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该怎样修呢?我们也得知道。

  应知此修略有五种:

  六波罗蜜多有五种修法。

  一、现起加行修,

  就是你主动去修六波罗蜜多,并拿出了实际行动。比如我行布施,就得具备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或法,表现出来了布施。比如我行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要闻思修,在佛法的经律论上闻思修,我主动地闻思修。所谓“现起加行”,“现起”就是表现出来。对于禅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施波罗蜜多都是这样,自己主动地做这件事。

  二、胜解修,

  就是学习经律论,对于六波罗蜜多有深刻的信解,进而引起强烈的意愿,愿意修六波罗蜜多。这个胜解修,重要的是修了就得到欢喜,愿意修。要是你修了,但觉得不情愿,那不是胜解修。象现在小师父们上殿,上也上了,但上得很难受,觉得是在受罪。

  三、作意修,

  就是四十一页最后边儿的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欣乐作意。刚才的胜解修也就是四十一页这儿的“由于圣教得胜解”。

  四、方便善巧修,

  要想“方便善巧”得凭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智来修六波罗蜜多,也就是离相修六波罗蜜多。没有无分别智方便善巧,我们就有执著相,说,这是我在修布施、我在修持戒等,有这样的分别,就自己给自己设障碍。

  五、成所作事修

  这是成佛以后是行六波罗蜜多。

  此中四修如前已说。

  六波罗蜜多总共有五种修,其中的前四修前边儿都说过。就是四十一页,从倒数第四行到倒数第一行。

  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

  第五种“成所作事修”前边儿没有说,这里就多说几句。说这个“成所作事修”是“诸如来”――十方诸佛,“任运佛事”,“任运”就是不刻意,他在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不是刻意地去作的,是自然去作的,没有分别心地去作,“佛事”这里就是指六波罗蜜多,因为是说诸佛作六波罗蜜多,所以叫“佛事”,或者说是这样作,可以令众生成佛,所以叫“佛事”。“无有休息”,说,佛在作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一直不停地作,我们是不行的,因为我们会累、会疲劳,得了禅定的人就不同了,成佛自然更圆满了,他休息、不休息是一样的。“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诸佛修六波罗蜜多已经圆满了,但是因为哀愍众生,所以还是再修习六波罗蜜多,他这样作其实是在给众生作榜样,说,“我已经成佛了还在修,你们没有成佛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精进呢?”

  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

  这是着意把五种修中的作意修多解释一下。前边儿说过,作意修就是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欣乐作意,这儿又说有六种意乐来摄这三种作意。也就是说,“爱重、随喜、欣乐”三种作意属于六种意乐。“爱重作意”里边有这六种意乐,“随喜作意”里有这六种意乐,“欣乐作意”里也有这六种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六种意乐是什么?就是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下边儿解释。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

  先说“广大意乐”,用布施波罗蜜多为例来说。先看“爱重作意”的“广大意乐”。说,要是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以无上菩提心为基础修学六波罗蜜多,一直修学了“若干无数大劫”,这时间就很长很长,修了这么久方才“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就是说,修到这么久才证得道果。在一般的说法中,是三大阿僧祗劫,从初发心到登地得一劫,到登八地又一劫,到成佛又一劫。“经尔所时”,就是经过了“若干无数大劫”,“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就是说,在这无数大劫里,菩萨每一刹那都可以顿舍一切身命去利益众生。这里的“身命”就是身家性命,表示最看重的东西,意思就是说连最看重的东西都能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舍弃身家性命是内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殑伽河沙”就是恒河沙,表示数量很多。说,菩萨用这么多的世界里的七宝来供奉如来,这里的“如来”指三世一切诸佛,包括已成的佛、未成的佛,也就是说,布施给需要者。“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安坐妙菩提座”就是指最后得无上菩提的金刚道,《八识规矩颂》中说,“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说,到了金刚道,你刹那就可以成佛了。“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说,菩萨这么长时间布施这么多财、法,内布施、外布施都作,他这么作了,可是,他的内心仍然没有满足,没有厌足。这就是布施爱重的“广大意乐”。

  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布施爱重的广大意乐这样,其他五度呢?也是这样。“经尔所时”,这还是接着上边儿说的,经过“若干无数大劫”,“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若干无数大劫之中,每一刹那,各处都是炽烈的猛火,菩萨在这么痛苦的环境之中,“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就是说,菩萨在这个令人痛苦的环境中修行,很难很难,想度众生,也很难很难。想行、行不了,就是想走走不了,想住没地儿住,想坐坐不了,想卧也没门,很难很难。“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菩萨不怕困难,照样修行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波罗蜜多,修学六波罗蜜多的心还是时常现起。也就是说,在这么苦恼的境界里面照样修学六波罗蜜多。“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得成道果。“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菩萨一直对于六波罗蜜多心不满足,还要修习,“是名菩萨广大意乐”,这就是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这是说“长时意乐”的。说,“又诸菩萨,即于此中”,菩萨修六波罗蜜多,经过“若干无数大劫”,其中每一刹那都修习,没有疲厌,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就是一直到证成道果,“常无间息”,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间断、不休息,这就是修六波罗蜜多的“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菩萨修六波罗蜜多来利益一切众生,“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这样作他才欢喜,能利益众生他很高兴,“蒙益有情所不能及”,蒙受菩萨利益的众生心里也欢喜、高兴,不过蒙受利益的众生的高兴不及菩萨心里的欢喜,也就是说,施者比受者高兴。印顺法师说,比如妈妈给儿子买了一个玩具,儿子很高兴,妈妈看儿子高兴,自己更高兴。这就是“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这些菩萨他以六波罗蜜多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就是说菩萨只看见众生对他有恩,说,众生成就了他的修行,成就了他的福、智二德,众生是我的福田,他不会觉得是自己对众生有恩。我们救了一个人,会觉得是自己救别人,而菩萨会觉得是别人成就自己的修行,这就是菩萨与我们的不同。“是名菩萨荷恩意乐”,这是荷恩意乐。就是菩萨感激众生。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这些菩萨用修行六波罗蜜多所集聚的善根,成就的功德,“深心回施一切有情”,“深心”就是恳切的心、信心,用这样恳切的心来回向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对我有恩,所以我要回向一切众生。“令得可爱胜果异熟”,就是说,让众生都得到好的果报,殊胜的果报。这是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第六个是纯善意乐,纯善就是不夹杂污染法。菩萨用修行六波罗蜜多所集聚的善根,所成就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望一切有情与自己一样成就无上菩提。刚才是大志意乐是回向一切有情,希望他们得好的果报,现在这纯善意乐是说,希望一切有情不求世间果报,也不求二乘涅槃,而是与众生同证菩提,同成佛道。这叫纯善意乐。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前面说作意有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欣乐作意,三种作意与六种意乐相摄,“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刚才介绍的是六种意乐与爱重作意相摄。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就是说,其他的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了,这些菩萨他们就深深地随顺欢喜赞叹。我们凡夫会有嫉妒心,会障碍别人修行,这是因为烦恼没断,而菩萨不但不会嫉妒,而且会真诚地发欢喜心。“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看见别人布施我生欢喜心,这是随喜布施作意,看见别人持戒我生欢喜心,这是随喜持戒作意等等。我以这种心也可以修刚才说的六种意乐,所以,随喜作意也可以与六种意乐相摄。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欣乐”就是深深的欢乐、深深的作意,特别的欢乐、高兴。说,菩萨不但欢喜自己修六波罗蜜多,而且欢喜别人修六波罗蜜多,看见别人修六波罗蜜多,就特别的欢喜,特别欢喜有情能具足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也特别希望自己与这六波罗蜜多永不相离,永远用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就了无上菩提,中间一会儿也不离开六波罗蜜多。这就是说,欣乐作意也可以与六种作意相摄。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己,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假如有一个人听到了这位菩萨用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他也生起了一念信心,说我也想这样用六种意乐来修六波罗蜜多,菩萨能作,我也能作,这个人只起了这样一个念头,“尚当发生无量福聚”,就因为这个人起了这样一个念头,就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无量福聚”就是很大发福德、好处,“诸恶业障亦当消灭”,因为这样一个念头,这个人以前所造的很多罪业都消灭了。注意,别时意趣!“何况菩萨”,这个人起这样一个念头,就有这样的好处,何况你真实修行了,那该有多大的功德~~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

  说,六波罗蜜多是不是有不同呢?

  应知一一各有三品。

  说,六波罗蜜多是有不同的,每个波罗蜜多都有三种不同。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布施有法施、财施、无畏施三种情况。“法施”,就是用清净心给人宣说正法,纠正人们思想上的错误,令他生起正知正见,以解脱生死。注意要以清净心宣说。“财施”,就是布施财物。法施是救人心灵,财施是救人身体上的困苦、生活上的困苦,他要是身心安顿了,就可以学佛了。有财施没法施,这不解决根本问题,但有法施没财施也不行,他连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解决不了,根本就谈不上学佛。“无畏施”,就是解除众生的恐惧,令他的心灵得到安隐。不让众生有害怕的。

  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戒也有三种。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的“律仪”,就是没有过失的意思。我们的身、语所表现出来的都不要有过失。远离一切过失,就是“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再看“摄善法戒”,“摄”就是积聚,积聚善法。其实摄律仪戒就是止恶,而摄善法戒就是行善、就是众善奉行。“饶益有情戒”,就是要作利益众生的事儿。我有一个讲演――《三戒印》就是这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实就是止恶、行善、利他,只要符合这个的,都是戒。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忍也有三种。“耐怨害忍”,是指有众生伤害你、误会你,你要忍耐。菩萨度众生,众生不理解,有时候是会中伤你的,这要忍耐。“安受苦忍”,菩萨毕竟不是圆满的佛,你一直作利益众生的事儿,作久了你会感到疲劳,感到辛苦,这个时候你要忍耐。“谛察法忍”,这个谛察法忍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基础,要是没有谛察法忍,则根本就不会有前两种忍。为什么能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就因为“谛察法”的关系。“谛察法忍”就是认真地观察诸法实相,安住于第一义谛上。当有人中伤你的时候,你谛察诸法实相,一切皆空,你感到疲惫的时候,你观察诸法实相,这样就是谛察法忍。

  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被(pi)甲精进”的“甲”就是盔甲。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你要是发了菩提心,就象战士披了盔甲,就可以防护自己不受伤害。现在我要度化众生,不怕艰难地修行,这是“被甲精进”。第二是“加行精进”,刚才的被甲精进是发心修行,现在的加行精进则是开始真的干了。“加”就是一次次累加,就是努力不断的意思,不懈怠地修六波罗蜜多。第三是“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无怯弱”是说在修六波罗蜜多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有问题了,比如说有病痛了,这时候“无怯弱”,就是心里不退怯,想,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无退转”不是自己有问题了,而是外边儿的障碍很大,众生伤害你,这是候你“无退转”,有强大的意愿继续修行六波罗蜜多。“无喜足”是说,你不得少为足,不会因为稍微有点儿成就就满足了,说,我是要得成佛道才行,现在还不能休息,没成佛我绝对不停下来。成佛了自然就停不下来了。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安住静虑”是指修定成功了,身心都得到轻安。修得四禅八定。得到禅定就可以称为“上人”了。“引发静虑”是指得安住静虑后,继续努力,就可以引发一些不可思议的功德、情况,比如神通之类的。“成所作事静虑”,你有禅定,又有神通等,继续努力修行,广度众生、去作利益众生的事,这就简单多了。这叫“成所作事静虑”。安住静虑、引发静虑是行者自己成就的功德,成所作事静虑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无分别加行慧”的这个“加行慧”,就是前面说的四寻伺、四如实智的智慧。为了成就无生法忍、成就圣道,加紧用功、努力修行,所以叫“加行慧”。这时发现名、义、自性、差别都不可得,这样思惟、观察,就照见五蕴皆空了。“无分别加行慧”是说,因为未成就无分别智,所以要努力用功修行,为了得到无分别智而加行,所以叫“无分别加行慧”。或者这么说:菩萨在修行的时候,观察名、义、自性、差别皆不可得,观一切法唯识无义,没有义的分别,终于得证了无分别智,所以叫“无分别加行慧”。从事实上来说,菩萨此时内心里还是有观察思惟的,还是有分别的,但他这样用功修行能得到无分别智,是为了得到无分别智,所以叫“无分别加行慧”。第二是“无分别慧”,就是因为“无分别加行慧”,修四行伺、四如实智,经暖、顶、忍、世第一,再向前一步刹那见道了,见道的当下根本智现前,这就是“无分别慧”。第三是“无分别后得慧”,第二的无分别慧是在登欢喜地时开始有,一直到得证佛果才能圆满。这“无分别后得慧”是成就“无分别慧”的时候立马就成了的。得了根本智立马就得后得智,有后得智就有后得慧。凭“后得慧”可以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所以说后得慧是有分别的,我们之所以说“无分别后得慧”,是因为它是由根本无分别智所成就的,它没有执著、是大解脱境界,所以说它是“无分别后得慧”。这无分别后得慧也是从见道以后就有,到得证佛果时才能圆满。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

  在佛教中,说了很多善法,现在这六波罗蜜多与善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怎么相摄呢?怎么个摄属法呢?我们又怎么知道它摄属了呢?

  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这六波罗蜜多能够摄属一切善法。我们怎么知道它摄属一切善法呢?有三个原因:“是其相故”,世亲释213页中说,“是其相故者,是般若相”,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般若的相,“相就是表现出来的样子”,一切善法都是般若表现出来的样子。这样呢,般若波罗蜜多就把前五度给包括到里边儿了。刚才的一问是说六波罗蜜多与善法怎么相摄?世亲说般若把所有的善法都摄了,连同前五度也相摄了。在无性释464页中说,“是其相故者,是摄体相,谓此施等与彼施等更互相摄。”就是说,善法中的布施与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互摄,善法中的持戒与六波罗蜜多中的持戒互摄。再看“是随顺故”,就是说,一切善法都随顺般若,随顺无上菩提,就是说,般若是领导,其他的都跟从般若。其他的善法就是《百法明门论》中的信、精进等等。随顺就是作增上缘。第三是“是等流故”,说一切善法最后都是得证菩提,菩提是一切善法的果,等流果。一切善法圆满了就是菩提果。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六波罗蜜多等可以对治杂染法,布施波罗蜜多对治悭吝,持戒波罗蜜多对治破戒,忍辱波罗蜜多对治忿怒、忿恨,精进波罗蜜多对治懈怠,禅定波罗蜜多对治散动,般若波罗蜜多对治恶慧。六波罗蜜多对治六种障碍。这“云何可见”呢?也是三个理由:“是此相故”,“此相”就是表现出这样的相貌。你问:我怎么知道所对治的杂染法呢?回答说,表现出了悭吝、破戒、忿恨、懈怠、散动、恶慧这样的相貌,看见这相貌当然就知道有它要被对治。“是此因故”,第一个原因“是此相故”是说,布施对治悭吝,现在这个“是此因故”是说,布施还对治悭吝的因(即引起悭吝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这样的。第三是“是此果故”,这是说布施可以对治悭吝的果(如贫穷下贱、堕三恶道等),这些恶果都没有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都是这样的。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

  六波罗蜜多所得的利益,“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这是问,修六波罗蜜多得到的胜利“云何可见”呢?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

  说,修六波罗蜜多的好处多了去了,有世间利益,有出世利益。“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这是指发心菩萨,但还是凡夫位。因为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虽然还没有成佛,还在生死里流转,但因为修六波罗蜜多,所以他在生死里流转的时候,他老得大富大贵的果报。一般来说,这是修布施所得。“大生摄故”,“大生”就是广大的生命体,广大是指殊胜,不是指个子大小。你生到人道,是人中的人样子,你就是生到畜生道也是最漂亮的畜生。当然一般是说生到天上,没有说生到三恶道的。“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大朋”是高明的朋友、高尚的朋友,就是说,你结交的都是高明的、高尚的朋友,咱们知道一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的朋友都是高尚的,你当然也是高尚的、高明的,不然你给人家站不到一起。“大属”的“属”是眷属,说你的眷属都是高尚的,比如你是孔子的第多少代孙,你要是没有修行,你想当孔子的子孙还当不了呢~~“大朋”是指你的朋友是了不起的人,“大属”是说你的眷属是了不起的人。关于“大属”,咱们都知道,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种族圆满也当成一个殊胜。既然是大朋大属,当然你自己也是了不起的人。我们看你交的朋友就知道你的大致品位了。这一个一般说是修忍辱波罗蜜多而得来的。“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这是修精进波罗蜜多而得来的。“广大事业加行成就”,看,可不是小事儿上成就,要成就就成就大事业。想成就大事业你不精进怎么可以?“加行”,努力去干。“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这是修禅定波罗蜜多而得的。你静坐、你禅定,你就可以把烦恼给降伏掉。这就“无诸恼害性簿尘垢”,“无诸恼害”就是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只有烦恼能够恼害你。“性簿尘垢”的“性”,就是心;“簿”就是少。就是说因为修禅定,所以他的心里的尘垢很少很少。这都是禅定的功德。我们现在的烦恼是很多的。“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这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所得的。“工论明处”的“明”是明了、知道了,有这样的知识。“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一般是指五明,说知道了五明――内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内明实在来说各派都有各派的内明,佛教以三藏教典所诠为内明,婆罗门教以四吠陀所诠为内明等等不一而足。医方明包括医药学(医与药)。因明去年专门讲过了。声明是音韵学、文学等,就是音乐、写文章之类都包括。工巧明包括象建筑、雕塑等所有与技术有关的都是。这些你都知道,才叫“善知一切工论明处”,这是修般若而得来的。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修六波罗蜜多不但有世间利益,还有出世利益。“胜生,无罪”,刚才说菩萨得到的世间利益有大富贵、大生、大朋大属之类的,当有了富贵、大生、大朋大属的胜利之后,他就不会再放逸地去做种种的罪业,凡夫得到这些的时候会放逸,而菩萨不会,菩萨只会更加胜生(好上加好)、无罪(不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就是说,菩萨会更加努力,不会就呆在那儿享受,因为菩萨更加努力,所以不断地上进,一直到成就菩提妙果。“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凡夫得到六种胜利时候是自己享受,最多分给亲人一些,但菩萨是普利一切众生,让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就是度众生。所以出世利益有:无罪(不造恶业)、安坐妙菩提座(成佛)、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度众生)。“是名胜利”,这就是菩萨修六波罗蜜多所得到的胜利、功德。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抉择,云何可见?

  “抉择”就是拣择、观察,观察六波罗蜜多的深隐义。“互相抉择”是指六波罗蜜多互融互摄,只要有一个,则其他五个就有。现在就把这意思给说出来,这就是“抉择”。

  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

  说,佛对于六波罗蜜多的解释,在经典中都不一样,“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有时候说布施,其实佛说的是六波罗蜜多,但用布施波罗蜜多作代表就完了。“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有时候佛只说持戒波罗蜜多,其实是说的六波罗蜜多,只不过是用持戒波罗蜜多作代表。“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有时候是用忍辱波罗蜜多作代表。“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有时候用精进波罗蜜多作代表。“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有时候用禅定波罗蜜多作代表。“或有处所以慧声说”,有时候以般若波罗蜜多为代表。“声”就是说,用布施来说,用持戒来说,用忍辱来说,用精进来说,用禅定来说,用般若来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佛陀这么说的深义在哪儿呢?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说,其实佛是说,你修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都得修,但是当你在修一波罗蜜多的时候,其它五波罗蜜多都来辅助,你修布施波罗蜜多,其它五波罗蜜多辅助,你修持戒波罗蜜多,其他五波罗蜜多辅助,你修般若波罗蜜多,其它五波罗蜜多照样辅助。所以说,不管你修哪一波罗蜜多,你六波罗蜜多其实都修到了,六波罗蜜多相互和合才能圆满。所以有时候佛说布施,有时候说持戒等等,其实就是说的六波罗蜜多。

  此中有一嗢陀楠颂:

  这儿有一个颂子。这个“嗢陀楠”,就是集施,就是说,把前边儿说的集起来施给大家,这样大家好记。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互抉择应知

  “数”是讲为什么是六波罗蜜多而不是其他的数目。“相”就是说六波罗蜜多的体相,“次第”是说为什么六波罗蜜多一定是布施第一、持戒第二、忍辱第三……般若第六,能不能把这个次序打乱呢?“训词”就是对六波罗蜜多进行解释。“修”是说六波罗蜜多该怎样修。“差别”是说每一波罗蜜多都有三品的不同。“摄”是说六波罗蜜多与一切善法的摄属。“所治”,讲六波罗蜜多对治的弊端是什么。“功德”是说修六波罗蜜多能得到什么利益。“互抉择”,是说六波罗蜜多相互融摄、相辅相成。“应知”,第五品就讲了这么点儿东西,我们应该知道。

  第五品到这儿就结束了,论文是结束了。不过论文比较拗口,我再用通俗的话把六波罗蜜多简单说说。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应该是把自己的奉献给需要者,只要对方需要,就给他。布施波罗蜜多其实最重要的是给对方时的心态。我把东西布施给庙里,到了晚上,庙里的功德箱被小偷偷了,我就觉得我的功德白作了。这就不是布施,因为在你的内心里那东西还是你的。你布施了,你就要彻底的放弃,你要说,那是佛的东西了,不是我的了,佛连我们布施给他的东西他自己也看不住,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我们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我们布施给庙里些钱,还要要求庙里说,我这是盖观音殿的,你不能去印经书!说这叫专款专用。这是不对的,你布施给庙里了,已经不属于你的了,庙里怎么需要就怎么用,这才对。当然,你可以在佛教书上找到许多因为不专款专用而受报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方丈,把信众布施让盖庙的钱在灾年拿来买了米,这方丈就受到堕地狱之报。这根本是无稽之谈,是不懂佛教的人的瞎编。我们要对这些伪佛法进行毫不留情的怦击。我们布施,就要把它彻底放掉,就象吐口水一样不在乎了。可我们在布施供养时,不是这样,你在佛前供养一支蜡烛,你一定要看着把这支蜡烛燃完,若香灯师把你的这支蜡烛收起来了,你就很不高兴。有人送我一些东西,他会说:“我这是送给你的,你不要送给别人。”你送给我了,已经是我所有的了,我应该有权支配才行呀~~你送我一件衣服,我穿了你才会高兴,这就是因为你对送给我的东西还有执著,这东西还是你的而不是我的。当然,我们布施也不是象扔废东西一样随便丢掉,我们可以选择给谁,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给,但若你已经给了,就不要再执著了。在南方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我拿东西到庙里来供养,在佛前放一会儿,走的时候我自己还拿走。这是不对的,在《阿弥陀经》上就有这样的话,“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看,是“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第二是持戒波罗蜜多。实际上持戒波罗蜜多是指完全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你的事业。当你说话时完全投入你所讲的话,做事时完全投入你所做的事……不不要老在想你这样作是不是犯戒了,你这样想的时候,你肯定犯戒。在佛教历史上,对戒律持悲观态度的恰恰是律宗的律师,弘一法师说自己五戒也没持好(记得不确),藕益法师说中国几百年没有一个够格的比丘。而玄奘法师则说,我绝对是一个菩萨。为什么呢?玄奘法师一生就作了两件事儿,前半生取经,后半生译经,有犯戒的机会吗?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作的事业,连犯戒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多。当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会有许多的障碍,这是时候怎么办?我们要学着欣赏障碍,要感谢一切障碍。为什么要感谢障碍?我们得知道障碍为什么会来,因为在“我”的里边有好东西,所以障碍要来。若你从来没有障碍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修行,根本不需要障碍来打扰你,所以,障碍来了我们应该高兴。我们的修行越好,障碍会越大。如果说我们没有任何的困难,表示你的修行太差,不但佛菩萨没有理你,连障碍也没有理你。现在人没什么忍耐心,连成佛也想速成,净土宗就有点儿象快餐麦当劳。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一般说精进就是努力念经、参禅等等,但实际上精进波罗蜜多是指精神愉悦。我们在念经的时候,是不是保持了愉快的心境呢?没有,拿起经本就想着快点儿念完,然后好去作别的。我们的生活因为学佛而复杂,家里有佛堂,你每天总上三支香,可这一天你只上了二支香,你就觉得这样不太好,可是,实际上认为“三”比较好,这本来就是捏造,编出许多“三”之所以好的理由。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非常复杂,人为的复杂起来。所以,我们的修行并没有产生快乐,修行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心灵的折磨。当你掀开第一页经时,你就希望这经快点儿念完。我们的念经,其实只是为了顾全我们的面子,因为我们说了我每天念一卷法华经,这念经并不是真的作得快乐,若真的快乐的话,作起来就不难,你会为了作它而努力。精进就是创造愉悦。我们要学着创造愉悦。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就是让我们认清烦恼。烦恼是我们修行的敌人。烦恼有各种伪装,它甚至可以表现成虔诚的信心等,烦恼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样式出现,禅定就是要你看清烦恼。佛教中有很多教你禅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数息之类。说,首先我们要使心集中,当你试着集中心念时,佛教告诉你把心集中在呼吸上别乱跑。这个其实是一个诡计,佛教这么教你,说你别让心乱跑,其实是要让你知道你的心在东跑西跑。实际上平时我们的心就在乱跑,但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承认,别看你口头上承认,你的潜意识中并没有承认,因为你骄傲、你自认为了不起,你认为你能管住你自己。现在佛教当你心念集中,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佛教抓住了人的心理:不让你去某个地方,你恰恰要去某个地方。这就是人的叛逆心理。我不让你去那个地方,你会想,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呢?为什么老师不让我去?老师的“不让你去”恰恰勾起了你想去的念头。现在佛教不让你的心东跑西跑,恰恰成就了你的心东跑西跑。现在佛教就是要让你知道你的心在东跑西跑,当你试着把心集中在呼吸上时,你发现根本无法集中。这样,你就很直观地知道了你的心其实很乱。当然,这个目标不一定非得是呼吸,一部经、一个咒语等都是可以的。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观呼吸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他并不知道观呼吸这个法子实际上是让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乱,他认为这是《安般守意经》上说的法子,认为这就可以使你成就圣果,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让你成就圣果的。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是知道了也不会给你说的。还有人观佛像,老师让你观某一张观音像,这实际上就是制造出了一些问题。即使你观清楚了这张观音像也不能使你成佛的,何况大多数人根本就观不清楚。观想只是让你认清烦恼的一个法子而已。

  第六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一般叫大智慧,没有染污就是般若。般若包括很多,没有什么东西般若不能包括。般若其实是心理的一种状态,无我、无二的状态。一般来说,佛教徒都以为自己很了解轮回这儿的情况,只不过是涅槃那儿的情况我们不了解而已,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轮回的情况,当然,我们看了几本书,知道轮回就是业力循环,就是六道,就是生、老、病、死等,实际上这只是书上的轮回。涅槃其实就是轮回的终止,当我们充分地了解了轮回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涅槃,否则,涅槃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佛成道后初转*轮说的就是苦,可我们并不真的知道苦,比如生苦,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轮回,但我们并不真的了解轮回,所以,我们在理论上了解的解脱,只不过变成了我们轮回的另外一个部分而已。我们现在生活在二的世界,而佛法是不二法门金刚经上说是一合相,我们认为,既然是“一合相”,必须有二个东西才能合起来,要是只一个东西则没法合。常用一个认绳为蛇的例子,我们看见一条蛇,但它实际上是一段绳子而已,这就有了一个境界,“蛇”,我们又造出来了一个境界,“没有蛇”,“蛇”这个境界是一个错误,“没有蛇”这个境界当然也是一个错误,两个境界都是错误的,怎么合?这就是我们犯的错误,先造出两个境界,然后让它们合起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轮回是一个错误,涅槃也是一个错误,两个错误是根本无法合起来的,合二为一是不可能的。当你知道了“根本就没有两个”的时候,这就是达到了最终的合一、最究竟的合一。当你认识到根本没有什么东西要合一,没有轮回、涅槃要合一;没有究竟、方便要合一,这就是最终的合一,这种合一是哪里都有,若你让每件事保持它自然的样子,则每件事情都是合一的。但是,我们都不会让事情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要无事生非,造出许多的麻烦,就象咱们说的,我们并不是让绳子保持绳子的样子,而是非要说它是一条蛇,我们的惧怕使绳子不保持绳子的样子而呈现出蛇的样子。一看清楚,我们马上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蛇。”我们的心把这件简单的事情弄得这么复杂:说有一个境界叫“蛇”,另一个境界叫“没有蛇”,因为这样,所以没法合一。因为我们捏造了很多东西,所以合不起来了。我们现在就是看到绳子不要把绳子捏造成蛇,因为绳子放在昏黑处永远不会变成一条蛇,绳子放在明亮处,永远也变不成“没有蛇”。它就是绳子本身!认清这个,就是般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