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开心 第7章 警觉与触觉

  第7章 警觉与触觉

  ·遍行心所

  ·作意与触觉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触觉创造未来

  一、遍行心所心所有法

  警觉心——作意——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心中有佛能成佛!

  触觉感——触境——能塑造人的未来,促进心智的成长与健康!

  接前章的心与识之后,今将继续进入五位百法的第二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随着八识心王而生起的心法。心所有法的种类共分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参照前文的五位百法表)。

  本文要讨论的是六种心所有法中的第一种“遍行位”,包含有:作意、触、受、想、思等五个心理作用中的作意与触。这五种心理作用因为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与一切心法无论何时何处皆有相应,所以名曰“遍行”。今将《大藏经》中的原文登载于后。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偏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中)

  二、作意与触觉

  别境,善、烦恼等心所有法,留待后文讨论。今先解说五种遍行中的“作意”与“触”的含义。

  (一)何谓“作意”

  “作”是造作,引起;“意”是念头,意念;就是引起念头,留心注意。这种心理包含有“警觉”、“灵敏”的作用。

  蕅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是引导心去和环境接触,也就是所谓的“心猿意马”。“作意”有二种作用,一、体性作用(亲作用)二、业用(疏作用)。例如“火”,其体性作用为“暖性”,“能燃烧”为其业用;又如“水”,体性作用“湿性”,“能润泽万物”为其业用。关于作意心所的二种作用,再举一例如下:

  在宿舍里,有一晚,正当众人睡得甜时,有小偷进来,有一人虽已睡了但未睡熟,警觉有外人侵入,人虽还在床上,却马上醒过来意识到危机的这个警觉性就是作意的体性。接着马上上大声呼叫:“有贼!有贼!”本能地随手抓起身边任何一伯能御敌之物。这就是作意的业用。亦即所谓:“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何谓“触”

  “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之心所法。亦即使奔邓的心法接触所产生出来的环境或对象。

  《成唯识论》云:“触谓三和”。

  和是和合,不相乖违之意。例如:外境是花草树木(色境);由眼根映摄之,于是产生对花草认识(眼识),这根境识三者的和合即产生触。

  1、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生起“眼触”。

  2、耳根、声境、耳识三者和合,生起“耳触”

  3、鼻根、香境、鼻识三者和合,生起“鼻触”。

  4、舌根、味境、舌识三者和合,生起“身触”。

  5、身根、触境、身识三者和合,生起“身触”。

  6、意根、法境、间识三者和合,生起“意触”。

  前面五种“触觉”是属于感官的领域,会产生甜、苦、空无等实质上的感受。其他第六、七、八意识所产生的触觉感受是属于精神层面。也就是内在的忧悲喜苦等。所以“触”也就是一种“感受”,领受喜悦、痛苦、忧惧、空无等经验而成为感受。

  《成唯识论》云: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意为“触”的体性作用是“眼触”能使眼识的心王、心所去接触青黄赤白等种种色境。“耳触”能使耳识的心王、心所去接触音乐歌等种种声境。直至“意触”能使意识的心王、心所去接触色声香味等一切法。由于有“触”这个心所,前六识的心、心所才能有触境产生。

  “触”的业用是:受、想、思。意为触心所是受、想、思等一切心所所依之处,即前六识的心,心所触境之后能生起受想思等四十九种心所。(即所谓受、想、思别境五、善十一、烦恼二十六及不定四)

  三、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及违提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尔寺,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观佛三昧》云:

  若能至心系念,内在端坐正受,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烦恼中,不为诸恶覆蔽,于未来世,雨大法雨。

  《十二佛名经》云: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谄曲,常在诸佛前。

  行善或是作恶,都由作意心起。有智慧的人心常作意要念佛修行,愚者的心常作意在功名利禄、物质享受上,因此以身触法,身系牢笼。所以印光大师曾言:“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即作意的功夫)。”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已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喻心)不昏不惰,常时惺惺(机警)而已。若一错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致于无耳!故云:

  学道犹如宁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由上文可知,念佛就是要“作意”,因为作意(专心注意)才能摄心指挥耳识谛听,全心著力在一句佛号上。所以我们若作意念佛,西方极乐净土即在眼前,使我们消灾免难、如意吉祥。

  以下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行善与为恶的念头(作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在晋朝有一个叫何普的人,官拜太传,性情却非常的豪华奢侈,日食万钱,山珍海味排满餐桌,还说没胃口,他死取后,子孙继承他的财产,却更加的奢侈骄纵,传到他的曾便被人杀死,最后终于全家覆亡。

  宋真宗时寇准为宰相,当时契丹入寇,寇准就劝皇帝亲征,终于阻止了敌人的入侵,订了澶渊之盟而回国,因为他的功劳很大,皇帝就对他为莱国公。寇准年少得志,生惟却非常的奢华,家中从不点油灯,纵使是厨房、厕所也都是燃巨大的蜡烛,可以说豪侈一时了;但是他的功业大,当时的人不敢批评他。然而他死后,子孙们却早已习惯这种奢侈的家风,非但不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到最后也多穷困败亡。

  宋朝范仲淹,年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勤苦读书时,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常说:“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曾经问一个相命的相士说:他长大后能不能做宰相?又问能不能做名医?相士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前后两个问题相差这么远?”他说:“因为只有宰相和名医,才台以救人!”相士感叹的说:“你如此的有仁心,是真宰相啊!”果然范仲淹日后就做了宰相,范仲淹从政以后理忠心于国事,每次感慨论天下事,总是奋不顾身。当是士大夫多能因此而矫正风俗、崇尚节节俭,一时蔚为风气,他虽然贵为宰相,自己和妻儿的衣食却非常的节俭,对人则乐善好施,曾捐出良田千亩,称为义田,以养活同族的人。所到之处都能为民兴利,他并且笃信佛法,广建佛寺、礼敬三宝。范仲淹如此的忠于国、孝于亲,善待百姓,犹如民之父母,像这样的善行,真是功德量了!因此他四个儿子都能秉持这种仁厚的家风,个个也都做官显贵,次子纯仁更做到宰相的高位,世代家道都很兴降。

  由上面所说的例子可知积德以遗子孙,必然后福无量,积财以遗子孙必祸害无穷。况且世间的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了钱财,水能淹没,火能烧毁,盗贼能抢,不肖的儿孙能损败,因此有智慧的人,有警觉心有灵敏触觉的人,当趁有权在手,有钱可布施时,广作利人利物的功德,使每个金一都能发挥它最大的功用。最后必能获福无量。

  因此《观无量帮经》云:

  “善人行善,由乐入乐,由明入明;

  恶人行恶,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佛说骂意经》云:

  “人所作之善恶,知之者有四:一天知之,二地知之,三傍人知之,四吾意知之。”

  四、触觉创造未来

  (一)作意——《礼记》、《大学》所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瑜伽论》卷一也说:“虽眼不坏,色现丰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意思是说:眼识之生起现行,必须要有“作意”为其助缘。不仅如此,乃至八识心王,或其他心所之生起,也要有“作意”心所为其助缘!

  (二)触——触就是接触。依唯识学云,触有二种:

  ①是五境之一——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之一乃指身根所触之色法,如坚、湿、暧、动、涩、滑、轻、重等色法。

  ②是五遍行之一——即作意、触、受、想、思等五遍行之一,乃指感官对著外境,所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反之,若感官与外境不相接触,则心识活动,将无法生起。因此,今所言之“触”,是心法,不是色法。

  又“触”与“三学”的关系如下:

  触摸影响我们的身体及智能发展,远超过我们所想像的,因为触觉塑造的人的未来。

  心理学家麦可,闵尼每晚送三岁女儿就寝时,总要多搂抱她一下。他根据自己对兽类所作的研究,推断人在幼年时多受爱抚,长大后会有更健全的脑细胞、更好的记忆力,并且能减少老化引起的问题。

  一所医院里,早产儿都放在成列的保育箱内。大家摄取相同的营养,但是有一些每天接受按摩,他们跟不普接受按摩的相比,在体重与智能发育上显得进展较大。

  一家超级市场邀请顾客试食新推出的薄饼。结果发现售货员推销时,如果轻触显触觉是出生前便已具备的第一类感觉。我们没有它便活不下去。试想想:感觉不到滚汤的水,或者走不没有灯照亮的楼梯时,看不到路,会有什么后果。我们总认为视觉最重要,其实我们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闭著眼睛在梦乡中度过。触觉却从不曾怠忽职守,或对周遭环境掉以轻心。

  科学家发现触觉还有促进心智与健康的作用。

  华盛顿大学护理教授凯瑟琳,巴纳德补充说:“婴孩的意思大约有百分之八十是靠身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体肤相亲能使母亲更容易了解婴孩的心意。”母亲抱婴孩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婴孩有什么需要。

  触觉的功能并不限于令人感到舒适与安全。科学家已发现,婴孩将发响的或其他玩具塞入嘴里,不只是为了尝味。他们是在运用唇舌这些触觉是敏感的部位,去确认并进一步分辨眼前所见的东西。运用触觉确认周遭事物的距离、形状和硬度,能帮助他们发展例如视觉等其他的感觉。

  甚至成年人难以接受“眼见为凭”的观念。我们说我们喜欢能够“掌握”的东西,凭触觉感受的世界跟眼见的不一样。

  再看看医院的病人,护士和亲人关系的触摸,是能够减轻焦虑与紧张引发的头痛的。有时候触摸还能够缓和心搏过速或心律不整的证状。“人与人这间的肌肤接触,会使人心情好转,觉得更舒服更安全,”护士莉泰·琪恩说,“此外它还有安慰剂的功用。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关心体贴,病也会好得快此。”(摘自一九九二年《读者文摘》三月号的“触觉创造人的未来”)

  所以一般说来,成功而又具有自信的人警觉性较高,比较乐意接触他人;羞怯惶惑的人则显得拘谨,木讷,缺乏专注力,较不喜欢接触人。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