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不可思议

\

  代序

  民国七十七年十月间?南国气候?乍凉还暖。

  有一天,笔者在路边看到一张海报:

  上如下本法师将于本月份某某日,一连三天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讲,讲题为『正法的分辨』。

  久闻如本法师辩才无碍,过去的弘法讲座,诸如在台中慈善寺开示:『佛法戒律的看法』,屏东中正艺术馆开示:『学佛的认知与肯定』,以及在其他地方的开示:『出家功德与利益』,『从学佛开始到归依佛门的肯定』,『心地法门』?????等,据云听众均是人山人海。

  因为笔者服务公职的关系,他的每一场精采『人生哲学』讲座,均错过机会,这次乃决定抽空『一亲耳目』。

  那几天聆听『如本』法师开示,心中法喜充满,深感不虚此行,笔者返回工作岗位(按:笔者服务于高雄监狱,忝任科室主任),决定尝试邀请他,看看能否莅临宏法。

  语云:『火要照亮在黑暗的地方,雨要降在干旱的所在』,监狱可说是最佳的弘法道场了,蒙如本法师的慈、悲、喜、舍,在百忙中,慨然允诺此『甘露法雨』之行,真是佛度有缘人。

  十一月二日上午九时至十时三十分,位于高雄县大寮乡的高雄监狱『教诲堂』内,座无虚席,约有三百五十位受刑人,鸦雀无声地静心聆听『如本』法师的开示,讲题为:『业力不可思议』。

  在听讲中,偶尔传出哄然掌声,原来是法师的『如珠妙语』,赢得了『满堂彩』。

  当如本法师讲到:『祇要凡人尚未证道,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时,台下的『新生人』,更是掌声不断,乃在他们的心声中,愿意透过佛法的忏悔,将来出狱后,做个社会上的新生人,诚如法师所言:『化业力为愿力』也。

  这一场九十分钟的精采演讲,句句珠玑,笔者除了录音转送台北一心圆有声出版公司发行外,特别再以文字加以记载成册,虽然就『事相』而言,此讲座是向监狱人犯开示,但以演讲之『理相』而观,此题材值得推广于社会大众,这次演讲的宗旨,具足有三大特点:

  一、 此次演讲,语调中没有一句『监狱』,『犯人』,『受刑人』等字眼,乃如本法师均以『各位同学』称之,以示在三宝功德感召之下,犯罪人或是社会上的自由人,均为志同道合,成为同参学佛者。

  二、 误触国法,深陷囹圄的受刑人,虽是有一道有形的围墙使之暂时失去自由,然因佛法僧三宝之加被,以忏悔之愿力,致使心中坦荡荡,重新做人,心无罣碍。反观社会上某些自由之身者,声色犬马,红男绿女,恣情纵欲,他(她)们心中也有苦闷的象征,乃自拘禁于『心之狱』的无形围墙,迷误了本性。由是此篇演讲,亦宜予『墙』外之社会人士普沾法喜也。

  三、 地藏经曾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因此,如本法师在此篇演讲中,提示道:『吾等众生,尚未证果,依佛法而言,均属不定业』,既是受业,则此项闻法,焉有墙里,墙外之别?

  基上结论,笔者随缘,有此福报,恭闻法音,不忍独享,乃征得如本法师的同意,随侍作『录音』暨『笔录』,以广为流布,虔愿大众,藉此法雨滋润,体解大道,同登净土,阿弥陀佛!

  惭愧白衣优婆塞

  吴正坤 合十

  --------------------------------------------------------------------------------

  业力不可思议(一)

  演讲:释如本法师           记录:吴正坤居士

  诸位长官!各位同学!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众生心地无明,受无明支配,不得洞彻诸法实相,生心染污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因而造作一切恶业,因造作恶业感召无量苦,如是起惑、造业、受苦,有如车轮辗转,终无止息。

  若能遇到诸佛菩萨,乃至知识的指点迷津,必能转迷为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之道,是故,善知识难遭难遇,要能与佛菩萨相逢,因而得闻佛法,实在真不容易,必须要累生累劫于三宝门中,广植无量福田,勤修三宝(梵语tri-ratna)事,方能遭遇佛菩萨的出世,乃至听闻正法。

  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知见不正,三毒炽盛,欲见佛闻法,困难甚困难,佛经称之为八难处,就是说,要亲近如来正法,由于自己的业障太深重,或知见够差,始终难与三宝真理相应,何谓八难呢?分别叙述如下:

  八难: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牲。

  四、北俱卢洲。

  五、无想天。

  六、盲聋喑哑。

  七、世智辩聪。

  八、佛前佛后。

  地狱、饿鬼、畜牲三者难:

  属于三恶道,因为业障太重,很难见佛闻法,甚至佛法呈现在三恶道的面前,指导它,劝化它,亦然无动于衷,如隔千里,甚可怜悯!

  四、北俱卢洲难:

  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梵语Purva-videha),南边的叫南赡部洲(梵语Jambu),西边的叫西牛货洲(梵语Apara-godaniya),北边的叫北俱卢洲(梵语Uttara-kuru)。

  北俱卢洲所感的果报,远胜东西南三洲,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衣食自然,为着乐故,不受教化,是故,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因此,列为八难之一。

  五、无想天难:

  又称之为长寿天,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就是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梵语asamjnika)。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外道修行,多生此处,障于见佛闻法,不能了生脱死,故称无想天难。

  六、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法亦不能闻,故名盲聋喑哑难。

  七、世智辩聪难:

  世人使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邪智聪利者,自高自傲,不易低声下气,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舍本逐末,背觉合尘,故名世智辩聪难。

  八、佛前佛后难:

  佛出现于世,为人天大导师(梵语sasta devamanusyanam),令诸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若有缘者,乃得值遇,因而一一得度,超越生死;若生在佛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得见佛,亦不得闻法,重重障碍,遇佛甚为艰难,故名佛前佛后难。

  也就是说,我出生之时,佛早已入涅槃,无法见佛闻法,名为佛前难;我命终之后,佛出世人间,大转*轮,广度无量众生,我却不在人间,无法见佛闻法,名为佛后难。

  诸位同学们!业力实在太不思议了,我们造作何业!必然感召何等果报!这八难(梵语astav aksanah)之处,由凡夫无明造业所感召的不如意处,一切的一切,自作自受,别人顶替不得,是名业力果报平等。

  业力能障圣道,业力深能入大海,业力如枭雄,业力如枷锁,业力如洪流,业不能腐蚀法身慧命,从无始劫来,众生与无明为友,不能亲近三宝,不能以三宝明灯圆照无明,是故,因无明起不觉,因不觉而起染污之业用,随业所漂流,如是沉沦三界,终无止息。

  诸位同学们!业力虽然如洪流、如枭雄,是无明的流露,能障圣道,但愿力也不可思议,学佛者对三宝的肯定后,具足信心,终无退堕,以勇猛坚强的愿力,支持自己的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令菩提心圆成信愿、慈悲、智慧

  业力由无明不觉之用,愿力为真如之用,无始劫以来,真如(梵如bhuta-tathata)与无明(梵语avidya)和合为不一不异;业力是由无明不觉所用,而愿力为真如之用,真如与无明两者互为相熏;真如熏习无明,可转无明为真如,普令圆证自性;无明熏习真如,可转真如为无明之用,因而流转生死;然而真如虽处流转生死,终无变异,故名不可思议,犹如摩尼珠,本具光明,虽有尘垢所染,若弃除尘垢,复本光明,光明毫无亏损;真如本具之光明,受无始无明所依附,因觉无明,真如本具之光明自然呈现。

  真如历劫不衰,始终一如,虽处六道,未曾有减;若处四圣,亦未有增。是故,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真如在圣者心中,永远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学佛者能正见真如体相用之实际,因而参修,必得净化无明不觉,无明不觉若识破净化,业力就匿迹无踪,无由而起,何以故?业由无明不觉而起故。

  正见(梵语samyagdrsti)无明本体无有自性,空幻不实,不生不灭,无念无住,了不可得,那么,无明何尝是无明,不觉何尝是不觉,无明不觉与真如乃迷悟染净之差别,更无有异。

  无明当下觉,无明是真如;真如不觉,真如是无明。无明与真如不一不异,迷悟染净有异故。

  学佛者,心地能正念诸法实相、空有不二、色心不二、中道义谛,那么,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施为动作,何尝不是真如之用!念念无染,即念念菩提,念念觉悟,头头是道,何尝不是佛法!一举一动,无非菩提之华;来来去去,无非无生法忍;于六尘境界,不即不离,如如不动;一切时一切处,触目无生,处处菩提,时时是道。

  道(梵语marga)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不可住、无法捉摸,但是道又何尝远离你呢?道在你左右上下、一分一秒、从未间断,从未远离。是你迷了道,不明道、不悟道、不证道,只怪自己不了道,不是道迷了你,道一切时一切处,皆呈现在我们眼前。

  道之所以道,本不可言宣,非语言文字所能传述,道本非迷非悟、非空非色、非心非境、非长非短、非增非减、非一非异、非苦非乐、非善非恶,道乃远离一切对待法,道无次第,不落言宣文字,当下即是,悟道当下悟,不悟永不悟,不隔毫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不由他悟,迷者自迷,不由他迷,道若迷,学法无益,是名不可思议。

  众生(梵语bahu-jana)迷了道,整天瞪着眼睛说瞎话,不识道的真谛,光天化日说谎话,自欺又欺人,自堕又堕人,自狂又狂人,不得自觉,称之为迷妄众生。

  各位同学!刚才谈到业力由无明不觉所使然,要净化业力,必须正见真如实性,如此才能转业力为愿力,更谈及菩提与道的真谛,道与人不相远离,但人却远离菩提与道的事实,众生实在很可悲,欲救不能!

  紧接着,来谈谈业力,那么,何谓业力呢?就是吾人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梵语karman)。好的思想,好的行为皆称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皆称恶业。善恶之业所引生的力量,称之为业力,善业有生善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心地所起的思想行为,由思想行为引发身口意三业的作用,有三种不同业因性质,何等为三呢?叙述如下:

  三业:

  一、善业(梵语kusala-karma)。

  二、恶业(梵语aksala-karma)。

  三、无记业(梵语avyakrta-karma)。

  所谓善业者:即是良善的行为造作。

  所谓恶业者:即是恶劣的行为造作。

  所谓无记业者:即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

  这三种业力行为,不出我们的心中,心中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三业的活动。根据身语意的造作,又可分为三业之说,现在叙述如下:

  三业:

  一、 身业。

  二、 语业。

  三、 意业。

  一、身业

  何谓身业(梵语kaya-karman)呢?就是身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即是身之恶业;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是身之善业。

  二、语业

  何谓语业(梵语vak-karman)呢?就是口所说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即是口之恶业;若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即是口之善业。

  三、意业

  何谓意业(梵语manas-karman)呢?就是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瞋恚、愚痴即是意之恶业;若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即是意之善业。

  这是身语意三业造作所引生的作用,有善业与恶业区别,为善称为善业,为恶称为恶业。六道轮回不出身语意三业,身口意三业可令人堕入十八地狱;身口意三业亦可令人上升人天;欲证成无上菩提,转凡入圣,亦须依此三业而修证,因修证而超越解脱。

  是故,世出世间法不离三业大用,若离三业,世出世间法不得演变,不得由起。身口意三业不离一心,一心能成就三业,上升与堕落不离一心,三界六道皆为一心作: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现在将身语意三业大用,配合十善业(梵语dasakusala-karmani)与十恶业(梵语dasakusala-karma-pathani)图表,叙述如下:

  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身三业) 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绮语。七、不两舌。(语四业) 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愚痴。(意三业)

  十恶业: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身三业)

  四、妄语。五、恶口。六、绮语。七、两舌。(语四业)

  八、贪欲。九、瞋恚。十、愚痴。(意三业)

  业有凡圣之别,凡夫(梵语prthag-jana)造作之业,是染污不净的,是烦恼之因,是轮回(梵语samsara)的因素,是痛苦黑暗的条件,将后感召的果报,就有种种不如意,污垢不净之果,无量无边的缺陷就酝酿在业果中而呈现;修道者以无烦恼的作业进修,以不染污之因体证诸法空相,不沾染尘欲,因而感召清净无染的果报,于是,业的种类又可分为三种,何等为三?叙述如下:

  三业:

  一、漏业。

  二、无漏业。

  三、非漏非无漏业。

  一、漏业

  何谓漏业?就是凡夫无明不觉,心地染欲生尘,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沉溺三界之业,是名漏业。

  二、 无漏业

  何谓无漏业?就是二乘人的作业,声闻(梵语sravaka)与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称为二乘,以无烦恼的业因,证悟诸法空性,破了我执,证入涅槃之境,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是故名无漏业。

  三、非漏非无漏业

  何谓非漏非无漏业?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已证悟法身次第,渐破无明,与中道义谛相应,菩萨有此作业,可召感实报庄严土的果报,是名非漏非无漏业。

  各位同学们!业的种类很多层次,有依世间法而论业,有依出世间法而论业,但不论世间也好,出世间法也好,总不出我们这颗心,这颗心能证悟四圣,也能堕落六道,四圣与六道不离一心,所谓一心十法界正是。现在再详细介绍三种业,供给诸位共参法味,叙述如下:

  三业:

  一、罪业。

  二、福业。

  三、不动业。

  一、罪业

  何谓罪业(梵语apunya-karma)?就是造作一切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罪业的层次又有轻重的差别,感召的果报也同样有差别。

  二、福业

  何谓福业(梵语punya-karma)?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召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上的福乐。福德之业与诸法空性相应,即能召感四圣解脱之福乐。

  三、不动业

  何谓不动业(梵语aninjya-karma)?就是所修的禅定说,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若能定破时空,了知起心动念当下无自性,空幻不实,本无生灭,即能证悟四圣涅槃大乐。

  各位同学!佛法肯定造作何因!必然召感何果!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因果的事实,诸天神权也无法动摇因果的展现,诸佛菩萨也不能左右因果的轨道,因果(梵语hetu-pnala)是世间的实相,因果是每个人自作自受的展现。

  有造因即有果,无造因即无果,因果是平等的,因果是有轨道的,在因果之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安乐,没有你争我夺恐怖事件所笼罩,始终是安详、和谐的。

  今生所造之业(梵语karman),有时今生报、有时后生报、有时来生报、早报晚报而已!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若到总要报,报应之时,逃亦逃不了,何以故?因为业是随着人而来来往往的,推也推不掉,拒也拒不得,烧也烧不得;业又是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摸,但是业总是不可议的存在,大圣佛陀曾经对业有如此而言:

  大藏经云:『幸亏业是无形无相,若有形有相,堆积如须弥山。』

  业就是无明不觉心动,因而起心造作之义。业永远是随着我们的心,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分分秒秒,何以故?因为心造业,业由心生,心即是业,业即是心,心与业不一不异故。

  我们若造作一切恶业(梵语akusala-karma),那么,纵然有神通能到天上去,业力也随着跟到云霄宝殿;若直冲到海底,业力也随着跟到水晶宫;若跑到地府,业力也随着跟到阎罗殿;任凭你有本事,躲到天边海角,业力也随着跟到天边海角。

  有造作恶业的人,三界六道无法匿迹藏身之处,大千世界没有方寸之地可容身,何以故?心造业,业由心生,心即是业,业即是心,心业不二故。因此说,匿迹藏身不得,大千方寸容身不得,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也。

  各位同学们!依此为例,下面引录俱舍论所阐明的二业,恭录如下:

  俱舍论?二业:

  一、引业。

  二、满业。

  一、 引业

  何谓引业?就是由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二、满业

  何谓满业?就是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乘此更修众善,辗转生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是名满业;若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恼,乘此更造众恶,辗转生贫穷家,乃至圆满极恶之果,是名满业。

  综合上面所说,业由身口意所造作,业的因种有千差万别,所得到的果报也同样千差万别,为善得善果,为恶得恶果,为无记业,有无记业之果;造业之后,有现生报、有后生报、有来生报。

  起心动念,若有染污,与空性不相应,即不清净、不光明、污浊黑暗、沉沦尘劫,称之不净之业。业与诸法空性相应,不沾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即光明自在,清净无染、永超生死、出三界狱,称之为清净之业。

  诸佛起心动念,为化导一切有情,心地毫无染境生心,于三业大用中,与真如相应,清净自在,称之为三业妙用;六道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沾尘染欲,于三业中,不能与真如相应,念念不净,处处有染,三业不得自在,随业牵制,浪迹天涯,称之为三业不净。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历程,要能善观一切善恶之业,当体空性,乃至起心动念,念念无性、法法皆空,能念之心是空性,所念之境亦空性,能念所念双亡,毕竟不生,当下破了我法二执,即可证入涅槃。

  破我法二执,观色即空,则能起大智,是自度功夫,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然后,观空即色,则能起大悲,是利他的境界,我们学佛的宗旨,就在于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中完成无上佛道。

  业障深重者,不要心生恐惧,不要心寒,不要畏怯,修学佛法者尚未证悟的话,谁都不敢保证他没有业障,业障(梵语karmavarana)的现前与未现前,是个未知数,无量劫所造作的业实在太多了,我们一时生活在幸福的环境,或如意之处,或高官显耀的贵族,或大富大贵家境,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要太自傲、太自满、心生我慢贡高,何以故?因为这只不过是过去劫中,所种的善因现前而已!福报是可尽的,福业是可了的,一切顺境如意之事是有限的,因为毕竟是有为生灭法、无常法、短暂法、缘生缘灭法。

  是故,修学佛道者,切切不能有高傲的心理,更不得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今生此世可得永恒高官显耀、或大富大贵、或永远享有福报,这些心理意识是大错特错的,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福业毕竟可尽,福报是可享完的,那么,福报一旦享尽之际,情况又是如何呢?诸位同学!那些恶业就会接踵而至,感召一切逆境,一切不如意之事,或贫穷、或轻贱、或残废不堪、或狼狈潦倒、处处逼困,像这些下场,就是业障现前的果报。

  佛门弟子应有如是正确的共识,世间本共业所成,世局动乱不安,处处危机,战争一触即发,今日似乎安宁,明日却来一场不可思议的突变,防也防不住,阻也阻不得,一切皆无常,无常也由世间众生共业所使然,世间自古以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居多,俗语有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如佛家所说的:世间万般皆无常,一切皆随业力漂流而漂流。

  今日的世界,我们可以放眼看天下,上至国王,国王有兴有衰之际,有时下场惨不忍睹,一夜之间,光景突变,面目全非;文武百官参与从政,知见或利害关系,彼此互相明争暗斗,互相残杀,一夜之间,全家被杀光,政客往往多数不能顾及情理法,易受时势所逼,身不由己,为名为利为权的大前提之下,有时候,因果(梵语hetu-phala)不顾,道德不怕,善良的一面不见,一切匿迹无踪,这时候因果怕他,道德寒心,像这种情况,中外古今不是可见可闻吗?

  时下的社会,有些富者变贫者,贫者变富者;贵人变贱人,贱人变贵人;国王变乞士,乞士变国王;福变祸,祸变福,这一连串的变迁,无常的演化,就是众生善业与恶业的转变,、时而大亨、时而穷人、时而贵人、时而贱人,这就是善业(梵语kusala-karma)与恶业(梵语akusala-karma)的现前,现善业即大富大贵,现恶业即贫贱不如意,是故,世间的真相,本是如此,平等平等!

  诸位同学!我们能够正见善业与恶业的现前,前后次第不定,现善即善报,现恶即恶报,乃至因果重重无尽循环,我们反而对修行更有信心,因为种何因?得何果?这是理所当然的。

  又因为善与恶,不离我们的心,心能造善造恶,善恶不离心,心不离善恶,心与善恶是一体的两面说,心能主宰善与恶,这样一来,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自己作主,可一向断恶行善,与般若空性相应,累积无量善因,断尽一切恶因,日益渐增,无明惑顿破,菩提之花,朵朵盛开,究竟圆满佛道。

  同学们!业障不必怕,业障是因果的现前,有它的前因后果,是有来龙去脉可循,造作何因!必得何果!所以在业障现前的时候,身为学道者,倒不必畏惧因果的现前,应该鼓起勇气,面对业障的浮现,要心甘情愿的偿债。

  过去生中乃至今生,有欠别人感情债、生命债、财产债、侮辱债、欺诈债、贡高我慢债、欺软怕硬债,一一皆要欢喜的还债,理所当然的还债,不得懊悔的还债,秉持因果的正见来还债,遵守道德来还债。

  若能对业障现前依此共识,心则能入道,安详自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何以故?此人与佛法相应,安住于诸法实相,永无畏怯退缩故。

  学佛的可贵,当下能肯定因果的事实,则能与十方诸佛相呼应,与诸大菩萨共鸣,与如来正法紧密相接连,平等不二,正等无异。

  业障现前之际,能如理如法处断为佳,若无法如法处断,构成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转不得,扭转不成,此时此刻,心中应提起理念,正观因果现前,欢喜心接受业障的报应,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只身让因果的宰割与刮分,宰割多少算多少,刮分多少算多少,剩余的就是我的,如是肯定与承担,当下入道。

  被宰割与刮分之际,心中绝对不可有瞋恨心,懊悔心,不甘愿之心,反而应生欢喜心还债,感谢对方有这个因缘让我偿还他的债,债若还完,一切没有债的压力与负担,岂不是所谓,无债一身轻吗?有债还债,理所当然,更无异论。

  诸佛菩萨,乃至证得果位的圣人(梵语arya),也还是有因果的现前,因果是不可抹煞的,在圣在凡,因果宛然存在。如佛陀无量劫前,在因地之时,当小孩子因不懂事,以小木棍在鱼头上打了三下,凭此敲三下的因种,当下因果已奠定了,结果小孩转世无量劫,这敲三下的因,尚未磨灭,直到佛陀成就佛道之后,敲三下的果报才现前,这么一现前,使得佛陀的头部连痛三天,才逐渐恢复正常。

  又如目犍连尊者为例,目犍连为大圣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尊可贵,很受崇敬的大阿罗汉,他也是证成菩提的圣者,亦然要受因果的报应。

  目犍连往昔无量劫前,在因地之时,曾经拿了火把一束,把一窝的蜂蜜全部烧死,欲取得蜂蜜,贪着口味,却活生生把一窝的蜜蜂全毁了,这么一毁,却种下了以后灾祸丧身的果报,经过漫长投胎转世,这烧死蜜蜂的果报亦然存在,并不因为投胎转世后果报就消失掉。

  结果无量劫后,投生在佛陀的时代,跟佛出家,听闻正法,不久证得阿罗汉(梵语arhat)的圣果,助佛宣扬佛法,广度无量众生。

  有一日,他要到别处宏扬佛法,必须路经山谷,高山险峻,在山顶上有许多外道欲暗算目犍连,四面埋伏,笼罩着一片恐怖的杀机,这时候,很多目犍连要好的同参道友,皆一一苦劝他不要去弘法利生,现在外道逼迫欲杀害,暂时避开一阵子。

  目犍连开口道:『因果是不昧的,因果是通于世间法,更通于出世间法,我自知此趟而去,必然会遭受外道的暗算,我坚决要去弘扬如来正法,如此而去是名报佛恩。』

  同道开口言:『目犍连尊者啊!你何苦来哉而为,又何况你是佛陀的大弟子,你可以躲避因果的报应,免受一切灾难,如此可保汝命啊!』

  目犍连很理念的言道:『诸位同参道友们!正因为我是大圣佛陀的大弟子,我才肯定的下此决心,以身作则,欠债总是要还债的,因果是平等的,我示现因果报应的事实,我目前的心境,很安详、很清凉、很自在,无罣无碍,很感激同道们对我一番的盛意,我皆一一接受。』

  同道又挽留而道:『目犍连尊者啊!请留步,请住世,请大转*轮,普度一切众生吧!』

  目犍连最后开口道:『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之因缘果报,丝毫不差,不得违、不得避,因果是世间流转的真相,违反不得,避得一时,却无法避得累生累劫,今生不报,后生报,后生不报,来生报,因果现前迟早终有报。

  逃避因果报应,是没有理性的,是反因果的,我如是抉择,并非一朝一夕的思考而决定的,乃顺从诸佛正法而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我就把身口意三业融注在正法中,心地永远是和谐的、安详的、宁静的、涅槃的。

  同道们!时候不早了,我欲启程,继续宣扬圣法,将如来圣法,传遍大千世界,终无止息!』

  目犍连尊者就如此的理念,安住正法,心地如如不动,不被同参道友三言两语所惑动,话一说完,他又继续踏向菩萨道的历程,放开心胸,海阔天空,万里无云万里天,开朗又宁静的目犍连,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逐渐与祇园精舍有了距离。

  这是目犍连示现在人间最后的惜别,同参道友们的相处,友情浓厚,说是友情似无情,说是无情似友情,同道们都有默契,有见于此者,莫不依依不舍的相送。越走越远,形影就慢慢消失无踪了。

  目犍连挥别了同道之后,不久走近山谷之下突然听到山顶上有大石头掉下来的响声,目犍连头往上一看,这一下子不得了啦!只见山顶悬崖有无数的大石头,往他的身体处坠落,又见到许许多多的外道行者,形影若隐若现。

  目犍连心里明白,这一场浩劫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该来的总是会来,我不应该逃避因果的现前,以我的神通力是可避开的,但避得一时,却不得避开尽未来际,我无量劫前,曾经烧毁无数的蜜蜂,那些蜜蜂就是现在的这群外道,因果平等,死而无憾!

  心想到此,一剎那间,乱石轰轰之声,当下击毙目犍连的报身,粉身碎骨,遗骸惨不忍睹,外道看见目犍连惨死之状,数年不敢从此路经过,怕目犍连又活过来,外道也知道目犍连是大圣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想到这里,他们内心总是有遗悸,恐惧寒心哩!

  一代圣僧,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就于此永别人世,他的慈悲(梵语maitrya)、他的愿力、他的神通、他的智慧(梵语jnana),是永远垂留人世间的,他度化众生的精神,是每一位佛门弟子,心目中至为崇敬的典型风范,更是不可磨灭乃至忘怀的伟哉圣僧。

  业障的现前,是不分凡夫或圣人,一律平等受报,凡夫(梵语prthag-jana)无始劫来造作一切善恶业,时机一旦成熟,必遭果报;圣人于无量劫之前,在凡夫地之时,亦曾经有造作一切善恶之业,机缘成熟,当然果报也同样会现前的。

  诸位同学们!凡夫与圣人同样受一切果报,心境感受不同,有何不同呢?我们要有正确的共识,那就是凡夫本身对因果不能正见,甚至抹煞因果,但又天天生活在因果的点滴中,生活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生活,却不识因果,上上下下皆因果,始终不得自觉,不能了知因果的来龙去脉,于是,等到因果报应的时候,对前因后果无知,迷惑颠倒,懊悔无奈。

  紧接着就开始怨天尤人,怪父母兄弟姐妹,怪社会国家,怪天下一切人,心理闹情绪,无法平衡,或者怪自己命运不好,怪自己生在不是该生的时代,乃至处处说自己倒楣,自己不幸,一切的一切都怪罪别人身上,或不满现状,这一连串的心理意识,就是凡夫众生的本色,毕竟,凡夫对因缘果报不能正见所致。

  由此可知,凡夫接受一切果报,是不能自在的,是迷惑颠倒的,是痛苦的,是怨天尤人的。乃至谤无因果,抹煞因果,这是凡夫受一切果报之时,心境的感受。

  圣人(梵语arya)接受一切果报之际,内心始终如如不动,自在无恙,安详宁静,光明自得,解脱涅槃,何以故?因为圣者了知一切不如意之事也好,喜悦欢心之事也好,一一皆为因果的展现,又能正见顺逆之境,无非缘起缘灭,诸法所生皆无自性,空幻不可得,于是,心地不执着一切诸法,当下本性如如不动,自性解脱。

  总而言之,因缘果报是通于凡夫与圣人的,但凡夫与圣人同受果报,;其心境感受有差别,凡夫受果报不得自在;痛苦无量,圣人果受果报,心地能自在光明,解脱涅槃。

  诸位同学!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造作何因!必定召感何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因果绝对不会错乱,有条有理,有秩序伦次,因果一旦报应,业障现前,从未混淆凌乱的,所以,我们尽可放心,不要怕因果报应报错了人,因而恐惧懔懔,日夜不安,有关这点,大家可以尽管放心,不用忧虑愁感,因为因果是有规律性的,是正常的运作,绝对不会脱离轨道,致使因果错乱,人心惶惶。

  因果报应有近报与远报,何谓近报呢?就是造作善恶之因,在近日内,或今生即可感召果报,是名近报。若造善恶之因,今生因缘未成熟,必待因缘相会才得感召果报,有时候是后生,有时未来生而感报,是名远报。

  因果报应的成熟,如同凶手杀人,当下被警民捉到,即判刑坐牢;如此一来,杀人是因,被捉到是缘的和合,判刑坐牢是果报,有因有缘才能产生报应的条件。

  若凶手杀人,一时逃脱,警民无法捉到,消遥法网,如是一年十年,乃至一生终不得捉到,像这些一时无法捉到的实例,不是意味没有因果的存在,而是因果未成熟而已!因缘成熟,何尝不报呢?佛法称之为远报。

  当凶手行凶之际,凶手的杀意,或恶毒之心一发动,当下杀意或恶心已在自心播种了,虽然能逃得法网一时,却无法逃避过一生,更无法逃得过未来际,乃至无法逃过自己的良心,何以故?因为种下杀因,必定召感果之报。已构成杀因,此因种下杀因,必定召感杀果之报。已构成杀因,此因种在心中保存好好的,心如仓库一般,能储藏一切善恶种子,不论时间长短如何,因缘一旦成熟,自然感应果报。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几句经文,已全部道出远报的见证!所以我们说,业力实在不可思议,微妙甚微妙!

  有一次的机缘之下,阿难尊者绕佛三匝,然后顶礼佛陀三拜合掌长跪,于是:

  阿难请问佛陀说:『大圣佛陀啊!你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心里却有疑惑,为何有一些人,一生当中造恶多端,反而一生享受一切福报,岂不是因果错乱了吗?照理应该是得一切恶果,或不如意才对,为什么造恶因仍然享有福报呢?不是该受恶果吗?请佛陀大慈大悲为弟子解惑!令弟子心开意解,不会有疑迷。』

  佛陀安详而回答:『阿难啊!世间一切都有它的因缘果报,不乱不失,种善得善报,种恶得恶报,丝毫无异,一些人一生当中,造作诸恶,是必定召感恶果的,只是因缘未成熟罢了,若机缘成熟,是无法逃得了因果之报,这些为恶多端者,现生反而拥有一切享乐,法网一时无法束缚他,是因为他无量劫前的善因成熟,目前是享受过去善因的果报,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令人大惑不解,实在就是他无量劫前的善因现前的原因,阿难啊!你明白吗?』

  阿难尊者很感激的又发问说:『佛陀啊!如上所说,一切无有疑惑,很感激佛陀的开示,但又有一些人,一生当中广造一切善业,却反而一生坎坷贫困,处处不如意,潦倒不得志,这岂不是不合乎因果律吗?依照道理而言,种善得善报,应该处处如意才对呀!反而与现生所做所为不相称,弟子无智,内心迷惑,请佛陀大慈开演法音,令解疑网。』

  佛陀慈悲回答道:『阿难啊!善与恶的现前,是没有固定性的前后,若恶业先现前,则恶果即成熟;若善业先现前,则善业即产生。如你所说,一些人广造一切善业,却反而一生坎坷贫困,处处不如意,乃至潦倒不得志,这也如同前面所说之意义略同,这是他无量劫前所造的恶业先现前,所以表面看来,做善得恶报,这也是众生往往易错觉之处,因而对因果的道理不得深信,阿难啊!你能发问这二件问题,将带给末法众生得大利益,因此正信如来正法,破迷启悟,善哉!善哉!』

  当业障现前之际,我们全心全力以赴,想要回头是岸,不想随业力流转,但仍然无法挽救,业障还是照常爆发,身不由己,可见业障的冲力是不可思议的:

  譬如个性暴躁的人,每当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不能沉住气来处断事情,没有耐性,不能宁静下来,暴跳如雷,手忙脚乱,理性提不起来,真像猴急一般,恨不得当下解决,一棒挥去万事皆休,才能满足他内心的快活。

  这辈之人,缺乏禅定(梵语dhyana)的功夫,为什么会缺乏禅定的功夫呢?就是内心无明所致,因无明起迷惑,因迷惑之因,内心即乱,因心乱即产生一切心病,如个性强烈,没有耐性,心性急躁,没有毅力,不能沉住气,理念提不起,因此,内心自然稳不住,既然内心稳不住,禅定的境界就不得现前了。

  既然如此,个性暴躁者,没有禅定的功夫,将如何培养禅定呢?我将它归纳五点:

  培养禅定有五点:

  一、破我执。

  二、断习气。

  三、常坐禅

  四、常行善。

  五、以戒为师。

  一、 破我执

  凡夫所以凡夫,就是我执深重,坚固的意识顽抗,难调难伏,谁不输谁,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喻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观念不能淡薄,我执深重,处处耿耿于怀,那就免不了执着越深了,一切的烦恼痛苦事,也就日益渐增,接踵而来。

  自我观念越深,烦恼痛苦就越深,也就是说,心付出去的越多,操心就多,罣碍就多,烦恼就多,假使得不到该得的回馈,内心产生得失观念,拚命执着,这时候,一切烦恼痛苦就产生了,这些烦恼痛苦事,就是我执所使然,若无我执,一切烦恼痛苦事即时消失,禅定境界当下现前。

  凡夫用心越深,没有理性的疏导,往往痛苦就越多,付出去的多少,所得到的得失就有多少!如同拍皮球,用力拍球,球则弹得高;用小力拍球,球则弹得不高。球弹得高低与拍大小力有相待关系。同样的理由,凡夫用心越深,烦恼就越多;用心越少,痛苦就越少,何以故?众生我执深重,坚固不化,染境生心,迷惑颠倒故。

  众生我执不化,执着一切境界,染尘生欲,心被外境所转,不能转境,所以心地则乱,禅定消失;要达到禅定境界的现前,必须破我执,我执一旦破,一切外境不沾不染,心地当下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禅定的境界。

  凡夫就是有我才有烦恼痛苦,若能达到无我(梵语anatman)的境界,那么,无我谁来烦恼?无我谁来痛苦?无我谁来轮回?无我谁在内心大乱?无我谁在猴急?无我谁在大发脾气?无我那有人我是非?诸位同学!无我就是空性的意思,无我是解脱的意思,无我就是真我的意思,无我是涅槃的意思。

  无我就是我的净化,由我到无我,就是生死到涅槃的过程;由我到无我,就是由黑暗到光明的彼岸;由我到无我,就是染污到清净的历程;由我到无我,就是烦恼到菩提的必经;由我到无我,就是轮回到解脱的阶段。

  离我即无无我,离无我即无我,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我,我与无我,不一不异,染净迷悟有别故。

  总而言之,欲达到禅定境界,必须破我执,由我到无我的过程,般若空性就是最根本的桥梁,是觉悟诸法实相的利剑,能照见诸法实相,自性就不会被外境所惑动,自然安详自得,如如不动,禅定境界现前,暴躁之心,瞋恨之心,贡高我慢之心、贪欲心、到这时候,自然停歇,匿迹无踪。

  二、断习气

  习气(梵语vasana)是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学佛就是学断习气。习气断尽,禅定境即时现前,众生被习气所牵缠,而禅定散乱,不得安宁自在。

  习气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一下子要革除,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但是,假使不下功夫断习气的话,我们却永远随着习气流转,随习气漂流,随习气过活,如此维持下去,岂不是永劫沉沦,流浪三界吗?

  所以,我们为了解脱生死,证成无上菩提,应该发勇猛心,断尽一切习气,普令光明自性显露,自性若显露,禅定也就自然显露。

  三、常坐禅

  凡夫内心始终都是散乱中,自性常乱,从未止息。见境生心,生心染境,染境则乱。

  何谓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心对外境,不被外境所转,内见自性不动,名为坐禅。

  凡夫一切时,一切处皆与外境攀缘,内心着境、着相,念念不舍,染污自性,故名为乱。若能坐禅,将内心诸相诸境放下,正见诸境诸相当体即空,幻化了不可得,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若如是观,一切诸相自然消失,乱心不得,自性自定,光明自在,名为坐禅。

  行也禅、住也禅、坐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皆是禅,禅就是清净自性,佛性是也。固然行住坐卧四威仪皆是禅,但以坐禅为殊胜,易摒除杂思妄想,易观诸境本空,易入禅定。

  何以故?众生散心时,未知自心动与非动,坐禅时,才觉得杂念纷纷,欲静反动,一切万境万相缠绕自性,思前思后,再加上无始习气种子潜伏藏识中,时时浮现,动时不知,静之则见,尘劫习染,粗粗细细,起伏隐现不定,骚扰自性,是故,坐禅易觉乱心,能知散心,易入禅定故。

  所以平日应养成常坐禅的习惯,充实自性禅定境界,善观诸法本空,如幻如化,不可得,以摒息诸妄心,令诸妄心不起,若能如是善观,坐禅自得,禅定可望大所成就,解脱生死,证悟菩提。

  四、常行善

  常行善者,必有福报,福报由行善中得。常行善能与广大群众结善缘,财法惠施众生,众生蒙受惠施,当下即结了善缘,彼此有美好的因果之缘,这美好之因缘果报即行善所得,福报也就在这种情况孕育而成。

  诸位同学!常行善者,心中必定常乐,安详自得,何以得知?因为做善事的人,心地常流慈悲之心,悯念众生之苦,恻隐之心自然而发,不待假作,毕竟,众生是菩萨的净土。

  因有众生之缘,行善才有布施的对象,若无众生可布施,布施者亦无由布施,没有布施的对象,所以说,要达成布施的条件,也须要构成双方的具足,才得以成就。

  常行布施好善者,心里会常恒安稳快乐,喜悦由心而出,颜色光泽,慈容祥和,常露微笑,何以故?心能转相,相随心转故。

  常行善乐施者,内心全是善因种子,起心动念自然流露出慈善之念,念念清净,念念善法,念念欢欣。以此善行之念,可以助成禅定增上缘,令一切恶念不起,易入禅定,是辅助禅定之阶梯,坐禅虽有善念起伏,再加上正观善念本为空性,如幻如化,念念生灭,不可得故。

  若顺此渐修,可增长禅定境界,调伏恶念,令恶念不生,引生善念,善念可降伏恶念,亦可增长福报,这一连串都是禅定的增上缘,是辅助禅定之阶梯,不可忽略,最后,以般若空慧,善观诸法皆不可得,当体空性故,如此一来,自性如如不动,禅定现前。

  五、以戒为师

  戒(梵语sila)为无上菩提本,能长养诸善,防非止恶,促成菩提。众生易造恶,令心奔驰松散,戒可制身心不造恶,让身心平衡,安份守己,心安理得。

  三世诸佛皆以戒为师,诸大菩萨亦以戒为师,历代高僧大德亦循戒为师,从未越轨,毕竟,戒为定慧之本,离戒则定慧不可得,何以故?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如是成就菩提。

  若不持戒,因而犯戒,此人内心大乱,不得安宁,常怀忧愁,善法消散,恶法现前,性情乖异,所行非法,常犯戒律,威仪不庄,三恶道日益接近,业障引发,皆有堕落三涂之危机!

  戒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宝筏,戒是断恶行善的标准,戒是转凡入圣的阶梯,戒是成就空慧的基础,戒为一切善的源流,戒为人天的规范,是故,我佛门弟子,不得越戒犯戒,应以戒为师。

  欲成就解脱禅定,必须以戒为基础,若身口意三业守戒清净,禅定自然引生,自性自定,非由外来,由此可见,众生不能不遵守佛戒,守佛戒可三业清净;不守佛戒,三业则不清净:

  历代高僧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清净佛灭度。』

  这两句法语,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三业清净佛即出世,佛就是清净心,自己的心若清净,自己就是佛,既然自己是佛,自己出世就是佛出世,正等无异;若自己三业不清净,三业(梵语trini-karmani)染污尘埃,烦恼痛苦,那么,清净的三业当下消失,就是佛性蒙蔽污垢,自性佛灭度。

  顾名思义,三业清净与不清净,实在非常重要,因为它关连到成佛与不成佛的界限。诸位同学!成佛与不成佛?就是持戒与不持戒之处,持戒可得三业清净,不持戒则三业不清净,紧接着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清净佛灭度,其道理在此即显露无余。

  持戒者,鬼神尊敬,人天爱戴,菩萨悯念,诸佛护持;犯戒者,鬼神共怨,人天恨怒,诸佛菩萨日益渐离,何以故?自己不守戒,与佛戒相远离,即是与诸佛相远离故,诸佛慈悲欲救,欲救不能,是人远佛,非佛远人故。

  犯戒者,日夜不安,心怀惆怅,懊悔不堪,定性不得,易发个性,坐立难安。譬如强奸又杀人,凶手的内心深处,是恐怖不得自在的,内心始终无法安宁和谐,深怕果报现前,日夜难安难眠,若稍有一点动静,内心当下惶惶不安,心脏跳动如打鼓,疑心重重,愁云密怖,听到开门声,或风吹草动,心如刀割,随时随地都抱着想逃脱的动机,怕人发觉,怕人暗算,怕报应,四周如同被警察或债主所埋伏一般,草木皆兵,被不安之心所笼罩,甚为可怜!可怜又帮不上忙!

  说不得,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怕受人处断,自己又顾面子,又怕因果,矛盾不堪,因此,永远隐藏在内心中,默默的痛苦与煎熬,亏心事做多了,因果是不饶人的,是平等受报的,谁也逃避不了!

  何以如此严重呢?为什么有这种下场呢?为什么处境难安难眠呢?这就是犯戒的果报慢慢成熟,就有一些预兆,有些特征浮现,犯戒作恶者,自自然然会恐怖不安,业障开始现前了,甚至哭笑不得,乃至发疯,乱言乱语,梦中亦如是,感召一切自己该受的果报。

  诸位同学们!这些果报的展现,就是不守戒法,为恶多端,因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滋生闹事,产生一连串的果报,社会上频频可见可闻,种种造业,五花八门。古代有古代造业方法,文明时代有文明时代造业方法,无奇不有,人间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如万花筒,众生迷惑颠倒,广造诸恶,因恶广受诸报。

  今天大家有缘听闻佛法,应该谨记戒律的重要性,若能依戒为师,莫造诸恶,广行善业,依戒如法实践行门,究竟,终可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得度生死,转凡入圣。

  以上所说五点,能让我们禅定境界成就的法则,能由散乱心,转成和谐统一,心能转境,自性自在,因而明心见性,证悟涅槃。

  我们学佛的宗旨,在于成就佛道。若不是为了成就佛道而入佛门,这就毫无意义了,的确有些人是为了保平安来学佛的;,有些人是为了保障名位不失来学佛;有些人是身体多病苦因而发心入佛门,入佛门是为身体能早日健康的;有些人是对人生消极、不能正见人生,混混日子,赖佛偷生。

  有些人是男女感情挫折,失意政客,如是等入佛门,佛门即成为一个大熔炉,良莠不齐,好坏参杂,善恶是非,龙蛇混珠,不易辨别;皆聚集三宝门中,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善的还是善,恶的还是恶;有些恶人入佛门之后,逐渐受佛法熏陶,因而弃邪归正,浪子回头,脱胎换骨,日益登上菩提大道。

  佛门义理总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概括无余,有宽度有深度,浩瀚如海,毕生穷尽法海,难得甚难得。佛法不愧就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可令大地一切众生得受觉悟,佛法对人生观与宇宙观觉悟透澈,所以说,入我佛们不得不觉悟,不得不证成无上菩提。

  大圣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大小二乘,渐顿二根,权实二教,皆为如来广被众生之无上法宝,然此无上法宝,皆从如来法身无相心中所流露,普应万类,唤醒迷妄三界者,皆共成佛道。

  佛陀示现人间,从兜率天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来救济众生。佛陀愿力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神通不可思议,一一皆是度化众生的权实之法,宗旨在救度苦难众生出于三界火宅。

  佛陀证悟甚深诸法空无自性,离于妄见,不住生死,正见生死涅槃等空花,诸法所成无非缘起,缘起诸法无非空性,空性不碍缘起,缘起不碍空性,缘起与空性,不一不异,证悟中道实相义谛。

  证大空显大悲,乃至正见业果不失,任运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穷尽未来际,广度无量有情,因此,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大圣佛陀从假入空,或从空出假,于空假中皆得自在,任运无碍,不落空,不落假,不落中,处处解脱,处处菩提,故名如来(梵语tathagata)、佛(梵语Buddha)、世尊(梵语bhagavat)、人天导师(梵语sasta deva-manusyanam)。

  诸位同学们!我们有缘共聚此堂,共结法缘,乃至共成佛道。如本深感快慰,今天大家能以最虔诚的一分心意,宁静的恭听佛法,我深深的由衷感激,更感谢大家以『掌声如雷』来供养我。

  如本可堪称为贫僧,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养诸位仁者,今天唠叨了九十分钟,假使诸位不嫌气的话,这九十分钟就是我最虔诚的供养(台下又来了一阵掌声)。

  佛门很强调结善缘,所谓:未成佛道之前,应广结无量善缘。最后在法会结束之前,我把今天所演讲的重点大略提示一下:

  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业力是由无明不觉所产生的作用;凡夫三业是染污的、不净的、黑暗的、轮回的;圣者三业是清净妙用的,是光明自在的,是解脱涅槃的。

  业障(梵语karmavarana)是自作而得的业报,要理性的承担,不得逃避,有债还债,应安住在如来正法中,使心地无惑无动。因果是平等的,因果不会错乱。善恶之业,其果报现前,无固定性的前后,切记!

  最后、恭祝诸位仁者,法喜充满,早证菩提,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量众生!

  业力不可思议(二)

  演讲:释如本法师         记录:吴正坤居士

  诸位长官!各位同学!佛法肯定宇宙界是由大地一切众生,由过去到现在造作善恶之业力,因此,由业力所感召的世界,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不主张宇宙世界,是由一位上帝或一位神明的权威来创造的;也就是说,宇宙非『造物者』之说法,佛法不但不加苟同,也未经历有此事实,佛教所肯定的是--我们的世界由来,乃是由大地一切众生,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报,累积所感召的宇宙世界。

  因此,佛教的『宇宙观』与其他任何宗教之教义,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此之所以截然不同,也可以说是:除了佛教之『佛法』外,其他宗教诸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乃至一贯道???等,都相信有一位『神』能够创造天地万物,祇有佛教不这么认定。因为佛法上的解释,这一切乃是众生自己之业力所使然,非由他人所能『代劳』的。

  那么,什么叫『业力』呢?『业』(梵语karman)乃行为,是我们身为人类的起心动念,这种『动念』、『行为』,能藉过去所造作的『因』,而感召现在的『果』报,透过此『因』与『果』的实践过程,即是业力的展现。

  『业』,简单地说,即是『行为』与『动念』。

  而宇宙星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大千世界,均是由众生不断地造业,历经长时期的『空间』与『时间』所形成的坚固『果报』。

  即以我们现在的地球来说,众生所感的业力,不仅是人,而且包含了更广层面的『六道』众生,所谓『天道(梵语deva-gati)、人道(梵语manusya-gati)、阿修罗道(梵语asura-gati)、畜生道(梵语ttiryagyoni-gati)、饿鬼道(梵语preta-gati)、地狱道(梵语naraka-gati)』等六种业力共同感召的。这是佛教的宇宙观,不仅有别于其它宗教,也与学术单位的天文学、生物学、太空科学等立论不同。

  『业』有善业与恶业之分。依佛法观点,『业』可区分两种:一是共业,一是不共业。

  所谓共业者:就是由宇宙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行为造作共同的累积。

  譬如宇宙世界,有宇宙世界的共业;地球有地球共业;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共业,由此推之,每一省、县、市、镇、乡、村等团体,均有它们分别不同的共业。

  缘此,世界若发生战争,也是有它共同的业力所使然,乃双方共业争执所致,并非系于一、二人的决意,必有许多客观的因素,长期累积而爆发的,这些不同的因素,即是由双方众生之『共业』所孕育下来。

  进而言之,民主国家之形成,有它『民主国家』的共业,共产国家的产生,有它『共产国家』的共业。

  再举个例子,一部游览车,突然由万丈高崖坠落山谷下,肇祸的车内游客全部死亡,这些罹难者之所以在共同时候,同一地点,同一日期失掉生命,也是由这些人过去的『共业』所造成。

  其次,谈到『不共业』(梵语avenika-karman),它又叫做『别业』,就是虽然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可是在这共同空间内生活者,每一个人有他个别的业力,故又称之为『别业』。

  譬如上述之肇祸游览车,若车人内有人祇受伤而未死亡,甚至有人完全未受伤,则这些侥幸未死者,毫无参与死亡之共业的果报,吾人称之为『不共业』。

  而并不是说,车内未死者,是『天公仔子』,而是说,虽然共同身受车祸,坠入万丈深坑之果报,对『墬落行为』来说,是『共业』,但对未死亡之结果而论,却是『别业』,因为事实证明,他并未参与死亡之共业也。

  引伸论之,譬如一个国家是由主权、土地、人民等共业之因素促成的;惟其中央组织型态之五院,各院所立之法,却属『不共业』之范畴;行政院是『别业』,司法院是『别业』,立法院是『别业』,监察院是『别业』,考试院也是『别业』,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行政型态,『不共业』因素所形成的,即属『不共业』,也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以简单的比喻;大家同吃一样的白米饭,是共业;但是吃白米饭长大,个人之领受不同,有人长得高,有人长得矮,有人长得胖,有人却长得瘦,这些高、矮、肥、瘦的不同结果,即是『别业』。

  以此类推,天下所有任何万物万事,皆由共业与不共业所形成,同时,这些共业与不共业,也必然要经过成、住、坏、空之迁流演变,构成一连串的因缘果报。如是演说,你们能够领悟的话,了知一切因缘果报,当下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若能如此了知,是名觉者,大觉者,与佛菩萨无异,我--和尚如本,即向您恭喜。

  因为既知业力使然,又不致被外面一切境界所迷惑,什么事情在您之心目中,了知一切万象幻化无常,无所挂碍,也无所挂虑,在您强而有力的对『共业』与『不共业』的认知下,天下之事那有不能解决的呢?

  又有一种人,很奇怪哩!他(她)常常因为自己的面貌长相不如意,而怪罪其父母亲。其实,何怪之有?在佛法上,这是业力的关系,您种什么『因』(梵语hetu),一定会结什么『果』(梵语phala)。您的外貌长相,就遗传学观之,父母亲仅仅是一项『助缘』而已!

  因为科学上证明『龙生龙,凤生凤』的古老传说,并不可靠;即以『智商』来说,有博士学位教授的儿子,将来不一定每一位在学校念书时,均是成绩优秀者。

  很奇怪的是,许多个案显示,那一些在各级学校,班上的第一、二、三名者,大部份是认识不了几个字的农夫之子弟。

  当然,我们也不能单方面去认定一个人,在学校功课好不好,完全是归属于过去世的业力;不过后天『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用功程度的『习性』,是绝对不可否认的,是具有影响其『助缘』之重要因素。而在佛法上,『助缘』也好,『逆增上缘』也好,这都是业力的表现。

  扼要之,您的长相、黑白、高矮、与您的业力也是息息相关。

  有人常自言自语:『奇怪!我怎么会长得不漂亮?我怎么身材不修长一点?是不是该去美容?或用什么增高机???』。其实,倘若一个人的业障重,不『正本清源』从『心忏』上去着手,纵然旷日费时,花大把钞票去美容,也照样是业障之面孔,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美』的气质,是修行所得,无法假手人工去造作。岂不闻『天生丽质难自弃』之赞语,即知其梗概。

  反之,若您长得英俊、漂亮、也不必唯唯是诺,说是完全由父母亲把您生得如此『成就』,而是除了部份『遗传因子』外,多多少少乃与过去世种下的『因』(梵语hetu)有关系。(譬如,有人在佛前插花供佛,或在寺院宏法道场,以花布置,庄严场地,皆必然可得美貌之报,有一偈语:今世美貌是何因?前世买花供佛前)。

  佛教所谈到这些业障(梵语karmavarana)的力量,是非常的可畏可惧的!

  我们常说:『相由心生』,一个人心地坏,面貌一定是呈现出凶恶;心地善良,其面露出吉祥,故『相』随『心』所转,『心』能转『相』。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有些人也常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为什么一样是做人,您、我、他的遭遇,却会迥然不同,有人生长在富贵家庭,一帆风顺,有人出身贫户;一生潦倒,不得其志,前途坎坷,诸君要知道,这就是随业受报啊!

  对于一位犯罪而在监狱服刑者,他(她)或许曾抬头孤望铁窗明月:唉!当初我怎么会这么做?是什么盲目心理,以致让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要知道啊!这是业力所使然,身不由己!

  其实,我们所作所为,一切的因缘果报,要当下承担,犯罪行为往往是当事者起心动念,一时贪图名利,蒙蔽智慧,不得不茫茫然,迷迷糊糊地去造业,这种反社会行为的熏习,养成,即是受到业力的拘束力,控制力,因此,在共业中的不共业,是个案行为所自作自受。

  如此个别意识在团体型态中,具有突出差异行为,与大众同属共业,在共业中的各别行为,称之为『不共业』(梵语avenika-karman)。

  再如一个家庭,有父母亲及子女多人,组成一个共业家庭,然其子女中有一位突然患上癌症,他(她)的罹病,肉体之痛苦,家人无法代为承担,这是彼个人受的『不共业』。

  战争,是很可怕的业力行为。参与战争是共业,但在战争中,有死者,有不死者。本来,战争之『果』即是面对死亡,但有人侥幸得以不死,此『不死』之果,属于『不共业』。

  譬如有帮派流氓持刀械互斗,您在旁虽未参与,但见人被杀,乃观看中鼓掌,心中大悦叫道:『杀得好,杀得妙!』是时,在您之潜意识中,已种下『随喜助杀』的种子,将来,因缘会合,成熟时,亦然会面对过去所造之『随喜助杀』之因,带来果报,岂可不慎哉!

  或许,上述览车肇事坠崖之例证,侥幸中未死者,仅受惊吓之报应,也有可能类似此例,即在过去世种下『随喜助杀』之业力因种;同样的理由,在过去世当场械斗杀人致死者,在此辈生命坠入深山断谷,受此业力之牵引,而有车祸致死之『果』报。

  这并不是一般外道所云:某恶神在记载您的罪过,也在处罚您的恶行。

  佛教不这么解说,佛法主张『一切由心造』。譬如,您骂人一句话,即在自己心田已种下了恶缘的种子,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各位同学,您说业力可怕不可怕?

  不过,业力虽然不可思议,忏悔的力量,同样的,也是不可思议。

  我可提供一个修行法门,供给诸位共参,即是:每日三省吾身,最好每天临睡前,作几分钟的静坐,并作一番『业力造作』的思惟。对佛法『因果论』有所肯定,则您的人生观,将有积极的改变,有所转移,更不会有想不开的事。

  所谓『心有千千结』,还不是自己的业障在作祟,赶紧下定决心,抱定信心,保持恒心,透过忏悔,烦恼转菩提,心地即能得大清凉,得大自在,『普贤行愿品』有偈语: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诸君应由此发心才是,若能如此而为,道业自成。

  『业』(梵语karnan),又可分为『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与『不定业』。

  什么叫『定业』呢?定业就是众生所为,已经定型,成了事实,不可转变,然其所受之『果报』亦成熟现前,换句话说,非死不可。

  佛陀在经典里曾经谈到:『所谓定业者,乃生死苦果之报,构成不可改变之义。』

  例如,有人胃疾患了第三期癌症,非死不可,是定业也。俗话说:『神仙难救无命客』。即是在说明,若一个人患了重病,已构成命终之报,业因(梵语karma-hetu)所感,那怕神仙有多大本领,多广神通,也救不了他的生命,化险为夷。

  在中国历代文史里,不是有一段话吗?『阎罗注定三更死,决不留人过五更。』这就是说明业力的因果是不会错乱的,条条分明的。

  有一位台湾大学毕业的学生,曾经问过我:『师父,您相信因果吗?』

  我马上回答他:『若我不相信因果,就不会出家呢!』

  他听了之后,还是摇摇头说:『在这科学昌明的今天,我才不相信这一套!』

  我就趁其不注意时,掴了他一个耳光。

  他摸摸脸颊道:『师父您怎么不慈悲,打我呢?』

  我向他说:『我打您才慈悲呢,不打您是假慈悲。』

  他诧异说:『师父,这话如何解释?』

  我说 :『这很简单,我再告诉您什么是因果。我动手打您的当下,这个念头就是『因』,打在您的脸颊上,您觉得会痛是『果』。』

  他终于恍然大悟。

  我说:『还要不要打第二巴掌?』

  他立刻挥手:『师父,不必了,我知道『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果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流露,而不自觉,甚为可怜!』

  在座各位!我们依此类推。

  我今天在此演讲,阐示佛法给各位听,即是『因』(梵语hetu),结果大家很虔诚,欢喜地聆听,终于了解佛法,那就是『果』(梵语phala)。

  过去未听闻佛法前,无因无果,如今有此佛缘,在此闻法,即是『因』,由此领悟,就得以信『果』,构成因果的事实。

  我们现在聚集于这座庄严的大讲堂,也是『因』与『果』的示现,比喻说:

  当初选地,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蓝图,配合水泥工,铁工,木工,装璜工???等种种助缘,都是『因』,到最后完成的这座庄严大建筑物,即是『果』。

  因此,万物万事均是因果循环。包括您、我、他现在穿的衣服,在座各位所坐的椅子,脚踏的地板???都是因果(梵语hetu-phala),倘若有人不相信,那么,可以请诸位,提出不是因果的例子,给大家看看,这不是打赌,而是因果乃事实的呈现。

  可以说,不但各位的肉体是因果,甚至起心动念也是因果。现在我听到在座之中,有一个人在咳嗽。哦!咳嗽也是因果啊!他可能有感冒或气管炎等所感之『因』,衣服少穿着凉,才会造成现在咳嗽的『果』。

  『因果』活生生的摆在我们眼前,包括走路、吃、睡觉等起居作息,生活点滴都不能超乎因果的。可惜一般人,很少注意到此绵延不绝,流转不息的因缘果报,是名为迷惑因果。

  所以,迷与悟的分界点,在于因果的正见与不正见,认知与不认知,通达与不通达。

  而凡夫(梵语prthag-jana)与圣人(梵语arya)的差别也在『迷』与『悟』之间。它的转捩点,就在通达此因果之法则否?系在此一念之迷与悟间。

  因此,我今天来到贵单位,也是来推销『因果』这件法宝,世界上的任何美好顺境,或恶劣逆境,均是循『因果』法则之轨道在进行,在维系下去。

  世界上,绝对没有『倒楣』或『歹运、不幸』之事。

  在因果不会错乱的情形下,绝对没有所谓:无造恶因,因而被抓,却被通缉;或者说,通缉有被通缉的前因,坐牢有坐牢的果报。

  或许有人会持异议:『那么,报纸怎么会有报导冤狱,赔偿的事情发生呢?』

  各位要知道,因果的天秤,并不单单以这一世,或仅存的现在因果,去评断是非,它是自『无始』以来,累世就有经历之业因(梵语karma-hetu)业果(梵语karma-phala),所以今生因果的发生突变,与过去无量劫,无量世之前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这样的『广角镜头』来看因果,才能正见因果,遗憾的是身为凡人,我们尚无法洞澈过去,以致世上的人,看到眼前的是是非非,即妄加评断,迷昧因果。甚至,也有道听涂说者:

  『唉!某某善人,怎么无好报;某某恶人,怎么发财享受富贵呢?真是昧天理啊???。』

  这就是『断章取义』,要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曾听人说过:『啊!某人真倒楣,无犯『官司』,因而有『牢狱』之灾呢!』

  诸位,我要问问你们:『倒楣这两个字,道理怎么讲?它的含义是什么?』

  假如我们去考究文字,倒楣,可以说是:现在我用手打你的嘴巴,你的嘴巴没有『痛』,而『痛』的感受却移转到他的嘴巴,对他来说,他就是倒楣者。

  但是,以佛法观点,这样一来,因果不就错乱了吗?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应不致长豆,种豆也不应生瓜,否则不就因果错乱了吗?因果颠倒了吗?天下大乱了吗?活在人间岂不是惶惶不安吗?因为错乱的因果,随时都会驾凌在我身上。

  台湾流传一句谚语云:『人在倒楣中,种菇仔生菜瓜!』

  各位以简单的『生物学』去评断,若菇仔种子种下,却生长出菜瓜,那么,各类的植物生长不就大乱了吗?何况又有谁,真的看到『种菇仔而生了菜瓜』?

  因此,佛教不相信有『倒楣』、『不幸』这一回事,事实也不如然,因此,『倒楣』有它『倒楣』的因果,既然如此;即不叫做『倒楣』;『不幸』有它『不幸』的因果,既然有前因后果,即不能说它是『不幸』。

  试想,天下若乱了因果,则生存在世界上,又有何意义?既然因果是错乱的,我和尚又何必出家修行呢,我修行,但证果在别人身上,岂有此理!

  一颗炮弹落在甲地,甲地完整如初,没有死人,但却在乙地发生爆炸,破坏了乙地,乙地的人都死光了,如此因果错乱,倒行逆施,难道能说乙地的人民倒楣与不幸吗?

  有人说:我这么诚实,从不占人家的便宜,怎么会被『倒会』(按:即民间的互助会、标会)?殊不知,被倒会也有被倒会的因果业力,而且果报之因地,可能在过去好几世前,所造之业因,所以,怨亲债主找上门来,业力种类繁多,有金钱债、感情债、生命债、嫉妒债、怨恨债、侮辱债???等不胜枚举,等到业力成熟时,自然显现。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过去,我在念高中二年级时,在放学回家路途中,常常遭到同学们莫名其妙的殴打,在挨揍后,我瞋心一起,自认为生平未与人结怨,何以白白挨打,惹人欺侮?一时气愤难平,最后心静下来时,即心平气和地自忖:『嗯!这是我消业障的时候,我应该感谢他们给我这个机会』。

  我在事过境迁后,并不认为是『倒楣』或是『不幸』之事。因为我这一世之所以挨打,也许过去世与人结过恩怨,现在因缘会合,果报还自受,自己庆幸挨打事小,生命总能保得住,而且藉此消业障,始终能保持『平常心』加以看待,生活的不如意,也就能『随遇而安』了。

  各位同学,您想在心情上,保持『自在』与『安详』吗?若然,您且试以『因果观』去待人接物,以德报怨,而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假如每一件事,都以『恨』的报复心去伤害对方的话,那么,旧的业障未消之前,更增添新的业因,何苦来哉呢!

  现在社会上,最扯不清的业障,就是『感情债』。不是男人『花街柳巷』、『金屋藏娇』;就是女性『红杏出墙』、『逢场作戏』,闹出许多家庭纠纷,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清官难断家务事』,大都指男女感情之处理,最不易摆平。

  有一个男众信徒对于他太太的不贞,整天愁眉苦脸:

  他说:『假如不是看在小孩的念头上,老早就持刀把这一对奸夫淫妇给杀了!』

  我就告诉他:『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等到她还清了感情债,自然会回心转意,重归您的怀抱???』

  在华严经里一段话:佛陀说:『淫人良家妇女者,来生必得两种果报:一则妻子不贞良。二则绝嗣报。』

  在数学上,有一种叫作『或然率』,即机率。大家想想看,那些不得怀孕者,为什么千挑万选,偏偏会让你挑选得到?有人怪罪媒人,有人怪罪不孕者。

  但俗话说:『媒人牵入房,不管一世人』,这种业力所感召,您又能奈何了它吗?奈何不了的!

  因此,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众生平等,在业力感召之下,业力是世间的真相,业力也是天下间本来的面目,每一个人,甚至六道众生,必须受本业所感,随业力所趋,业力所引。

  既然大家知道业力不可思议,然而业力究竟可否转变?答案是肯定的。底下,我们来谈谈『不定业』,不定业即是众生所感之业力未定型,在尚未构成果报以前,它可以随其修持而改变。

  简易言之:它具有弹性而可变迁的,若以佛法的立场,业力绝对是可以改变的,若业力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则我们『修行』是干啥的?不就不必修行了吗?

  业力不但可以改变与净化,甚至于可以解脱,吾人从凡夫慢慢循序以进,而终至菩萨,佛的果位,若非靠业力之解脱,焉有成就?大家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没有『自然佛』,也没有『天生佛』。佛之所以成佛,已经彻底净化了业力。

  在佛法里有明示,我也可以大胆的讲:『天下间只要您还没有开悟证果,那您放心,天下间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坏人之所以为坏人,好人之所以为好人,乃是受其个别环境之熏习,受个别业力之感召,导致受个别业障之果报。扼要言之,好人与坏人之分别,惟『业力』之良窳罢了。

  而好人变坏人,坏人变好人,也无定性,无自体,因为只要由迷转悟,均有其圆满究竟的一天。

  如此看来,谁说业力不可转变?有道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过去,我曾到台东、绿岛等地,向那些职训总队管训的收容人开示,当我说到『天下无绝对的好人,也无绝对的坏人』时,听众之中,有一位拍手叫好:

  我愕然询之:『什么事啊?』

  他说:『师父啊!您讲得好、讲得妙、我们很有同感。』

  业力可转,但对于不晓得如何去转者,怎么办?那只有随业受报了。譬如一条牛,也许是它过去世杀人放火,历经轮回(梵语samsara),而转世到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为牛,等到受生牛之果报终结时,也正是当牛之业障消尽之时,要投生何道?就随业力所牵制了。

  我们身为『人』,也同样永远不会生生世世是人,天上的『天神』,地上的『地神』,亦均不会永远是在『天道』(梵语deva-gati)的果位,因为六道之业力是缘起缘灭的,上升与堕落是不定业,众生随业轮回,是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说,凡人之业障未净化前,纵然有神通飞到天堂的话,那未净化之业障,也同样追随到云霄宝殿;若业障未净化,任凭你有多大本事,钻到地府,业障也同样追随你到阎罗殿;若业障未得净化,量你有多大的本领,能够深入水府,业障也跟随你到水晶宫呀!业力太不可思议啦!诸位同学,你们说是吗?

  所以,业的本身,当下就是染污心、不清净之心、痛苦心、烦恼心???业障始终带着我们未证道之前的众生,川流不息,在六道轮回不休不止。

  有人问:『业』(梵语karman)是什么?能不能把它说明具体一点?

  让我举个实例:『有人看见漂亮女人,心就醉茫茫,想入非非,脚就软了,此『心茫脚软』就是淫欲之业。』

  如果是见钱财,心就起贪念,手就想去偷,这种贪念就是贪业;倘若看见别人比我更有才华高明,心里难过痛苦,这就叫嫉妒心之业。』

  定业已构成果报之事实,定型不改义。但『不定业』仍有补救的机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心静如湖水,万事皆开通』。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习性,静下来检讨自己,运用佛法智慧透视业力行为,了知业力行为幻化空性,见空性,即当下解脱。

  就我本人来说,也许过去世或无量世以前,我也曾经犯过杀人,放火的罪行而坐过牢,唯此果报已在无量世前还清了,因此,六道轮回的果报,绝对有它了结的时候,诸法本是空性的,假使我们懂得佛法,知道忏悔,那么,可以加速业障的净化与解脱(梵语vimoksa)。

  其次,天天念佛号,凭佛陀万德庄严之助力,以静坐悟本性,佛教名词叫做『开悟』、『明心见性』,等到有一天您已解、行并证,开悟本性,谓之『自在』。

  在您心之旅,世界任遨游,天高任汝飞,心地无染,处在任何六道里,也会自在的,心对五欲六尘不生心,不沾不染,本性而能自在者,可谓已解脱矣!

  以前佛陀示现在人间时,距今三千多年前,大概出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六年时,有一位处处跟佛陀作对的人,名叫『提婆达多』,他老是跟释迦牟尼佛『唱反调』,极力破坏如来正法,那时佛陀也未给以排斥,最后提婆达多受果报,堕入地狱道;但是据佛经记载,提婆达多也是菩萨果位,故意示现在佛陀降生人间后,考验佛陀的菩提道心。

  由于考验佛陀菩提道念,令速证成无上菩提,提婆达多可说是佛陀的『逆增上缘』。

  惟据佛经描示,在因果业力的驱使下,提婆达多虽堕在地狱,但其心地功夫,犹处清凉地狱。其本性已经解脱,无所染着,与诸法空性相应,虽置身地狱,犹无地狱。

  因此,一个人若业力解脱,虽处身在困境,困境阻碍不了本性,本性依然那么清凉、自在、光明,此际在清净自性作用上,能自在自如,随遇而安,此可以谓之为『自在解脱』。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曾云:『弟子们!你们不要相信你们的心,你们的心是会变化的,如同心猿意马,妄想纷飞,等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hat),才可相信你们的心。』

  这句话是说,等到证了阿罗汉果,才可相信你们自己的心。

  由是观之,等到证了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则其心性方解脱,已是平等心,不变之心,情绪上的表现,永远如水面之水平一样,那么安详,永远不会动怒,永远不会瞋怒、嫉妒心、烦恼心。

  我们未证道的凡人就不一样了,听到别人的毁谤、侮辱,纵然不会『怒目相视』,也会起烦恼心,痛苦绵绵。

  佛陀告诉我们,外界的喜、怒、讥、骂,均是幻化虚妄的境界,我们不要被意识所欺骗,这些均是『缘生缘灭』的无自性现象。故不要染境生心,不要随境而转,保持清净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所留恋,无所住相。

  所以,对『不定业』的改造,基本上,从心地下功夫是很重要的,由于每个人环境、思想、业力之带动,呈现『个别差异』,若尚未证果者,依佛法来讲,六道众生都属『不定业』的受报者。

  六道有别,修心不二。假若各位能从心地法门下功夫,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烦恼,均阻碍不了您之心地,心地自然解脱,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修心』如何去下手呢?各位可试着先做『随喜赞叹』,要做到随喜赞叹者,必先除去嫉妒心。

  人要做到『别人好就是自己好,自己好即是别人好』的境地,是很困难的,更遑论是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若能如此而为,是则名为功德无量!

  现在『功利主义』的社会,『雪中送炭』者较少,随喜『锦上添花』者,亦非出自坦诚,似乎缺少『欣赏他人的成功』之胸怀,我们应该为随喜赞叹努力,来下功夫。

  譬如有一个人,乐捐五十万元供建寺基金,有些人不但未随喜赞叹,反而说:『哼!五十万元有什么了不起,假如我有钱,不要说五十万元,我壹佰万元都能够拿得出来。』

  看到有人成就企业家,或念博士回来,心理上真不是滋味。

  就说:『哼!这算不了什么!假如我的家境好,受到栽培,我也同样出人头地,我只是失栽培而已!我也是人才呢?』

  各位同学!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曾经是否有随喜赞叹别人的习惯?

  以前我『在家』未出家时,有一位朋友他学佛很有造诣,有一天:

  我向他赞叹:『某某学长啊!您那么精进,无论是世法或佛法,已是饱学优士了,您功德无量,已证明过去修了好多世啦!』

  他听了,喜在心上,而我却烦恼很多天,因为我从来不向别人赞叹的,贡高又我慢,这一下子,好象自己的肉少了一大块,痛苦万千,不得自在,好象矮人一截似的。

  各位同学!你们有没有这种经验,向别人赞叹好象自己会矮人一截似的,抬不起头来,面子好象丢光似的!

  但

  是祇要您有第一次,肯破例向别人随喜赞叹,那么,第二次以后就很自然了,会逐渐降伏自己我慢贡高心,嫉妒心。

  大家要知道,随喜赞叹也有功德啊!以前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看到别人,心生恭敬之意。

  都向人顶礼赞叹说道:

  『诸位都是未来佛啊!我不敢随便轻视您。』

  所以,人家都叫他为『常常不轻视别人的菩萨』,简称为『常不轻菩萨』。

  以上谈到『业力不可思议』,说明业力是世间真相,世间的本来面目。在此,我也要郑重其事的表示:『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加不可思议。』

  『愿力』就是持之以恒,有那种道心,清净之心在推动;即护持自己,发广大精进勇猛之心;也就是世俗所说的『坚固意志』,『有愿志竟成』,『光明希望』之心。

  譬如说,我发心要成为工程师,即有意志奋发向上,愿力永远鞭策着我,朝目标迈进;我要做一位警官,即参加警官学校之入学考试;我要做一名老师,即意志坚定,愿力支持着我,朝师范学院去努力???等,均称之为『愿力』。

  这种愿力的感召,实在不可思议。

  即以本人来说,我发愿这一辈子要当和尚,纵有天下那么多人,来劝告我不要做和尚,我也毫不动容,把持着『愿力』坚固,不后悔,将来看到红男绿女,或夫妻成双成对,我也不会羡慕,何况我体认到男女之淫欲感情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轮回之大洪流。

  佛陀在圆觉经曾经不断地提示我们:『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这是生死轮回受到拘束的原动力,情绵绵,意绵绵,藕断又丝连,明明已经离婚了,感情债还是还不清,于是乎脚踏两条船,心头乱纷纷,家庭纠纷便不胜其烦,何苦来哉!

  我住家的隔壁,有一位名叫『阿兰』的欧巴桑,她先生已过世二十年了,他的先生名叫『阿牛』,她每个月初一、十五两天,一定祭拜他,年年不断:

  当她一举香即喃喃自语:『阿牛啊!您已经死去二十个年头了,我至今依然天天想念着您,怀念着您,阿牛啊!您听到了没有,怎么不说话呢?』

  各位想想看,男女感情的心量,是那么的『威力无穷』。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还再想那一头牛,真是业障鬼。

  其实,这个『情关』看开了,也是虚幻不实,而『死亡』也是业力的过程显现而已!人有生必有死,何执着之有?

  谈到这里,有人要问:感情与慈悲究竟有何不同呢?我把它分叙述如下:

  慈悲(梵语maitrya)是奉献性的,慈悲是无条件的,慈悲不是占有的,慈悲是超越时空的,慈悲是现在如此,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的,慈悲已远离轮回的,慈悲是超越民族性,慈悲无对立性的,慈悲是超越种族性,慈悲不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动摇,慈悲是光明正大,经得起考验的,慈悲是永恒不变的。

  感情是脆弱的,感情是自私的,感情是变化的,感情是无常的,感情会随时间与空间之变迁而现出空幻,感情是生死轮回的,感情是无可奈何的,感情是缺陷的,感情是经不起『事过境迁』变化的考验,感情是美中不足的。

  感情与慈悲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究竟与不究竟之差别。

  当然,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情』,感情是总说,广说不能尽;譬如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子女之情、以至朋友之情、师生之情、眷属之情、社会国家之情。

  感情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情』字需要净化,若感情未净化,染污不净,则是『业力』。净化的感情,感情也就转变成『愿力』,因为『愿力』是清净的;『业力』是污染不清净的。

  当您有愿力之时,就没有业力;有业力之时,就没有愿力,愿力与业力是不能同时并行并进的。

  譬如您想修行,一方面要修道,一方面也要结交女朋友,试想,这样的修持,能够有成就吗?我看不堕落就很不错啦!

  修道者应该摒弃一面,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阁,将这世俗上的『情』升华,净化感情为大慈悲心,化『业力』为『愿力』,以愿力去净化业力,因而成就无上菩提,是名为幸,可恭可禧也。

  愿力与业力是一体两面的,既然都同样是一体的,但个人所发挥出来的作用都有所差别,愿力与业力出自每个人之心地;故未净化以前之愿力是业力,净化以后之业力,是为愿力,二者之不同,端在『应用之妙,迷悟之差别,染污与清净之分界,存乎一心。』

  诸君,若有人想剃度出家,必需先把世俗上之父母、兄弟、妻女、朋友等感情『净化』,不要剪不断,理还乱。

  我说的『净化』不是要您一刀两断,视同陌生人,如仇敌相待;而是将此『亲情』转换成『同修』莲友之情,升华或普度众生之『众生情』,如此可将『业力』转变成『愿力』,由利己而利他,如是愿力,亦成大慈大悲也。

  各位若有一天,参悟到『诸行无常』(梵语anityah sarva-samskarah),『诸法无我』(梵语niratmanah sarva-dharmah),『涅槃寂静』(梵语santam nirvanam)的人生哲理,而想出家修行的话,我这一把剃头刀,随时准备为大家剃度。嗯!现在不流行剃头刀了,若要剃下三千烦恼丝的头发,电动剃刀很快,在座各位近肆佰人,若想全部出家,『一贯作业』,电动化的『剃度』,一、二个小时即可OK了。

  华严经有一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因此,各位选择『业力』抑或『愿力』呢!端视汝心。

  您要升华,唯汝居心;您想沉沦,也唯汝居心,一切由自己作主,佛菩萨,善知识等均是助缘而己!祇有自己能解脱自己,诸位不要等闲视之:

  切记:业力是会令人堕落生死、痛苦、轮回、不得自在;而愿力是可令人上升、净化、解脱、得大自在、永超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证大涅槃(梵语nirvana)。

  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即一件『公案』作结束。

  在我国宋朝时代,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的修持造诣很深,精通三藏经典,解、行并证,不愧是高僧大德:

  有人问高峰妙禅师云:『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方是修行?』

  他提纲契领答道:『莫染污自性,祇此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可证成无上菩提,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本来清净的自性心地,不要被五欲六尘所染,即心对境而不生心,如如不动,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当下解脱自在,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果然,这位问道者,依法修持,勇猛精进,不久开悟,证成菩提。

  在此提到的『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有同学尚不清楚,顺便解释一下:

  五欲者:原系指色、声、香、味、触之五种情境,然在华严大疏钞一书里,通称五欲为: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

  六尘者:可污染真理之物,谓之『尘』。而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器官(名六根)入身,以染污净心者,故谓之『六尘』。

  话说回来,高峰妙禅师在六十多岁时,有一天,他入定晓得自身行将归寂,他就在某一日上午,集合全寺出家人,(按:过去大陆上,丛林寺院修行出家人,均上百或上千人),依文献资料显示,其弟子约五百余人。

  他随机开示道:『弟子们!今天师父很踏实地郑重宣布,在中午十二时正,我将离开这世间啦!假如各位对佛法尚有不了解的地方,就甭客气,赶快发问。』

  座下所有弟子们,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大家以为师父红光满面,步履如飞,怎么会突然要入灭呢?

  没有人敢发问,时间也很快的过去了。

  等到快接近中午时,高峰妙禅师沐浴后,穿上一袭干净的海青,盘坐在垫上,呼唤其大弟子,敲钟鸣鼓,把全寺里所有住众集合在大殿上。

  他又开口讲:『诸位同参道友暨弟子们!我现在把话说完,即刻要入涅槃,诸位对一代如来圣教有何疑问者,请赶快发问。』

  台下的人仍然不相信,信也信不起来,师父一点都没有衰弱、疾病的征兆,身体硬朗,讲话气势如洪钟,不像要离开世间的样子,台下的人无反应,最后有一位弟子起立:

  合掌问讯说:『师父!对如来圣教,我们无疑惑,倒是师父现在身体那么健壮,却说要入灭,这令我们大惑不解啊!』

  高峰妙禅师闻言,面不改色,坦然而道:『生死岂可儿戏,佛法不主张显神通,而我一辈子也未曾为你们显神通过,但为了证实给各位知道,佛法修证,终可开悟证果,在此不得已的情况下,就让我来显现一些雕虫小技的神通吧!』

  他就问门入:『世间上的死亡有几种型态?』

  门人答道:『有火灾而死,水灾而死,横卧而死,病死,刀伤死,兽咬而死,坐死,睡死,站立而死,吊死???等,就死亡之姿态来说,有大德站着自然而死,就很殊胜了。』

  高峰妙禅师虽然身体肉身尚健,但其心已解脱生死之束缚。

  因此,向大家说:『这样好了,我就来一项别开生面,各位从未见识过的死法,即是倒立而死吧!请我的大弟子,捡起地上的块小石头丢向空中,在石头还没落地以前,我就死给你们看,当下入涅槃,与世永别。』

  他的大弟子,恭敬不如从命,随即捡起一块石头,往空中一扔,高峰妙禅师即跃身翻空,下墬速度比石头还快,其双手按地,头朝下,垂直倒立,剎那间,呼吸停止--死亡了,与娑婆世界长辞矣!

  然而,人虽入寂,但身体仍然倒垂,双手托地,笔直不倒,这样维持了整整两天两夜。

  众徒弟们,用手往其身体推推看,奇怪得很,身体犹如钢筋垂立在地上,任凭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动,抬也抬不起。这样却惹得要办『后事』也徒然,大伤脑筋之际:

  有一个门人,就在其尸体旁边语道:『师父啊!您也大发慈悲,不要捉弄我们了,这样的『死相』,叫我们如何火葬?』

  但高峰妙禅师还是相应不理,默然不动。

  这时候,有人出主意了:

  住众中有人道:『高峰妙禅师有一胞妹,亦已出家,平时他最听其妹妹的话了,我们不妨派人去找他的妹妹,来劝劝他如何?』

  众人无奈,只好依计而行。

  不久,其妹应邀而至:匆促箭步向其身旁嚷道:『哥哥!您生古怪,死也古怪,放下您的古怪,是何等自在!』

  高峰妙禅师闻言,应声而倒,碰一声,身体平卧下去。

  然而,他卧地之后:

  又突然睁开睛说道:『妹妹啊!我这样死不对吗?好吧!既然这样死不对,再重新死一次吧!』

  就这样,高峰妙禅师再一次地表现了死亡,总共死了两次,在入涅槃的剎那间,前后不到一秒钟,就如此入灭了。

  诸君!试想,生死大事,对于已证得果位之修行者来说,他的身心已解脱,是那么逍遥自在,凭其愿力之强,业力又能奈何他呢?生死轮回之事,已无法束缚圣者之身心,因为圣者自性清净,对五欲六尘不沾不染,本性能自在无碍,得大解脱啦!

  所以高峰禅师自在而逝世的公案,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均有佛性(梵语budhha-dhatu),每一个人祇要能开悟本性,依佛法修持,莫染污自性,摒弃五欲六尘,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则每一个人即可当下解脱自在,显现出神通,无障无碍矣!

  而高峰妙禅师心地之所以那么解脱、自在、逍遥、自如,要来即来,要去即去,生死自如,即是表现出一代圣僧,开悟证果的功夫与特色,流露出一场神通游戏。

  这可不是那么简单啊!这是修行成就问题:

  曾经有弟子问我:『师父!您是否能像高峰妙禅师一般,也死给我们看看!』

  我说:『要我如此而死,是死不成,是要我和尚的老命,要老死或自杀而死才得,修行功夫不够,丝毫也办不到。』

  死--在佛法观点,开悟证果之圣者,其心目中了知: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等空花,不二法门、不一不二、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空不有。

  在座各位,将来有一天,面临生命的结束,若心地能坦然清净无染,功夫尚未纯熟之时,纵然没有如此神通,也可以算是在修持上有进步了,逐渐步入菩提大道,将后可望成就佛道,我届时要恭喜您们啦!

  好了!今天讲到这里,时间已一个半小时了,我想就此暂时结束这段『法缘』,以后有机会再来跟各位共参法味。

  上来讲了那么多,深怕诸位忘记,我在结束前,唠叨提醒各位,刚才我们谈到『共业』与『不共业』(梵语avenika-karman),『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h)与『不定业』,『业力』与『愿力』,『自性解脱』等等一切佛法,希望大家有空做一个『脑力激荡』,回想今天我所说之法要,相信能助长大家的修行,谢谢各位的欢喜闻法,祝福大家身体健康,法喜充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