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记 卷四 观十二因缘品 第二十六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很久没有讲《中论》了。这几天我翻开看了看,很复杂,不知道能讲好不能讲好。︿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外人就问了,说你以大乘说第一义,我们听说了,明白了,可是以声闻乘怎么说?所以有十二因缘这一品出生。

  龙树菩萨回答说: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

  众生被愚痴所覆。愚痴是什么呢?是无明,改个样子说,就是众生为无明所覆蔽。「为后起三行」,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是行,无明以后起的。行以前的无明叫发业无明,三行就是业。那三行呢?身口意。因为起身口意三业,所以才有生死流转十二因缘。

  「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身口意三行有两种,经上说,身善行,口善语,意善思;身恶行,口恶语,意恶思。简单说就是善恶两种分别。身口意善,堕入三善道;身口意恶,堕入三恶道。所以他说「随行堕六趣」。这种无明是发业无明。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

  无明行是过去世摄。行,它的特性是根缘尘才叫行,眼根缘色尘,耳根缘声尘,鼻根缘香尘,舌根缘味尘,身根缘触尘,意根缘法尘,就产生行了。可是根尘相缘的因缘产生六识,缘眼色生眼识,缘耳声生耳识,缘鼻香生鼻识,缘舌味生舌识,缘身触生身识,缘意法生意识。根尘相缘生于识,所以识受六道身,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识是着,这是说众生因为识的因缘堕入六道,这在十二因缘里头叫初初入胎。本来是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经上说入胎五分,四根不具叫名色,刚刚入胎,四根还没有。什么是四根呢?眼耳鼻舌叫四根,这时还没有长出来,仅仅有身根、意根。身根是色法所成;意根就是心,这个心只有名字,没有色。所以合而言之叫名色。这段文是说,以识着的因缘,先生名色。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

  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名色增长,慢慢地生眼耳鼻舌了,六根具足了。六根叫六入,这是在胎里的时候。

  「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情就是六根,六根也叫六情,因为眼能见,耳能听,鼻能闻,舌能尝,身能触,意能觉,都是情。《阿含》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六根都一样。简单说根尘识三事和合叫触,这个时候说到出胎了,接触六尘了。

  触是什么东西?我们简单说就是感觉。感觉有六种,见、听、闻、尝、触、念,这个时候出胎。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六触生于三受,什么是三受呢?苦受、乐受、舍受。所谓舍受就是不苦不乐。眼受的时候,有好看、不好看,耳听的时候,有好听、不好听,六种触都是一样。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因为苦乐舍三受生于爱。人都希望看好看的,听好听的─生于渴爱。这个爱就是无明,从这儿开始就复杂了。

  行以前的无明叫发业无明;爱即无明,爱这个无明,是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有的时候叫迷理无明,也有的时候叫根本无明。润生无明,有的时候叫迷事无明,也叫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产生一种我执,叫俱生我执,有生就带来,它把过去世的习气,以等流带来,所以俱生我执是习气等流。分别我执呢?随识而转。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因爱有四取」,四种取着。爱好的就取着好的。四种取着是什么呢?是欲取,欲求;见取,见有分别心;戒取,执着于戒法;我语取,执着有我语。我语取,我们简单说,就是主观意见,我说的对,都是取着。

  「因取故有有」,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都是三界法。取着于欲界,叫欲有;取着于色界,叫色有;取着于无色界,叫无色有。毛病出在不达一切法空,堕于有法,都是因为取着而有的。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取者是我,如果我不取着的话,就是解脱,不受后有了,这是声闻法。大乘法,论见性不论解脱,见性成佛。什么原因呢?有缚才有解,没有缚就没有解;有我才有缚,没有我谁受缚?大乘说,一切法无我,那么说起来,无我则无缚,无缚则无解,所以大乘里头论见性,不论解脱。在声闻法里头,教取者不取,就解脱了─无有,没有后有。声闻法叫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后有有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说,有人堕于有法,换句话说,他不出三界。

  这么讲只顾着讲,忘了问大家,都听懂了吧?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欲有生于欲界,色有生于色界,无色有生于无色界,所以「从有而有生」。生一定经过老死,所以「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从老死才有忧悲苦恼,众生烦恼就是这么生的。

  「如是等诸事」,如是等诸事,有那些事呢?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些事,「皆从生而有」,这个生是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皆从生来的,从无明生行开始。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从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才有苦阴聚,苦阴聚就是五阴身心了。这些都是从无明生的。有人说,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唯识宗说十二因缘三世是一重因果。这两种说法都对。一重因果,十因二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为因,生死为果。两重因果,无明生行,发业无明可以改变,因为什么改变呢?有因缘果报嘛!因能生果,可是不定,因待缘而转,缘转才受报,所以它两重因果。我们不要管它,两重因果、一重因果,都对,都有理由,我们不必太执着。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这无明是生死,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是诸行之根本?无明以后才有行,行有很多种,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以无明为根本。所以他说「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无明所造是什么?它造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是无明所造的。「智者所不为」,智慧者不作,因为什么?一开头他讲过「众生痴所覆」,那个无明就是愚痴蒙蔽,有智慧就不愚痴了,不愚痴就没有无明,所以智者所不为。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以是事」─以无明灭,事则不生,这是看到上面那一句「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从无明生就有了,无明灭了,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不生了。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苦阴五阴身心众缘和合而聚,无明一灭,「如是而正灭」,这一切都正灭了。

  这一品比较复杂,大家看的时候要留神。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休息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