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正信调直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圣严法师

  十八、正信调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都把「止」与「动」看成两个相对的概念,所以修止的人,要去停止动乱的心而使之不动。禅则不然,到了「无心」的地步,一切的动自然停止,决对停止,此时「止」这样的概念也根本不存在了,所以从禅的立场看,「止」与「动」二者都不成立,既没有「动」也没有「止」,甚么都没有,那又怎么会有「一」呢!当然是没有的。一般宗教讲到「一」就提到神我、大我,这都是有问题的。而禅悟是讲「无」的,因为有「一」就一定有「二」,所以禅悟连「一」都没有。

  诸位到这个地方来受七天的磨练,吃七天的苦,应该叫做「苦七」不叫「禅七」,因为禅是不用方法的,但在这里我却教你们用方法,那是用方法来代替妄念,而方法本身就是妄念,以统一、有规律的妄念来代替纷杂、无规律的妄念,用方法来止住那个动,其实方法本身就是动,此时,有动有止,两者对立,这不是禅。相反的,停在同一个念头上不动就叫「止」;念头动得很慢很慢时,你感觉它好象不动了,这是比较的止;如果念头动非常快非常快时,可能又感觉到不动了那也是比较的止。

  有些人进入初度禅定,就认为心已经到了「止」。没这回事!其实,心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也还没到绝对的止,也就是说,最高的定依然没到绝对的止,心始终在动。

  慢的止,有人有这个经验,也容易了解。至于快的时候的止可以用两个例子说明。如果把两个小时的录音带转录到一分钟的带子上,播放时除了单调的「唧--」声,甚么也听不清楚。再例如把涂有七色光谱的图板转到极快时,七色不见了,只见白色。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此二句是说修行到了最后没有一定的轨则,不可以、也不需要以世间的道德或伦理来衡量它,它就是最自然的反应,对众生的需求自然产生不同的反应。对一般人而言,不依人间的知识、伦理、道德的轨则是不行的,可是大智大慧的人就用不到轨则了,如果依轨则而行那还是有一有二、有动有止,依然是不自由、不自在

  如果误解了这句话,认为禅是自由的、不遵守规则的,禅修者可以做任何事,那就麻烦了!美国西部有位禅师的弟子听他师父说解脱自在,他就自认解脱自在,人家睡觉时他在屋外睡,人家吃饭时他把大便放在饭桌上,后来被师父赶走了。这个人我见过,他到纽约来,我们一起吃过饭,但那天他没有拿大便上桌。还有些人没开悟就学「不存轨则」他们认为自己未开悟但能学一学,这样渐渐习惯了,也等于是开悟,生活散漫,不守修行人的规矩,引人侧目。像六○年代的嬉皮反传统、反社会,有人就以为嬉痞是向禅学来的。绝非如此。禅的境界要是那样还得了,嬉痞现在没有了,禅不就也没了?

  六○年代的嬉痞给禅带来很坏的名声,但他们之中也有一群对禅很诚恳的人,也著作了一些相当重要的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介绍寒山的诗给英文读者。若没有这群人,可能现今禅宗在美国被接受的程度会减低不少。所以,我说他们当时对禅宗有些误解,但并不是没有贡献。

  虚云老和尚头发没剃,可是他的弟子没有一个不剃头的。他自己不剃头是因为修行期间没有时间剃头,以后养成了习惯。有人说虚云老和尚不剃头大概是装疯做傻。其实他的生活非常严谨,绝不是不守规矩的人。有人问:「禅宗好象很潇洒自在?」我说不是,一定要有坚实严谨的基础才能有潇洒自在、不存轨则的表现,否则就是自害害人了。

  启心平等,所作俱息。

  「启」是「开发」而不是「产生」的意思,「启心平等」就是把平等心、无二边、无分别的心开发出来。如果心到了平等的境地,做任何事等于没做;因为心中没有执着,心中没有牵挂,心中无好无坏、无内无外、无自无他,还有什么好去「作为」的呢?因此,「所作俱息」就是如阿罗汉的「诸事已办」或《六祖坛经》所讲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并非不工作的意思,而是做任何事根本就无心,或者说虽然用心,但用的并不是自我心中的执着心,只是众生心的反应而已。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到了这种程度,心中不再有任何怀疑、混淆。这里的「狐疑」不是指普通人的怀疑,普通人的怀疑是不信;至于信了但还没有亲自去体证,这依然是在狐疑的状态。亲证佛性的人才能得到正信,不但相信心是平等无二,而且绝对正直。「调直」是从此不再有歪曲的情况发生,没有错误的判断或做出错事;依佛法来讲,就是不会再做出违背佛法的事。凡夫以分别心来处理事情,多半不准确,而彻悟的人处理任何事情绝对正确。

  信可以分为迷信、仰信、证信三种:迷信是完全不知道,盲目的信;仰信是别人信,听说这很好,他生起敬仰心,也就跟着信;证信则是自己亲证明了。迷信与仰信均有疑,一直到证信才没有狐疑,所以正信是不简单的。

  今天我们用了拜佛和快走两种方法,我都用三个层次来说明。首先,我注意、指挥我的身体去动;第二,我不做什么,只看着我的身体在动;第三,不知有我,只有身体在动。第一个层次很清楚不是平等心,是分别心;第二个层次的情况还是对立的,自己不做,看着身体在做;第三个层次看起来好象已经没有「自己」这么个东西,可是还晓得有动作在做,是淡忘了自己,把自己看得很淡很淡,但还存在,看起来好象是统一了,只有一个它在那儿动,而没有我,其实还是有我和它对立。这是有修习方法的时候。如果进一步连方法也没,有可能到达了统一;统一可能是定,也可能不是,今天的用功是要大家向把心「统一」的目标努力。至于如何使一也不存在,参话头是最好旳办法。如果你们能到一的感受时,我就用参禅的方法来教你们参话头。

  自私者放不下自我,是不可能开悟的,所以修行一开始就要发无上菩提心,而四宏四愿的第一愿便是普度众生。但若仅靠发愿来放弃自我,其他事都不做,那是「空愿」。「愿」是目标,必须一步步实践,未开悟前便要帮助他人,救度众生。

  有人问,心变成一,是否意味意识的心与潜意识的心统一?另一个复杂问题是:佛教承不承认有潜意识的心?佛教没有潜意识这个名词,凡是意识作用都是第六意识,只要出现,它就是念头。这问题与修行不相干,只是让各位在知识上认识一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