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禅堂户户莲社

  家家禅堂户户莲社

  近几年来,台湾的佛教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气象,这是由于新生一代的僧俗四众佛教徒素质普遍提高,想法和作法也求配合社会、适应时代的缘故。因此佛教的活动以及佛教徒的人数日渐增加,并且使得原属民间信仰宗教层次逐渐提升为理性和正信的佛教信仰。

  过去,佛教的弘法及修行活动多限于寺院之内,目前则扩展到社会各公私团体的集会场所,乃至监狱、管训队等也举办精进佛七或禅修。的确,为了佛教的普及和深入民间,是需要把弘法的活动从寺院推展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才能达到目的。

  多少年来,佛教徒们对于弘法的认识多半不够明确。不但不主动向生人劝导以信佛学佛,即使对经常接触的亲友乃至自己的配偶、子女,也抱着所谓「信仰是个人自由,由个人自己选择」的心态而不加以指引。以致在一个家庭之内,造成家长学佛,儿女信其他宗教,丈夫进佛寺,太太上教堂的情形。这看起来是自由精神的表现,其实却也因而造成家庭的分离意识

  佛法主张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的实践,否则不易产生真正和乐的气氛。所以从教主释迦世尊开始,虽不排斥外道,甚至容许佛教徒继续供养曾经信仰过的外道,但是亦极力主张三宝弟子应促成佛化社会和佛化家庭的实现。近世纪以来,有识的佛教大德也无不主张佛化家庭的重要。可见凡是已经信佛学佛的居士,都应设法使家人成为三宝的弟子。从儿童解事开始,就应灌输佛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使之日后不至成为问题青少年,并且奠定他们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基础。

  我们不但不能放弃劝导家人亲友信佛学佛的责任,还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因缘时机,透过种种方式,使已信佛教的人认识更多,未信佛教的人萌发信心。不过,信仰的力量必须从实际的利益产生。为得这种利益,除应具备基本的佛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修持的活动,唯有修持才能得到身心的反应和感应。此时,佛法的好处会在个人、家庭、事业等方面显现出来,信心也就渐浓,亦能助长他弘法利生的愿心。因此,我们主张把禅堂和莲社在每一个佛教家庭里建立起来。

  所谓家家禅堂、户户莲社,并不是否定寺院的存在,也不是把寺院的弘化活动转变为家庭的型态,而是每一村、每一邻或每一里之内的佛教家庭,互相联系,彼此鼓励,轮流在各家庭定期打坐念佛或举办佛学讨论会,由资深的莲友轮流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每周至少一次到两次,越频繁越好。提供集会场所的莲友不需张罗饮食,准备茶水即可。如果你家房间不够宽敞,就举行少数人的集会;如果你家根本没有可敷使用的房间,可以不提供场所,参加活动即可。这样可使每一家庭都融入修学佛学的气氛中。

  起初可能有些家庭会不太习惯,甚至觉得很不方便,因而引起家人的责怪或反感。这时要避免以激烈的行动或语言激怒家人,应以委婉的商量、和善的祈求等方式,先让家人接受你,然后让他们逐渐亲近佛法而接受三宝,如此才能达到佛化家庭的理想。否则个人信佛之后,只到寺院听闻佛法、念佛参禅、诵经拜忏,家人无法了解你在做些什么,甚至引起误会。因此,如果在每一个佛教家里建立佛堂、禅堂,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家庭式的禅堂或莲社,普遍成立之后,依然需要到寺院亲近出家的法师,做集体的修行,听更多的义理,接受更多的指导,或者参加定期的一天至七天的禅坐、念佛等修行活动。这也就是把家庭作为修学佛法、佛化人间的基础,而以寺院作为进修佛法的道场。

  今后的时代环境势必使得出家修行的人数越来越少,佛教如果不能普及到每一户人家,可能会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越来越受外人歧视。因此我们提倡家家禅堂、户户莲社,把佛法的修学活动从寺院扩展到每一个家庭。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人生》六六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