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列在“失译经”类下,也就是不知译者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后汉.安世高,并指出此说法系根据《宝唱录》.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详情]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六觉知

  第六觉知

  原文: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布施平等觉

  众生在迷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名之「本觉」又名无明不觉。为何?因众生妄见贪、瞋、痴而生死轮回,唯有不造业才能解脱,亦是解脱办法。能止生死而为涅槃

  「必诸恶莫作」即药,能破烦恼而为菩提「必众善奉行」即病。换言之,无所为而有所为方是无执着无妄见即无三毒自然无三界。如去三界必超三界,自然即是出离世间了。所以三界如同生死,幻生幻灭。我们能少贪即无贪之苦,多布施即无怨愤心。多喜舍即少结恶缘,多广善缘即无怨亲债主,少计杀即无旧仇新怨。苦恼之境,逼追于身,怨恨之念聚积于心,一时交接不能自拔,故而形成种种不道德行,而造种种诸恶缘。

  在六度万行之首-「布施」。菩萨欲庄严净土成就菩提,须行布施。在维摩诘经佛国品云「布施是菩萨净土」。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能行怨亲平等之施,害我者为怨,爱我者为亲。智度论云「慈心广转,怨亲同等」。孟子云「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故以平等治怨也(不念旧恶),怒怨可「解」

  不可「结」。所以解怨释结不得重恶,故世间人教育戒恶向善之道该多提倡教导,改恶向善,归向理性,以「无善无恶」做道德准则,保护自己是「无善」,防犯他人造业是「无恶」,在佛法中即是「佛性」。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曰「善者是善人之师,不善者是善人之资。」可见由恶转善改过自新,学道人不念旧憎,平等一体而现。共受布施之惠,否则与慈心相违背。学佛者需把习气改掉,坏念头去掉(以戒为师),尤其行者名利需淡泊,才能以「戒定慧」修「五蕴皆空」。我们佛法盛行,应该在人心上、生活上做持之以恒工夫,方入清净自在感的心境。

  我们当知恶人,本非生来即恶,乃是由于失教与染习而成的,能回头即彼岸而以此共勉之。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