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译文 >

比丘尼传 源流

  源流

  此书撰成之后,很长时间史不见载,隋前经籍均未著录。梁僧佑《出三藏记集》、隋法经《众经目录》等皆未载其目;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载宝唱所撰集凡八部,一百零七卷,亦未见是书。至唐代,《大唐内典录》和释道宣之《续高僧传.宝唱传》中也未提及是书。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中才首次著录,该书卷六〈宝唱〉项内列「《比丘尼传》,四卷」,并注曰:「述晋、宋、齐、梁四代尼行,新编入录。」这表明,在智升所见前代内典目录中,均无此书踪迹,故智升才将它作为新发现而增加入目。

  智升并在《开元释教录》后所附的二卷〈入藏录〉中,将此书正式入藏。今人方广锠据《高丽藏》、《资福藏》、《大正藏》等后代刻本予以复原,此书在一0七六部的《入藏录》中位列一0七三号。

  由于《开元录》的增入,是书于唐开元之后遂流行开来。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即多次征引是书。《旧唐书.艺文志》载其目,列为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四卷,惟《宋史.艺文志》著录云:「僧宝唱《比丘尼传》,五卷。」与他本相比勘,作五卷者疑有误。

  从《比丘尼传》编写体例上看,全书分晋、宋、齐、梁,各属一卷,畛域分明,分为四卷自当顺理成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比丘尼传》,四卷,萧梁僧宝唱撰,起晋升平,迄梁天监,得尼六十五人,为之传,以净检为首。」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亦作四卷。

  《开元入藏录》入藏经典一0七六部,计五0四八卷,号称「五千卷」,对后代影响巨大。《比丘尼传》因被列入「五千卷」,方得以流传广布。会昌法难后,全国均以《开元入藏录》为标准点勘,恢复本地藏经,正如《大正藏》所云:「西京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二0卷,以五0四八卷为定数。」(第四九卷第三七四页下)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谈及此书时亦云:「后世藏经,悉准此入藏录之成法;凡分类、次序及用千字文标号,无不垂为永式,其魄力可谓大矣。」(上海书店影印本,二八二页,一九八四年六月)后世刻经均以此为「永式」,《比丘尼传》正赖此而沿续。

  宋神宗元丰年间所刻之《崇宁万寿大藏》,宋高宗绍兴年间所刻之《大藏经》(或称《资福藏》),南宋末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所刻《大藏经》(或称《碛砂藏》),元至元年间所刻之《大藏经》《或称《普宁藏》)均收录此书。

  在国外,高丽显宗时所刻之《高丽藏》,也予以收录。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卷、藏经书院明治三十五年刻《大藏经》第三十套及《续藏经》致套第十一册亦予以着录,且均作四卷。光绪十一年十月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行世。本书所录文字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并酌参《大正藏》等版本以校。

  这里需要交待的是,佛学界一般以《开元入藏录》为《比丘尼传》之最早著录之书,但此说尚可讨论。考《隋书.经籍志》二,中收录〈尼传〉 一目,谓:「〈尼传〉,二卷,皎法师撰。」我们认为此〈尼传〉,当即《比丘尼传》,「皎法师」实为「释宝唱」之讹误,何以知之?

  首先,《续高僧传》卷六〈慧皎传〉中未见引有是书,而《开元释教录》慧皎项内亦无此书之目,历代刻经中也均无慧皎撰〈尼传〉的记载。此其可疑者一。

  其二,《隋书.经籍志》所录佛书,作者常有误。如此书杂传类有《高僧传》四卷,题为释僧佑所著,实当为慧皎所撰。因慧皎与僧佑同为梁高僧,故有此误。而《尼傅》作者宝唱和慧皎亦属同时代人,在佛教史上均有重要著作,因而致此讹误的可能也极大。此乃当疑者二。

  其三,〈尼传〉与《比丘尼传》名虽有别,但稍加审度,此「尼」乃「比丘尼」之简称亦莹然可见。至于《隋志》题为二卷,与通行本卷数不合,则未详何故。

  缘此三端,我们以为《比丘尼传》最早著录之书并非《开元释教录》,而应当是《隋书.经籍志》,后者出于唐贞观(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年间,而前者乃唐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前后相距至少有六十余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