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第四编 慈悲三昧水忏申义疏

  慈悲三昧水忏申义疏

  ︱︱民国十四年秋在观宗寺作︱︱

  原序

  原夫实相无相,幸勿涉于因果之谈。妙明不明,可建立于圣凡之说。爰众生念头失真,妄生三细。智眼不察,续起六?。于是飘沉五趣,莫返一真。出没四生,积成三障。不知菩提烦恼,出自心源。生死涅槃,不彰他性。果因本一,凡圣原同。感应难思,恩怨罔测。当诺迦之应?,示疾京师。正悟达之参方,投身梵剎。夙缘追袭,顾问咸宜。无缘之慈,不谋而应。知苦果,结自恶因。有陈冤,千生不昧。忆前言,追寻圣地。仗德水,一掬消亡。可见得了唯心之本具,忏悔不无他求。知大法而不修,光阴皆由自误。忏文浅显,祖意深玄。礼诵虽多,研详实寡。惟前贤之著述,经久失传。嗟世道之浇漓,徒兴浩叹!对症良方,无人餐采。沉埋应赴,宁不悲夫!为是切究文辞,深求脉络。不辞固陋,聊尽隙明。拟欲申明,首提纲领。于七月廿一日下笔,至八月初二日毕工,遂命名为申义疏。盖取缘生之法,无不可以即空即假即中之义而申明之矣。时任民国乙丑年仲秋月,释谛闲述于四明观宗寺之密藏居,时年六十有八。

  原序 释题

  甲一 释名

  甲二 显体

  甲三 明宗

  甲四 论用

  甲五 判教

  释义

  甲一 序分

  乙一 别序

  丙一 作忏缘起

  丁一 序发起居先缘

  丁二 序发起正因缘

  戊一 述宿因

  戊二 述现报

  戊三 忆及昔缘

  戊四 三昧解冤

  己一 陈宿冤

  己二 会古今

  己三 正解冤

  丁三 序古师详纪缘

  丁四 序述忏正因缘

  丁五 序感应有征缘

  丙二 明开忏仪式

  丁一 洁坛

  戊一 水赞

  戊二 请圣

  戊三 诵咒

  己一 主者擎盂呼偈

  己二 大众同声朗诵

  戊四 祝延

  丁二 回向

  乙二 通序

  丙一 投诚请加

  丁一 香赞

  丁二 请加

  丁三 礼敬

  丁四 呈供

  丁五 白圣

  戊一 求证 主者称

  戊二 正白

  己一 宣偈 主者宣云

  己二 陈词

  戊三 宣疏

  己一 正宣情旨 宣毕结云

  己二 述意请加

  丁六 赞佛

  丁七 礼佛

  戊一 述出忏法意

  戊二 正礼三世佛

  丙二 归依三宝

  丁一 叙归依意

  戊一 开经偈

  戊二 设忏题

  戊三 正叙意

  己一 上体诸佛同体慈力而述忏

  己二 下念众生同根悲仰以礼佛

  庚一 发露忏悔

  庚二 至心归依

  辛一 请求证鉴

  辛二 敬礼佛僧

  丁二 归依须先

  戊一 须先礼敬

  戊二 释先敬疑

  丁三 正式归依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忏悔因缘

  丙一 述起罪之因

  丙二 述灭罪之缘

  丁一 发觉初心

  戊一 ?明发觉大意

  戊二 详明发心事业

  己一 承上述意

  庚一 正述意

  庚二 设问答

  辛一 权问

  辛二 实答

  己二 起下发心

  庚一 列七心名

  庚二 释七心义

  辛一 释惭愧事业

  辛二 释恐怖事业

  辛三 释厌离事业

  辛四 释发心事业

  辛五 释平等事业

  辛六 释报恩事业

  辛七 释空观事业

  丁二 披陈忏悔

  戊一 承前七心

  戊二 起后二念

  己一 起缘想圣境念

  己二 起自陈众罪念

  庚一 洗心涤秽念

  辛一 顺陈

  辛二 反警

  庚二 警悟无常

  庚三 诫勿自误念

  辛一 正诫

  辛二 证诫

  庚四 多生积聚念

  戊三 结成忏悔

  乙二 明三障起灭

  丙一 列三障名

  丙二 释三障义

  丁一 ?述次第生起

  戊一 正述生起

  戊二 结成忏悔

  丁二 详明起灭深义

  戊一 明烦恼障

  己一 ?明所属之体

  己二 广明起灭之相

  庚一 分标

  庚二 合释

  辛一 正合释

  壬一 直示三恼以痴为根

  壬二 引经证明三恼合释

  癸一 正明恶因苦果

  癸二 结成发露忏悔

  壬三 特示异名立喻

  癸一 正示名义

  癸二 结成忏悔

  壬四 顺示增数生起

  癸一 三数增

  子一 生起过患

  子二 结成忏悔

  癸二 四数增

  子一 生起过患

  子二 结成忏悔

  癸三 五数增

  子一 生起过患

  子二 结成忏悔

  癸四 六数增

  子一 生起过患

  子二 结成忏悔

  癸五 七八合科增

  癸六 九至百八增

  壬五 翻示增数还灭

  癸一 正示增数还灭

  癸二 敬礼诸佛菩萨

  子一 结示

  子二 正礼

  壬六 详示忏悔功深

  癸一 结前礼敬

  癸二 起后忏悔

  子一 示忏悔功深

  丑一 评论要旨

  丑二 缘境生心

  寅一 缘三宝胜境

  寅二 生二种善心

  卯一 总征

  卯二 别示

  辰一 示生警惕心

  辰二 示生悔悟心

  巳一 自愧身虽出家

  巳二 自审心未入道

  巳三 自耻道眼彻见

  巳四 自怖冥官斥责

  午一 仇人索债

  未一 正明

  未二 引证

  午二 狱主斥呵

  未一 正呵

  未二 甘受

  巳五 自悟认真忏悔

  子二 示迷心成恼

  丑一 因迷成恼迷多恼多

  丑二 依义建名义多名多

  子三 示愿行圆成

  壬七 结示礼敬三宝

  辛二 观障缘

  壬一 述余意

  癸一 赞佛偈

  癸二 立忏题

  癸三 正叙意

  癸四 礼佛圣

  壬二 释本科

  癸一 明观行为灭罪方便

  子一 自觉忏悔适时

  子二 正宜进修观行

  丑一 列名

  丑二 释义

  寅一 因缘观

  寅二 果报

  寅三 自身观

  寅四 佛身

  癸二 明烦恼为障道过患

  癸三 明忏悔为获大法利

  癸四 结礼佛为忏悔正行

  戊二 业障

  己一 ?述业障厉害

  庚一 承前申后

  庚二 ?述义相

  辛一 正述

  辛二 释疑

  壬一 举疑

  壬二 征释

  癸一 征释?意

  癸二 征释广义

  子一 标示

  子二 正释

  己二 广明业相障道

  庚一 明总相忏悔

  辛一 正明总相忏悔

  壬一 先明众障事相以业定名业多名多

  壬二 次向三尊发露以忏灭罪忏多福多

  辛二 结显求愿早成

  庚二 明别相忏悔

  辛一 承前

  辛二 申后

  壬一 示意

  壬二 释文

  癸一 忏身业三恶罪

  子一 标示

  子二 正释

  丑一 忏杀恶

  寅一 正明杀恶

  卯一 悟禀慈心以劝戒

  辰一 示观物如己劝

  辰二 示父母亲缘劝

  巳一 正劝

  巳二 引证

  辰三 示昔迷不觉劝

  巳一 正示昔迷

  巳二 引经证释

  午一 循业招果

  未一 受畜果

  未二 招人报

  午二 结归忏悔

  卯二 迷起恶心以行杀

  辰一 指迷起恶

  巳一 示起恶心

  巳二 明行恶事

  午一 历示所因

  午二 正行杀事

  未一 明贪杀

  未二 明瞋杀

  未三 明痴杀

  未四 明慢杀

  辰二 承忏生善

  寅二 稽?归依

  丑二 忏盗恶

  寅一 正明盗罪

  卯一 ?释

  辰一 引经以示盗义

  辰二 引经以显果报

  巳一 循业招果

  午一 明循业

  午二 显果报

  未一 受畜果

  未二 招人报

  巳二 结归忏悔

  卯二 广释

  辰一 忏恃势强夺侵凌罪

  辰二 忏混用宗教财物罪

  辰三 忏亲缘同事私占罪

  辰四 忏攻诱枉压无辜罪

  辰五 忏贸易欺骗渔利罪

  辰六 忏暗地图谋邪命罪

  寅二 承忏生善

  丑三 忏淫恶

  寅一 正忏罪恶

  卯一 总释

  辰一 引经以示过患

  辰二 引经以显果报

  巳一 循业趋果

  巳二 依业招报

  午一 受畜果

  午二 招人报

  卯二 别释

  寅二 承忏生善

  癸二 忏口业四恶罪

  子一 正忏罪恶

  丑一 合释

  寅一 引经示过

  卯一 承前申后

  卯二 正示过患

  寅二 结归忏悔

  丑二 分释

  寅一 忏恶口罪

  寅二 忏妄语

  卯一 小妄语

  卯二 大妄语

  寅三 忏绮语罪

  寅四 忏两舌罪

  子二 承忏生善

  癸三 忏六根所造罪

  子一 结前

  子二 起后

  丑一 正忏罪业

  丑二 承忏生善

  癸四 忏障三宝业罪

  子一 述余意

  丑一 赞佛偈

  丑二 立忏体

  丑三 正叙意

  丑四 礼佛圣

  子二 释本科

  丑一 承前申后

  丑二 正忏罪障

  寅一 陈障忏罪

  卯一 ?陈庆悟

  辰一 引经示庆

  辰二 警悟无常

  辰三 结成忏悔

  卯二 广陈罪相

  辰一 陈于佛边起诸罪相

  辰二 陈于法边起诸罪相

  巳一 不知失意罪

  巳二 知之故意罪

  辰三 陈于僧边起诸罪相

  巳一 陈重罪相忏

  巳二 陈轻罪相忏

  寅二 忏后生福

  癸五 忏杂业障

  子一 结前申后

  子二 正忏罪障

  丑一 引经示意

  丑二 正忏杂业

  寅一 别忏

  卯一 忏邪害妄托业

  卯二 忏慢陵酒醉业

  卯三 忏亵像?近业

  卯四 忏矫蹇希图业

  卯五 忏屠酟无惭业

  卯六 忏驱捶撤桥业

  卯七 忏善尽阐提业

  寅二 总忏

  子三 承忏生善

  丑一 正明生善功果

  丑二 敬礼诸佛菩萨

  戊三 报障

  己一 结前申后

  庚一 结前竟

  庚二 申后义

  辛一 ?述报障厉害

  壬一 揭示报到难逃

  壬二 唯云忏功获免

  癸一 总示功深

  癸二 引缘证释

  癸三 直示结释

  辛二 详述忏悔功深

  壬一 示罪恶以劝进修

  壬二 警无常以令觉悟

  壬三 引昔缘以显果报

  癸一 正引昔缘

  癸二 立例校量

  癸三 结成忏悔

  壬四 显报障以忏罪报

  癸一 忏阿鼻地狱罪报

  癸二 忏眷属地狱罪报

  子一 正忏罪报

  子二 转恶成善

  丑一 愿转苦为乐报

  丑二 礼十方佛菩萨

  癸三 忏三恶道中总报

  子一 结前申后

  子二 引经示意

  癸四 忏诸道杂报

  子一 分忏恶报

  丑一 忏畜生道中杂报

  丑二 忏饿鬼道中杂报

  丑三 忏鬼神修罗杂报

  子二 合显善愿

  癸五 忏人天二趣余报

  子一 示意

  子二 正忏

  己二 总结忏悔

  甲三 流通

  乙一 总结三障忏竟

  乙二 当述发愿回向

  丙一 总相回向

  丁一 申明奥义

  丁二 正明总向

  戊一 总标自他同忏

  戊二 别释福善法利

  丙二 别相发愿

  丙三 按例结收

  释题

  ○甲一 释名

  按本宗家法释题有五重玄义自分为五初释名

  此忏以单法立题。法有二种:一、性法。二、修法。今题全是修法。性指理具,修指事造。今言慈悲,为化他之宗。水忏,为利物之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由有与乐拔苦之心宗,故述三昧水忏之胜用,流传未来,永永无尽。拔惑业之苦因,与无生之乐果;前四字,为当部之别目。后一字,为诸忏之通题。释意如缘起,兹不繁赘。

  ○甲二 显体

  名是假名,是能诠之文字。体是实体,为所诠之理性。是故一一能诠名下,俱须显所诠之体。故于释名之后,须显体也。此忏以真性解脱为体;真性,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本来无缚,故曰解脱。此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为一切诸法之所依,故得为忏法之体也。

  ○甲三 明宗

  前显体,显于性。今明宗,明其修。全性起修,故不二而二。全修在性,故二而不二。譬如梁与柱,是屋之纲维。屋内空,是梁柱之所取。梁柱喻宗,屋空喻体。故于显体之后,须明宗也。宗者,趋也。是修行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若行者不识宗趋,则行业无归,何能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故宗趋不可不明。此忏以净除三障为宗,自凡夫地,乃至等觉菩萨,皆须依此宗为归宿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又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今以净除三障为宗,举因,即摄果也。

  ○甲四 论用

  用是力用,以功能为义。前明宗,是全性起修。今论用,是因修成德。宗有二:一曰宗宗,二曰用宗。以因趣果,为宗宗。与乐拔苦,为用宗。用亦有二:一曰宗用,二曰用用。从因至果各论伏断,为宗用。专言当部得益之相,为用用。此忏以解冤释结为用。传云:今蒙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后,不复与汝为冤矣。此即当部之力用也。

  ○甲五 判教

  教,指大圣利生之文言。判,即分剖小大之异同。如来一代利生言教,我祖判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于化仪,为顿教。于化法,兼别明圆。第二、阿含时。于化仪,为渐教。渐分时有三,此为渐初。于化法,但藏教。第三、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于化法,小大同闻,具谈四教,谓藏通别圆也。乃对三藏半字,为说通别圆满字教也。第四、般若时。于化仪,为渐末。于化法,具三教。谓带通别权,明圆教实也。第五、法华,涅槃,合为一时。于化仪,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法华,纯是圆教,故称纯圆独妙法也。涅槃,亦具谈四教。谓追说四教,追泯四教。追说,即是施权。追泯,即是显实。又追说,即开权。追泯,即废权。开权,即显实。废权,即立实也。所以于涅槃时,仍须为实施权者。以有横来之机,不得不施权。先令暂证小果,即当为之开权。令其不住小果,故当废权而立实也。涅槃以五味相生,判五时教法次第。经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喻佛初说华严,次说阿含,三说方等,四说般若,五说法华涅槃。又云:置毒乳中,五味毒发,俱能杀人。言杀人者,谓毒无明父,杀贪爱母也。今此忏文所集,概以方等大乘居多。故须以毒发生酥,为此部之教相也无疑。总释名题竟。

  释义

  ○甲一 序分

  ○乙一 别序

  ○丙一 作忏缘起

  二别解文义,大科分三:初序分二:初别序二:初序作忏缘起,此直指全篇序文为缘起也。凡一切大小乘经,皆以通序居先,别序居次者,以通序为证信,别序为发起。证信者,依佛遗命之言,安于经端,证明是佛所说之经,令生正信故。发起者,发当部之缘起。凡有一事,必有一事之缘而生起故。今此忏法,与经不同。经由西土翻译来东,若不安佛语于经端,恐人犹豫,谓非佛经,故以证信居先也。忏由东华贤制作,必有所感而为之者,故即以发起居先也。复开为五:

  ○丁一 序发起居先缘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

  此序是宋人所作,后不留名,足见是道德高尚之士,晦?韬光之意。窃、私也。谓、言也。序主以此二字为发语之端者,乃谦词意也。意取私见如是而已。圣教,即指大藏经。谓一大藏教,曰经,曰律,曰论。各含无尽义理,故称为藏。无一不由西土翻译过来,故曰译席所翻。谓上来两土先德,翻梵语,译华文也。一切经之所诠者,诸禅定法。一切律之所诠者,诸持犯法。一切论之所诠者,诸断疑发慧之法也。故曰律诠戒学,经诠定学,论诠慧学。是故经律论三藏,以戒定慧三学,摄尽无遗矣。又经,是教经。律,是行经。论,是理经。是以经律论三藏,亦可称为教行理三经矣。之,语助词。外字,意指忏文,是起下之词也。此二句,通言三藏,均宜以通序居先。证明佛说,所以令生正信也。次二句,别指忏部。均宜以别序居先,发起当部之由致也。尔后者,言如是三藏东来之后,乃有忏法出现于世,各有大事因缘也。贤,指作忏诸祖。例如皇忏,志公禅师。本忏,悟达国师。大悲忏,四明尊者。净土忏,慈云忏主等,皆是也。制,组织也。作,撰集也。凡是忏法,各有宗本。谓折取大藏灵文,抄录大圣德号。故制作皆有事缘发生。缘因郗后之堕蟒蛇,度其出苦,乃有皇忏出现世间。事因悟达之解宿冤,故有本忏出现于世。故曰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次三句,避繁举约。谓至于今日,流通忏部很多。若一一备述,故曰条陈枚举。或为自利修持,或为他人超荐。品类各别,片言难罄,故曰未易纪极。后二句,收序当文。谓此三卷灵文,所以标名水忏者,请以详其由也。

  ○丁二 序发起正因缘

  ○戊一 述宿因

  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

  唐,即李氏有天下也。共二十一主,至懿宗,为第十八主也。时有匡宗大德,讳,知玄。姓,陈氏。咸通四年,署号悟达国师。未曾显达以前,正负笈参方时也。尔时王都在陕西,汉时易名长安,即指长安为京师。不期而遇,谓之邂逅。当时悟达,参访到京,挂搭某寺。时有一病僧,早曾在内。通身患疮,秽气冲人,人皆恶之。唯师与之邻,愍其苦恼,时时顾问,久之无厌,可见得有宿缘在焉。直至其僧疾愈,各自南北。临分袂时,其僧感其德风道义,乃祝之曰:尔,他日如有难临身,可以到四川,彭州府,九龙山寻我。我当为尔,设法施救。其山有二大松树为志,尔宜切记切记,幸毋忘焉。

  ○戊二 述现报

  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召名医,皆拱手默默。

  其后师住持安国寺,为总教沙门,道德昭著。至十二年五月,上,亲临法席。赐沉香庄饰宝座,高二丈余,珍丽殊绝。僖宗中和二年,上,驾幸蜀,避黄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赉玺书,召师赴行,恩渥甚隆。次年,师自成都行宫辞还。道经九龙山,忽于左膝上,隆起一珠。眉目口齿俱备,时曰人面疮。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一样。?召名医医治,人皆拱手默默,无堪设想也。

  ○戊三 忆及昔缘

  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仿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严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师以疮苦痛,难受难堪。正在莫可如何之际,倏忽之间,猛然记得昔日病僧祝语,竟即入山相寻。适值红日西沉;仿徨,谓进退不得。四方一看,迥迥然乃见二大松树,直立于烟云之间。心窃喜之,信昔年之期约,今果不诬也。遂忍痛而趋其所,但见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又见故人,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焉。师遂以所苦告之。故人曰:无伤也,此间岩下有清泉在,一俟明旦引去,一濯即愈矣。

  ○戊四 三昧解冤

  ○己一 陈宿冤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

  黎,黑也。明,亮也。谓长夜方晓,清旦之时也。僧饬童子,引至岩下清泉之处。正在掬水之间,其疮遂大呼曰:未可洗!公识见深远,博达古今。可曾读西汉书中,袁盎晁错传否?师曰:早曾读过。疮曰: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

  ○己二 会古今

  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

  昔之袁盎者,即公是也。晁错者,即我是也。当时腰斩晁错于东市,其冤为何如哉?我累世以来,无一世不求报复。无如公十世以来,皆为高僧。戒律精严,有护戒神拥护。我欲报复,未敢近身,无由获便。今汝受人主请,宠遇恩隆,名利心起,于德有亏。故我能近袭于身,以害汝也。

  ○己三 正解冤

  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乃知圣贤浑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如今既蒙出世圣人调解,赐我以三昧法水,令我解脱。从今以后,更不复与汝为冤矣。师闻言凛然,魂不附体。连忙掬水洗之,当时痛彻骨髓,气绝不知人事。经时良久,渐渐复苏。觉得左膝,安然无恙,其疮不复见矣。由是,乃知圣贤浑迹世间,非凡情所可测度也。师再欲瞻视礼敬,回顾金碧交辉之崇楼宝殿,杳无影像,则不复可见。遂卓庵其地,以成招提,终其身焉。

  ○丁三 序古师详纪缘

  迨我宋朝,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

  迨,及至也。我,即序主自称。所谓随世假名,称我无咎。宋,指赵氏有天下。共十六主,至道,是第二主太宗年号。赐招提,为至德禅寺。时有高僧某师,详纪其事。

  ○丁四 序述忏正因缘

  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

  谓师既蒙大圣垂慈,使我多生宿冤,顿然豁免。殊恩硕德,将何图报?经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于是述成忏摩,唯有朝夕礼诵,以报殊恩于万一耳。从此毕命熏修,果至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右胁而卧,奄然而逝,时人号师为陈菩萨。至后传播天下,即今三卷忏文者是也。所以命名为水忏者,盖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疮,解积世之冤业,以定其名。乃师感尊者之慈恩殊异,正名立义,以义定名,诚报本之意云。

  ○丁五 序感应有征缘

  今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犹专也,擅也。意谓:所以于灵文之端,详叙师之事实,标显先德徽猷。俾后之礼诵者,一展卷,便知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昭然不爽。以如是因,感如是果,随业受报,因果无差,纤芥无遗,所谓开卷即有益也。明作忏缘起竟。

  ○丙二 明开忏仪式

  ○丁一 洁坛

  ○戊一 水赞

  此为净洁坛场故唱水赞也。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饿鬼免针咽。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行者先宜作观运心,假想观音大士,左手执净瓶,右手拈杨枝。沾取瓶中甘露法水,周遍洒散于坛场内外;以及至于三千大千,故曰杨枝净水?洒三千也。性空者,此水无自性,不自生。无他性,不他生。无自他共性,不共生。无自他离性,不无因生。四性不生,故曰性空。此言水之体也。又言八德者,举其用也。例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有八种德用:一者,轻德。不若此间之水,但能下注,不能上升。彼水能上飘,故称德也。二者,清德。此间触沙坭,其水即浊。彼水,则清洁自如。三者,冷德。此间火蒸则热,彼水,则凉冷自若。四者,软德。此间水质强硬,往往冲坏万物。彼水体质柔软,能益百物。五者,美德。此间尝之无味,彼水,则美味异常。六者,香德。此间全无气息,彼水扑鼻芬香。七,饮者无厌德。此水不能多饮,饮则生厌,彼水饮多不厌。八、饮者无患德。此水饮多则病,彼水匪惟多饮无患,并能增长精神,得忍开智。今之瓶中甘露,亦复如是。因有八种德用,故能溥利六道众生。今举人天,乃该修罗,即三善道也。谓天得水,而五衰不现。人得水,而四相皆空。修罗得水,而舍尽瞋心。鬼得水,而能免针咽海腹之饿。第五句,指畜道。谓畜得水,而能灭披毛戴角之罪,除负债含冤之愆。故须归命清凉地菩萨摩诃萨。南无,是梵语,华言云归命。

  ○戊二 请圣

  南无圣观自在菩萨(三称)

  ○戊三 诵咒

  ○己一 主者擎盂呼偈

  呼偈时须肃恭正念,至佛像前,拈香展礼毕,长?,左手擎盂,右手以第四指,于水盂上,梵书??二字。呼偈云: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十方。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 教有密言,谨当持诵。

  ○己二 大众同声朗诵

  大悲十咒心经毕。接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云云)

  ○戊四 祝延

  唵捺摩巴葛瓦谛(云云)

  ○丁二 回向

  以此经咒功德,回向护法龙天。三界岳渎灵聪,守护道场真宰。祈福保安平善,庄严无上菩提。普愿法界有情,共入毗卢性海。

  此以回向偈为结文也。谓上来洁坛持唱,三业虔诚,所作功德,回此功德;向于当处护法善神,上自三界诸天,四海龙王;下及五岳四渎,聪明正直诸灵神众。以上是回自向他也。祈福二句,是回因向果。末二句,是回事向理。无上菩提,是果觉。毗卢性海,是理性。梵语毗卢遮那,华言?一切处,即理性也。所以取喻如海者,以为周?广大故也。释别序竟。

  ○乙二 通序

  ○丙一 投诚请加

  ○丁一 香赞

  炉香乍,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名宝鼎,香号栴檀,乍言其暂。,焚烧也。香性周?,火性亦?。鼎内焚香,法界缘起。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本周?,事亦随?。故得法界蒙熏。法界者,尽十方,?空界,诸处无不芬香馥郁也。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世界无尽故,诸佛国土无尽。国土无尽故,现坐道场诸佛无数。诸佛无数故,三乘海众,尤见其无量无边,故曰诸佛海会。香性周?,闻性本?,互?互摄,故曰悉遥闻也。尽虚空界,随处皆有法会。事随理?,理随事成。一一法会,皆见香瑞祥云,凝结于上,故云随处结祥云也。诚意者,虔诚心意,一念不生也。方与乍照映。殷,诚之至极也。正恁么时,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故得诸佛现全身也。

  ○丁二 请加

  即请求普贤王菩萨来加护也。当主者鞠躬,称普贤王菩萨时,众,和称象驾光临。

  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祥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读诵甚深经典,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佛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愿: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者吉,示我色身。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此一篇文,说明大士降临形容,光明相好,行者不可不预知也。言菩萨趺坐于莲华之上,莲华在象王背上。大士之身色,纯如白玉。有光五十种,色亦如之。此指项上之光也。身有八万四千毛孔,孔孔流出金光。光中化佛无量,化菩萨众亦然。申申夭夭,一路雨华,来至行者之前。象有六牙,牙上化现七宝莲池。池中复现金童玉女,操乐音,演畅大法。?利天王,也有婆罗宝象,步虚而行。瞬息之间,超忽万里。化其身有三十二牙,牙有七池。池有七莲华,华有七玉女。女奏音乐,出涅槃疏。天象尚尔,况大士白象王乎?所以行者一见,则欢喜敬礼,读诵赞扬,从此?礼无量诸佛。并多宝佛塔,及释迦牟尼等。遂发愿云:若我有宿福,应当见大士者。愿尊者?吉,(即普贤)明示于我。乃以至心称十声云:南无普贤菩萨。

  ○丁三 礼敬

  主者举一切恭敬 众和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僧。

  此敬礼大乘三宝也。有能,有所。吾人之身口意三业,为能敬礼。十方之佛法僧三宝,为所敬礼。言各称十方法界者,总显三宝之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也。以吾人现前介尔心性,本自?无初后,横绝边涯。十方法界,并不出于介尔分剂。须知介尔之心体,即法宝。介尔之心相,即佛宝。介尔之心用,即僧宝。三宝同是一心,名为一体三宝。证此一体三宝,名十方佛。说此一体三宝,能诠所诠,均名十方法。修证此一体三宝,名十方僧。是为大乘住持三宝也。如其无有一体三宝,那里能够建立住持三宝?如其无有住持三宝,便不能够显发一体三宝。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还源,性相不二之旨,自有豁然贯通时也。勉旃!

  ○丁四 呈供

  主者举云: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

  夫一切诸法,无一不是理具,亦无一不是事造。言理具,就具于事造。事造,即造于理具也。这十七偈,不须口唱,只消心想。我所拈持之香华,一香一华,无非即空,即假,即中。体即法界也。首句,意取香性华性,与我心性,原无二性。心性佛性,亦无二性,故能一?一切?也。次十六句,即法界观。即空故,称性周?。即假故,性体真空。缘起无碍,故能随心显现。先现微妙光明宝台,台上又现天乐,天香,天肴膳,天宝衣。光是色尘,乐是声尘,香是香尘,是味尘,衣是触尘,又现不思议法尘,是为六尘供养。即中故,空假不二,圆融无碍,故能一一尘中,各出六尘。一一六尘,出生妙法,周旋回转,交互庄严。?至十方世界,三宝座前。彼诸三宝台前,皆有我之色身,修诸供养。所有供养,一一皆悉周?法界,无杂无碍,是为横?十方。既能横?,必能?穷,故云尽未来际作佛事也。后三句,愿词。意云愿此香花,普熏法界众生。众生蒙此熏者,无一不发菩提之心。唯愿同入无生法忍,同证妙觉果智。想已,拈香散花,执炉唱云。

  愿此香花云,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缘觉声闻众,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台,过于无边界。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南无宝昙华菩萨摩诃萨。

  前但心观,是密行。此以口唱,是显行。是为显密双修,事理并运。理具事造,二义双彰。此十二句文义同上,不必繁赘。

  ○丁五 白圣

  ○戊一 求证 主者称

  释迦如来(大众和)证明礼忏。

  ○戊二 正白

  ○己一 宣偈 主者宣云

  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总持难思议,无住对空宣。

  此一偈语,意义不浅,宜注意焉。不知者以为妄念生灭,真如不迁,所以打成两橛。殊不知妄性本空,真性本有。妄从真起,离真无妄。是故一念迷,全真成妄,妄外无真。如水成波,波外无水。一念悟,全妄即真,真外无妄。如识波是水,水外无波。真妄无殊,迷悟有异。所以云总持难思议。华言总持。梵语陀罗尼。其间有无字陀罗尼,有字陀罗尼,一字陀罗尼,多字陀罗尼之不同。此指无字陀罗尼也。即是真妄不二之一心,故云难思难议。以其真妄不二,所以非心可思,非言能议也。既然如是,只可以无住心,对空宣说。所谓以空合空,则庶几矣。

  ○己二 陈词

  仰白十方三宝,剎海天龙,忏摩海会圣凡;愿赐慈悲,俯垂证鉴,有疏披宣,伏希慈听。

  此正无住对空宣也。须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若了唯心,空亦唯,有亦唯;佛亦唯,生亦唯;十方亦唯,当处亦唯;剎海亦唯,海会亦唯;三宝亦唯,八部亦唯。,举要言之,此以唯心宣,彼以唯心听。

  ○戊三 宣疏。

  ○己一 正宣情旨 宣毕结云

  上来情旨,恭对披宣。大圆镜中,谅垂印可。

  大圆镜,指诸佛所证菩提智也,转第八识而成。智如圆镜,无像不现,无处不鉴。故此情旨披宣,谅佛必垂慈印可也。

  ○己二 述意请加

  是以备香华供养,灯烛庄严。命我等流,代行忏法。今则依仗如来大寂灭海,归投普门大悲愿王。荡罪业于无何有之乡,剪芥蒂于不萌枝之地。心纯是法,与法相应。理事圆融,行愿成就。我既如是,佛必哀怜。祈叩洪慈,冥熏加被。

  此陈述诚意,乞求加被也。意云:兹者严洁坛场,修诸供养。命我缁流,代为礼敬。今则全仗如来广大寂灭心海,故能归投普门菩萨大悲愿王。俾彼乞忏者,无始之罪业,荡除净尽,寸丝不留。故曰无何有之乡。历劫之恶根,清净无余,永不萌发,故曰剪芥蒂于不萌枝地也。我全妄即真之心,纯是真如妙法,故能与法相应。妄心是事,真如是理。心既全真,事理无碍,故曰圆融。如是事理既融,自然行愿必就。众生若斯恳诚,诸佛无不怜念。故我祈叩洪慈,唯冀冥熏加被。

  ○丁六 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是天中天之大觉,圣上圣之能仁。故称无上士,亦曰天人师。以其道成无上正等正觉故也。所以上下无如,十界无匹,一切无能与等埒者也。

  ○丁七 礼佛

  ○戊一 述出忏法意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序云:尔时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足见每种忏法,出现世间,必有事缘,为之发起,所谓应运而出也。今言启运者,谓应运而开启也。慈悲,谓与乐拔苦。道场,即修道之场。忏法,谓忏悔法则。此六字,诸忏之通用。既须忏悔业障,成办道业。必先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戊二 正礼三世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前六是过去佛,第七是现在佛,第八是未来佛,故称三世。梵云毗婆尸,亦云维卫,华言胜观。以殊胜智,观法平等故。尸弃,亦名式弃,华言火依。依火光三昧而成道故。毘舍浮,云?一切自在。以证无上道,无处不自在故。此三是庄严劫最后之三佛也。拘留孙,云所应断。五住烦恼,寸丝不留故。此佛为贤劫千尊之首。拘那含牟尼,云金寂,亦云金仙,即所谓大觉金仙也。迦叶,云饮光。言佛光?烨,吞饮余光故。释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能仁,即大悲。悲必具慈,故能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也。寂默,即大智。智必具慧,故能默契寂灭心海,慧鉴蒙机宜也。是现坐道场之佛,故称本师。弥勒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华言无能胜。谓以慈心三昧,趋进极果。一大千界,唯慈氏独得补释迦处,无能胜过也。是未来成道,故称当来。现在人所尊称,故安一尊字。

  ○丙二 归依三宝

  ○丁一 叙归依意

  ○戊一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此偈相传是武后制作,本赞华严经也。以其意义甚善,先德移在诸部之端,令人开卷获益也。经云:佛法如蜂蜜,中边皆甜。无论大小乘经,部部可称无上。故阿含,翻为无比,亦即无上义也。须知药无好歹,愈病者良。法无优劣,投机者胜。如言修定,以经为优,律论次之。言持戒,以律为优,经论次之。言除疑开慧,以论为优,经律次之。言雪愆灭罪,以忏法为无上,余所不及也。今以此偈安于本部之端,即以此忏法,为无上,为甚深,为微妙之法也。吾人若不生中国,不得人身,直是百劫千生,难逢难遇。今幸得人身,又生中国。遭遇,即不难也。难与不难,在人信之与否耳?吾人既具信心,逢此忏法;如今眼见耳闻,心得领受,日能执持。可谓不徒信,不徒见,不徒闻矣。然此忏法,是行经。见者闻者,是文字,是言句。此二者,俱是不相应法,非真实义。故须第四句发愿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既忏法与经律论不同,故如来之真实义亦异。须细研之,幸勿草草!

  ○戊二 设忏题

  慈悲水忏法卷上

  义详玄义第一科释

  ○戊三 正叙意

  ○己一 上体诸佛同体慈力而述忏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

  师所以述此忏法者,惟是上体十方诸佛悲心,下念六道众生苦恼,而制作之也。言一切诸佛者:一切,赅摄十方三世。佛者,觉也。对生之迷,说佛之觉。觉,即不迷之谓也。其觉有三:佛于最初居凡夫地时,觉悟生佛不二之旨,名为自觉(名字位)。从此念念觉照,不为境迷,并能以此自觉之道,展转教人,名为觉他。(观行位)。日久功深,惑伏智明,任运垢脱落,获六根清净(相似位)。渐次进破界外无明,即入初住,乃至等觉(分证位)。最后断根本无明,证无上道,名为满觉(究竟位)。佛依生佛不二之旨,运同体慈力,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曰愍念众生。忏主自知是未来佛中之一数,宜体佛心,为说水忏总法也。过去诸佛已证此,故称觉。现在诸佛今证此,能称觉。未来诸佛正修此,当称觉。亦名理即位也。

  ○己二 下念众生同根悲仰以礼佛

  或问:上科同体慈力,此科同根悲仰,其同体慈力之体用,与夫同根悲仰之体用,可得闻乎?答:佛视众生,等有佛性,与我同体。我既得乐,亦应令众生得乐,是为同体之慈体也。用者,忏主观佛本觉妙心,与我同体。佛既为众生起慈,我亦应随诸佛起慈。故经云同一慈力也。众生观佛,本在凡夫时,与我同根。佛既离苦,我如何犹在苦中,是为同根之悲体也。用者,忏主观众生本妙觉心,与我同根。众生既悲感仰佛,我亦应代众生悲感而仰佛也。故经云同一悲仰。复分为二:

  ○庚一 发露忏悔

  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业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对诸佛之觉,说众生之迷。迷,不觉之谓也。不觉自心与诸佛不二之理,是以法身流转五道,乃称众生。生既与佛同体,诸佛所以愍之念之耳。良以二字,是兴叹之词。众生自无始一念不觉之后,障蔽妙明,故号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故云垢重。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谁不有之?故曰何人无罪,何者无愆。愆,即过也。有意作者曰罪,无心失者曰过。吾人现居凡夫地上,心无智慧曰愚,盲修瞎作曰行。为无明昏暗之所覆蔽,违背良师,亲近恶友,内以昏烦之法,恼乱心神。立,秉也。性,习也。谓秉立过去之习性,罔无知觉。不晓博问先知,一味恣任恶习之心,自依自恃。即所谓恣任自心,习以成性。以致不信诸佛,是真大医王。不信尊法,是疗病良药。不信圣僧,是看病慈母。对于父母,劬劳德,抚育恩,昊天罔极。匪惟不思所以图报,而反两眼白之;甚至忤之逆之,故云不孝。六亲者:于个人,指父母兄弟姊妹。于父边,指伯叔兄弟儿孙。于母边,指舅姨兄弟儿孙。均宜上恭下爱,今则不然,故总称不孝。儒云:血气方刚,戒之在?。吾侪在英年时,色体强盛,故称盛年。于此盛年之时,正好营办有益事业,以务立身之本。今言放逸者,谓放荡游逸,不务正修也。或亲师择友,或博问先知。今言以自憍倨者,憍,自傲也。倨,不逊也。似此,即名空腹高心,自暴自弃耳。凡世间一切财宝,无非倘来之物。当用则用,不用无益。若更贪不舍,爱恋不忘,为他累身,大非所宜。谚云:财大祸大,不可不知。一切歌乐,无非惑耳牵心。一切女色,尽是迷魂罗剎。若贪之恋之,甚至失命丧身,亡家败国。若更意起烦恼,便能烧功德林,即名劫功德贼,是指此烦恼为贼也。欢喜,是贪贼。怒恚,是瞋贼。无知,是痴贼。既非良师,又非圣人,何须亲近!恶友,应当远离,尔反?狎。?狎,犹云亲近也。设有好人劝谕,尔又不知悛革。悛,音诠,止也。革,除也。既有好人劝谕,尔宜从此止步,革除故态。今言不知,是为自负负人矣。或复身作杀业,伤害生灵。或口饮酒,令心昏迷。埋没智慧种性,使现行慧心,不得开朗。是以一天到晚,一年到底,一生到死;恒常与诸众生,造作十恶业,或犯轻重戒。从过去以至今生,所积罪业,如恒河沙,不足喻其多。论现生之众恶,或自作,或教他;或知而故犯,或无心误失。今日生大惭愧,发至诚心。沥胆披肝,悉皆发露,求哀忏悔。已作之罪,从此革故。未作之罪,不敢再造新殃也。

  ○庚二 至心归依

  ○辛一 请求证鉴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首罪已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