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一卷

  《灵峰宗论》导读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学人很高兴,这次有一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灵峰宗论》的课程。

  《灵峰宗论》是蕅益大师一生当中在佛法的修学心得。在蕅祖灭度以后,由他的弟子把它编辑而成的。我们在研究这部论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研究这部论的一个目的。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龙树菩萨把我们一个佛弟子要成就佛法的功德大海他分成了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就是信心,就是我们依止过去的善根去接触了三宝以后生起了一念清净的信心,那么由这个信心的支持,使令我们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就来到了三宝的功德大海当中。这个时候,在三宝的威德加持之下,持戒、修福,修福、持戒,在这样的不断的断恶修善当中,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份的惭愧心,就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内心当中开始有一个广大的理想、目标,我们的生命当中要去追求广大的圣道的功德,我要开始去消灭我内心的罪业。由于这个愿力的支持,也能够使令我们慢慢地、身口二业的罪业慢慢地减少,善业慢慢地增长。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境界还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内心还是有所得的境界。所以当我们这一念心受到有染污的境界去刺激的时候,我们的烦恼还是继续地活动,这个烦恼一次一次地去干扰我们的信心、去破坏我们的惭愧心。假设我们只是停留在这个时候,一直都不前进,时间久了,慢慢地,这个无明烦恼是熟境界,它终究会把我们的信心跟我们的惭愧心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失去了惭愧,失去了对三宝的信心,也就失去了一个皈依处,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堕落到一种大苦恼的境界。所以当我们具足了信心以后,我们应该要进一步地学习大乘经论,成就智慧的光明。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慢慢地觉悟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能够以这个空性的真理来调伏我们心中我执法执的颠倒。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方向会从前面的向外的执取变成一种向内的安住,就是内心当中有一种空性的广大的家庭来保护着我们的善根、保护着我们的惭愧心。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在般若的空性的加持保护之下,它也就能够慢慢地增长广大。所以我们讲“智为能度”,这个“度”就是解脱,由这个智慧的保护,使令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惭愧心能够解脱于烦恼的干扰,能不断地增长广大。就是我们的修学佛法有两个次第,一个信心、一个智慧。

  我们应该如何得到智慧呢?在《涅槃经》上说,这当中有四个因缘:第一个、亲近善知识,第二个、听闻正法,第三个、如理思惟,第四个、法随法行。这四个当中,要以密教的说法,最根本的就是亲近善知识,因为你依止不同的善知识,也就会有不同的知见、就会带动不同的修行、招感不同的果报。所以在一个初学者,建立一个圆满正见,这件事情的确是非常地需要。那么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末法时代,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的力量炽盛。在佛教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是对、谁是错。那么就在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当中,我们依止一个有修有证、具足圆满正见的古德,依止他的教法来修行,我们能够在黑暗当中开创一条清净光明的道路,这件事情的确是太重要。所以我们这次就以《灵峰宗论》来研究蕅益大师一生的思想跟他的修行内涵。希望在末法时代能够帮我们抉择出一条真正圆满的菩提道路。所以我们依止这个宗旨很真诚地来学习《灵峰宗论》的课程。

  现在我们请打开讲义。

  《灵峰宗论导读》。将述此义,大分为三。我们要叙述本论的要义,基本上分成三科。甲一、前言,应有的认识;甲二、正文,是正式的内容;甲三、结示劝修。

  先看第一科、前言。前言分三科:乙一、解释论题,解释本论的标题,就是“灵峰宗论”四个字;乙二、论主略史,我们对蕅益大师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乙三、主要教义,这一科是介绍本论的大纲以及整个修学宗旨。这三科都是属于前言的部分,就是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认识。

  正文分五科: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持戒篇第三,乙四、止观篇第四,乙五、净土篇第五。第一科的发心篇是告诉我们如何地来确立我们修行的目标,说明发心的重要性乃至于如何地真正发心,这是第一个,目标的确认。有了目标以后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修学正见,就是明白生命染净的缘起,对于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第二个正见篇。有这个正见以后应该要付诸身、口、意的实践,就是修行。修行开出来是三科。持戒,持戒篇主要是对治身、口的罪业,由持戒的因缘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是对治身、口的罪业。止观和净土这两篇可以说是对治意业的烦恼,可以说是“自净其意”。不过,止观是偏重在圣道门,净土是偏重在净土门。这就是发心、正见、修行这三个大科。这三个大科我们过去在讲《佛法概要》也讲过了,不过呢,这个地方的发心、正见、修行跟前面的《佛法概要》还不完全一样。前面的《佛法概要》可以说是大小乘藏通别圆四教并谈;这个地方的发心、正见、持戒、止观、净土完全是蕅祖的以一种天台圆教的思想,以一个圆满的思想来开显发心、正见乃至于如何地持戒、修止观跟净土,蕅益大师是把这五科认为是密不可分的,当这五科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呢,它是一种同时具足的操作。比如说,持戒跟止观是分不开的,持戒跟念佛也是分不开的,它完全是以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这种华严经的境界,以一种圆教的根本思想来发展修行的内涵。所以,根据这种法门来操作,功德自然是更圆满,使令我们成就大乘的圆顿种姓。所以,我们在讲《灵峰宗论》的这五科,完全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枝枝叶叶的权教法门完全不提,完全讲蕅益大师他的内心的真实本怀、圆教的根本思想。所以这个地方跟《佛法概要》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个就是我们以蕅益大师的思想来发明这五科的内涵。

  看甲三、结劝。结劝分两科,乙一、结示法要,我们最后以一篇蕅祖的论文来总结前面的内容;最后乙二、举颂劝修,我们举出两篇蕅益大师的偈颂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这个就是我们研究《灵峰宗论》,我们就分成这么一个大科的情况。

  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一科,甲一、前言。前言的第一科、解释论题,我们解释本论的标题灵峰宗论。灵峰宗论我们分成两科,先别释,再合释,先把它分开来,把灵峰和宗论分开来,然后再把它合起来。

  先看灵峰:

  “灵峰”,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县西湖上,介于桃园岭及秦亭山间,上有灵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迹所罕及,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灵峰是一个山的名称,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是一个山,山名。它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杭州县西湖之上,介于桃园岭跟秦亭山这两个山的中间,有一个叫灵峰山,就是以这个山的名称来安立这部论的名称。为什么以这个山的名称来安立这部论呢?这以下说明它的理由:上有灵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迹所罕及,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灵峰山上面有灵峰寺,寺外面的环境呢——竹木清幽,山石林立——山的前面种了很多的竹子,看起来清净幽雅。不但是有竹子,还有各式各样的大石头,就像树木一样,石头林立。因为这个山非常偏远,一般的游客很少能够到达。大师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年谱,会感觉到蕅益大师一生当中,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五十七岁往生,时间也不是很多,三十几年的时间,这一生当中,他老人家可以说是一心行道。蕅祖在五十五岁的后半年到五十七岁往生这两年多,都一直住在灵峰寺,一直没有下来。所以,晚年居在此方,所以为了纪念他的关系,就以这个寺或者山的名称来纪念他。我们中国佛教经常以一种尊称,比如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宗立教,我们有时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大师就讲智者大师了,或者讲云栖大师,莲池大师在云栖寺做方丈,就是以这个地的名称来纪念祖师。蕅益大师也是这样,以这个地方的名称来纪念他,所以安立做灵峰,灵峰就是表示蕅益大师的意思。

  再看宗论。

  宗论——凡论藏有二种,专释一经者曰“释经论”;概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经论”。此中言“宗论”者,即“宗经论”之略名也。

  经,当然是佛说的了。佛陀说经,菩萨造论。菩萨为了解释经典就造了很多的轮。论,我们一般分为两类。一个,专释一经者曰“释经”,它是专门地解释某一部经,比如说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它专门解释《大般若经》,所以这叫释经论,它是扣着一部经的经文来破字、解句、消文、释义,这叫释经论。第二种是概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经论”。第二种是概,这个(既/木)是古字的概,现在下面那个木头的木字是拿到左边来,就是它是总括整个十二部经的要义。就是你把整个大小乘的经典融会贯通以后,你自己用自己的名句文、用你心中的名言把它表达出来、重新地组合,这个叫作宗经论,这个是综合性的。比如说《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研究大小乘的经论,抉择出一条使令我们对大乘的佛法僧三宝跟大乘的真如生起信心的一个方法,这个就是属于综合性的,叫宗经论。此中言“宗论”者,即“宗经论”之略名也。所以,这个宗论就是宗经论,就表示这一部论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它是综合性的,不是就着某一部经来讨论的,那么这个就叫作宗论。

  那么现在呢,前面是把它分开来,现在是把它合起来。

  “灵峰宗论”——本论乃集大师生平开示之语录及修学经历所成之文集,师示寂后,由门下弟子成时法师辑成流通

  那么这部论是蕅益大师在一生当中的一些开示的语录,包括他的法语、他的书信乃至于他的修学的经历。你看他的发愿文,他经过很多次的闭关,这个闭关的过程就把它记录下来。蕅益大师在生的时候,这部论并没有流通,它只是一个稿子。蕅益大师往生以后,他的弟子成时法师把它编辑,然后才正式流通。这跟《论语》很像。《论语》也是孔夫子灭度以后,由他的门下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把它编辑、流通的。换句话说,这部《灵峰宗论》可以说是代表蕅祖一生的他的一些开示的法语跟他一些修学的心得。我们透过这部论的学习,能够明白祖师的真实意。这个是解释论题。

  再看第二段,乙二、论主略史。以下我们把本论的论主也就是蕅益大师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介绍。这以下我们是根据弘一大师所撰的蕅益大师的年谱所编辑而成,《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这个年谱是根据年代来安排,学人把它稍微调整了一下。我是根据它的性质,分成七段,从他老人家的出生、整个修学过程到他灭度,把它分成七段,就不根据年谱的安排。

  我们看第一段。第一段、名号。先解释蕅益大师的名号。

  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字振之。二十四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别号西有,晚号蕅益老人。

  蕅益大师的名号,我们分两部分,一个是他世俗的名号,一个是他出家的名号。我们先看世俗的名号。大师俗姓钟,他在世俗的时候姓钟,他的名字叫际明,他的字是振之,这是他在世俗的一个姓名。

  再看他出家的名号。二十四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这个智旭,旭就是早上的太阳。早上的太阳给我们一份的希望,光明和希望,表示他的师父对他的期许:希望蕅祖就像早上的太阳一样,破除三界的黑暗,能够引导众生一份光明,叫智旭——智慧就像太阳一样的光明。这是他的字号。

  别号西有,晚号蕅益老人。智旭是他的名号。名号是师父给的, 剃度的时候师父给你的,你不能更改的,不管你喜不喜欢你不能随便更动。但是你可以自己安立别号,这个别号是可以自己个人的意愿安立的。蕅祖安立一个西有、西有道人,晚年自号蕅益老人,这是他老人家的别号。这个别号表示一个祖师大德他当时的一个心境,西有、西有道人。

  关于这个西有,我们看附表一,我们把它解释一下。西有,第一个西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有表示存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天方夜谭,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真实存在,有没有根据呢?这个地方我们引出它的根据:

  《阿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是整个《阿弥陀经》的正宗分的一个大纲。蕅益大师认为,整个正宗分就是在发明这段经文。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解释得很多,在《弥陀要解》解释得很多,我们可以约略地提出三个重点来说明。这段经文我们在研究的时候,第一个重点,我们看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这个佛字值得我们注意。这件事情是谁说的?说这件事情是阿罗汉说的,或者是某一个在因地的菩萨说的,当然值得我们参考,但是不一定圆满正确,阿罗汉跟菩萨的智慧都还有所不足。那么这件事情是佛说的,那就值得我们注意了。佛陀的大智慧的境界是完全没有障碍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说这以下的事情既然是从佛的金口所说,表示佛陀说的话都是真实语、如实语,完全没有错谬。所以这个佛字,就是这件事情是谁说的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佛告长老舍利弗,这第一点。第二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佛陀讲出一个方向,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那么这当中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有字是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两个有。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发挥得很多了,我简单讲一下。这个有,这当中的有是两个内涵,第一个、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依报的存在,有一个依报的国土叫极乐世界;其次呢,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有一尊佛陀,这个正报的身心,在那里说法。这个有,蕅益大师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发挥得很多、很详细。基本上,在《阿弥陀经》当中有四段的结示:“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后有四段的结示。这个功德庄严,当然一切法的生起有它的因缘,蕅益大师就把它会归到——三种功德力所庄严:第一个是本愿功德力,第二个是名号功德力,第三个是自性功德力。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有,是存在,阿弥陀佛也是有,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存在哪里呢?存在三个地方:第一个,存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当中,存在名号当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么,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蕅益大师最后的关键,他以名号功德力来总持一切的功德,他说,所有的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庄严是存在这句佛号当中——名以召德——以一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有功德。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与名号一接触的时候呢,我们内心当中“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个时候我们心中就能够念念地存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讲“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当然事相上说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当然是正确的,佛说的话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是存在于这句佛号当中,当然也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所以,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念念不可思议,百千万亿声、念念当中都不可思议。所以在研究这段经文的时候,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有字。就是存在,极乐世界存在哪里?我们把这个问题找出来。存在哪里你都找不到,你怎么能够成就这个功德呢?这是第二个,有。第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今现在说法这个今字。这个今字蕅祖也是发挥得很多,他最后的结论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是存在于过去、还是存在于现在、还是存在于未来?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有一个广大的佛土,但是消失了;有一个广大的佛土,对不起,还没有成就,还有一个菩萨,他才刚开始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说呢,这个今现在说法,表示这个国土已经成就了,我们现在就马上成就、可以去受用的。这个今字,这个存在在时间上是属于现在式的一个存在。所以,蕅益大师他为了使令我们在生死流转的众生明白这一层道理,大悲心啊,安立别号为西有,意思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哪里呢?存在十万亿佛土外,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更重要是存在于这句佛号当中。蕅祖为了表达这样一个观念,所以他的悲心啊,就安立了西有道人这样一个名号,这是这一层意思。

  我们再看这段:晚号蕅益老人。蕅益老人这个地方也是有一段因缘,我们看年谱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蕅益老人是这个样子的,蕅益大师的一生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就是他老人家在二十四岁到三十一岁的时候,这将近有七年的时间,他很少著作,完全是在自己的修行时间,就是出家的前七年都是在修止观。这个止观主要还不是其它的止观,是禅宗参禅的止观、圆顿止观。那么到了三十一岁到五十四岁这二十三年的时间,他开始注意戒律跟教理,戒教二门,甚至于他还希望能够真实地找到如法的五比丘来住世、如法地传戒、如法地来受持比丘戒法,使令清净庄严的比丘能够如法地住世。他有这样一个心情,在三十一岁到五十四岁有这样的理想,追求五比丘的如法住世。但是到五十五岁,他的心情有变化,他讲“卧北天目,万念俱灰。 ”。蕅益大师感觉到,当然这是示现,蕅益大师的示现,一个生死凡夫在这样一个众生的尘劳境界里面弘扬正法、续佛慧命,的确不容易,所以他抉择应该先往生净土去,所以他在五十五岁到五十七岁以后他就摆明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晚号的蕅益就是有这样的心情,蕅者莲花,益者真实利益。他最后的、晚年的心情就是说,不管研究戒律、不管研究教理,他的晚年的心情就是——最后的会归,就是往生净土,这个是真实的利益。这个事情是这样啊,当然,有些人的心情他愿意以凡夫的身份来众生的尘劳境界里面来弘扬正法、续佛慧命,这件事情啊,精神可嘉。但是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应该要先成就圣道,往生净土以后。他说:“非法身菩萨,何以力挽狂澜?”就是说,应该要先成就法身,以法身菩萨的身份来弘扬正法、续佛慧命,更有力量。所以,蕅益大师在晚年的时候就放弃了所谓的追求五比丘如法住世的心情,就一心念佛。所以他五十五岁上了灵峰山以后就不再下来,写了几个偈颂:卧北天目,万念俱灰,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么蕅益大师到晚年,为了表达他的意境、他的心情,所以自号蕅益老人,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休息一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