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白居易对佛法的闻信与实践

四、从求生兜率到求生极乐

  学佛的真正目的,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永恒的栖身之所。白居易对于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经历了从求生兜率内院到求生西方极乐的重要转变。

  白居易早先发愿往生兜率内院,觐见弥勒菩萨。大和八年(834年)夏,白居易六十二岁,与大比丘及优婆塞等一百四十人,同受八戒,修十善,画兜率天宫,并发愿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画弥勒上生帧记》)

  然而晚年的白居易,对病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予(白居易)年六十有八,始患风痹之疾,体郄(xì,不舒适)首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有时而至耳。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何则?外形骸而内忘忧患,先禅观而后顺医治。”

  白居易以“外形骸而内忘忧患,先禅观而后顺医治”的理念来化解病苦,切中肯綮(qìng),令人叹服。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病苦的折磨,白居易开始由求生兜率内院转为求生西方极乐。

  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六十八岁,他拿出三万俸禄,请人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为依据,为香山寺画西方净土变相图,并撰写了《画西方净土帧记》,发愿求生净土。白居易先赞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殊胜,又说明这次画图的缘起等,最后郑重发愿: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赡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

  从现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莲池大师对白居易的这一转变赞叹有加:“人传蓬莱有乐天名,乐天辞以偈曰:‘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今复舍兜率,而求净土。岂所谓披砂拣金,愈择而愈精者耶?”(《往生集》)白居易的这个转变,深契诸佛本怀及历代祖师的教诲。

  就在发愿求生极乐的同年同月,白居易也请人为香山寺画了一幅弥勒上生兜率陀天图,并撰写了《画弥勒上生帧记》。记中有言:“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

  所谓“本愿”,是指“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可见,白居易仍然渴望能随侍弥勒,圆成佛道。然而他最明智之处,则体现在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法界中有无量诸佛刹土,释迦一代时教中,劝生其他净土者偶尔有之,而劝生西方极乐者则比比皆是,古德称为“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因为西方极乐超胜独妙,胜于其他佛土。仅以西方极乐与兜率内院而论,关于二者之优劣,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有详细阐述。

  简而言之,西方极乐靠信愿念佛,仰仗佛力即得往生;兜率内院要靠自力修行、定功深厚方能往生。此外,极乐世界无纤毫之恶,一切对境都是助道之法,寿乐无极;而兜率内院仍属欲界,极易退转,师子觉尊者往生到兜率,却被五欲所迷便是前车之鉴。可见,求生兜率内院,对于一般的业力凡夫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白居易因身遭病苦,遂发愿先往生极乐,这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阿弥陀佛第二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

  从这个角度说,往生极乐就相当于往生到一切佛土。往生极乐以后,就可以随意到弥勒净土。白居易所选择的,正是一条至为稳妥的道路。

五、由老实念佛而往生西方

  白居易于开成五年(840年)因病苦而发愿求生西方,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已经与净土法门结下了深厚的法缘。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传世名作《琵琶行》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在江州任职期间,白居易登香炉峰,建草堂,与东林寺长老交游,并自言初来此上任,仿佛回到故乡。《东林寺白氏文集记》记载:“昔余(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常与庐山长老于东林寺经藏中,披阅远大师与诸文士唱和集卷。

  时诸长老请余文集,亦置经藏。唯然心许他日致之,迨兹余二十年矣。……且欲与二林结他生之缘,复曩(nǎng)岁之志也,故自忘其鄙拙焉。”

  可见,白居易与东林寺早就结下了深厚的佛缘。东林寺作为莲宗开山祖庭,持戒念佛之风对白居易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白居易有诗如《临水坐》:“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又如《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诗句中已流露出白居易求生西方之心。晚年的白居易在念佛修行上愈发精进,他所作的《念佛偈》广为流传: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佛不离心,心不离佛,白居易求生西方净土之心已沛然莫御。由因推果,来生将栖神何处,已不言自明。《佛祖统纪》云:“(白居易)一夕念佛坐榻上,倏然而逝。”

  《净土晨钟》云:“(白居易)临终安然坐逝,往生有明验矣。”道衍法师赞叹白居易云:“不独姓名垂百世,已将神识托莲池。”(《诸上善人咏》)

  结语:

  白居易是唐朝继李白、杜甫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一代文豪的名字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化史上。梦转千年,当我们再度捧读白居易的一篇篇珠玉诗文时,千万不要忘了他那句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