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四、三细六粗

  二四、三细六粗

  平常有两句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现在来把它解释一下,何谓三细六粗?(1)无明业相,(2)转相,(3)现相,(4)智相,(5)相续相,(6)执取相,(7)计名字相,(8)起业相,(9)业系苦相,这就叫做“三细六粗”,本来是出在《起信论》中。

  甚么叫做“无明业相”?在《起信论》中说:“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来是清净的。然而因为众生愚痴的原故,所以迷昧而不知,因此就叫它无明;无明就是不觉的意思。”好像一个人身上,本来怀了一颗无价宝珠在口袋里面,因为昏迷与不知,所以拿了一个讨饭篮,东奔西走去讨饭,你看可怜不可怜?这真心又叫做如来藏,是不生灭的。而无明是生灭的。在《起信论》中又说: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又叫做业识,这就是头一个“无明业相”。

  甚么叫做“转相”?转,就是由业相转变出来的;并不是离开了业相,而有转相的。这好像“牛角”一样,角是由牛的头上转变出来的。唯识家说八个识,无论是心王或是心所,约它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识都有四分——一是相分,二是见分,三是自证分,四是证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见、相二分,是自体上转出来的功用。这转相在唯识学上,叫做“见分”,就是在四分之中,它是属于能见的一分,所以叫做“见分”,也就是能见相,因为它能见一切妄境啊!

  甚么叫做“现相”?现,是显现。就是说,本来是没有一切山河大地,和宇宙万有的境界,只因有了妄见,所以才幻现出一切的妄境!这好像空中本来是没有五彩的华相,然而因为害了火眼的病目,觉得虚空中好像有红红绿绿的华相,其实那里真的有呢?完全是病目所妄现出来的啊!这一个意义,是佛学上特别有的,其他一切宗教和学说,都没有这种说法。因为任何人都以为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一切的一切明明都是实有的。好像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朵花,我才能够看见,总以为“先有外境,而后才能见”。他那里知道,梦中所见的境界,不是同醒的时侯,是一样的看见吗?何曾是实有?我们自无始以来,患了无明的病目,而妄现一切虚幻的境界,一切众生执为实有,所以叫做迷,叫做凡夫。一切诸佛而能了达一切境界都是虚假,所以叫做觉,叫做圣人。如果真是有善根的人,当下即得解脱;所以称佛法是不可思议。这现相,在唯识家,就叫做“相分”。意思就是说:在四分之中,它是属于相的一分,所以又叫做“境界相”。同在一件事物上,世人执为是实有,而佛菩萨了达了如空华梦境一样,这就是凡圣迷悟的分野。上面这“业相”,“转相”,“现相”,好像木头里面虽然是含有火性,然而还没有发现火相出来,所以看不见。这三相也是这样,隐而未显,所以叫做“三细”。

  甚么叫做“智相”?倒不是智慧的智,是分别的意义。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先有境界,而后才生起分别。所不同者,一般人以为外境是实有,而佛学上才告诉我们,是由无明的妄见(病目),而后才现出境界(空花),这可见是虚而不实的境界了。

  甚么叫做“相续相”?相续,是不间断的意思;不但从生至死,中间这数十年时时相续不断地分别,其实从无始一直到未破无明妄见(病目)以前,他都是相续不断地分别妄境——空华。这就叫做“相续相”。

  甚么叫做“执取相”?执是执着,取是爱取。这是因为不知道一切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幻有,所以一般迷昧的人们,就执着这是很美丽的色相,就爱取要看;那是很好听的声音,就爱取要听……六根对六尘都认为是实有——坚执不舍,所以叫做“执取相”。

  甚么叫做“计名字相”?计是计较,也就是计度。一切法的本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都是后来的人们,因为便於呼唤起见,所以在每件事物上,安它一个符号:这是水,这是火,这是牛,这是马……,这明明是一种假符号,而一般迷人,却固执这假符号,以为是真实不可改移的;殊不知同一事物上,可以安着几种不同的名,而一种名字,也可以安到几种不同的事物上去,这名字明明是假设的,而一般迷人却坚执着是实在的。此刻假使有个人骂你一声:“慈航坏蛋!”马上就会发起脾气来!认为慈航就是我,而坏蛋是形容不好的东西!殊不知别人也可以叫做慈航,不一定是说你,而坏蛋也不一定是坏东西。然而一般迷人,却不能这样,坚执着是实在的,所以叫做“名字相”,前三种是隐而末发,所以叫做“细”,这四种是已经发现出来了,所以叫做“粗”,虽粗细不同,然而总叫做“惑”。惑者迷也,就是迷惑。

  甚么叫做“起业相”?起,就是造;业,就是事;起业,就是作事;造的善业生天堂,造的恶业堕地狱,总不出这三界轮回六趣了,这就叫做“业”。

  甚么叫做“业系苦相”?苦,就是报;这苦报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是从业系缚得来的,这就叫做“苦”。佛教所说的道理,有一点同其他的宗教和学说不同:第一不赞成有一个最初的始相,因为一有始,就答不出最初的一因;第二不赞成无因,因为无因,那就会乱作乱为了!所以佛教是中道。意思就是说:“你没有作业,那就不谈,如果一作了业,那就一定有果报了。”所以这“惑、业、苦”是轮转无穷,若要不受果报,那除非断了烦恼不再造业才可以。所以返本还源的方法,还是要破了无明,三细六粗才可以解决。这同十二因缘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是说法上不同罢了,可例推而知,兹附一表:

  (图缺)

  所以佛教说断苦,与其他各种学说不同,就是要断除苦因的——惑业,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这个意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