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指南 >

放生必读、应知大参考: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蛙类的“衣、食、住、行”

  【衣】

  皮肤的毒腺是蛙类最历害的防御武器,但除了部分箭毒蛙、蟾蜍有这种武器配备,大部分的蛙类都仅能藉皮肤的保护色或保护花纹来做被动的防御。保护色最佳的例子就是许多栖息在树上的树蛙背部呈现绿色,在地上活动的赤蛙则以褐色或棕色调为主,这都是为了和环境颜色相配合,达到隐蔽的效果。栖息在树林底层落叶堆中的角蟾,身体褐色,眼睛上方及吻端突出形成「角」,使它们的外型看起来像一片叶子。许多蛙类身上都有花纹,乍看很醒目,却具有保护效果。例如许多蛙类顶部的眼睛及鼓膜部分有深色纵带,看起来像带着黑眼罩,事实上这条黑眼罩是为了遮住头部重要的感觉器官,避免遭受攻击。此外有些青蛙的四肢有深色横纹、体侧有纵向花纹、或者在背部中央有一条浅色背中腺将身体分成两半,这种花纹主要是为了打破身体原有的轮廓,让青蛙看起来不像青蛙应有的外型,干挠天敌本能的觅食印象。某些青蛙的大腿内侧有醒目的颜色或特殊花纹,而且仅在跳跃或游泳时露出来,例如莫氏树蛙的大腿内侧红色,白颔树蛙的的大腿内侧及腹侧有网状花纹。当青蛙逃跑时,突然露出不一样的颜色或花纹,将使随后追捕的天敌感到迷惑,以为把猎物追丢了呢。

  蛙类的体色及花纹,由皮肤真皮层的色素细胞排列方式及有无决定。蛙类的色素细胞有三层,表层是黄色素细胞,中间一层是虹彩细胞,底层是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内有胡萝卜素等色素,产生黄色、褐色、红色等颜色。虹彩细胞不含色素,但能反射光腺,并滤掉蓝光。当光透过这三层色素细胞反射出来并这滤蓝色之后,形成绿色,因此许多青蛙呈现绿色调。有些绿色树蛙的背面会有蓝色小斑点,这是过滤蓝色的虹彩细胞缺失所造成;黄色斑点的地方,则仅有黄色素细胞分布。蛙类颜色常随环境变深或变浅,这是黑色素移动所造成。当黑色素扩散,颜色会变深;黑色素聚集,颜色则会变浅。变深或变浅主要受到光腺及温度的影响,暖和及光亮的时候会变浅,反之变深。

  【食】

  觅食是蛙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许多构造都和觅食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侦测发现食物的感觉系统,和捕捉、处理消化食物的消化系统。感觉系统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蛙类的眼睛位于头顶两侧,大而外凸,视野范围较为广阔,身体背后的物体也看得到。蛙类的视网膜上,除了感觉颜色的锥状细胞、感光的杆状细胞外,还有蛙类特有的绿色杆状细胞,加强感光的能力,因此,蛙类在黑夜中也能看得很清楚。但是蛙类看东西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仅看到物体的外形轮廓,看不到细节;对会动的东西比较敏感,忽略静物。因此,蛙类的食物必须是活的、会动的、比它嘴巴小的动物,例如蚂蚁、蚊子、果蝇、小甲虫、蚯蚓等。蛙类也吃鱼苗,甚至吃体型比较小的青蛙。

  蛙类白天半躲在树洞、草丛、石缝或泥洞中休息,晚上才会就近到比较空旷的地点觅食。蛙类找寻食物方式有坐等型及主动出击型两种。蟾蜍是坐等型的代表,它们常常会整晚守在同一个地点,耐心的等待食物自动送上门来。赤蛙科种类则会变换地点,主动的搜寻食物,属于主动出击型。

  舌头是蛙类捕捉食物的利器。蛙类的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游离,平常收起来伸向后方。捕食时,舌尖迅速外翻,将小虫、蚊子等食物粘回口腔,整个过大约0.15秒,肉眼几乎看不到。不过当食物比较大时,例如蚯蚓,它们也会爬到食物面前以口就食,然后用手协助把蚯蚓塞进嘴里,并去除沾在蚯蚓身上的泥巴。蛙类仅上颔有齿(蟾蜍、狭口蛙类上颔也无齿),但齿小而细密无咀嚼功能,只有防止食物脱落的作用。蛙类将食物吃进嘴巴之后,常常会再用力眨一下眼睛,帮助吞咽食物。由于蛙类的眼球和口腔间没有骨片相隔,当蛙类特有的一条眼肌收缩时,眼球会陷入口腔内,藉此把食挤压进咽喉。蛙类的口腔有粘液腺,但仅用来润湿食物,不具有消化功能,主要的消化作用是在胃部进行。成体肉食性,肠道比较短;幼体蝌蚪素食性,肠道长而卷曲。

  【住】

  大部分的蛙类在晚上活动,而且主要栖息在阴暗潮湿离水不远的地方,这种生活习性和它们的特殊呼吸系统有关。蛙类虽然有肺,但肺的结构简单,仅是两个薄壁囊状结构,气体交换的效率不高,因此必须另藉皮肤及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皮肤为了帮助呼吸,真皮层内有大量的多细胞粘液腺,并不断的分泌粘液,让皮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但皮肤裸露仅有轻微的角质化,无法有效地阻止水分蒸发,因此为了减少蒸发,蛙类成为昼伏夜出的夜行性动物。

  事实上,富含微血管的口腔黏膜才是蛙类的主要气体交换地方。注意看蛙类平常休息的时候,口腔底部会不断的上下震动,这时它们在进行口咽腔呼吸。当鼻孔打开,口腔底部下降的时候,含氧的空气从外鼻孔吸入口腔,然后和口腔黏膜的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反之,藉口腔底部上升,把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从鼻孔排出去。很多蛙类在被捕捉之后会紧闭眼睛四肢瘫痪装死,但是口腔底部依然上下震动呼吸,藉此可以判断死活。

  蛙类是体温随着外界环境而变的外温动物,一般而言,体温的调节能力比较差。此外,它们的体型小,活动和扩散能力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温暖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台湾的三十种蛙类,也大多居住在平地及低海拔的山区,中高海拔山区比较不容易见到它们的踪迹。在寒冷的季节,蛙类会在土里或水底挖洞冬眠。冬眠时,停止进食,体温及代谢下降。在水底冬眠时,完全靠皮肤呼吸。台湾气候温暖,蛙类很少真正的冬眠,但到冬天会减少进食及活动,寒流来袭时也会挖洞躲藏,属于短时间的蛰伏。夏天太热的时候,蛙类也会躲起来减少活动,甚至会有夏眠的情况。

  蛙类虽然过的是水陆两栖生活,但不同的种类对水的需求及仰赖程度不尽相同。以台湾的蛙类为例,有些是终年住在水里的水栖性蛙类,例如古氏赤蛙;有些是白天住在陆地晚上到水边觅食的两栖性蛙类,例如溪边常见的斯文豪氏赤蛙;大部分则是在离水域不远的树林底层、草丛、灌丛或住家附近活动的陆栖性蛙类,像蟾蜍就是典型的陆栖性蛙类,皮肤粗糙比较耐旱。而陆栖性蛙类中,有些种类种类特别喜欢在树上活动,例如绿色树蛙白天常躲在遮蔽良好的叶片背部或基部睡觉,晚上则爬到叶面或树枝觅食。

  【行】

  跳跃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身体结构也朝向适应跳跃的方向发展。青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修长的后肢是名符其实的弹簧腿产生往前冲的力量,比较短的前肢则能减轻落地后的冲击力。跳跃的原理如同压扁的弹簧放松之后往外弹跳出去,而后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迭在一起就具有压扁的弹簧功能。为了跳更远,腰部的肠骨特别延长和荐椎相接并形成可动关节,这样子青蛙跳出去以后,身体拉长更有冲力。长而有蹼的后肢也有助于游泳,让它们能够悠游于水陆两种环境。

  蟾蜍身体笨重,不善于跳跃,运动方式以行走为主。由于蛙类的四肢和身体相接的方式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膝或手关节落在身体外侧,无法将躯干抬高离开地面,因此以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走路,走起来慢而且不灵活,相当不方便,尤其在逃命的时候,很难用走路的方式逃脱。不过蟾蜍有毒,碰到天敌的时候,自恃有防御武器不必急着逃走。无毒的青蛙则不然,面对蛇、猛禽、水鸟、肉食性鱼类、人类等天敌,只有赶快跳进水里或草丛中躲起来。

  树栖性的蛙类,指(趾)端扩大成圆盘状,指(趾)端腹面有肉垫形成吸盘,让它们可以灵巧地在树上攀爬。亚洲热带雨林里,有些树蛙指(趾)间的蹼特别发达,跳出去后张开,如同降落伞般,协助它们在树间滑翔。通常在溪流活动或生殖的蛙类指(趾)端也具有吸盘,

  这是为了适应流水的环境,避免被冲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