名,僧回首应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斩猫,归宗斩蛇,即此意旨。”

  丹霞烧木佛

  丹霞天然禅师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曰:“我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舍利?”霞曰:“无则再取两个烧。”院主闻之,须眉堕落。丹霞烧木佛,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或误解其意,谓烧佛乃示人勿执着成佛,将成佛之念删除也,如此揣量,六祖所谓“任汝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是也。悲乎!

  云庵真净禅师上堂云:“南泉斩猫儿与归宗斩蛇,丛林中商量,还有优劣也无?优劣且止,只如赵州戴靴鞋出去又作么生?若也于此明得,德山呵佛骂祖有甚么过?于此不明,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喝一喝,下座。

  沩山水牯牛

  沩山灵佑禅师,僧问:“老和尚百年后去甚么地方?”师答云:“山脚佃户家,变一头水牯牛,肋上写着沩山僧某甲。你道是沩山僧,又是水牯牛;你道是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僧云:“某随老和尚去可否?”师云:“你拈却心。”僧不能答。后有明心见性之大德颂云:“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样实酬难。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此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或误解其意,谓沩山祖师错用常住,死了变牛;或谓牛性横,我们要除去横性,即可以不致变牛,此乃大错。沩山乃明心见性之祖师,焉有变牛之理?未明心见性者千万不能用脑筋推测明心见性的人。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切宜戒之。

  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又云:佛,佛。

  赵州从谂禅师曾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又有人问赵州曰:“老和尚将来如何?”赵州曰:“佛,佛。”此俱是宗门转语。已明心见性之人,自性即佛,本来现成,不必再事外求。譬如人已有头,则不必更于头上加头,过去是此佛,现在亦是此佛,将来当然亦是此佛,故曰:“佛,佛。”此乃直示佛性不易不变绝对之理。今人或误解其意,谓佛不可求,赵州欲人勿执着成佛之念,如此见解则永劫不能见佛矣。悲乎!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马祖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此亦宗门转语,直示佛性绝对之理也。佛性充满十方,无所不遍,故曰:“即心即佛。”佛性非思想测量所能及,言忘虑绝,故曰:“非心非佛。”说似一物即不是,故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今人误解马祖之意,谓一念悟即佛,故曰:“即心即佛。”一念迷不是佛,故曰:“非心非佛。”不要执着迷悟就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夫佛性乃绝对者,岂有所谓迷悟执着耶?有迷悟执著者便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本来面目矣。大梅禅师云:“这老汉迷惑人无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曰:“梅子熟矣。”

  我不会佛法

  僧问六祖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会佛法否?”祖曰:“我不会佛法。”我不会佛法者,佛性本来现成,非修而有,非会而得,《圆觉经》所谓“无证无修”、《金刚经》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夫真如佛性者,非脑筋思想可及,凡可以意会、可以言传者,便非佛性。既已明心见性,则有何佛法可会耶?故祖曰:“我不会佛法。”今人误解其意,谓起会佛法之妄念便是执着,将此妄念取消便是佛性,此乃大错。佛性中本无真妄,真妄者脑筋作用也。舍妄合真,真即同妄;背尘合觉,觉即是尘。所谓真妄尘觉者,皆脑筋中相对之名相,佛性中无此也。用脑筋求佛性,如欲以石榨油,安有成就之日哉?

  洪炉一点雪

  古祖师以佛性比洪炉,以生死比一点雪,佛性中着生死不得,如雪之不能入洪炉也,故曰:“佛性能转万物,不能为万物所转。”是最究极之实性。今人误解此意,谓洪炉一点雪者,雪譬如妄念,妄念一起即时要消灭他,如洪炉之消雪,所谓“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是也,此乃大错。夫雪与洪炉两不相干,洪炉中本无雪,如佛性中本无妄念,倘佛性中能起妄念,则起而又灭,灭而复起,佛性岂不变成生灭轮回者耶?妄念者,起于脑筋见闻觉知,非起于佛性也。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古人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意谓凡可说可传者,便非真如,真如佛性须自证取,不可说与也。今人错解此语,谓参禅之法不可传授,只能自去找寻,此乃大错。佛性虽不可言传,但参禅用功之法则千圣所传,佛佛授手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或权或实,或顿或渐,叶叶相承,圣圣相接,古祖师喝棒怒骂,竖拂擎拳,无非亲切为人,但看汝能否承当耳,岂不传哉?

  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古人云:“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意谓佛性真如只能自证自悟,不能用语言说与也。昔香岩末悟时,屡请沩山说破,沩山曰:“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后居南阳,锄地次,抛瓦砾,击竹作声,始发明心地。又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敷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