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一

  释经题

  【大方等】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又名大集贤护经。大方等者,为大乘经之通称,亦称大方广。于方等经中最上,故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故称方等。平等者,是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

  又教出第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第一义为其体,世俗义名其用。体用不二,一乘妙旨,故曰大方等。

  【大集】

  此有二说,一者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宣说大乘之法,故名大集。二者佛随处集大众而说之经,名为大集。此贤护分,即属第二种。

  【经】

  梵语修多罗,本译为綖,有贯穿义。亦译为契经,谓其契理契机。经者,即契经之简称。

  【贤护分】

  亦称贤护长者,亦称贤护菩萨,以其为在家之菩萨也。贤护是翻译名,梵名曰跋陀。般舟三昧经,称?陀和菩萨。思益梵天所问经,称跋陀婆罗。为十六贤土之首。大佛顶首楞严经,亦称跋陀婆罗。首楞严经卷五有云:「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以上所说,即贤护菩萨也。

  此经系大方等大集经之一分,故名贤护分。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隋是隋朝。天竺即印度。三藏者,经律论。通达经律论者,名三藏法师,简称曰三藏。

  阇那崛多,译曰德志。揵陀啰国人,刹帝利种。昆季五人,崛多最幼。幼年出家,与师游方弘化。

  初出国境时,同志十人。久历艰辛,始至中国。至中国时,六人损折,仅余四人。初至长安,止草堂寺。

  隋开皇年间,文帝优遇,敕译佛经。至开皇二十年入寂,春秋七十有八。

  译经合三十部,一百七十六卷。此大集经贤护分,即其中之一也。

  思惟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咸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一切犹如大龙。所作已办众行具备。弃舍重担不受后生。行于平等获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唯除长老阿难一人。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于晨朝时。各从住处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自如是我闻,至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系证信序。以六种成就,证明此经系佛所说。如是系信成就,我闻系闻成就,一时系时成就,佛系主成就,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系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系众成就。

  王舍城系摩竭陀国都城。其国原都上茅城,后迁都来此。佛世时,频婆娑罗王都王舍城。

  迦兰陀竹园,地处王舍城及上茅城之间。原为迦兰陀长者所有。长者有大财富,于园中建精舍,请佛居住说法。称竹园精舍,亦称竹林精舍。

  亦有谓园属迦兰陀长者所有,精舍系频婆娑罗王,建立奉佛者。

  大比丘众,即比丘僧也。比丘梵语,译除饥馑。谓众生福薄,报多饥馑。比丘净戒梵行,乞食为众生种福,除众生饥馑之报,故名除饥馑。

  有谓比丘者,多义不翻。因比丘一名含三义,一、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乃至除见思惑,故名破恶。二、怖魔,比丘修道,自不为魔侵,且能转化他人,空魔之眷属,魔生恐怖,故名怖魔。三、乞士,比丘托钵乞食,清净自活,为众生种福,故名乞士。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胜三义。所谓大,言此等比丘,人天所敬,于声闻人中最尊。所谓多,言此等比丘,博通内外经典,广学多闻。所谓胜,言此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

  众者即是僧众。如是等僧众,共有五百人在一起。俱即是在一起的意思。以上这一段文,例见每一部经,称为证信序。

  皆是阿罗汉下,是赞其德。阿罗汉位在小乘四果,称为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也。又云无生、应供、杀贼。其见思惑已尽,不复三界受生,故曰无生。谓彼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曰应供。谓彼能杀烦恼贼,破见思惑,故名杀贼。这五百人,皆是阿罗汉。 漏者漏失之意。约因讲为烦恼业,约果讲为生死。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是等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以无烦恼故,咸得自在。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依成实,谓以智能断除无明惑业之缚,得慧解脱。心离于贪爱之缚,得心解脱。

  调伏一切烦恼,护持佛法,犹如大龙。

  所作已办,众行具备,阿罗汉具有四智,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自知见思惑尽,更不来三界受生。二、梵行已立,谓阿罗汉修戒定慧,自知清净梵行已立。三、所作已办,阿罗汉本求出三界,尽生死,今既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故曰所作已办。四、不受后有,阿罗汉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三界有也。

  依毗婆沙,所作已办是证灭智。依胜鬘宝窟,谓是修道智。

  既然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故曰众行具备。

  弃舍重担,不受后生。弃舍烦恼生死之重担,不更受后生也。

  行于平等,获真己利。于一切众生不起贪瞋痴,其心行平等无碍。已获真无漏解脱,功成自度,故曰获真己利。

  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安住于佛之正教,无有退转。得到彼岸者,得了分段生死也。

  唯除长老阿难一人。尔时阿难尚未证四果,佛灭度后,方成阿罗汉。故曰唯除长老阿难一人。

  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

  以上列者,皆阿罗汉,或证初果人。今复有五百比丘,皆未证果位,凡夫之人,故行别列。

  于晨朝时,各从本住处,至迦兰陀竹园精舍,聆佛说法。

  退坐一面应避六法,一、不太远,二、不太近,三、不在上风,四、不在高处,五、不挡眼前,六、不在后。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连。在舍卫城夏安居已。亦与五百诸比丘俱。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到已恭敬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舍利弗目犍连是佛弟子。舍利弗智能第一,大目连神通第一。

  佛制比丘,夏三月安居。为防三事,一、无事游行,妨废道业。二、夏日虫多,及多生草,行路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既有以上二过,故招世谤。为止讥嫌 ,故结夏安居。

  坐夏三月,精进修行。舍利弗,大目连,在舍卫城夏安居已,亦与五百比丘,入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令彼诸国城邑聚落。一切诸有诸比丘众。咸各来诣王舍大城。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世尊放光,召诸比丘,来至迦兰陀竹园。

  【尔时迦兰陀竹园精舍。有百千数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复有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与二万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诸比丘比丘尼,悉皆大集于世尊所。

  摩诃波阇波提,译曰大爱道,是佛姨母。佛度大爱道出家,始有比丘尼。

  【尔时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亦与五百优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仪。是大菩萨。久已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本愿力故。常随世尊乐闻正法。恒懃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于朝旦时。承佛威神从本住处。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优婆塞译曰清净士,谓虽在家修道,能持五戒清净。又译为近事男,谓持戒清净,堪能亲近承事于三宝也。

  贤护菩萨,义如前释。具足五戒,具足威仪,是大菩萨。久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者,谓于无上道不退转也。

  当知贤护菩萨,系王舍城之优婆塞。为众上首,为五百优婆塞之首也。

  以本愿力故,常随世尊,勤闻正法。恒勤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助道之法,广说无量,略说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助道法满足,则证无上菩提。

  贤护菩萨与五百优婆塞,感佛光故,皆于朝旦,诣世尊所。故曰承佛威神,入迦兰陀竹园精舍。【尔时毗耶离大城有一离车子。名曰宝生。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诸离车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皆自彼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如来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毗耶离城,译为广严城。离车译曰薄皮,系毗耶离刹帝利种族之名。离车子者,即其族类之谓也。

  【尔时瞻婆城有一长者子。名曰星藏。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自瞻婆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瞻婆城系中印度,瞻婆国之都城。彼城有一长者子,名曰星藏。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来入迦兰陀竹园。

  【尔时复有一摩那婆。隋言净持亦云少年亦云仁童子等名那罗达多。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于晨朝时。自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摩那婆,译为少年学道人,经文中自有解释。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世尊所。

  【尔时舍卫国复有长者。名大善商主。并彼给孤独长者。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自彼舍卫国诣王舍城入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舍卫国复有长者,名大善商主,及给孤独长者而为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佛所。

  【尔时王舍大城复有长者。名曰水天。为最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从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王舍城复有长者水天,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佛所。

  【尔时摩伽陀国主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亦与百千诸眷属俱。于晨朝时。亦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阿阇世王,是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之子。阿阇世受提婆达多之蛊惑,杀父害母以谋国政。后向佛至诚忏悔皈依于佛。事见观无量寿佛经。

  阿阇世王,与百千眷属亦诣佛所。

  【尔时复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各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亦于晨朝。悉来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诸天龙神,亦来集会。长阿含经略谓,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一四天下。山腰是四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三十三天天主,即帝释天。四王忉利均地居天,其上空复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为一世界,为初禅所覆。如此一千世界,即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初禅天,为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为第三禅所覆。中有百万日月,乃至百万初禅,一千二禅,为三禅天所覆。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中有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初禅,百万二禅,一千三禅,为四禅天所覆。

  四大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皆来集会。那由他译曰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说法不一。

  【尔时复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大梵天王,为娑婆世主,与其眷属亦来集会。

  【尔时复有大自在天王。亦与无量百千净居诸天众俱。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大自在天,即魔醯首罗天。净居天者,即五净居天,为四禅摄。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尔时复有四阿修罗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阿修罗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阿修罗译为无酒,阿修罗酿酒不成故。又译无端正,以其种类男丑女美故。又译非天,其果报虽胜,似如天福,而无天德,故曰非天。

  阿修罗有四生,一、卵生,鬼趣所摄。二、胎生,人趣所摄。三、湿生,畜生趣摄。四、化生,天趣所摄。(见楞严经)故曰四阿修罗王。法华经出阿修罗王名,不知是否此经所说四阿修罗王。法华四阿修罗王者,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阿修罗王。

  【尔时复有难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复有裟伽罗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及摩那斯龙王伊跋罗龙王等。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诸龙亦来集会。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以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乃至人非人。及诸王等信如来者。为听法故。一切皆集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四众弟子。及以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是总说八部鬼神。

  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有三种,一者地行夜叉,二者空行夜叉,三者天行夜叉。

  干闼婆,译曰香阴,不噉酒肉,唯以香资阴。资阴者,即资身也。是天帝释之乐神。居须弥山南,金刚窟中。

  迦楼罗,即金翅鸟神。

  紧那罗,似人而头上有角。亦天帝释之乐神。

  摩?罗伽,即大蟒神。罗什大师谓是地龙。

  人非人,例如四众弟子,诸王及信如来者为人,天龙八部皆为非人。

  如是大众,为听法故,大集于迦兰陀竹园,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尔时迦兰陀园。其地弘广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若杖头许而不遍者。如是上至有顶下逮梵宫。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乃至一切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迦兰陀竹园,以佛神力故,其地弘广,容纳三千大千世界诸来大众。

  上至有顶,色界最上一天,即色究竟天,名有顶之天。因为其天,居有形世界之顶故。又非想非非想天,位于三界之顶,亦名有顶之天。

  下逮梵宫,梵天之宫殿也。色界初禅以上,即为梵世。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及余鬼神,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自此以下,为发起序。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谘问如来应供等正觉。心中所疑。不审世尊。见垂听不。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来世尊随汝所疑。恣汝所问。为汝宣释令汝欢喜。】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具仪请法。

  如来、应供、等正觉,系佛十号中之前三号。如来表法身德,应供表解脱德,等正觉表般若德。

  世尊垂慈,听许所问。至此师资缘合,经法乃起。

  【时彼贤护菩萨。既蒙听许复白佛言。也尊。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能藏。问无疑惑故。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减故。复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故。云何当得宿命智。遍知去来故。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云何当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云何当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贵之位。见者恭敬故。云何复得父母兄弟宗亲眷属及以知识左右围遶。恒无别离故。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云何当得正念正行。节度不移心知足故。云何当得常生惭愧。远离耻辱故。云何当得正智谦恭。降伏我慢故。云何当得策懃精进远离懈怠故。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故。云何当得闻说甚深真空无相无愿法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云何当得不乐懒惰。摄受正法故。云何当得智慧通达。明了一切无与等者故。云何当得于一切佛刹。随意得生故。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所摧坏故。云何当得如海。能受纳众问疑释难无减无尽故。云何当得如月满。白净法具足故。云何当得如日初出。破诸闇冥故。云何当得如灯炬。光明照了故。云何当得如虚空性。无有罣碍故。云何当得无所住着。心如虚空故。云何当得如金刚。穿彻通达一切法故。云何当得如须弥山。不可动摇故。云何当得如门●。一切正住故。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心业成就故。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云何当得如飞鸟。随意而去故。云何当得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故。云何当得住阿兰若。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云何当得统领大众。教诏导示故。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不动于一切众生故。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降伏天魔惑乱故。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云何当得于一切佛法。不随他行故。云何当得大坚固信。无可毁坏故。云何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故。云何当得深入信。无所行故。云何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云何当得最胜信。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故。云何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故。云何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故。云何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嫉妒故。云何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故。云何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故。云何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故。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就故。云何当得清净戒行。永灭一切声闻辟支佛心故。云何当得庄严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时贤护菩萨既蒙佛听许后,请问于佛,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大功德聚?接着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请问于佛。兹择要解释,文显易明者,不多作赘释。

  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能藏,问无疑惑故。

  谓得大智能,若有人怀疑发问时,能为解答,除其疑惑也。

  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减故。

  戒者防心离过,故曰复得无意,心无过非,令戒聚不失也。如是直至成就于无上菩提,而无有退减。

  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应为虚字)故。

  不生愚痴,空诸邪见也。

  云何当得宿命智,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

  见佛约有四种,一、现前见佛,二、定中见佛,、三、梦中见佛,四、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命终必生佛前,故有命终后见佛。

  云何当得上妙色身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广达博通于内外经典,所行所为不同凡愚。然亦不退曲于无上菩提心。

  云何当得正念正行,节度不移,心知足故。

  正念正行者,心行无邪也。知节有度,不为外境所移。因为心少欲知足故。

  云何当得常生惭愧,远离耻辱故。

  有罪过而不自羞曰无惭,不羞于人曰无愧。无惭无愧之人,自取耻辱。若能常生惭愧之心,自然远离耻辱。

  云何当得正智谦恭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故。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此四者,皆缘于众生,平等度化也。慈者与众生乐,悲者拔众生苦,喜者庆悦得乐众生,舍者以平等心,舍乎怨亲,于一切众生平等齐益。

  云何当得闻说真空无相无愿法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

  空无相无愿谓三三昧。一切法缘生幻有,其性实空,得其义者入空三昧。空则无相,入无相三昧。于空于无相不应有愿求,入无愿三昧。于三三昧深信不疑,则无惊怖退没。

  云何当得不乐懒惰,摄受正法故。

  正法者,实相法也,般若也,一法界也。

  云何当得智能通达,明了一切无与等者故。

  一切无与等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智能通达,明了无上菩提也。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刹随意得生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海,能受纳众问疑,释难无减无尽故。

  当得智能如海,于一切众生问疑时,释难解结,无减无尽。

  云何当得如月满,白净法具足故。

  此是以譬例法。白净法即善法也。

  云何当得如日出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无所住着,心如虚空故。

  无所住着者,即六识出于六根门头,于六尘中来去自如也。

  云何当得如金刚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门●,一切正住故。

  门●者,表内道外道之限也。能令一切正法得住。

  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心业成就故。

  猫狗之兽类,乃属家畜,其性驯顺。譬喻修道之人,心业调伏,其性柔顺也。

  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

  无为者无有住着,无住着则契中道。一切诸法中者,契于中道也。

  云何当得如飞鸟,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故。

  旃陀罗子,译为屠狗人。于当时社会中,地位下贱。行时必持竿摇铃,不敢触及路人。如果误触路人,必受诃骂。故曰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

  云何当得住阿兰若,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

  阿兰若译闲静处,远离愦闹城邑村落,独处山林。故曰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

  云何当得统领大众,教诏导示故。

  住持寺庙,统领僧众,曰统领大众。

  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不动于一切众生故。

  此言唯乐无上佛道,不为一切众生道所动转也。

  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辩才有四,曰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今总说为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于胸,速疾应机,出言达义,曰大辩才。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法,不随他行故。

  不随他行者,不随邪行也。

  云何当得大坚固信,无可毁坏故。

  信心坚固,不可破坏。

  云何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故。

  慈力信者,爱念众生,不可动也。

  云何当得深入信,无所行故。

  深入信者,深入佛智也。佛行离无明爱取,不为后世作因缘,故虽行而无所行。

  云何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

  润泽众生,于一切法多欢喜随顺。不起瞋恚违逆之心也。

  云何当得最胜信,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故。

  于六尘入六根时,起信顺心,不起贪瞋痴。以无三毒故,能种诸善根。

  云何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故。

  真实微妙之信,即信佛法僧也。三宝清净,离五住顺恼,离惑业苦,故无虚伪行。

  云何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嫉妒故。

  净喜信者,其心清净,见众生得乐,起欢喜心,除灭一切嫉妒也。

  云何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故。

  佛之总相智,曰一切智,别相智曰一切种智。无分别智曰一切智,差别智曰一切种智。根本智曰一切智,后得智曰一切种智。如是等智,由自性清净心中出,故曰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

  云何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故。

  喜乐行者,无诸恶因,不受恶果。故曰除灭诸盖障恶,除灭诸盖障恶,则无恶因恶果。盖障恶者,总说为五欲五盖十不善。

  云何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故。

  诸佛境界者,一真法界也。

  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故。

  菩萨有四璎珞庄严,一者戒璎珞庄严,二者三昧璎珞庄严,三者智能璎珞庄严,四者陀罗尼璎珞庄严。此四种璎珞庄严,胜过一切世间璎珞庄严。因为此四种庄严,能庄严清净佛土。

  云何当得清净戒行,永灭一切声闻辟支佛心故。

  菩萨持清净戒,不堕二乘地。菩萨若堕二乘地,便名破戒

  云何当得庄严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菩萨大誓者,摄受正法。由摄受正法,更出三大誓。即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如此大誓,能令一切所作究竟。

  【云何当得为一切众生中上首。欲行诸善法故。云何当得无有疲倦。为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故。云何当得不退转。多求一切佛法故。云何当得不可坏。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故。云何当得深信一切诸佛。不舍此念常见诸佛故。云何当得如父想。绍隆一切佛法故。云何当得佛力加持于一切佛法光明中生故。云何当得无障碍。一切佛法悉现在前故。云何当得如幻人。于一切法无思念故。云何当得如化者。观一切法无生灭故。云何当得如梦。观察三世无来去故。云何当得如镜像。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云何当得如响声。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云何当得空无所有。远离一切诸佛想故。云何当得无相。观一切法无有二故。云何当得法界边际。菩提心无限量故。云何当得不起着。一切世界性无分别故。云何当得无碍行。遍游一切诸佛刹中故。云何当得诸陀罗尼。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故。云何当得如诸法师。善知一切佛法故。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护念。一切佛威力加持故。云何当得雄猛不怯弱出声。如大牛王及大师子王步故。云何当得无畏。令一切世间欢喜故。云何当得无疑惑。于一切佛平等无二故。云何当得通达如如。灭除疑惑不着诸法故。云何当得证深法界。善能解释所问义故。云何当得师利益他。具足大慈故。云何当得灭除懒惰。恒乐说法故。云何当得如法住。不舍一切众生故。云何当得不谄曲。性淳直故。云何当得如眼目。为一切世间灯明故。云何当得不可轻蔑。胜出一切三界故。云何当得无诤论。如教说行故。云何当得无艰难。行无住着故。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等事故。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恒入一切众中获利故。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云何当得无边赞叹功德。为一切众生福田故。云何当得大欢喜踊跃无量。常在诸如来师子座下故。云何当得胜上辩才。能问一切佛法故。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故。】

  云何当得为一切众生中上首,欲行诸善法故。

  此赞佛也,佛为一切九道众生中上首。菩提是无上善法。此中语意,请问于佛,云何当得作佛也。

  云何当得无有疲倦,为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故。

  佛教菩萨行诸波罗蜜,无有疲倦。

  云何当得不退转,多求一切佛法故。

  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以上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退,故名不退转。

  云何当得不可坏,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故。

  佛有大智能,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

  云何当得深信一切诸佛,不舍此念常见诸佛故。

  念佛必定见佛,故曰不舍此念,常见诸佛。

  云何当得如父想,绍隆一切佛法故。

  菩萨以佛为大慈悲父,续佛慧命,绍隆佛法。

  云何当得佛力加持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幻人,于一切法无思念故。

  幻化之人,无生无灭,于一切法无思求忆念。此用譬喻,道人于法无心,于心无法也。

  云何当得如化者,观一切法无生灭故。

  能幻化者,观其所幻化诸法,知其无生无灭也。

  云何当得如梦,观察三世无来去故。

  此喻梦中数十年事,只是枕上片刻耳。

  云何当得如镜中像,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

  镜中像者,影来则现,影去则灭。现而不有,灭而不无。身中者心也,一切世界,唯心所现也。

  云何当得如响,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响者山呼响,登山一呼,回音历历,似有人而实无人。皆因缘假合而有,而无实性。故曰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影随形有,法本无生。无生则无此法,故无心取舍。若有心取舍,便成虚妄。

  云何当得空无所有,远离一切诸佛想故。

  诸佛如来,非色非非色,非声非非声,乃至非香味触法,非非香味触法。诸佛法身,无所有不可得,不可以色取,不可以声香味触法取,故曰远离一切诸佛想也。

  云何当得无相,观一切法无有二故。

  一切法空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相,故无二无分别。

  云何当得法界边际,菩提心无限量故。

  法界即心,心即法界。心与法界,不二不别。故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菩提心无有限量,故法界亦无有边际。

  云何当得不起着,一切世界,性无分别故。

  一切世界,其性本空,空故无有分别。无分别法,则无彼此能所。故于一切法,不应起执着心。

  云何当得无碍行,遍游一切诸佛刹中故。

  此言身通也。

  云何当得诸陀罗尼,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故。

  陀罗尼译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译为遮、持,谓遮空有二边之过,持乎中道之善。有四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得陀 罗尼者,能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故曰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

  云何当得如诸法师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雄猛不怯弱出声,如大牛王及大师子王步故。

  大牛王者,即法华经所说之大白牛也。此大白牛喻一佛乘,能度一切众。师子为兽中之王,师子一吼,百兽噤声。故曰雄猛不怯弱出声。谓佛说法,如师子吼。

  云何当得无畏,令一切世间欢喜故。

  佛度众生宣说妙法,具四种无畏。因佛有十力之智,智能明了,所说决定,故无所畏。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因佛具四无畏故,说法能令一切世间欢喜。

  一切智无畏者,知苦也。漏尽无畏者,断集也。说障道无畏者,修道也。说尽苦道无畏者,证灭也。

  云何当得无疑惑,于一切佛平等无二故。

  无疑惑者,言佛成等正觉也。一切佛皆成等正觉,故平等无二。

  云何当得通达如如,灭除疑惑,不着诸法故。

  证得真智,则能通达如如,故曰灭除疑惑。如如者,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一法界也。故曰不着诸法。

  云何当得证深法界,善能解释所问义故。

  深法界者,一真法界也。证一真法界者,便能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故曰善能解释所问义。

  云何当得师利益他,具足大慈故。

  佛为三界大师,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大慈。

  云何当得灭除懒惰,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法住,不舍一切众生故。

  如者不二不异也,如法住者,与诸众生无彼此分别心也,起同体大慈悲心也。故曰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当得不谄曲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不轻蔑,胜出一切三界故。

  不轻蔑者,不为一切众生所轻蔑也。以胜出一切三界故。胜出一切三界,最为殊胜,此言佛也。

  云何当得无诤论,如教说行故。

  如教说行者,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故与佛法,无有诤论。

  云何当得无艰难,行无住着故。

  心有住着,则不入正法,是谓艰难。行无住着,则入正法,无诸留难。

  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

  实际者,又曰真际、本际、真如、法性。诸法同一真如法性,无有分别。故曰不分别诸法。

  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

  若得说一切语言智,则能通达十方六道一切众生之语言。故能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皆令住于大乘。

  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等事故。

  菩萨如实知一切法如幻皆空,是以心不随境转,无有恐怖毛竖等事。

  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

  法本不可说,佛方便言说十二部经。知佛方便说者,通达佛所说之经教也。修多罗译契经,十二部经之一。今仅说修多罗,乃十二部经之略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修多罗),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

  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恒入一切众中获利故。

  恒入一切众中,谓入一切僧众中也。易言之,即恒得出家为僧也。恒得出家修道,可获无上菩提解脱善利。如此方得不空生世间也。

  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

  一切智首者,佛也。佛应受九道世间供养,故曰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诸佛圣号普闻十方,有大名闻。

  云何当得无边赞叹功德,为一切众生福田故。

  佛功德无边,赞叹无尽,为一切众生良佑福田。此意即谓,云何当得成佛也。

  云何当得大欢喜踊跃无量,常在诸如来师子座下故。

  大欢喜踊跃无量者,常得见佛闻法也。

  云何当得胜上辩才,能问一切佛法故。

  菩萨请问佛法,皆蒙佛加被方始能问,否则无能问者。思益经云,「又如来光明无畏辩,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其辩无尽。」

  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故。

  菩萨辩才无碍,处众无畏,意不怯弱。于大众中,纵任辩才,降伏一切。

  【云何当得一切论议辩如师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摄受诸异论师故。云何当得不坏本誓庄严。欲摧一切邪异朋党故。云何当得善巧说法常处师子座。一切诸佛印可故。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故。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于诸如来生处行故。云何当得乐欲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云何当得不染着。游行一切世界故。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为教化一切众生故。云何当得如珊瑚。得诸相故。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云何当得如菩萨。不断佛种故。云何当得不休息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云何当得着大铠甲。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云何当得一切所想。通达一切诸法行故。云何当得一切算数。巧方便知故。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远离一切障碍行故。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舍故。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云何当得入诸法海。能施胜上法宝藏故。云何当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故。云何当得广大神通。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故。云何当得一刹那时间行。即能遍至一切诸佛前故。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唯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从是已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云何当得一切论议辩如师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摄受诸异论师故。

  论议辩如师子王者,如佛也。摄受诸异论师者,摄彼不落邪因邪果,受彼为佛弟子也。

  云何当得不坏本誓庄严,欲摧一切邪朋党故。

  菩萨本誓,为度一切众生。欲度一切众生,故摧破一切邪朋党。

  云何当得善巧说法,常处师子座,一切诸佛印可故。

  善巧方便说法也。云何善巧方便说法?无三乘法,说三乘法。说三乘法,悉导归一乘,斯为诸佛印可。

  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故。

  世间语言,徒有文字,而无实义。例如「水」,水性湿下,然文字语言无湿下用,故徒有文字,而无实义。实义者,诸佛正教也。故曰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

  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于诸如来生处行故。

  一切诸佛法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于诸如来生处行。

  云何当得乐欲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

  真法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如来法身,故真法即如来法身也。乐欲法身,则知如来不生也。

  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

  善承事给使善知识者,无有懈慢。

  云何当得不染着,游行一切世界故。

  菩萨游行一切世界度化众生,而无染着。

  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菩萨愿行,唯为度化众生,故曰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如珊瑚,得诸相故。

  如珊瑚是譬喻,得诸相者,谓于经藏中得诸法也。(参考般舟三昧经)大智度论云,珊瑚者,海中石树也。海中有珊瑚洲,洲底有盘石,此宝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世所希有。今以珊瑚喻法宝。

  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

  诸法因缘有,其性皆空无所得,犹如虚空也。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若证得诸法性空,始知诸法无所得。

  云何当得如菩萨,不断佛种故。

  菩萨号法王子,续佛慧命,故曰不断佛种。

  云何当得不休息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

  大乘者,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众生无边,故菩萨度生之行,无有休息。

  云何当得着大铠甲,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

  戒护道人,如着铠甲,如渡海浮囊。如果破失戒体,便如破彼铠甲,穿漏浮囊,有失命之忧。故于诸佛广大戒中住,便如着大铠甲。

  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

  转轮王子绍登王位,取四大海水灌王子顶,行灌顶礼。此表十地菩萨,绍登佛位也。住于如来十力地中,即住佛位也。

  云何当得一切所想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远离一切障碍行故。

  世人所知成不是坏,坏不是成。成则障坏,坏则碍成。于是所行,处处障碍。菩萨则不然,深知成以坏而得名,坏以成而立称。故成为坏成,坏为成坏。无坏则无成,无成则无坏。是故成时正是坏时,坏时正是成时。原不相碍,故曰离一切障碍行。

  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舍故。

  若能不取不舍,便是心无所住。

  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

  菩萨为大施主,施一切众生城邑聚落头目脑髓,而无悔也。

  云何当得入诸法海,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故。

  菩萨化度一切世间而不染,故曰能舍世间诸相。

  云何当得广大神通以下,易解不赘。

  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

  贤护菩萨连发一百二十问后,复问曰云何能得住此佛刹不动,而能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同时听闻正法,供养大众僧?

  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

  此是说凡夫见佛法门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

  四果圣人,破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不受三界生,名得漏尽通。此为出世间圣人得。所谓五通仙人者,仅得前五通,不得漏尽通。因未破见思,未了分段生死,未出三界故。是为世间五通。

  此人虽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实未得六神通。乃至未得世间五通。此是问博地凡夫,于此土不动,云何见佛闻法也。

  未舍此世界身者,尚是娑婆世界业报身也。亦无生彼诸佛国土,实未生彼诸佛国土。只是于此世界,以念佛因缘,感佛得见也。故曰唯住此土,见佛闻法,如说修行也。

  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听闻世尊所说诸法。今凡夫不动此土,云何亦能听闻诸佛说法,如阿难尊者一般。

  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

  此是以事合阿难之譬喻。

  从是以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当知菩萨修念佛三昧,便得一切生处,皆生佛国。乃至梦中,亦得见佛闻法也。下文世尊便揭示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贤护。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亦为安乐诸众生故。复为怜愍诸天人故。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贤护。而汝往昔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爱乐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乐闲静阿兰若处。或居冢间。或在树下。亦露地坐。常坐不卧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三衣及粪扫衣。赞叹头陀。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能为利益行大慈悲。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发广大愿行深妙行。乐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发菩提心犹如金刚。通达世间众生所念。广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贤护。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

  世尊欲说妙法,先赞贤护菩萨。这一段文,总在赞叹贤护,文显易解。

  汝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摩诃迦叶,于佛弟子中头陀第一。头陀行者,比丘离诸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有憍慢,清净自活,求无上道,名头陀行。佛说头陀行住世,则我法不灭也。

  依十二头陀经云,头陀行有十二种。一、住阿兰若,译为闲静处。谓身离愦闹,心离欲盖。二、常乞食,谓离诸贪求,不受他请,不分别好恶,不嫌饥乏。三、次第乞食,谓不着于味,不择贫富,平等次第而乞。四、一食,比丘为修道故,断数数食,行一食法。五、节量食,比丘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饥乏者,又减一抟食施禽兽,一分自食。若不见饥乏者,钵中之食亦仅食三分之二。六、过中不饮浆,浆者,即果浆蜜浆等。七、着弊纳衣,不贪服饰,粪扫为衣也。八、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三衣袈裟外,更不畜余衣。九、冢间坐,常修无常苦空等观,求出离故。十、树下坐,如佛得道,在树下坐也。十一、露地坐,树下犹如半舍,恐生贪爱,故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恐贪睡眠,故胁不至席。

  少欲知足以下,即分别说十二头陀行。

  常坐不卧,一敷不移者,一敷坐具,不因风雨日晒而移动也。

  或唯一抟,一抟者一抟食也。头陀行者,一抟之食落入钵中,即便知足。

  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

  于已成就诸菩萨,劝请住世说法。于功德未圆满者,教诸菩萨行。菩萨行者,六波罗蜜也。令诸菩萨喜者,令其得法喜也。诃责诸菩萨者,于退大菩萨,即便诃责。教示诸菩萨者,教示令发无上菩提心也。成就诸菩萨者,令彼成就于无上佛道也。

  能为利益,行大慈悲。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大慈悲也。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无分怨亲。皆令得解脱,到于彼岸。皆令随意得见一切诸佛,而发广大愿行。深妙之行。

  乐一切智菩提梁柱。一切智者佛智也。为无上菩提,以作栋梁。

  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如来种性者,即佛种性。随顺无生忍,必继佛种,名如来种性。

  发菩提心犹如金刚。谓菩提心一发,坚不可拔也。何为菩提心?发菩提心者,即发成佛心。发成佛心者,即发度一切众生心。菩萨发心,为成佛,度众生。此心一发,永无退转,坚不可拔,故曰犹如金刚。

  通达世间众生所念。菩萨知诸众生心心所法,故曰通达世间众生所念。

  最后佛赞叹贤护菩萨说,汝广大妙行,不可较量计算,亦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者,言常为一切诸佛所见也。我虽称叹于汝,然于汝功德中,未能说得少分。

  【贤护。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贤护当知。更有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

  佛呼贤护曰,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

  于此佛提出「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所谓思惟,有专念之意。以专念一佛故,虽未出阿弥陀佛名号,而实有导众生专一思惟阿弥陀佛之意。所以后文即有「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

  同时我们可以知道,思惟诸佛现前,即是一心不乱之意。否则不收思惟之功,不得现前之益。亦即所谓专思寂想之谓也。

  专思寂想,是莲宗祖初祖慧远大师,于念佛三昧诗序中所说。所谓「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知恬其照,神朗则无忧不彻……」

  慧远大师修念佛三昧,可能依般舟三昧经。因当时观无量寿佛经等,尚未译传我国。而贤护经与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二卷,显系同本异译。般舟三昧经先出,贤护经后出而已。故知慧远大师修念佛三昧之思想,与贤护经有关系。

  若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汝所问诸功德。甚至更能成就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说此菩萨念一切佛现前三昧。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多获利益多受安乐故。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受安乐故。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彼既闻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既学行已当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

  贤护菩萨请佛宣说一切佛现前三昧,俾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此是言令三界内众生利益安乐。梵是色界天人,魔是欲界第六天魔。沙门是总说出家人,婆罗门信奉梵天。诸龙以下,是说余部鬼神等。

  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受安乐故。上文系令此世间众生利益安乐,今复言亦令当来世众生利益安乐。

  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

  未来世诸菩萨作大光明者,能令未来世诸菩萨广度众生。承受威力,即承佛威力。谓诸菩萨承佛力,能于未来世广度众生。

  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闻此念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已。能受持修学,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不但现前即能成就如是功德,亦能成就其余胜上功德。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汝言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解脱。贤护复言。善哉世尊。我深乐闻如来所说。】

  贤护菩萨请佛宣说一切佛现前三昧,佛便听许,嘱令谛听善思念之。谛听者,发其闻慧也,善思念之,发其思慧也。

  【佛复告言。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成就此三昧者。即获如前诸功德事。亦得其余殊异功德。所谓心念诸佛皆现在前。其心不乱。不舍作业。求胜上智。勇猛精勤。荷负重担度脱众生。承事供给诸善知识。常修空寂广大思惟。亲善知识灭除诸盖。远离恶友息世语言。塞诸根门。初中后夜减损睡眠。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床座众具。恒乐空闲住阿兰若。不爱己身不重我命。不着形色不纵其心。修以慈心熏以悲行。一切时喜常行舍心。破坏烦恼成就诸禅。于中思惟不着滋味。观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乱正念。不取诸阴不着诸入。不思诸界不贪生处。调伏慢高不妒他财。为诸世间多作饶益。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一切法中无有诤想。虽念持戒而不执着。常在禅定亦无?染。好乐多闻不起分别。戒聚不缺定聚不动。智聚不妄诸法无疑。不背诸佛不谤正法。不坏众僧不好乖离。亲近众圣远离愚痴。不志求出世。虽闻语言意不乐听。亦不耽着世间六味。习近熏修五解脱法。除灭十恶念修十善。断灭众生九种恼处。心常不离九想观门。常思弃捐八种懈怠。一心修息八大人觉。不着禅味不恃多闻。摧伏我慢一心听受。求法殷重修道证知。怜愍众生离我分别。求寿命想毕竟难得。观察诸阴无有物想。不住涅盘不着生死。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

  世尊先行赞叹功德,然后说法。

  心念诸佛皆现在前,其心不乱,不舍作业,求胜上智,勇猛精勤。

  例如专念阿弥陀佛时,佛号一起,如佛现在前。其心不乱,即经云一心不乱。亦即志精专一,专思寂想。不舍作业者,不舍念佛净业,无有休息之谓。上求佛之胜上智,勇猛不懈,精勤不退。所谓精勤者,精者专一不杂,勤者制心不散,记起即念。念佛观佛皆是一般,不怕念佛人失念,最怕顺流而忘返。佛号失落不为可怕,只要记起,立即提起正念。久久用功,自然成就,获一切功德。修观佛者,亦复如是。

  荷负重担,度脱众生。菩萨荷负度脱众生之重担。胜鬘经略云荷负四种重担,即荷负度脱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大乘。

  承事供给诸善知识,常修空寂广大思惟。亲善知识,灭除诸盖。

  空寂广大思惟者,常修禅定也,不散乱驰想也。灭除诸盖者,灭五盖也。所谓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

  远离恶友,息世语言,塞诸根门,初中后夜减损睡眠,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众具。

  世间语言,喜诤论而无实义,应息灭之。塞诸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是诸根门。塞诸根门非是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思,而是六根于六尘中,不生贪染也。

  初中后夜,减损睡眠,精进办道也。

  衣服饮食等,谓四事供养。修念佛三昧人,须不贪着四事供养。

  恒乐空闲住阿兰若…….

  阿兰若已如上释。恒乐空闲,空闲有二种,身离愦闹,清净自居。与心离欲盖,不生烦恼。是故不贪爱五阴身心,不重我命。复不贪着一切形色,例如不贪着娇美之形色,不纵恣其心。

  修以慈心,爱念众生。熏以悲行,愍念众生。一切时喜,于得乐众生,欢喜庆悦之。常行舍心,舍乎怨亲,以平等心济度一切众生。此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

  破坏烦恼,成就诸禅,于中思惟,不着滋味。

  坏一切烦恼,不随境转,是为成就禅定。但于禅定中端正思惟,而不味着于禅定之中。

  观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色想者,如果广义说,即一切事相也。唯得空心,知色即是空也。虽知色空,却是空心不空法。因为心生则法生,心若不生,法本清净。故曰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不取诸阴,不着诸入,不思诸界,不贪生处。

  上文所明,不取三科事相也。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是为三科事相。三科事相皆假,无有实体,故不应取着。

  不贪生处者,不贪生于人天善处。以智能心,求于无生也。

  有人说既然求于无生,何故求生西方?求生西方,岂不是生吗?

  当知无生者,非是生外另有无生。如果生外另有无生,则此无生即是断灭。须知生假因缘,当体即是无生。故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方是一法界义。

  若谓求生西方是生,不生西方留住娑婆即是无生,此实大误也。

  是知无生法,即智能心。智能心即清净心,以清净心念佛求西方,心净则佛土净,此是一法界义。一法界义者,即无生义也。故往生西方,面见弥陀,开悟大觉,即入无生。佛谓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浅智难阶耳。

  调伏慢高……于诸众生,生平等心。文显易解。

  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

  于众生所,作一子心者,此有二意。一者人有一子,益加爱重情殷。二者于一切众生,平等而视,视如一子,无分优劣。

  于一切法中,无有诤论,不执我见也。

  虽念持戒而不执着,深明开遮持犯。此是菩萨行也。

  常在禅定,亦无?染。菩萨乐禅,而不?染,若生?染,便被禅缚。禅定之功,在于解脱,故不应?染于禅定。

  好乐多闻,不起分别。虽乐多闻,然不取着名相,不生分别见。

  戒聚不缺,定聚不动,智聚不妄,诸法无疑。此言戒定慧三学具足。智聚不妄,诸法无疑,此是双标智能。智者知法之差别相,故曰不妄。慧者知法之无分别相,知诸法性,故曰无疑。

  不背诸佛,不谤正法,不坏众僧,此言不违三宝。于三宝所,无有乖离。

  亲近众圣,远离愚痴。文显易解。

  不志求出世,虽闻语言,意不乐听,亦不耽着世间六味。

  此言菩萨行空不证,涉有不着也。不如二乘人,志求出世。菩萨不志求出世,为留世间度众生故。虽闻语言,意不乐听者,知语言性空,于诸称讥毁誉,无有分 别喜怒,故曰意不乐听。

  世间六味者,色声香味触法。于世间六尘,无有染着也。

  习近熏修五解脱法。习近熏修五分法身也。五分法身者,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

  除灭十恶,念修十善。除灭杀、盗、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修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

  断灭众生九种恼处。据大智度论,佛具九恼。其实佛过尽德圆,岂有业报之实?此系善巧方便示现,令众生知造业必然受报,旨在令众生断灭业因,清净随缘,故说断灭众生九种恼处。

  兹略述佛九种恼处,及佛自言往昔因缘事。

  一、六年苦行。佛言昔有二少年,一名火鬘,是婆罗门子。二名护喜,是瓦师子。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曰,何用见此秃头道人。护喜强之再三,始共见迦叶如来,火鬘见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佛言时火鬘者我身是。以谤佛因缘,受苦无量。今临成佛,余殃未尽,复受六年苦行。

  其实六年苦行,是佛方便示现,非实受报。有大菩萨,见佛入定六年,无苦行事。

  二、孙陀利淫女谤佛。佛言昔有博戏人名净眼,有淫女名鹿相。净眼诱鹿相出城娱乐。时有辟支佛于林中修道。净眼杀鹿相诬辟支佛。致辟支佛几至死。后净眼良心发现,即自承其罪。国王杀净眼。佛言时净眼者,则我身是。彼鹿相者,孙陀利是。我以是因缘,受无量苦。今虽成佛,以是余殃,犹受女谤。

  三、木枪刺脚。佛言昔有两部主贾客,入海取宝。后因涨水争船,乃共战斗。第二部主以矛伤第一部主脚,即便命终。佛言时第二部主者,我身是。第一部主者,提婆达多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犹受木枪刺脚。

  四、三月马麦。佛言昔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盘头王奉大供养。尔时城中有婆罗门,将五百童子,见佛应供,起嫉妒心曰,此秃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即五百罗汉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以是残缘,三月安居,无有供养,唯食马麦。

  五、流离王杀释种。佛言昔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馑,村有池多鱼,众皆捕食。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之心。时有一小儿,在岸边见鱼跳。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麸鱼者,今流离王是。多舌鱼者,今梵志好苦是(教流离王杀释种者)。小儿者,我身是。以是因缘,流离王杀释种,我患头疼。

  六、乞食空钵。佛曾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七、旃荼女谤佛。佛为众说法时,多舌童女系盂起腹,谤佛言,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汝先共我通,事须酥油,以养小儿。佛自述本生言,昔有佛名尽胜。有二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时波罗柰城,有大爱长者妇名善幻。二比丘往其家以为檀越。无胜比丘,以断漏故,供养无乏。常欢比丘,结使未除,供养微薄。常欢起嫉妒心,谤无胜与善幻通。时常欢者我身是,善幻妇者,今旃荼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由此余殃,受童女谤。

  八、调达推石。佛言昔罗阅城,有长者名须檀,有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后,须摩提有异母弟,名修耶舍。须摩提恐其弟分财,将其弟骗至耆阇崛山,推堕崖底,以石砸杀。长者须檀者,我父王是。须摩提者,我身是。修耶舍者,提婆达多是。以是残缘,提婆达多,以石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有小石片,伤我足趾。

  九、寒风索衣。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夜寒,尝索三衣御寒。

  以上是佛有九恼,今言断灭众生九种恼处者,示令众生慎勿造业,如果造业,果报还须自受也。

  心常不离九想观门。

  为除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佛说九种不净观想。令除贪欲,令消惑业,令得道果

  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常思弃捐八种懈怠。八种懈怠,未见解释。

  一心修习八大人觉。

  据成实论,八大人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正忆念,六定心,七智能,八无戏论。

  不着禅味,不恃多闻,摧伏我慢,一心听受,求法殷重,修道证知。

  不贪着于禅定,不自恃多闻憍慢凌他。摧伏我慢贡高,一心听受善知识教诲。殷重于求学道法,以踏实修行,亲证知法为要。若不勤加修行,亲证知法,只凭听闻思惟,皆不得真实之法。故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

  怜愍众生,离我分别。以平等心怜愍一切众生,不以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而妄加分别,厚此薄彼也。

  求寿命想,毕竟难得。

  法离寿命相,寿命相毕竟不可得也。何故寿命相不可得?以诸法空,离寿命相故。以诸法平等,离寿命相故。以法无来去,离寿命相故。以一切法不二,离寿命相故。

  观察诸阴,无有物想。

  诸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以五阴皆空,故于五阴无有物想。

  不住涅盘,不着生死。菩萨离二边故,行中道故。

  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

  烦恼是业因,诸行者,即造作业也。业是苦报因,由惑业而受苦也。如是惑业苦,三世轮转不休。菩萨觉悟,发大恐怖想。断烦恼业,出离苦轮。

  【诸阴怨家想。诸入空宅想。诸界毒蛇想。三界衰恼想。涅盘利安想。观诸欲恶犹如唾涕。深乐出家不违佛教。于众生所劝行功德。于诸世界无复染心。见一切佛皆悉现前。受一切身皆若幻梦。一切诸相观察灭除。思惟往来不见三世。于信清净深信真妙。念一切佛三世平等无有动转。而能持诸善根。一切诸佛三昧自在。于不染着诸佛相身。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所可应作不相违背。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得胜上忍入真法界。见众生界性无生灭。见涅盘界本来现前。慧眼清净观法无二。彼菩提心无中无边。一切诸佛体无差异。入于无碍清净智门。明见菩提自然觉知。于善知识起诸佛想。于菩萨所不念乖离。已于生死破坏魔军。一切众事皆悉如化。见诸如来如镜中像。应当求彼菩提之心。诸波罗蜜莫不平等。实际无尽集佛功德。贤护。是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摩诃萨欲具成就如是三昧。当先成就如是功德。贤护。当知更有无量功德。然亦缘此三昧而生。】

  诸阴怨家想,诸入空宅想,诸界毒蛇想。

  此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危害众生也。经云无闻凡夫,爱护保惜五阴身心,终必被其大害。

  诸入空宅想者,如法华火宅喻也。众生觉悟,应求出离,莫生乐着嬉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应观十八界,作毒蛇想,莫生贪着。

  三界衰恼想,涅盘利安想。

  应观三界生死,无非衰恼。涅盘寂静,利益安乐。

  观诸欲恶,犹如唾涕。深乐出家,不违佛教。

  观五欲五盖十不善,犹如唾涕,应予弃绝。凡夫初出妻子家,终出生死家。信受佛语,依教奉行,不违佛教。

  于众生所,劝行功德。于诸世界,无复染心。文显易明。

  见一切佛皆悉现前,受一切身皆若梦幻。

  想见一切佛,皆悉现前。受生六道身,知其皆如梦幻。不生贪着也,不执为实有也。

  一切诸相,观察灭除。思惟往来,不见三世。

  菩萨知一切相,皆系假有。观察除灭者,不执着为实也。诸法性空,而无实体,故实无往来。是故不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法无实体,本无生住灭故。

  于信清净,深信真妙。

  于无上佛道,生清净信。深信真如法性,真空妙有,圆通无碍。

  念一切佛,三世平等,无有动转。而能持诸善根。

  念一切佛横遍竖穷,三世平等。无有动转者,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而能持诸善根,以一切佛不为境所动故,是以能持善不失,遮恶不生。即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一切诸佛三昧自在,终不染着诸佛相身。

  一切诸佛三昧自在者,谓一切诸佛不动自在也。诸佛皆系法身,不可以相取佛。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故曰终不染着,诸佛相身。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

  菩萨通达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一切法平等。世间人执着名相,妄见差别而起诤论。以菩萨如实见故,不与一切世间共诤。

  所可应作,不相违背。

  菩萨所应作者,护持正法,普度众生也。菩萨于此护法度生,不相违背也。

  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得胜上忍,入真法界。

  佛于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佛性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云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应为上上智观。

  得胜上忍,入真法界,即佛也。仁王经而有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

  三贤位菩萨得伏忍,初二三地得信忍,四五六地得顺忍,七八九地得无生忍,十地及妙觉,得寂灭忍。佛得寂灭忍,入一真法界。

  见众生界,性无生灭。见涅盘界,本来现前。

  众生者,众因缘生也。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则空。以性空故,无有生灭。不生不灭,谓之涅盘,亦名真如。真如法性众生本具,故曰涅盘本来现前。

  慧眼清净,见法无二。

  慧眼能见清净法性,一切法空性不二,故慧眼能见法不二。

  彼菩提心,无中无边。菩提心者,毕竟空心,无所有心,无住心,无取相心。故菩提心者,离边不住中,是故无中无边。

  一切诸佛,体无差异。入于无碍清净智门,明见菩提自然觉知。

  诸佛同一法身,故体无差异。证等正觉,故入于无碍清净智门。亲证菩提自觉圣智,悟本心之所具,故明见菩提,自然觉知。

  于善知识,起诸佛想。于菩萨所,不念乖离。

  善知识者,善友也。于善友处,应生佛想。于菩萨处,不念违背乖离。

  已于生死,破坏魔军。魔者乐乎生死,欲了生死,应破魔军。

  一切众事,皆悉如化。

  一切众缘所成之法,皆悉性空,如幻如化。

  见诸如来,如镜中像。

  十方诸佛,非色非非色,非声非非声,乃至非法非非法。不可见,不可取,随缘而现,不可思议。故曰如镜中像。

  应当求彼菩提之心。

  菩提心者,空心也,无取相心也。故于一切众事,乃至十方如来,应知其性空,莫取着于相。

  诸波罗蜜莫不平等。实际无尽,集佛功德。

  诸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也。前五以般若故,方名波罗蜜。若无般若,仅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名波罗蜜。

  般若是空义,所谓三轮空。以般若故六波罗蜜皆三轮清净。以如是故,诸波罗蜜,莫不平等。

  实际者,又名本际,又名真如。诸法无性为实际,以无性能随缘,乃成诸法故。以实际无性,于是横遍竖穷,故曰无尽。

  最后佛言,应如是集佛功德也。

  佛呼贤护菩萨曰,是为菩萨修习,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若有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成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当先成就如是功德。

  贤护当知,更有无量胜上功德,皆缘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而生。

  【佛复告贤护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行。所谓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法。】

  佛告贤护言,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法。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诸功德法也。行人集诸功德,可具足成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但修习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亦能生如是诸功德法。

  【复次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贤护。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独处空闲如是思惟。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所闻已。即应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经途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如是如来今现在彼。为诸菩萨周匝围遶。处大众中说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闻故。系念思惟观察不已。了了分明。终获见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

  复次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以下便具体说明,思惟观行之法。

  贤护!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