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佛家禅语故事十二则

佛家禅语故事十二则

《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

  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禅意:

  “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

《本分事》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禅意:

  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放弃、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本分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绩。

《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禅意:

  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如“无明之火”等,这就源于“无明”。放下一切,不执着于相,则能有效控制住“无明的产生”。

《唯我独尊》

  有一个人来问从漪禅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佛呀?”

  从漪禅师说:“不指天地。”

  那人不懂,继续问:“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说万物同体、天地同根吗?”

  禅师淡然答道:“因为唯我独尊。”

  禅意:

  佛本来是智慧圆满、觉者之意,而佛陀曾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也就是说,众生只要能通过深入的修行,都能成为觉者。“唯我独尊”不是妄语,而是注重体验、注重过程的一种姿态。

《咸和甜》

  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禅意:

  人若想活的愉快,就得少烦恼,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做宽心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米还是那米,你还是你》

  弟子向禅师求教:“师父,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弟子一脸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而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弟子豁然开朗。

  禅意: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只在乎自己怎么做;我们无权改变他人,但有权改变自己。

《扫落叶》

  小和尚负责清扫寺庙落叶,每天要很长时间才能扫完。有人对他说:“你打扫前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打扫了。”

  小和尚觉得很对,就高兴地照办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禅师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禅意:

  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万事都不可急于求成,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对一生负责。

《你的苦恼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从前有一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有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禅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人生中,有很多烦恼和苦寂,都源于我们自身,这正如“无明之火”一般,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难以言表的。要去掉那些无明烦恼,还得靠我们自己,善知识的引导也只能起到一种借鉴作用。

《自伞自度》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禅意: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放下》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前来拜见佛陀,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婆罗门一手拿着一个高大的花瓶要将其献给佛,并请佛陀开示佛法。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一脸茫然:“我已经两手空空,什么都放下了,请问您还叫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叫你放下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才能摆脱生死桎梏。”

  黑指婆罗门拍了拍脑门,顿然开悟:“哎呀,我现在才明白我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您这样一开悟,我觉得精神上轻松多了。”说完赶紧顶礼

  禅意:

  世人肩上的重担、内心无形的压力,远远超过了手中花瓶的重量,正是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懂得放下,学会放下,试着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禅师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禅意: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有和无》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而道士心里容不下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不是今天呼风唤雨,就是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和尚都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可谓雷打不动。

  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没有办法,只好将道观放弃,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道树禅师回答:“我没有什么能胜过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过他们。”

  “‘无’怎能战胜他们呢?”那人追问道。

  道树禅师回答:“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不变’当然胜过‘万变’了。”

  禅意:

  “无”是一种宽容的心态,是一种广阔的胸怀,是一种气定神闲的领悟,也是一种“无论境遇如何变迁,我岿然不动”的境界;如果没有那样一种心态、胸怀、领悟和境界,便做不到大彻大悟,也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