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佛教禅理故事七则

佛教禅理故事七则

《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般若,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

  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不能送明月给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但禅师口中的“明月”除了是月亮的实景,指的也是自我清净的本体。

  第二天,禅师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迭好地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什么是圆满

  静月先生很小的时候,母亲把他寄放在林泉寺,求师于慧明法师。一天,静月问师父:“什么是圆满?”师父那时很年轻,也很英俊,对静月的这个问题,师父却充耳不闻,没有做出回答,静月很尴尬,知道拜师学佛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第二天,师父拿来一个器皿交给静月,说:“这个瓷器名叫扑满,你独自下山,去化缘。”师父交给静月的扑满是类似于存钱罐的东西,上面只有唯一的一个小口,静月揣摩了半天,摇着头想:师父要我去化钱啊!

  化缘其实是一件不易的事,化钱更是一件伤脑筋的苦差,好在静月乖巧伶俐,长得惹人喜欢,每到一户,总是不言不语,微笑着手捧扑满,站在施主的门口,施主怜爱他,自然会一分、两分地朝静月的器皿中放钱。第一天化完缘,静月乘着月色,朝林泉寺归来,听到扑满里叮叮当当的硬币相碰的声音,静月心中别提那个美啊!时间一天天过去,扑满里的硬币一天天增多,渐渐的,静月已经听不到金属相碰时发出的叮叮当当诱人的声音了,而那份喜悦的心情却随着扑满的越来越沉而逐渐增强。

  有一天,静月化完缘归来,抱着扑满,像完成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跑进师父的禅房,高兴地说:“师父,满了,满了,装不下了。”师父望见静月高兴的样子,对他说:“孩子,这是你这段时间辛苦换来的成果,瓷罐里的东西全归你了。”静月高兴地抱着扑满跑出禅房,来到院子,找来一张柳席,铺在院子的井台边,把扑满倒过来,倒了半天,扑满里的钱一分一厘也倒不出来。静月急了,朝禅房里喊道:“师父,倒不出来。”“你想办法吧!”师父在里面应道,“你能把它装满,也能把它取出来。”

  静月找来树枝,朝扑满的小口里捅,扑满里的硬币相互交错,相互挤压,一枚硬币也桶不出来。静月累了,躺在席子上喘气,他想:化缘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容易的是因为带着希望把扑满装满了,很不容易是因为这段化缘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艰辛。静月望着身边的扑满,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装满了硬币的扑满却一分也流不出来,他对着禅房有气无力地说:“师父,我还是弄不出来。”师父在里面应道:“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下,阳光从寺院高大的梧桐树的缝隙中透出一道道金光,洒在院子里,洒在柳席上,洒在静月的身上,闪着一道道跃动的美丽光环。静月若有所思地从柳席上跃起,跑进厨房,拿来榔头,对着柳席上闪着光芒的扑满砸下去,柳席上顿时滚满了无数闪闪发光的金币。望着被自己砸得粉碎的扑满,静月对着窗内的慧明法师说:“师父,我明白了。”

  师父在禅房应声道:“你明白了什么?”静月此时像一个大人,背着手,站在院子中央说道:“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和别人留一个余地,一味地追求圆满或完美,人有时也会像装满硬币的扑满一样,被自己束缚得粉身碎骨。”禅房里没有回声,唯有静月,透过院子里的梧桐树,看到火红的夕阳在远处的群峰中慢慢地西坠。

《会吃人的黄金》

  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慌张是为了什么?”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黄金。”两个人心里忍不住说:“这真是个大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让人想不明白。”于是他们又问那个僧人道:“在哪里挖出来的?请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两个朋友就立刻去找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一个人就对另一个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点头称是。

  他们开始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一些饭菜来,我们就在这里吃饭,然后等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把这些黄金都归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回去拿饭菜的那个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结果等他拿了饭菜回到树林里时,另一个人就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我这么做的。”接着他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菜,大口地吃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到很难受,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这真是应了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死敌。

《佛与魔鬼》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像不出他们的样子,所以很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作一回模特。

  后来,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作模特的那个人让人看一眼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的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位和尚很多钱,实现了他的诺言。就因为这幅画,人们不再称他为画家,而是称他为“画圣”。

  过了一段时间,他准备着手画魔鬼了,但这又成了他的一个难题,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外貌凶狠的人,但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因为在现实中找一个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声痛哭。画家奇怪极了,就问那个犯人是怎么回事?那个犯人说:“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于是又仔细看了看那个犯人一眼说:“怎么可能呢?我画佛找的那个人气质非凡,而你看起来就是一具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这太奇怪了,简直让人无法理解。”那个人悲痛地说:“就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画家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并没有对你做什么呀!”那个犯人说:“自从我得到你给我的那笔钱以后,就去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纵情地挥霍。到后来,钱花光了,而我却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欲望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我就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得到钱,什么样的坏事我都能做,结果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画家听了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得如此之快,人是如此脆弱,于是他将画笔负疚地扔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作画了。人一旦堕入“追逐物欲”陷阱中,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成了很困难的事,所以人性不能和贪念走在一起。钱如枷锁,贪是坟墓,追名逐利最终只是一场空。只有洗去心中的种种虚妄,放下贪欲,回归到平实的本质,才会看破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有如过眼云烟,毕竟都是无常色相,才最终体验到生命的无尽悦乐。

《除草种花》

  山前有座庙,山后有块荒地,这天,师父带着小和尚扛着锄头,来到了荒地锄草。

  小和尚说:“师父,我们除掉这些杂草在上面种什么呢?”

  师父说:“种花。”

  小和尚很吃惊地说:“除草种花,谁来看呢?”

  师父说:“山外的人呀!”

  小和尚满脸疑惑地说:“为什么必须种花?”

  师父说:“为了庙里的香火。”

  小和尚不解了,为了香火就必须种花,种花和香火有关系吗?庙里香火不盛,这山后又能有几人来?

  几天后,师徒俩除完草,在荒地上撒了许多花种,过了一段时间,从荒地里钻出许多花种新芽,师父就带着小和尚给新芽浇水。一年过去了,那些花种都长成了一株株花树;等到第三年,几乎所有的花树都开花了,一片一片的花,争奇斗艳。山外的人,呼朋唤友地来看花,与此同时,人们又开始络绎不绝地到庙里上香了。

  小和尚看到这一切,不由得佩服起师父来,他觉得师父当初在荒地种花是多么睿智,有了花,就有了看花的人;有了看花的人,就有了香客。很多事情是相辅相成的,为别人种花,其实也是为自己种花,这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水车上的禅》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红尘出家了。”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一壶沸水》

  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向一位德高望重的师父诉苦:“生活总是不如意,困难和挫折围绕着我,我这一生是不是就只能这样了?”师父笑了笑,拿起了桌上的水壶,为这位年轻人沏了一杯茶,让他品品后再说。年轻人喝了一口说:“师父,这茶一点儿茶香都没有。”师父说:“这可是上等的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香味呢?”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师父淡然一笑,吩咐弟子,“去烧一壶沸水来。”然后取过一个杯子,重新撮了把一样的茶叶放进去。不一会儿沸水来了,师父向杯里注入沸水,然后将杯子放到年轻人面前,他一看,茶叶在杯中上上下下地浮沉,而茶水也溢出了一缕清香。年轻人刚准备端起杯子品品,师父却说“请再稍等一下。”说完又向杯中注入了一些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如是注了六次水,杯子注满时,茶香已溢满了整个屋子。

  原来,第一次沏茶用的是一壶温水,用温水沏茶,茶叶轻轻浮在水面,没有上下翻滚,茶香就散发不出来;用沸水反复冲沏,茶叶经过一遍遍翻滚沉浮,最后才能散发出清醇的香气。

  我们正如这一撮茶叶,而命运正如这或温或烫的一壶水,你若是好茶,便不该渴望温水。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和挫折的人,就像是温水冲沏的茶叶,他们的一生平平静静,没有任何浮沉,难以弥散出生命的清香;他们或许本是上等好茶,却在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中,香气尽泯。而那些历经挫折又能在困难面前越挫越勇的人,就像是被沸水煮过的茶叶,他们经受住了命运的一次次打击和考验,在风雨岁月中不断地沉下浮起,终究会散发出生命最醇厚的香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