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选集 四十七、涅槃

  四十七、 涅槃

  >

  【涅槃】

  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的苦迫中得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槃。

  关于涅槃,从来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分别。依汉译『阿含经』说:涅槃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再来这人世间了。如『杂含』(卷三四‧九五七经) 说:「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

  『中含』『善人往经』,对于「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的,更分为七善人;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槃。这可见,涅槃有不再来这人世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槃。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

  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众苦尽灭」,还可说什么?古德有以为还有身心的,有以为有心而没有身的。依契经说,这些是妄情的戏论!

  甚深广大与无量无数,即法性空寂,这是超名相数量以上的。如『杂含』(卷三四‧九六二经)说:「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别译作:「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槃。

  有情的所以个体永续,所以无限苦迫,只是迷情为本的诸行,在我执的摄取、住着中,形成和合相续的生命个体。这才「五蕴炽然」,死生不了。如破除我爱,即割断了生死的连索,前五蕴灭而后五蕴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说为什么。

  这样,如想象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为小我融于大我,拟想超越的不思议的个体,实在是妄情的测度!

  所以从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说「此灭故彼灭」,可说「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象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所以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

  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含卷五‧一0四经),这怎样可想象为无所有呢?『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佛陀的正觉】

  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

  但这是说: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瞋、无痴,从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闻没有差别,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别的。能实现智证空如,即转凡成圣,转迷成悟。三乘同性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证空寂而得离欲解脱的自由人。

  不过,慈悲而偏于消极的不害他,这是声闻;重于积极的救护他,即是从修菩萨行而成佛。佛在这三乘同一解脱的圣格中,显出他的伟大。

  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觉,不但契合缘起的空性,更能透达缘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行,更能发挥出来,不像声闻那样仅是消极的无诤行。人间佛陀的无上正遍觉,应从真俗无碍,悲智相应中去说明与声闻的差别。

  论到解脱,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如『中含』『瞿默目揵连经』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解脱的平等,约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说。

  如论到烦恼的习气,即彼此不同,如舍利弗还有瞋习,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积久所成的习性。虽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

  古人譬喻说:声闻急于自了,断烦恼不断习气。这如犯人的脚镣,突然打脱,两脚虽得自由,而行走还不方便。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渐渐的消除习气;等到成佛,如烦恼与习气一切都断尽了。这如犯人的脚镣,在没有打脱时,已设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将脚镣解去而得到自由时,两脚即毫无不便的感觉。这解脱的同而不同,还是由于声闻的急于为己,菩萨的重于为人。

  【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现实人间的佛陀,如释迦牟尼佛,成立于无贪、无瞋、无痴的均衡扩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而德行能作到时代的完成。

  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即是佛。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三德的平衡开发,是完善的。本着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

  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

  在大乘法的展开中,佛陀观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绝对无限的佛陀。在从现实人间的佛陀说,这是多少可以考虑的。

  佛陀虽因久劫修行,有广大的世俗智,自发的胜义智,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

  反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佛也决不因此而称为佛陀。

  人间世──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即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的特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佛陀观的发展到如此,因为佛法的普及民间,从信徒归依佛陀的心情中发展出来。

  自释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信众意欲──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不能满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这才想象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不能超越的,推尊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一般宗敎,幻想此为外在的神;而正见佛弟子,即知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质的客观化。

  我们知道,成佛是智证──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这是没有彼此而可说绝对的,彻底的,能真俗无碍、悲智相应的。到达这,即是佛陀,知识、能力、存在,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这并非人间佛陀的缺陷,这才是契当真理。虽说是相对的,但无论佛陀出现于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的知识、能力、存在,必是适应而到达恰好的。佛陀的绝对性,即在这相对性中完成!

  >

  【无常为论端之蕴空】

  如来对五蕴法门,曾说道:「观五蕴生灭」。可见佛多半是在生灭无常的观点去观察五蕴性空的。

  世间上色等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而佛法的目标,亦即人类的最后归宿,在涅槃解脱。可是常人不知从何去把握涅槃,如来善巧的就五蕴无常为出发来说明它。

  如『杂阿含』二六0经说:

  「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归于灭,都在向着这个灭的大目标前进。我们只要使它灭而不起,就是涅槃。「涅槃」译曰寂灭;不扰动,不生起,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槃。

  一切是本性自灭的,不过常人灭了要再生而已,所以『杂阿含』九五六经说: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上面是无常生灭与涅槃寂灭的两句,如『杂阿含』二七0经加上「无我」,就成为三句: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从无常出发,以无常为因,成立无我之宗;以无我而达到涅槃。众生之所以永在无常生灭中而不涅槃,佛说:问题在执我。佛经说的生死因,如我见、我所见、我爱、我慢、我欲、我使等,都加个「我」字。如能断了我见,就可证须陀洹果,能将我慢等(修所断惑)断除得一乾二净,就能证得阿罗汉的涅槃果。所以这无常到无我、无我到涅槃的三法印,不但是三种真理(法印),而且是修行的三种过程。

  >

  第 34 ( 28 ) 经﹙上p3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第 58 ( 61 ) 经﹙上p9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 151 ( 39 ) 经﹙上p14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缚断,于行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 163 ( 51 ) 经﹙上p16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 286 ( 219 ) 经﹙上p26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涅槃道迹,云何为涅槃道迹?谓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涅乐道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74 (293 )经﹙中p25﹚空相应缘起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10 (237) 经﹙上p286﹚眼识于色、不爱着、则见法般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长者,名郁瞿娄,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槃」?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于)法,亦复如是。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于)法,亦复如是。是故长者!有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见法般涅槃者」。

  第518 (365) 经﹙中p8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见法般涅槃,云何如来说见法般涅槃」?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为说见法般涅槃!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478﹙﹚经﹙下p374﹚何谓涅槃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