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演辞

  演辞

  在宁波佛教会演说辞

  观近代世界潮流。佛教有必兴之气象。佛法自来中国。垂二千余年。其能健全流传至今者。以有真实不讳之慈悲二字在也。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而社会上之仇视教徒。轻蔑佛法。都因不做慈悲事业。埋头吃饭的过失。现在国府诸公。贯彻中山宗旨。已得统一全国。革命成功。实行平等。而我佛之教法。亦将随国运大兴。吾辈佛徒。亦当秉我佛慈悲救世之精神。首先着手进行拔苦与乐之事业。利生事广。固难详举。且如人民贫病之一种。为最可悯事。欲应救济之急。宜须设立医院。施药以疗治。令免病苦。即为救世拔苦之道。次则筹办平民学校。培植寒苦子弟。将来造就人材。辅助社会工作。斯亦为慈悲利济之事。其他与乐拔苦事业。多之无极。释子称贫。当然难尽办。总求竭其力而行之。但慈悲事业。为之对外。而修办道。纔治内。今各处寺庵所住僧众。宜各发道心。认真修行。所有(年少)比丘。令其到丛林学习佛法。将来培植得成。亦未始非做上人之光荣。至于丛林。不可固执旧习。宜办学院。或开研究社。有力者独办。无力者合作。务以培植人材为宗旨。使后进佛子。研究完备。把慈悲主义。宏敷大千法界。则佛教之光。无穷无尽也。总之对内。则一大藏教。不出戒定慧之三学。认真持净戒。修定复学慧。是三名为无漏学。即以此自利为治内。对外则以慈悲救世策力。广兴慈善等事。即以利他为对外。所以从前佛教徒。只晓得埋头吃饭。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行。因此佛法衰颓。今后大家觉悟。振作精神。自然可以兴盛。依法行去。前途自然当放大光明。定有不可思议云。

  上海尚贤堂教会演说禅宗六祖得道之原

  原夫佛教务本之学。有四大宗焉。一持戒修身。曰戒学。名为律宗。二参禅悟道。名为禅宗。三闻法习观曰慧学。名为教宗。四念佛发愿。求生净土。曰方便学。名净土宗。其律宗戒学。教宗慧学。均有大小乘之别。净土宗方便学。惟是大乘。禅宗定学。为最上乘也。禅宗初祖达摩。入我中国。传佛心印。以佛之衣。用表信凭。摩传慧可。可传僧粲。粲传道信。信传宏忍。忍传慧能。能即禅宗中第六代祖也。俗姓卢。字慧能。广东新兴人。父早亡。母年老。家贫。每日以卖柴奉母。年二十余。一日担柴入市。闻客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省悟。遂问君所读者何书。客曰。金刚经。曰。从何得来。客曰。由蕲州黄梅。曰。何处。曰。湖北。曰。相去几何。曰数千里。能太息云。其如老母赡养何。客给以金。能持归别母。径投黄梅焉。湖北黄梅山东禅院。禅宗第五祖宏忍大师在焉。座下僧众达千人。祖尝示众曰。读金刚经。可以明心见性。有首座名神秀者。代座说法。适慧能至。见忍大师。礼敬已。师问曰。子何方人。来求何物。对曰岭南新兴人。来求作佛。师曰。??类。欲作佛耶。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身固与和尚身不同。佛性岂有二耶。师知是法器。令随众作务。能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师诫以勿更多言。入槽厂去。日舂米供众。经八个月。腰石碓米。不与人言。时寺中以卢行者呼之。时五祖自以年老。欲得人传心印。受衣。乃示大众。令各述一偈以明见性。尔时堂众推首座神秀。遂书一偈于壁上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阅偈言。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偈修行。有大利益。一时僧众。尽诵此偈。有童子。口唱此偈。在碓坊中。能问其故。曰不知耶。大师言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大众作偈呈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适所诵偈。乃神秀首座作。师令我等皆诵之。能曰。请引至偈前。礼拜讫曰。能不识字。请上人读之。有江州别驾张日用。朗诵已。能曰。能适成一偈。请为书之。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惊叹。五祖知之。用鞋擦之。云亦未见性。次日。五祖潜至碓坊。问曰。米熟否。曰。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以杖击碓三。而去。能领之。是夜三鼓入室。五祖以衣覆身。不令人见。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自兹大悟。启五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其了悟本性。果不虚也。便传衣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复曰。昔祖达摩传衣。以为信体。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然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汝其速行。能曰向甚处去。五祖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五祖直送至九江驿边。江中仅有一船。遂同乘。五祖把橹。能请息。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昌明。努力南行。不宜即显。五祖归寺。不上堂者数日。众疑。问疾。五祖云。病即无。衣法南行矣。众问谁受之。五祖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能途次二月。至广东界大庾岭上。逐后有数百人来夺衣。有僧慧明。曾官四品将军。先众及之。能掷衣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以力争耶。慧明提掇不动。自感悟作礼。能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汝之本来面目。慧明大悟。复问能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遂辞返。中间能混迹于猎人中者。十有五年。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经。时有风吹幡动。或曰。风动。或曰幡动。争执不已。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耳。众愕然。印师谓能曰。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然之。宗师于是执弟子礼。叩以黄梅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宗师颔之。能于是年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树下剃发。二月八日授具足。次年春。宗师与僧俗千余人。送至曹溪。敷扬大化。而终其身。至今千有余年。其肉身尚在于世焉。

  为某法团诸居士讲演

  其一

  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列祖拈椎。总教人见性成佛。我本师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灭后。诸大尊者结集成文。曰经。曰律。曰论。至今流传后世。称为三藏是也。然经藏所诠者曰定学。律藏所诠者曰戒学。论藏所诠者曰慧学。其三藏十二部。尽是能诠之文字。论其所诠之义理。则不外乎戒定慧三学而已矣。佛顶经云。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且论戒者。乃有多品。佛初出世。始唱三皈。次伸五戒。后说八戒。此上三层。皆为在家二众而宣也。若为出家二众者。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名为三聚净戒。此一种大乘三聚。可以七众同修。不独仅为比丘设也。若言定者。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上上禅。名目多多。难尽枚举。言慧者。慧即是智。有世间智。有出世智。以世间是有漏。姑置不论。言出世智者。谓四谛智。因缘智。三谛智。二谛智。一谛智。无谛智。总之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合之曰三学。开之则无量。此等法门。复有顿渐不同。顿则当修戒时。定慧已在其中。所谓即戒即定即慧。此顿机名为上上根人。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若论渐入者。其必先持净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此即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也。定能伏惑。慧能破惑。惑即烦恼也。而三界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初果圣人断三界见惑。能免四恶道沉沦。尚有人间生死。三果圣人断欲界九品思惑。能免欲界生死。尚有天上生死。无量无边。直至四果阿罗汉。断三界思惑尽。方能免得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分剂头数。不可穷尽。此其竖出三界渐息轮回之相。若烦恼一丝未断。则三界便不能出。足见了生死之不易也。故我释迦世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无问自说。教人信愿持名。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竟将三藏十二部中无量行门。多罗收拾。纳在弥陀大愿海中。大仙将大千经卷藏在一微尘之内。可见念佛一法。甚奇特最殊胜之法门也。故十方诸佛叹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五浊世界中成等正觉。又能为浊恶众生。说斯难信之法。是甚难也。山僧自二十二岁出家。滥膺法席以来。在在处处。恒以信愿持名。开示四众。诸居士须知信愿持名念佛。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匹夫匹妇。能知能行。何以念佛法门有如此殊胜耶。祖师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十六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合而观之。是心念佛。是心即是佛也。故曰一念相应。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念念即是佛也。况弥陀是吾人心内之佛。吾人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以弥陀心内之众生。念众生心内之弥陀。亦以众生心内之弥陀。能不度弥陀心内之众生乎。感应道交。如磁吸针。似桴扣鼓。故得娑婆印坏。净土文成。七日成功。一生取办。既得往生。便登不退。经云。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释迦金口之诚言也。宁不信欤。诸大德当知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难一得道。唯依念佛。可以得度。呜呼。此正是其时矣。离此念佛一门。那里更有出生死路。古德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人生易失而难得。光阴易去而难追。法华经云。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剎那即逝。渴望诸善知识。尊重己灵。爱惜时光。发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息息不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朝桶底脱。稳上弥陀大愿船也。

  其二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人生在世。那有多少光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光阴宁不爱惜乎。欲了生死。须研究十二因缘。从无明以至老死。此顺生门也。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还灭门也。十二因缘。譬之一株大树。欲了未来生死。先断现在之因。即爱取有三支是也。取支如枝叶。有支如开花。爱支如根本也。譬之砍树。必伐其根。欲断生死之果。果由花结。花由枝开。枝从根本有发生。要得花谢果落。必先除其爱根也。故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张师诚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明论许重宣。此剖心吐胆言也。我等苦恼众生。从无始来一念妄动。即有生死。历恒沙劫。爱根甚深。若欲尽除。岂是易易。不除爱根。生死决定难了。荷蒙我佛澈底悲心。说异方便。教我等求生净土。带业往生。法华云。此处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复又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楞严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又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等经句。我辈均须作净土一门领会。须知末世众生。除却净土一门。无别出生死路。只此净土一门。亦不可作容易看。仍须信愿持名。方得往生极乐。是故求生净土。最重在于发愿回向。发愿回向。不可一日间断。每天清早起来。必先十念无间。乃至晚间安息。定发愿往生。决志求其一生了办。万不可缓至来生也。若今生不了。至于来生。前途茫茫。不胜危惧。但不知在何道受生。又不知能保得人身否耶。纵得人身。又不知肯信愿持名否耶。藕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有信愿。则临终一念相应。即得往生。苟无信愿。纵念佛到一心不乱。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诸居士志之毋忽。

  在宁波监狱布教辞

  第一次

  诸君须知现在北京政府有定章。浙省有公文。要我们佛教中人到各处监狱中布教。讲演佛法。要令诸君人人可以用功。庶不空过时光也。诸君谛听。此是一件极好的因缘。教你们离苦得乐。入圣超凡的大事。切不可作泛常论。今日初次讲演。先将一个狱字。令诸君知道。何独在此处便谓狱。即我们僧家亦是狱中人。而终日昏昏不知自在狱中耳。若以大悟明眼人看来。上天堂有天狱。下入地府有地狱。中间为人有家狱。最初投生时。先入母之胎狱。七日一回拷打。打至三十八遍。共有二百六十六天。方许出狱。殊不知出胎狱而依然在于家狱之中。举足动步不得自由。息食起居不得自由。凡不得自由者。岂非狱中乎。及至长大成人。又要入名利狱中去求名不得名。欲利不得利名为求不得苦。岂非又在狱中耶。莫道求之不得。即使求得一点虚名少利。又何尝得自由哉。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室家。各各贪心似海。被这名利锁困得牢牢紧固岂非又是狱中耶。此在有名有利边论。尚不异于狱中。况名利俱无的人。终日七事关心。忙忙碌碌。波波汲汲其苦何可胜言。若以佛法论之。尽三界无非是狱也。狱字之义大矣哉。一时之间不能畅谈。先把要紧的事告于诸君。使彼我可以同得自由之乐。不审能信我乎。经云。信为入道之门。亦是功德之母。若诸君能信我言。依而行之。不但能出人间之家狱。并可免地府之地狱。又可出天堂之天狱。得永远无穷之快乐。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或问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答曰。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问曰。其土在西方去此甚远。何以能到。答曰。到则不难。只要肯念阿弥陀佛。若得一心不乱。西方只在目前。不劳举足。便可到也。但患信之不及耳。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云。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中。莲华化生。初生可免胎狱之苦。华开见佛。即便安住七宝楼阁之中。优游自在。快乐无涯。思衣衣来。思食食至。般般如意。种种现成。其受用自由之乐趣。即天堂之乐。无可譬喻。自非言说可能形容也。诸君勉而行之。必不相赚。

  第二次

  监狱讲经。是为最大利益之事。以人未到极苦之处。那肯求出苦之方。殊不知同在三界之内。无一不在苦处之中。佛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其间上天下地。虽苦有轻重不同。毕竟到底终归极苦。无一能免者。六道升沉。四生出没。人间八苦。天上五衰。诸君能知之乎。若不归向三宝。求佛哀悯。则出苦无由。前日检察厅长。在我寺中。余曾与厅长。当面言之。倘狱中诸犯。肯迁善回心。信仰佛法。日夜念佛。实行修持。或过一年。或经半载。调查确实。自当重者减。轻者释放。此在法律上。本有条例。厅长唯唯赞成。诸君从今日起。各发厌苦求救之心。大家认真念佛。或念观音菩萨。经云。若人称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观其音声。此人即得解脱。有七难二求。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欢迎日本国佛教团演说词

  唯心法界。无边剎海。自他不隔一毫端。日本与中华。由来不别。时际唯心。十世古今。始终未离于当念。正法与像末。本自无殊。幸不分别。言西竺是佛法之源。东瀛是佛法之流也。须知佛法。是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经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故知佛法之盛衰。由于众生机感所致。譬如皎月孤圆。影临万水。清则明。浊则昏。明之与昏。在水之清浊间耳。皎月无预焉。佛法。亦复如是。盛之与衰。在众生机感之与否。佛法无预焉。故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此可证众生虽昏迷倒惑。佛法则古今常然也。我中华介乎东瀛西竺之两间。既达唯心。无分彼此。畴昔法水东流。经我中土。若海潮之消。始自印度。次及中华。后至日本。现今法流西溯。亦经我中土。始自日本。次及中华。后至印度。足见循环往复不特世相为然。众生机感因缘。亦若斯也。所以世尊初转*轮。演大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说阿含方等般若。如日转照。渐及大地。后说法华涅槃如日还照。亦照高山。一佛若斯。佛佛皆然。佛法尚尔。不独世法云然也。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知佛法。虽不变。常自随缘。虽随缘。常自不变。不变者。真谛也。随缘者。俗谛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第一义谛也。兹者日本佛教观光团诸大德。杯渡来中。洞悉唯心妙旨。谅无彼此之分。日本之机兴教盛。为中土之前茅。故我中土。近年来机亦渐兴。教亦渐盛。中土既尔。印度亦然。此循环消长之理。亦天然之势也。是乎否乎。请益

  高明尚希

  贵团诸硕德。巨论宏词。开我智窍。无任欢迎感祷之至

  观宗义校成立开学时演说辞

  人生浮世。幻影迁流。真常不变之体。不得不随缘而应世也。今年本寺创办义务学校。是为地方公益起见。亦是尽国民份子之责。体我佛利他之本旨也。然则学校。是一教育机关。欲讲教育首先应从根本上讲起。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所以从前君制时代。先由五伦着手。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今者是共和国体。训政时代。虽不设君臣。并非无国。宜将君臣一伦。改为国民。为民当爱国。为子当孝亲。为夫妇当和睦。为昆弟当恭谨。为朋友当孚信。且此五伦大体。无论处己莅众。在在皆为安乐之乡。且国是以家为本。要讲爱国教育。宜先授以家庭教育。故先儒有言。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家齐然后国治。此千古不易之定论也。言家庭教育。以孝顺父母为第一讲。我佛大藏经中。有一部梵网戒经。教人持戒。必先用孝顺心。故曰孝名为戒。又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教人观佛求生净土。必先发心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净业之正因。具见佛法不离世法。故知世出世间之教育。皆以孝顺父母为根本也。人能孝顺父母。就是天地间第一等的好人。人能修孝顺之行。就是天地间第一等的好事。人若不能尽心竭力孝顺。纵使你做百般的好事情。总比不上孝顺父母这一件事。天地间无论贵贱贤愚。那一个不从父母生成的呢。要知父母之恩。是极大极大的。所谓劬劳之德。养育之恩。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者矣。所以这一种父母极大的恩德。在初等学校里。单授以课学。不讲父母恩德的教育。他纵然课学得十二分的本领。将父母丢在一边。看为路人。亦是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到得后来。那里有好结果呢。所以我本寺这个义务学校。请你们教员。必要把这一种孝顺父母的教育。须多讲讲。你若同他讲父母的恩德。他们便知道有父母的恩德。你若与他讲孝顺是世间上一件极好的大事。他们便知道孝顺是一件极好的大事。你若不讲这一种教育。他们那里知道呢。现在世间上。纵目所观。举手所指。不孝不顺的人很多。能孝能顺的人很少。这是什么缘故呢?皆因家庭中不讲教育之故也。为父母者不讲教育。为儿女者那里知道呢。所以为儿女者。全不知父母生育长养之恩。我且问你们诸子。你们年纪虽轻。若肚子饥起来。要饭吃总晓得的。天时冷起来。要衣穿总晓得的。你的身体。从那里来的呢。我晓得你一定是说父母生来。我还要问你一句话。你的身体。怎么大起来的呢。我晓得你一定是说母亲把你抚养起来的。你们既然晓得身体是父母生来的。应当便知道父母的恩了。你既然晓得身体是母亲抚养起来的。应当将父母的大恩大德。时时刻刻记在心中。现在对于父母。要生孝顺之心。举足动步。当行孝顺之事。将来长大成人。当先图报劬劳之德。养育之恩。所以古人将父母之恩。比同天高地厚。真实语也。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你们要知道当时在母胎中。十月怀娠。母亲受了多少艰难劳苦。及至出了母胎之后。三年乳哺。担了多少忧愁心事。只如推干就湿。吞苦吐甘。出入携提。昼夜怀抱。费了多少精神。真所谓儿笑母心欢。儿哭母心恼。自己未曾吃饭。只怕儿女肚饥。自己尚未穿衣。但愁儿女身冷。时时防儿有病。念念想儿心安。希望长大成人。荣宗耀祖。儿至五六七岁。父母就要聘请明师。谆谆教训。到得十五六岁。预为择配婚姻。期望你立志成人。齐家治国。你们想想看。父母如此大恩大德。真所谓天虽高。地虽厚。犹不及也。本寺创办学校。就是代你们分忧。你们须知。本寺创办教育。分文皆是檀信脂膏。校中诸位教员先生。纯粹均为公益起见。体我佛慈悲之心。建菩萨利他之行。望你们诸子。认真习学。将来于社会作个第一等的好人。护持三宝。荫被六亲。饮水思源。务本教育。是老僧之所深望也。

  七塔寺佛学院开幕讲演词

  人心险诈。风俗浇漓。挽救之方。佛法是尚。然佛理幽深。非兴学不能标其旨。经书浩瀚。非设院曷易奏其功。此报恩佛学院。所以不能不办也。今者本寺退居长老。并诸纲领要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孳孳以佛法为忧。当此千钧一毫之秋。唯望诸君。认真研习。以佛学为体。以文学为用。共秉坚卓之精神。同求甚深之智慧。将来分灯?照。为法为人。是厚望焉。凡一院中人。第一要知明分。谓明其职分之所在。上下各为当为者。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且不出其位。况行为乎。慨自风教陵夷。小而倾轧。大而战争。举世骚然。迄无宁日。推究其源。皆由分之不明也。分何以不明。凡人因其地位。而各有本分。即如佛学院中。教师有教师之职。学员有学员之职分。各尽其职。各守其分。即安分。即明分也。院中团体生活。所有规则。当共同遵守。不得任意。是所望于诸君。宜注意于明分者也。第二要具威仪。学院为讲礼之地。举凡上课下课。以及内外出入必须整肃威仪。令人见之。生恭敬心。所谓有其外。必知其内也。第三要不浮动。凡求学之道。首重沈静。苟欲定其心。必先静其身。至于静身之道。随时随地。谨守规则。以去其浮动。身不浮动。心自能静。静则明。明即智。一切学问。俱易进步矣。不静。则气浮而心粗。心之粗者。必无以入乎理之精也。譬夫缝针。其孔甚小。今以粗贯之。宁能入乎。此理最易明了。第四要不自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固人所不能免。苟能不自是。而时时知悔知改。虽有小过。亦何害焉。故曰。有过不自知。则必自反。诸君能将反省之事项。一一记之简册。此诚最大修养方法也。至于师长有所训诫。尤须激切猛省。不可自是。夫如是。庶几能寡过矣。此诚为师为匠。成圣成贤之道也。第五要识言行。切不可但重其言。而不察其行。大凡读圣贤书。便要如亲对古人受其教训。而心体力行之。久久默化潜移。气象自别。如此方为真正求学也。其实学问之道。不在言而在行。言论不过发表意思。而成就之效果。尤赖实行亲证。如吾人高瞻远眺。步步前趣。积土成山。不弃一篑。若徒有言。而无实行。终成画饼。而实行之要。尤在于人所不见。故曰有形之恶小。无形之恶大。善亦如之。古之大学问人。其要贵慎独。所谓独者。即在吾人一念之间。须知一念之动。即十方法界。三世时劫。一切生佛。一切祸福之所关系。譬如无线电。此发彼应。一念之独。固不可不慎也。今于贵学院开幕之日。兴聚一堂。最为难得。以鄙见略贡一二而已。惟君勉之。

  观宗义务学校行暑假礼演辞

  今天为你们诸子放假。若于学道上说来。是不能放假。况且你们诸子。现在正值青年。居此学地。应宜蒸蒸日上。何得间隔时日。因为天气炎热。上头校长慈悲。及诸教员爱惜你们。为卫生起见。由是故放暑假。命你们休息两个月。然则这两个月中间。学校虽云放假学问还是不能放假。必须将这一学期所读的书。回到家中。温习一番。方不空过。所谓温故而知新。既然放假。又要你们在家里温习功课。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吾人处世。这一点精神。最为可尊可贵。这一点光阴。最为可惜可爱。倘若放假后。回到自己家里。祗管游戏放逸。做其不正当事。把自己学问荒?。浪费精神。虚度光阴。此乃自暴自弃。自卑自贱。若能温习用功。则学问天天进步。将来由小学而入于高等。自高等而入于中学大学。处处皆可出人头地。将来中学大学毕业后。或入于政治。则为国为民。自利利他。作在俗菩萨。或仍在学界。为人师范。自益益人。所以把这点精神。能在学问上用一番功夫。则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你们诸子。更须晓得。傍的东西。只要有金钱都办得到。惟独精神与光阴。这两种东西。纵使有金钱也是办不到。何以道理办不到呢。因为我们一个人的寿命有限。一百岁九十岁。终算是长命了。讵不知九十岁一百岁的光阴。一霎时就过去了。莫道汝们青年。尚在幼少。可以放逸。慢慢来求学问。不知不觉。过了几年。悉皆长大成人。再过几年。而又渐渐从壮至老。你看这光阴是很快的。一下子就过了也。所以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由是看来。这点光阴。岂可唐丧。这点精神。宁非宝贵乎。然则你们诸子。既然发心来到敝寺学校读书。更须明白这佛法僧三宝的道理。老僧今天对你们说之。令你们种一点佛法的善根。所谓三宝者。一是佛宝。即大殿上泥塑木雕的形像。二是法宝。即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代时教。三僧宝。即我们一切和尚。此乃住持三宝。更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亦须明白。所谓佛。是两足尊。福足慧足。福足故。则有相好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者。悉生欢喜。慧足故。则有四辩八音。能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开导。毫无错谬。法是离欲尊。一切众生能依佛法修行。即可远离五尘六欲之境。脱离三界生死之苦。僧是众中尊。即一切菩萨罗汉大德高僧。能为一切众生之所尊敬。堪作人天福田。此乃别相三宝也。所谓一体三宝者。即是你们一念心中具足佛法僧的道理。你们这一念心。能够向上求学问。明白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的道理。就是佛宝。所谓佛者觉也。即是你们一念之灵心。能于世间诸法。觉了不迷。此即你们自心中之佛宝也。这一念心。恒与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相应。不越常规。就是出言吐气。一举一动。无非有益于人。此即你们自心中之法宝也。能发之善心。与所发之善事相应。能所不二。此即你们自心中之僧宝也。此一体三宝。即是将来成佛之正因。非一体三宝。不能建立住持三宝。非住持三宝。不能发扬一体三宝。一体是理。住持是事。理与事由来不二。故知住持与一体。两种三宝。不可偏废。尔等诸子。今日一闻此两种三宝之话。无论懂与不懂。祇要你们将我言语。从耳根中听进去。种在八识田中。永远不坏。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今天老僧说这些话。因为你们来到敝寺学校读书。倘若在别处求学。莫到放假。就是开学。也用不着老僧说话。你们今既在敝寺求学。所以老僧与你们说一点佛法。令你们种一点善根。本来今天放假。要奖赏你们。老僧并没有什么东西奖赏。就是这几句话奖赏你们。况且敝寺所设义务学校。样样现成。不要你们拿出一个钱。终是成就你们。应当知恩报恩。方不辜负敝寺校长。及诸教员一片苦心。教育你们。而敝寺并不要你们报恩。祗要你们把老僧所说的话牢牢紧记。切莫置之度外。所谓精神不可浪用。光阴不可虚弃。勉之勉之。

  丙寅僧自恣日乐清虹桥居士林兰盆会之讲演

  今日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本林中诸大居士。发心修建兰盆胜会。广设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图报父母劬劳之德养育之恩。须知此会最初。由于大孝目连尊者发起。当时佛在祇园说法。有大弟子。名目连。为报父母深恩。出家修道。既成道果。以求父母生处。欲报其恩。乃以天眼遍察人间天上。见其老父已在天宫。受五欲乐。并未见有慈母生处。展转观察。但见其母堕在饿鬼道中。受大苦恼。何以故。其父生天。其母堕鬼。此必有因缘在也。以其父在生时。虽不见有作大功德。以其儿子出家得道故。令其父往生天上。何以其母乃生饿鬼道中。以其母在生。悭贪不施。因目连出家。不信三宝。反生毁谤。由此造业。堕恶道中。于是目连观见其母。腹大咽小。皮骨连立。心生悲哀。即以和罗饭。往飨其母。其母即以左手执。右手遮饭此是悭贪习现。恐他鬼争夺其饭由此悭贪习深。饥火顿焰。饭到口边。即成火炭。仍不得食。足见饿鬼之苦。不胜道也。若当时其母以布施心。将此和罗饭。遍散道中诸鬼。转悭贪为布施。即可离苦得乐矣。时目连观其母之苦况。自知道力不足。由是大叫悲哀。仰白于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可以得度。亦非我一人度得。须待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汝当广修供养。以供大德僧伽。仗彼大众之力。方能令汝母出苦。目连依教遵修。其母即于是日。得离一切饿鬼之难。此是兰盆胜会最初之启教也。而后佛至六十二岁。舍卫国王为其父王讳日。请佛宫掖。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并复请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佛来飨。佛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亦在是日。目连为报母恩。国王为报父恩。其旨同也。以及城中长者居士。亦于是日设供。同报父母之恩。是可谓上行而下效也。自兰盆经。至中国后。唐宋以来。历朝国王。无不请师讲经。建设胜会。今日本林诸大居士。有鉴于此。遵古真修。亦建此会。普令现前大众。同报父母之恩。须知父母之恩。固然昊天罔极。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躬承祭祀。为人子者。对于现生父母。应当敬视如佛。昏定晨省。此在世间之小孝也。并请父母。戒杀放生。持斋念佛。教令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出世之大孝也。对于过去父母。在生时不能养其口体。既死后。亦当导其神灵。每日之间。自己念佛。作诸功德。理须对佛发愿。将此功德。回向过去父母。令彼仗三宝力。早生莲界。古德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此亦出世之大孝也。现前大众。须知过去父母。乃过去之过去。过去之过去。无量无边。何止一生之父母耶。我等自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在畜生道中。有一身。即有一生之父母。百生千生。无量无边生。即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之父母。若曰报恩。将何报得。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此一种道理。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外道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故菩萨视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思度脱。念报其恩。而父母之恩虽大。殊不知六道众生之恩。为尤大也。故今欲报其恩。先须识得恩有多种。一者念佛恩重故。二者念父母恩大故。三者念众生恩深故。父母之恩。人人皆知。须知诸佛之恩。犹胜于父母之恩也。何以见得。且如我本师释迦文如来。最初为我等故。行菩萨道。见我等造罪时。彼则心生哀怜。欲救度我。而我等愚痴。不信不受。见我等堕地狱时。彼则心生悲痛。欲代我苦。而我等业重。不能救拔。见我等生人道时。佛则方便教化。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佛出世时。我正沈沦。我得人生。佛已灭度。何罪而不见金身。何福而得逢大教。此是佛恩广大。令我夙种善根故也。若使夙世不种善根。何以今日得闻佛法。设使今日不闻佛法。安知夙世常受佛恩。故知佛之恩大。丘山难喻。须知世间父母。生我色身。诸佛如来。能生长我法身。色身之恩。近止一世。法身之恩。无尽无尽。可见佛恩。胜于父母之恩也。故曰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佛恩。更须知众生之恩亦胜于父母之恩。何以故。以我等无量劫来与诸众生。互为父母今虽隔世昏迷。以理推之。宁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软动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彼则呻吟于地狱之内。展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如是思惟。

  唯有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故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可见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生生世世。普度众生。皆为报恩起见也。彼世间众生。反说佛教为迷信。试问彼外道邪流。有此等道理否乎。报恩道理。大概如是。我还有一种极大的事业。不能不谈。现前大众。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有限。时不待人。一息不来。便是下世。失人身易。得人身难。倘有一念之错。失却人身。如上一切恩德。将何图报。故须要大众先求自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国往生。而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办。难故。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无过发广大心。故大心一发。胜布施百年。一称洪名。超过修行永劫。而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虽念何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虽发易退。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可成。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可生。但愿现前大众。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认真念佛。求生西方。面见弥陀。亲闻妙法。证无生忍。回入娑婆。将来报佛恩。众生恩。皆仗斯而普报也。大众勉之。毋忘我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