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详情]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未二释

  申一现见所得相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现见所得,就是现量所得的意思。譬如眼见于色而能分明显现觉了,耳闻于声而能分别显现觉了,以及身缘于触而能分明显现觉了,都是属于现量境界。至现实所见的诸有为法,是演变不息生灭不停的迁化无常性,由无常演变而产生的生老病死的苦痛性,乃至了知众缘和合无常故苦的诸法无我性,都是我人现实的直觉的知识所认识的,所以名为现见所得相。

  申二依止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剎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麁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就是比量所得的意思。比量所得的境界,比较微细,我人不能直接认识,要想认识,必须依止现见所得的粗相,运用内在的意识分别推度,然后方可了知。现在举出三个例子来说明他:一、有为法的诸行,不但具有很粗显的生灭无常性,同时也内含着微细的利那生灭的无常性。以外在的花草说:当该花草生的时候名生,最后枯死的时候名灭,是为粗显的生灭无常性。可是在这明显的生灭过程中,他之所以走上灭亡的末路,实由于刹那刹那的不息生灭所促成的,如没有微细的刹那生灭,决不会有粗显的一期生灭的出现。因为,初生时若无刹那生灭,理当永远的没有生灭,假使永远的没有生灭,那还谈什么粗显的生灭?正因初生时有利那的生灭,才有最后的粗显的生灭,所以一切行的刹那性,是依彼粗无常性推度所知的。二、有情的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延续的,现实的生命结束了,还有未来的生命续生。虽这样说,但我人只见现实的生命,不见未来的生命,未来生命之所以有,是依于什么而了知的呢?这是依于现在有情的种种差别而推知的。现实的生命有各式各样的不同,这不同的生命,是由过去所造的种种不同的业力所招感来的。现在依这不同的生命,造种种不同的业力,当也可以完成未来的种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所以由现世有性而推知他世有性。三、生命形态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所接触的外境自也有若苦若乐的差别。现实生命所有的苦乐差别,是由过去所造的净不净业所感,当知现实所造的净不净业,必然的是要留住在阿赖耶识中,为阿赖耶识所摄持,不失不坏,而感受未来的种种苦乐。由这种种因缘,可以知道,那些不克现见的事物,由这可以现见的事物,比量推度,是能得知的,所以名为依止现见所得相。

  申三自类譬喻所引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就是譬喻量所得的意思。自类,即同一类型,同类相引,此彼证成,名为自类譬喻所引相。这可分为内外诸行来讲:就内在的诸行聚说,又可分为三类:一、有情的生命,在适当的条件配合下,就诞生在人间,到相当的时候,生理机构发生变化,活泼泼的生命就又要死亡,这是世间每个具有认识力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共所了知的生者必死的生命为譬喻,以证明一切有为的诸行,无不具有生灭演化的无常相。二、生者必死的生命,在其不息演变的过程中,时刻都沉溺在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中,谁也避免不了的,因为有生即有苦,苦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世间每个具有认识力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为譬喻,以证明世间的一切众生,无不具有逼迫的苦痛相。三、生存在世间的每一生命,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的生存人世几十年,完全是赖衣食所维持的,假使没有衣服御寒,没有饮食充饥,那生命就随时有崩溃的可能。这个事实,谁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不自在相为譬喻,以证明一切的有为诸行不自在相。再就外在的诸行聚说,整个的山河大地,虽较个人的生命长久,但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时刻的在兴废起伏的。这个现实,凡稍注意的人,是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世事盛衰为譬喻,以证明外器世界,如国家社会等,无不具有兴废盛衰的气象的。如是以内诸行聚及外诸行聚,彼此互相证成,使诸众生了解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非常住不变,非清净快乐,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申四圆成实相

  “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引相,于所成立,决定成立,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圆成实相,就是量善成立的意思。上面说过,因明学上的三支比量,目的在成立所要成立的道理,但所成立的道理是否正确,就看三支上头,欠不欠缺,谬不谬误。若无欠无缺,无谬无误,那你所成立的道理,就是量善成立,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圆成实相。如上所说,不论是现量所得、比量所得、譬喻量所得,对于所要成立的道理,决定是都能够成立的,所以名圆成实相。

  申五善清净言教相

  酉一正辨善清净相

  “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槃究竟寂静,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善清净言教相,就是圣教量。言教,即以口头的言说,教授于人。凡内蕴理论而外以言说教导于人,都可称为言教。言教之是否善净,就看发言者的智慧如何而定。发言者的智慧,假定是清净无漏的,其所宣说的言教,就是非清净相。所以本经以一切智者之所宣说,为善清净言教相。其所宣说的是什么呢?谓如所说的涅槃寂静。涅槃是内自所证的境界,灭除世人所感有的热恼,得到世人未所得的清凉,自在安隐,非证莫了。既不能用譬喻来比方他,也不能用比量去推度他,更不可以现量去说名为善清净言教相。

  如上所说的五种相,是最清净的,依此清净五相,去观察道理,名为最善观察清净道理。由于这些是最清净的关系,诸凡欲求究竟真理的学者,对此圣教量、现量、比量、譬喻量、以及量善成立的圆成实相,应当多多的学习,切实的探讨!

  酉二傍释一切智相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当知有几种”?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毘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

  善清净言教相,必须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的才是,但怎样方可算为一切智者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各宗教各学派的学者,都尊奉他们的老师,为一切智者的,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一切智者就太多了!所以文殊复问一切智者具有几相?佛说须具五个条件,方够资格称为一切智者:一、一个圣者出现世间,在他出现以后不久,而他的一切智的名声,立刻就传播天上人间,使得天上人间悉皆普闻,共同把他尊为一切智者。二、这位智者,不但要名称普闻,且须成就三十二种的大丈夫相。大丈夫,谓能担当大事,普渡众生;三十二相,既顶上的肉髻相乃至足下的千辐轮相。三、这位智者,不特要具此相,亦须具足十种大智慧力,以此大智慧力,断除一切众生的疑惑。所谓十力,就是:是处非处力,知种种业力,知禅定力,知众生好乐力,知众生性力,知修道所至力,宿命智力,天眼力,漏尽力。四、这位智者,不特须具十力,还要具足四无所畏,以此四无所畏的智力,宣说正而不邪的大法。凡此所说,绝对的可以摧伏一切不正的邪论,而自己的论议不为任何他论所摧伏。所谓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畏,诸漏尽无畏,说苦尽道无畏,说障尽道无畏。前二是属自利的无畏,后才是属利他的无畏。五、这位智者,不特要备上述的条件,更须要能够善说法及毗奈耶。在善说法中,要现有正见乃至正定的八正道行;在善制的毗奈耶中,要完成四沙门果,就是诸出家者,依毗奈耶,奉持戒法,由修这清净胜因,证得预流、一来、不还、应供的四果。如是由智声普闻、大丈夫相,名如是生;由十大智力,名断疑网;由四无所畏,名能伏他非他所伏;由法、毗奈耶,名圣道、沙门现皆可得。具此五相,名为一切智者之相。谁具此五,谁就是一切智者。我们从世间宗教的教主、学派的领袖中去寻求,唯我佛完备的具足上述五相,所以唯有我佛是一切智者,因而也就唯佛所说的言教,是善清净的言教相了。

  未三结

  “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四种道理中的第三证成道理,有五种的清净相,上面已把他一一的解说过了,这儿再来把他略为总结一下:由现量故,是结现见所得相的现量证成;由比量故,是结依止现见所得相的比量证成;由圣教量故,是结善清净言教相的圣教证成。照这结文看,只说了三种清净相,第三自类譬喻所引相的譬喻证成,第四圆成实相的量善成立,都没有谈到。有说由比量故的一句,结括第二第三第四的三种清净相,所以不再别说。但在我看,不是这样的:第四圆成实相,并无自体,只是上三量的量善成立,所以结中可以不说;第三自类譬喻所引相的没有,那完全是译者的忽略,因为元魏菩提流支译的深密解脱经中是有这句结语的,如该经说:“文殊师利!此依生成相应(即奘译的证成道理),现见相应(即现见所得相),量相应(即依止现见所得相),比智相应(即自类譬喻所相相),圣人说法相应(即善清净言教相)。知五种相,是名清净相”。由此可知梵文原本中是有第三清净相的结语的,奘公把他漏落了!

  午二辨不净相

  未一标

  “云何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证成道理,有无过的清净相,有有过的不清净相;不清净相共有七种,在这七种相中,前五,只是说明比量及譬喻量的有过而不能圆成自宗;后二,一说量的不能善以成立,一说教的非善清净相而已。

  未二释

  “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辗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善男子!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又于此余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

  标中的七相,释中并未按他次第一一解释,而是先就前五倚互相释,因为相虽有五,实质只谈比量及譬喻量的有过不成。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是释前所标的第三一切同类可得相。谓在一切一切的法上,都可攫到他们的共同性,名为一切同类可得相。如一切法的意识所识性,是在一切法上都相通的,假使以这通于一切的意识所识性去成立什么法,无论怎样,是不得成的,是有过而不清净的。如说声是无常,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是意识所识的,当知意识不但了知声是无常,而且也能知了常住的无为。所以你说意识所识的这话,就不能决定声是无常还是常了。因为,色、香、味、触是无常,是意识所了知的,虚妄无为是常住,也是意识所了知的。如是,你所说的声,为如色、香、味、触是无常呢?还是如虚空无为是常住?因为意识所识性,是遍于色等无常及虚空常住的。所以声的常或无常,在这样的双征之下,就决定不能成立,而为一切同类可得的不清净相了。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辗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是释前所标的第四一切异类可得相。宇宙万有的一切法,各有他的体性、业用、法相、生因、结果,而各体性、业用、法相、生因、结果,又是各各不同的,如色是变坏性,受是领纳性,想是构画性,行是造作性,识是了别性,此不共彼,彼不共此,名为一切异类可得相。假使有人要以别别的异相去成立什么,不论他成立那一法,是都不得成的,是都有过而不清净的。如说声是无常,怎么知道的呢?因他是所闻性故。不错,声是属于所闻性,但也唯有声属所闻性,除了声外,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法属所闻性。现在你以所闻性证成声是无常,试问你从什么地方去找同类法以决定声是无常呢?找不到同类的所闻性,就不能以所闻性去证成声是无常,如以此去证成,就名一切异类所得的不清净相了。善男子至是名非圆成实相,是说以差别成立共同的固不得成,以共同成立差别的亦不得成。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是明以别成同的不成。如说诸行是无常的,什么道理呢?所闻性故。所闻性是无常的,固然不错,但这所闻性,在诸行中,唯声所有。声是个别的,现以个别的声上所具的所闻性,去成立共同的有为诸行是无常,这怎么得成呢?所以说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又于此余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是明以同成别的不成。如说色是可见的,什么道理呢?无常性故。无常性固通可见的色上,但也通于可闻的声上,可齅的香上等,并不是可见色的专有特性。无常性是共于诸行的,现以共诸行的无常性,去成立个别的可见色,这怎么得成呢?所以说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故,非善清净观察道理。这是解释标中的第六非圆成实相。谓前所说的,不论是同类可得相,异类可得相,都不能正确的观察道理,使所要建立的道理,决定得以成立,所以不是清净无谬的,因为不是清净无谬的,所以诸有学习正确理论的不应去学习他,而应追求合法合理的正确理论。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这是解释标中的第五及第七相。就第五相说,如立声是无常,无质碍故。这样,你所建立的理论,就唯有异类譬喻中的虚空相可得,而没有其它的事由可以证成你的声是无常的了,同时,你所说的无质碍的因,也就谬误不清净了。上来所说的六相,都是从所建立的理论方面,说明他的错误,所说的理论既然错误,能说的言教自也是错误而不清净的了,能说的言教错误不清净,也就可以证知不是一切智者所说的言论了,所以名为非善清净言教相。能说所说既都不清净,我们也就应当知道一切体性都是不清净的了,不清净,就不值得我们学习!

  卯四法尔道理

  “法尔道理者,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

  法尔,是本来如此、原来如此的意思。一切法的因、果、相、事、理,各各有他的本然性(法性),安定性(安住、法住),普遍性(法界),不是任何人所能使他这样的。如说诸行是无常的,一切法为什么会无常呢?有什么人使他这样变化不息吗?不是的!是他本身这样的,原来就这样的,所以名为法尔道理。又如缘起的因果法则,这法决由这法的因生,那法决由那法的因物,因果之间不会有丝毫的错乱。这是什么道理呢?是不是有人去把因果配合起来的呢?不是的!是他本身这样的原来就这样的,所以名为法尔道理。这本来如此、普遍如此的真理,不但如来出世以后把他说出来是如此,就是如来不出世没有人发见,他还是如此的,决不因如来的出世或不出世而有什么变动,所以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

  丑八总别行

  “总别者,谓先总说一句法已,后后诸句差别分别,究竟显了。

  总谓先说一句,别谓后以其它的诸句,对先所说的一句,加以差别的解释,分别的说明,使那总句的意义,究竟圆满的显了。如本经胜义谛相品的开头,先总说“一切法无二”的一句,然后根据这句,说明一切法是什么,为什么说为无二,如是次第的解释,使人明了的知道一切法无二这话的内容,说些什么。又如百法明门论开头总说句“一切法无我”的这话,接着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如是再顺着所问,一一的说明下去,使人知道一切法是些什么,无我是什么意义,名为总别行。

  癸五自性相

  “自性相者,谓我所说有行有缘,所有能取菩提分法;谓念住等,如是名为彼自性相。

  佛所说的法,行者依之去学习时,一方以其为所缘,一方也就以其为所修的观行。如佛说的所有能取彼果的菩提分法,就是行者所缘、所行的。所谓菩提分法,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三十七道品。依这而缘而行,名为彼自性相。

  癸六彼果相

  “彼果相者,谓若世间若出世间,诸烦恼断;及所引发世出世间诸果功德。如是名为得彼果相。

  彼指菩提分法,果有所断果及所得果的两种,意谓由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因缘,能够断除世出世间的一切烦恼,由断诸烦恼而得的果,名为所断果;烦恼断除以后,一切的杂染过失不现前,一切的清净功德现前,约这所证的清净功德说,名为所得果。合这断、得二果,是名彼果相。

  癸七彼领受开示相

  “彼领受开示相者,谓即于彼,以解脱智而领受之,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是名为彼领受开示相。

  彼指所断、所得的二果,由所断果而得寂灭乐的利益,由所得果而得觉法乐的利益。得此解脱利乐以后,就运用解脱智去领受他、享受他;而且在个已领受之余,复将这种种功德利益,广为他人宣说开示,使他人也能渐渐的领受这无上无穷的法乐。就自领受说,是自利;约开示他说,是利他。如是自他俱利,名为彼领受开示相。

  癸八彼障碍法相

  “彼障碍法相者,谓即于修菩提分法,能随障碍诸染污法,是名彼障碍法相。

  彼指所修的菩提分法。意谓在修菩提分法的过程中,要没有任何障碍,才能顺利的开展,而使自他得到利益,如果一有障碍现前,进修固已困难,自悟悟他更谈不上。怎样是障碍相呢?如修念住得到定乐,不能突破他而在上头生起贪着,这就是障碍法相。又如修四如意足得到神通,不能了解他是不彻底而以为是究竟的,这也是障碍法相。如是,修四正勤乃至修八正道,亦复如是,所以说能随障碍诸染污法,是名彼障碍法相。

  癸九彼随顺法相

  “彼随顺法相者,谓即于彼多所作法,是名彼随顺法相。

  随顺法,就是资助念住等的法。如修四念住,不论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或在修前,或在修时,更能多多的听闻不净、诸苦、无常、无我的教理,或多多的思惟这些教理,使所修的四念住,更得增进,名随顺法相。修四念住是如此,修四正勤,乃至八正道,亦复如此。

  癸十彼过患相

  “彼过患相者:当知即彼诸障碍法所有过失,是名彼过患相。

  过患,就是种种的过失。谓在修习菩提分法的过程中,由于有前所说的障碍法生起的关系,不特不能使所修的菩提分法得以完成,且使原来所得的戒、定退失,生起颠倒妄想,作种种的罪恶,名为过患相。

  癸十一彼胜利相

  “彼胜利相者,当知即彼诸随顺法所有功德,是名彼胜利相”。

  胜利,就是种种的功德。谓在修习菩提分法的过程中,由于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教义,资助所修菩提分法的关系,使所修习的圆满成就,由成就所行而得种种的功德,是名彼胜利相。

  己二总陀罗尼

  庚一问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不共外道陀罗尼义,由此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诸法甚深密意”。

  三藏圣教的言音差别,上面已详细的说明了,这儿当机者再请问关于不共外道的陀罗尼相。陀罗尼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讲到总持,本来是很多的,通俗的说,凡是可以总持一切法的,都可叫做陀罗尼,如圆觉、法界、实相、法性等,能总持一切法,亦名陀罗尼。甚至一字、一句、一章、一偈,能总持一切法的,也叫陀罗尼,所以教法中,有字陀罗尼、句陀罗尼、章陀罗尼、偈陀罗尼等。现在菩萨所问的,是义陀罗尼,因为总持佛法要义的陀罗尼,印定佛法,简别外道,是甚深最甚深,秘密最秘密的,所以特地提出请问。

  庚二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

  这是佛许文殊宣说的文。所以教他谛听者,因为陀罗尼的意义,是秘密甚深的,如不慎重其事的用心专听,是很难悟入如来所说的密意言辞的!

  庚三说

  辛一长行

  “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凡夫异生,于粗重身,执着诸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甞、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善男子!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

  宣说陀罗尼义,先用散文体的长行叙述,后用韵文体的偈句重颂。全文约可分为三段说明。

  一、诸法要可分为杂染、清净两类。在世俗谛中,虽可说有染净法的相对差别,但在胜义空性中,染净法的自体,是都不可得的。由于染净的自体不可得,所以佛说一切皆无实在的作用,亦无实在的补特伽罗。自我、作用都无,可以证知一切法是本来如此而无所为的,所以说一切种离所为故。无为、无我、无用的胜义空性中,既没有染净的自相可得,当不可说谁先谁后;不特在胜义空性中不可说,就是在世俗的如幻缘起上,也不可说的,因为相似相续的因果,是无始无终的缘起钩锁,是如环之无端的,所以说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可是不了世俗如幻胜义性空的学者,以为诸法是先净而后染,由染而还净的。所以他们说:“心性本净,有时客麈烦恼所染”。杂染所染的客麈烦恼除了,就可还复他的本来清净。这种思想,不是佛法的正义。所以吾人应当透视缘起空寂性,不要为此所惑。

  二、未能悟解本性空寂的凡夫异生,在漫漫的生死长夜中,感受具有烦恼的粗重身,于是就外而执着诸法的实有自性差别,内而执着补特伽罗的实有自性差别。他之所以这样生起妄执,实由无始潜在的无明妄见因缘,才计执我及我所的。换句话说:由我执的妄见为缘,就计粗重的五蕴身为实在的自我,由法执的妄见为缘,就计执所见的色是我所见的,所闻声是我所闻的,乃至杂染法是我所染的,清净法是我所净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离了自我,一切似乎都无由活动。殊不知这众多的妄计,都是邪见加行所转的,实质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五蕴身的非我,通常说得很多,无庸再说;就所见言,我人是怎样得见外色的?一般的说是眼见色,也有说眼识见色,更有说我能见色。其实见色、闻声,是由内根、外境及中间所起的心识和合而发生的认识作用,三者中缺了任何一法,都没有见色、闻声的功能!所以若说单根、独识,或以自我运用眼根见色的话,绝对是错误的,是属邪行所转的,正见的学者,不当随其所转!

  三、若已悟解本性空寂的菩萨圣者,以他如实慧的力量,勘破了我我所的无明妄见,了知内无实在的自我,外无实在的诸法,于是就能永远的断除一切烦恼的粗重之身,而不再在生死长夜中流转了;同时,由于一切烦恼的寂灭不住,便得一切法的最极清净的空性,远离所有一切的断常、一异、来出、生灭、有无等的戏论,而以无为为所依止,一切无有加行,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智境一如,体性空寂,是名不共外道的陀罗尼义。

  辛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一切杂染清净法,皆无作用、数取趣。由我宣说离所为,染污清净非先后。于麁重身随眠见,为缘计我及我所;由此妄谓我见等,我食、我为、我染净。若如实知如是者,乃能永断精重身,得无染净、无戏论,无为依止无加行”。

  不共陀罗尼义,长行中分为三段说明,颂文中亦以三段来重颂他。第一颂是重颂长行的第一段,谓一切法有杂染清净的两类,这染净的两类法,既没有他的实在作用,也没有他的实在补特伽罗──数取趣,因无作用无自我的缘故,所以佛说染净诸法都是离所为的。无所为、无自我、无作用的染净诸法,我们不可说杂染法先染后净,清净法后净先染,因为胜义空性中,是不可说有先后的。第二颂是重颂长行中的第二段,谓未悟解性空的凡夫异生,于所感受的粗重身中,由以潜在的随眠妄见为缘,于是就妄计内身为自我,外境为我所。由这我我所的妄见,便说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等的邪加行转。第三颂是重颂长行的第三段,谓悟解空性的圣者,以如实慧了知无我无我所,断除一切烦恼,解脱粗重之身,获得无染无净无戏论的空性,并以无为为依止,无诸加行,成办究竟佛果,是为不共外道的陀罗尼义。

  戊三明如来之心行

  己一生起心相

  庚一法身心寂而常照

  辛一直说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

  本品的开显宗要中,有明如来的身相、言教、心行的三科,身相、言教的两科,前面已说过了,现在是第三科的如来心行。讲到如来的心行,有法身与化身的差别。这里先由当机者请问如来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次由佛为曼殊室利解答。佛心与众生心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生起形态也就各别。众生心是虚妄的杂染的,他的生起,是由心、意、识之所显示的,是追求一种目的而忽生忽灭的,是随各种外在的环境转变而变化的;佛心是无分别的清净的,他的生起,即不随什么环境转变而转变,也不追求什么目的而忽起忽灭,更不是由心、意、识的生起之所显的!但这不是说如来的心法不生,如来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心,是还常常生起的,不过是不由加行而任运的生起罢了。从无加行边看,可知如来的法身心是常寂的;从任运而起边看,可知如来的法身心又是常照的。所以可说:如来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不是一味的照或一味的寂。这情形,若举事实说,犹如变化一般。所谓变化,就是似有而无,似无而有,任运而起,不由加行,是为如来法身心生起之相。

  辛二喻显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

  一般的说,心法生起,须由加行,不然,是无法生起的;诸如来的法身,既还离了一切的加行,怎么还会有心法生起呢?所以文殊特又提出来请问。佛回答他说:证得法身的如来,就法身说,虽没有加行,但未证得法身以前,在加行位中修习方便般若时,曾经加功用就可生起!此可举两个譬喻来显示这个道理:一、普通凡夫睡眠,有有心的睡眠,有无心的睡眠。有心睡眠,指在睡眠时仍有梦中的意识活动;无心睡眠,谓在睡眠时连梦中的意识都没有,是一种极重的睡眠。虽在极重睡眠时,意识活动都没有,但从睡眠觉醒时,仍有心法生起。当知这所生起的心法,不是睡眠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睡前所作加行的余势,令觉醒时的心法生起的。二、圣者入灭尽定,当其正在入灭定的时候,不特前六的心心所法皆不生起活动,就是第七识的一分恒行心心所法,亦已停止活动。虽然如此,但当圣者再从灭定出来的时候,这一切的心心所法又次第生起而开始他的活动作用了。当知这所生起的心心所法,不是灭尽定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定前所作加行的余势,令出定时的心所法生起的。如是像无心睡眠以后的觉醒,灭尽定以后的出定,不由加行而有心起;当知诸佛法身,远离一切加行,而由先前修习方便般若的加行力量,令后复有心法生起,亦复如是。

  庚二化身心似有而无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已如上面所说知道了,然如来的化身,是有心还是无心呢?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文殊大士又提出来请示于佛。佛回答他说:如来的化身,不可说他是有心,也不可说他是无心,什么道理呢?因为是无自依心而有依他之心的。所谓无自依心,是就佛的法身自性无有心法生起之相说的;所谓有依他心,是就依诸善根成熟众生的因缘而有变化心的生起之相说的。这样,可说如来的化身心,是似有而无似无而有的,不可说他决定是有,也不可说他决定是无。换句话说:机感则有,不感则无,所以说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己二所行境界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何等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通常说有如来所行及如来境界的二种,但二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一般人还不知道,所以文殊师利在这儿再请问佛陀。如来所行,就是如来所住的意思。住,本为世间衣、食、住、行四大要件的一种,谁也不能无所住的两脚挂空,不过,普通的凡夫异生,是住在三界之内而以三界为所行的。大觉的无上佛陀,所住的地方,是超过了三界所行之处,而是住在一切如来所共有的不可思议功德、众所庄严的清净佛土中的。这种净土,也就是本经序品中所说的薄伽梵,住在最为殊胜而具光曜的七宝所庄严的大宫殿中。如来境界,就是如来所缘的意思。佛所缘的对象是一切种而无所不缘的,不过从所度化的众生方面讲,总一切种约为五界,就是如来所缘的对象。这五界,在分别瑜伽品中已说过了,这儿不再释。至于所行、所缘的差别,所行是净土,唯佛所住的;所缘是境界,通于一切的。

  丁二抉择余义

  戊一(身相)示现有无事

  己一摄化归法

  庚一泯相归寂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轮、非不转正*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

  如来的身相、言教、心行,是本品所开显的宗要,讲到所行、境界的差别,可说此三大事已告完毕,不过其中还有一些余义没有决了,仍得再行抉择,所以顺上开显宗要的三科,在抉择余义中,也分为三科来说明。现在先抉择身相的示现有无。

  当机者问:照上佛陀所说,如来的法身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差别,就应无相,若无有相,那末,平常所说的如来成等正觉、如来转正*轮、如来入大涅槃的三种,又是什么相呢?这我还不明白,请佛再开示我一下!佛告诉他说:此之三相是无二相的。所谓无二相,就是即化身的示现而融归于法身的寂灭。所以,从法身的究竟清净方面讲,是非成等正觉、非转正*轮、非入大涅槃的;从化身的数数示现方面讲,是非不成等正觉,非不转正*轮、非不入大涅槃的。如是依如来的法身、化身而说三相的无二,也就是泯相归寂的意思。

  庚二推功归本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有情类,但于化身见闻奉事生诸功德,如来于彼有何因缘”?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

  如来的化身相是有生起的,法身相是无生起的,通常说的众生见佛、闻法、恭敬、供养、奉事、礼拜,生诸功德,是依化身说的。这样,诸佛的法身与众生,不是没有什么因缘了吗?不!当知生起的化身相,不是突然的变现的,是依无相生起的法身所现的,众生虽不能直接的与法身发生关系,但不能说他与法身毫无因缘。其情形是这样的,由法身而现起化身,化身为众生的增上缘,法身又为化身的增上缘,亦即是众生的间接的因缘,所以说如来是彼增上所缘的因缘。同时,现起的化身,不是没有统摄的,是依如来法身所具的功德力所住持的,所以说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从佛为众生增上缘说,这是推功,从化身之为如来力所住持说,这是归本,所以本文科为推功归本。

  己二即法起化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等无加行,何因缘故如来法身,为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无量化身影像?声闻、独觉解脱之身,无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从日月轮、水火二种颇胝迦宝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诸有情业增上力故。又如从彼善工业者之所雕饰,末尼宝珠出印文像,不从所余不雕饰者。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磨莹,集成如来法身,从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

  佛陀的法身,是不由功行而任运生起的,二乘的解脱身,也是不由功行而任运生起的。法身、解脱身同样的平等的不由加行生起,有什么因缘惟有如来的法身可以放大智慧光明及能现出无量的化身影像?而声闻、独觉的解脱身不能生起大智光明及现无量的化身影像呢?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文殊菩萨特别提出来请示佛陀。佛为使他易于明了起见,先举两个譬喻来显示这个道理:一、颇胝迦宝,就是水火所成的宝珠,其体是莹澈晶明的。如世间的日轮,即似热烈的火性颇胝迦宝,月轮,即似清凉的水性颇胝迦宝,除这而外,还有其余的似水似火的颇胝迦宝。不论他是怎样的颇胝迦宝,均无加行,平等平等的。虽同样的不由加行,可是日月轮火水二种的颇胝迦宝,能够放出种种的光明,其余那些似水似火的颇胝迦宝,则没有放光的功用。原因是:日月轮中,有具大威德的有情所住持的,如日轮中住有日光天子等,月轮中住有胸光天子等。同时,复由世间一切有情殊胜增上业力的因缘,能感得光明。所以虽同样的是颇胝迦宝,虽同样的是没有加行,但有放光不放光的差别。二、譬如摩尼宝珠,假使昌经过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饰,就可从摩尼宝珠上现出印文的像来;假使没有经过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饰,其摩尼宝珠上自然没有什么印文的像现出来了!颇胝迦宝及摩尼宝珠是如此,当知如来的法身与二乘的解脱身,虽同样的没有加行,但如来的法身,是从因位中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福德资粮,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极善修习磨莹所集成的,所以能放大智慧光;又是以无量善巧积集福智资粮之所雕饰成的,所以能现出种种的化身化心之相;而二乘的解脱身,没有经过这样的雕饰、磨莹,当然就不会大放智光及现种种化身影像了。

  戊二(言教)随机增损事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来、菩萨威德住持,令诸众生于欲界中,生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家,人身财宝无不圆满,或欲界天、色、无色界,一切身财圆满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菩萨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处,能令众生获得身财皆圆满者,即随所应,为彼宣说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处所获身财无不圆满。若有众生于此道行违背轻毁,又于我所起损恼心及瞋恚心,命终已后,于一切处所得身财无不下劣,曼殊室利!由是因缘,当知如来及诸菩萨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财圆满,如来、菩萨住持威德,亦令众生身财下劣”。

  世尊曾经这样说过:世间由于有如来及诸菩萨的威德住持,就能使诸众生在三界中得到很大的利益。假使他是生于欲界的人类中的,他就可以生到有权势的刹帝利的大富贵家,或婆罗门的大宝贵家,而且在这些宝贵大家中所得的肉身及外财,无不具足圆满。假使他是生到欲界天或色、无色界的天中,其各各所得的内身外财也是一切圆满可得的。佛在过去虽曾这样说过,但文殊师利并不怎样了解这个道理,所以问道;世尊!你所说的这些话,其中具有什么密意?请把密意揭开,以使我们明显的了解吧!佛告诉他说:如来及诸菩萨住持世间,是以若道若行指志众生的,假使有某类众生能于此道此行相应的话,佛及菩萨即随其所应,为他宣说此道此行,如说世间的十善业道及行此十善业行。若有众生听了此道此行后,能顺着他去作正式的实际修行,那他将来不论是生在欲界人中、天上、乃至色无色界之中,其所获得的正报生命、依报外财,无不具足圆满。假使有的众生听了此道此行后,不但不能依着去行,而且违背轻视毁谤此道此行,甚至对说此道此行的佛陀,生起损害及瞋恚心来,认为佛陀多此一举。由彼瞋佛、谤法的因缘,那他命终以后,不论是生在什么地方,其所获得的内身外财,都是下劣而不圆满的!如是如来及诸菩萨威德住持世间,不但能令众生获得身、财圆满,也能使众生获得身、财下劣。所得身、财有下劣与圆满的不同,为佛陀说此道此行的密意。

  戊三(行心)佛土净秽事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何等名为二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二者如来出现于世。曼殊室利!诸净土中,与上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

  所行境界文中,说到如来所行,是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清净佛土,说到如来境界,有清净及秽恶的两种世界。此中所说的佛土净秽事,就是指如来境界的秽净二土。曼殊室利为要明了净秽二土的差别之相,特别提出秽净二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的问题,请示佛陀。佛在回答中,先说秽土的难易,谓秽土中,八事殊为易得,二事甚为难得。易得的八事:一、外道:外道是对内道说的,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为内道;不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为外道。外道学者,他们有他们的一套道理、道行、道果,并且认为唯有自己的道理是真实的,道行是正确的,道果是究竟的。他们既以此自立,亦以此化他。像印度的婆罗门教等,都属此类。殊不知他们的一切,是不能令众生得到真正解脱的,可是世间上的这类外道很多,任何人都可以他自己的所见成立一套,所以秽土中的外道是很易得的。二、有苦众生:秽土中的众生,长期的沉溺在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中,以及受其它种种痛苦的不断袭击!所以在秽土中,若要寻求无苦的众生,是很难得的,而有苦的众生,却很多很多的!三、种姓家世兴衰差别:世间有贵族的种姓,有贱族的种姓,有帝王的家世,有庶民的家世。一般以为,贵族及帝王家是舒服的、快乐的。住的既是高楼大厦,穿的又是绫罗缎匹,食的更是山珍海味;贱族及庶民家是苦痛的、难过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如意。可是我们不要羡慕他们,嗟叹自己!世间是无常的,当他家道兴盛时,生活固然过得优裕,一旦家道衰落时,他就又沦于苦痛的深渊了!穷苦的人家,看他这时是很苦的,一旦修福忏罪,那他又可转为大宝贵家而享种种福报了!所以种姓与家世,时时都在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在秽土中,随时随处都可见到,其例真是太多了!四、行诸恶行:秽土中的众生,行杀、盗、淫、妄种种恶行的很多,这,一方面固由过去的业力所引,一方面也由现实环境逼迫使然。因为,秽土有种种的不圆满,很易使人趣向恶行,所以行恶行的众生就特别的多了!五、数犯尸罗:尸罗就是戒,含有清凉的意思。生存在秽土中的众生,由于外在的环境所逼,常常的向外奔驰,做出不法的事情,因而内心感到无限的热恼。圣者出世见此惨景,乃至律仪令众遵守,期能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但诸众生为境所诱,虽有律仪而仍常常的毁犯,所以世间犯戒的众生特别多。六、恶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趣,为不善业力之所招感的。由于秽土众生,犯戒者多,作恶者众,所以有这恶趣存在。七、下乘:下乘是对上乘说的。以三乘说,大乘是上乘,二乘是下乘;以五乘说,三乘是上乘,人天是下乘。秽土众生,不特发菩提心的上乘者少,就是发厌离心的二乘也不多,所有的大都属于人天的下乘,纵或有时有些为苦所逼,发起厌离心来,那也是很少的。所以秽土之一中,下乘易得。八、下劣意乐加行菩萨:谓秽土中的众生,发心行菩萨道,本来是很少的,即或有时有人发心行菩萨道,所有的意乐也非常下劣。所谓下劣,就是他的发心不广大,不坚固,稍遇一点违缘,就会退心或堕小乘。这种菩萨,在秽土中是很多的。是为秽土的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一、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所谓增上意乐,就是菩萨道者的发心广大,志愿坚固,不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为己而集福智能资粮,为他而广行菩萨大道,决不因什么困难事情而退失自己的菩提心,大悲愿,是为增上意乐加行菩萨。这种菩萨,当然是很理想的、难能的,正因为理想、难能,所以在秽土中很不易得到这样的菩萨来游集。二、如来出现于世:世间的祥和安定与否,就看有没有大圣佛陀出现于世:有佛出世,世间就和乐;无佛出世,世间就纷扰。所以佛陀出世,是很宝贵的,正因为宝贵,所以在秽土中很不容易得到佛陀的出世。是为秽土的二事难得。

  佛陀在解答了秽土的难易以后,又叫声曼殊室利说:净土中的难易,是与秽土恰恰相反的,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非常易得。难得的八事把他列出来,就是:一、清净国土中,纯是佛教的信众,没有什么外道可得。二、清净国土中,在佛化情况下,一切众生都沐浴在法乐之中,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三、清净国土中,彼此是平等一味,享受一样的快乐,无所谓种族、家世的兴衰。四、清净国土中的众生,在佛陀的德化之下,都是专心一意的修诸善行,由于外在的环境安定,也无从作恶起,所以在净土中,寻求行诸恶行的众生,是很难得的。五、清净国土中的众生,既以行善为主,对于非法非律的事情,当然不会去做,所以数犯尸罗者也不易见。六、清净国土中,恶趣之名都不可得,那里还有恶趣之宝?七、清净国土中的众生,在佛陀的大悲愿力熏陶之下,求人天福报及发小乘心者,是很少有的。八、发小乘心者既然少有,当然都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了。他们不发大乘心则已,一发此心就很坚固,所以下劣意乐加行的菩萨,也不可多得。二事易得者:一、发心的菩萨,意乐既不下劣,必然都是一些意乐增上的,游集在清净国土中,所以清净国土中,到处都可见到意乐增上的菩萨。二、清净国土,是佛所居的,自然常有佛陀出现在净国土中,所以如来出现于世,也是非常易得的。

  净秽二土有着这样的胜劣差别,一个真正发心行菩萨道者,对此应当抱个什么态度呢?这要以发心者的智慧强弱来决定的,假使是个智慧坚强的菩萨行者,在秽恶充满的世界中,能够战胜外在的恶劣环境,不为任何环境所转,当应留在秽土中,广度一切众生,不特不应离开这秽土,而且应当庄严这秽土,使之转秽成净,所以净佛国土,也是菩萨两大方便行的重要一行。同时,菩萨发心,是为度生,然要完成度生的使命,亦唯有在秽恶世界中主能办到。若生清净国土,就无法达到度生的目的,如行布施,布施的对象,是贫苦大众,净佛国中,没有贫苦众生,你施给谁呢?秽土世界就不同了,有的是贫苦大众,菩萨行者正好对这些贫苦群众广行布施。所以志愿坚强、智慧深广的菩萨,应在秽土中行菩萨道。假使是个智慧薄弱的菩萨,一时还不能突破秽土恶劣环境的包围,因而不能深入广大社会群中去行菩萨道的话,那就不妨先求生净土,在圆满的良好的环境中,与诸上善人一心一意的修行,以增进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的资粮,然后再进入秽恶世界,一方教化众生,一方净佛国土,以完成大乘菩萨的两大方便行。佛之示现净秽二土,一方在使吾人了解秽土的如何不圆满,净土的如何纯洁,一方也在激发吾人在秽土中发心修行,度诸众生,净佛国土。

  丙二奉持教名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佛与当机者的一问一答的探讨下,已将本品的教体抉了显出,可是本品的教名应当叫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的去奉持此教,当机者还不明了,所以再作最后的请示。佛的解答,其文甚明,无须再释。

  丙三显示教用

  说是如来成所作事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摩诃萨,皆得圆满法身证觉。

  佛在深密会中,说完了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参加此会听法的大众,除了很多的明了佛果甚深密意之外,当下并有七万五千的大菩萨,获得圆满法身,证觉无上佛果。所以佛说此了义教时,听众是实时得到法益的!

  上来已将本经略为讲完,本经的旨意是什么,当可从经文中得到了解。不过,修学佛法者,不可以了解为满足,必须要从了解中,如诸菩萨一样的得到真正法益。不错,我们现在还是普通的凡夫,不能与已得胜解行或已证无生忍的大菩萨相比;可是要知道,他们在没有得到如此如彼的地位以前,与我们同样是个普通凡夫,并不是生成如此的,而是经过长期修学才得如此的。所以,我们若能从本经中,透彻的了解胜义之理,进而依此正理去从事胜解行、如实行,从实践实行中,不特慢慢的可与诸大菩萨,且能如听了如来成所作事了义教的七十五千菩萨摩诃萨一样的获得圆满法身,证觉无上佛果。所以,敬希读诵听闻本经的学者,务要随文作观,如理思惟,随顺修行,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与如来一样的成就所要作的种种度生事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