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典藏 >

禅宗诗歌境界 附录二: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

  禅宗诗歌境界 附录二: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

  本索引所收,以大陆地区禅诗研究论文为主。对与禅诗研究相关的有参考意义的论文,亦择要收录。

  1920~1978年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文及通俗小说王国维东方杂志17卷8号1920.4

  对于敦煌发现佛曲的疑点徐嘉瑞国学月报汇刊1926.1

  佛曲叙录郑振铎小说月报17卷号外1927.6

  论唐代佛曲觉明小说月报29卷10期1929.10

  佛典文学叙论唐大圆海潮音11卷1期1930.10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陈寅恪海潮音12卷19号1931年

  “禅门十二曲”向达北平图书馆月刊6卷6号1932

  敦煌本维摩诘经问疾品演义书后陈寅恪清华周刊37卷9期1932年

  禅宗六祖传法偈分析陈寅恪清华学报7卷2期1932年

  苏东坡的佛学思想井上秀夫著昙伦译海潮音14卷3期1933.3

  佛教文学之审美观及光明思想姚宝贤中国文学月刊2卷1期1934.7

  袁中郎的佛学思想张汝钊人间世2卷1935.1

  六朝文学与佛教影响蒋维乔国家论衡6期1935.12

  诗佛王维考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研究1936.9上海北新版

  佛教文学的轮廓通一人海灯4卷1期1937.1

  唐代文艺源于印度之点滴刘铭恕文哲月刊1卷4期1937.1

  李习之与佛学高观如微妙声1卷4期1937.2

  杜甫诗中之宗教志喻逸经28卷1937.4

  韩愈李翱与佛教之关系吴恩裕清华周刊38卷7、8期合刊

  “别材”和“别趣”:《沧浪诗话》的创作论和鉴赏论吴调公江海学刊1962.9

  1979年

  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陈允吉复旦学报79.1P81~86

  1980年

  寒山子和他的诗李敬一江汉论坛1980.1P97~103

  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王运熙中华文史论丛1980.4P47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袁行霈社会科学战线1980.2P276~283

  严羽诗禅说析辨郁沅学术月刊1980.7P59~65

  龚自珍的戒诗与学佛杨天石复旦学报1980.3P99~102

  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佛雏文艺理论研究1980.1P81~87

  1981年

  论佛教的美学思想严北溟复旦学报1981.3P41~51

  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孙昌武文学遗产1981.2P44~56

  关于佛学对柳宗元的影响及其“禅理”诗的评价问题吴文治文史哲1981.6P53~62

  论龚自珍的佛教信仰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管林华南师院学报1981.1P54

  苏曼殊诗歌简论曹旭上海师院学报1981.4P58~64

  1982年

  王梵志和他的诗作金启华名作欣赏1982.6P69

  诗情·画意·禅理:王维《鸟鸣涧》试析林邦钧北京师大学报1982.4P89

  论王阳明的禅学思想柯兆利中国哲学第8辑1982年P200

  略论苏曼殊的创作张如法中州学刊1982.1P98~101

  论苏曼殊姜乐赋天津师大学报1982.5P55~62

  1983年

  刘勰与佛学孔繁中国社会科学1983.4P183~196

  刘勰与佛教孔繁文心雕龙学刊齐鲁书社83年总1P414~433

  关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的整理的若干问题张锡厚文史15辑P185

  王梵志诗拾遗何文广唐代文学论丛1983年总2P333~336

  王梵志诗中的“被”字句与“将”字句刘丽川九江师专学报1983.3P51~55

  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钱学烈文学遗产增刊总16P130~143

  寒山诗语法初探上钱学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2P109

  寒山和他的诗李振杰文学评论1983.6P94~100

  禅境画意入诗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史双元南京师院学报1983.1P65~72

  说王维诗的静美林继中光明日报1983.3.29③

  “雪中芭焦”命意辨杨军陕西师大学报1983.2P78

  王维的奉佛与诗歌初探贺新居唐代文学论丛1983年总3P68~79

  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陈允吉复旦学报1983.1P72~80

  宗密和他的禅学李富华世界宗教研究1983.1P95~106

  柳宗元与佛教谢汉强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3P82~89

  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罗期进学术月刊1983.5P51

  略谈晚唐名僧之咏花诗孙浮生徐州师院学报1983.3P30

  “不识”即“识”读苏轼《题西林壁》吴枝培文史知识1983.5P51

  苏诗禅味八题魏启鹏东坡诗论丛总2P18~39

  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黄宝华复旦学报1983.1P89~95

  《沧浪诗话》及其“妙悟”说刘淦济宁师专学报1983.1P60

  说“妙悟”读《沧浪诗话》札记陈必胜天津师大学报1983.5P68

  南宋大觉禅师的“杂剧诗”张杰戏曲研究1983.8P245~252

  苏曼殊诗漫评时萌南京大学学报1983.4P55~59

  评新编两种苏曼殊诗集林辰文学遗产1983.1P148

  苏曼殊作品辨误二则裴效维艺谭1983.4P18~22

  1984年

  禅悟与诗悟:佛教在认识、思维理论上对古代诗歌的影响秦寰明学术月刊1984.4P20~24

  论“妙悟”张毅文艺理论研究1984.4P85~89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天津社会科学1984.5P68~72

  唐代的诗僧和僧诗程裕祯南京大学学报1984.1P34~41

  唐初通俗诗人王梵志张锡厚光明日报1984.1.31③

  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周一良北京大学学报1984.4P13~16

  谈寒山话拾得王进珊中华文史论丛1984.1P79~100

  王维的禅宗审美观及其山水诗的空灵风格陶林浙江师院学报1984.3P27~33

  对王维诗中虚幻境界的思考李育仁江汉论坛1984.6P54~58

  试论王维山水诗之审美意识:兼与陈允吉商榷金航昆明师专学报1984.3P97~110,91

  白居易与佛道张立名湘潭师专学报1984.2P29~35

  柳宗元与佛教赖永海哲学研究1984.3P59~65

  略论诗僧贯休及其诗黄世中浙江师院学报1984.2P72~80

  诗僧齐己陈蒲清求索1984.2P90~91

  论释子齐己的社会诗黄新亮益阳师专学报1984.1P35~41

  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何乃川林振礼福建论坛1984.1P18~23

  试论汤显祖“四梦”中的佛学禅宗思想蓝凡河北大学学报1984.3P101~109

  释《水浒》金批“因缘生法”说陈洪南开学报1984.2P42~47,75

  八指头陀及其爱国诗梅季坤求索1984.4P92~93

  论八指头陀的诗歌创作梅季湖南师院学报1984.6P19~22,10

  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柳无忌华南师大学报1984.3P112~121

  试论苏曼殊的诗陆草中州学刊1984.2P77~81,85

  曼殊佚诗存疑柳亚子社会科学战线1984.4P327~329

  1985年

  漫述庄禅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1985.1P125~148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张文勋思想战线1985.4P22~33

  《祖堂集》词语试释蒋绍愚《中国语文》1985.2P142~147

  唐代僧诗重出甄辨佟培基中华文史论丛1985.3P237~256

  《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袁宾社会科学1985.6P89~95

  关于寒山子的生平及其作品钟文汕头大学学报1985.2P93~97

  试论王维的佛教思想马欣来山西师大学报1985.2P42~45

  论佛经文学对敦煌变文的影响梁达胜辽宁师大学报1985.3P48~56

  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陈允吉复旦学报1985.3P142~156

  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儒佛思想景凯旋学术月刊1985.5P56~60

  浅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吴惠娟学术月刊1985.11P56~62

  从中国诗论的发展看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涵义及其贡献郭晋稀西北师院学报1985.3P3~15

  “妙悟”探源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二陈伯海社会科学战线1985.1P235~244

  《沧浪诗话》的“别材”、“别趣”说陈祥耀福建论坛1985.5P38~41

  严羽兴趣说与唐诗艺术汤高才社会科学1985.11P75~79

  严羽“不落言筌”说的美学内涵吴大泽学术研究1985.6P115~116

  禅学·诗学·美学:评《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刘文刚辽宁师大学报1985.3P43~48

  1986年

  禅意盎然李泽厚求索1986.6P57~65

  诗与禅袁行霈文史知识1986.10P18~24

  谈谈以禅喻诗周振甫文史知识1986.10P71~74

  禅境意象与审美意象缪家福文艺研究1986.5P77~83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兰华增文艺理论研究1986.6P55~62

  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因素张文勋社会科学战线1986.2P250~256

  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张国星学术月刊1986.11P60~67

  王梵志年代杂考张伯昂信阳师院学报1986.1P44~49

  王梵志诗三首原貌探求兼评诗注的一个倾向刘瑞明敦煌研究1986.2P60~67

  虚幻的佛国与真实的人生:王梵志诗《世间日月明》浅析张锡厚文史知识1986.10P78~81

  诗僧寒山子钟文文史知识1986.8P79~83

  说寒山诗张家鹏辽宁大学学报1986.2P31~33

  再说寒山诗张家鹏沈阳师专学报1986.2P48~53

  因花悟道,物我两忘:《辛夷坞》赏析陈仲奇文史知识1986.10P75~78

  论王维诗作中的禅趣史双元四川师大学报1986.6P26~32

  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肖瑞峰贵州文史丛刊1986.3P125~130

  论皎然的诗歌美学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86.1P43~49

  宋代哲理诗小议程梦林浙江大学学报1986.4P74~76

  北宋的禅宗与文学周义敢文学遗产1986.3P44~50

  延寿及其佚诗张靖龙温州师专学报1986.3P57~70

  黄庭坚与禅宗钱志熙文学遗产1986.1P33~41,119

  再论严羽妙悟说王达津福建论坛1986.1P74~77

  略论《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和“别趣”林家英光明日报1986.3.25④

  严羽“妙悟”说的审美特征刘健芬西南师大学报1986.3P102~107

  “凡心”与“禅心”的搏击:论苏曼殊的爱情诗邵迎武徐州师院学报1986.2P111~113

  1987年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楼宇烈北京大学学报1987.3P59~67

  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杨曾文世界宗教研究1987.1P113~125

  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赖永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5P43~49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佛教影响的研究孙昌武文学遗产1987.4P15~20

  中国的艺术哲学:诗书禅一体化日 福永光司湖北师院学报1987.3P43~51

  “诗禅相通”说略论崔大江华南师大学报1987.2P26~32

  “筏”:谈禅宗与艺术严善胾新美术1987.4P45~48

  近年来佛家美学研究概述王典宏华中师大学报1987.4P98~102

  “不即不离”说的美学意蕴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87.6P16~21

  僧肇动静观辨析:读《肇论·物不迁论》钱伟量世界宗教研究1987.3P103~107

  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洪修平世界宗教研究1987.3P92~102

  般若学和唐宋诗论徐季子宁波师院学报1987.2P1~7

  王梵志诗歌宗旨探求刘瑞明敦煌学辑刊1987.1P78~82

  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何西虹山西师大学报1987.3P63~68

  寒山子与寒山诗钱学烈深圳大学学报1987.3P26~3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音乐绘画及禅学的联系肖延恕湘潭师院学报1987.2P16~21

  从杜甫赞五台山诗看其佛教信仰马斗全五台山研究1987.5P25~26

  柳宗元与佛教关系浅议段景莲河北大学学报1987.2P56~63

  皎然交游考肖占鹏江海学刊1987.6P87~91

  关于佛教与晚唐山水诗的综合思考胡遂求索1987.6P89~92

  禅宗思想的民族化与中晚唐僧诗的繁荣黄新亮益阳师专学报1987.3P73~77

  苏轼的诗与禅彭曼青华声报1987.9.25④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与佛学黄进德扬州师院学报1987.1P84~89

  “妙悟”新识张晶宁夏社会科学1987.2P95~100,73

  《传灯》中的唐五代佚诗考张靖龙温州师院学报1987.1P55~56,49

  “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谈芭蕉俳句中的禅趣张石读书1987.11P82~87

  1988年

  “妙悟”与艺术直觉王烟生徐州师院学报1988.1P50~56

  佛教顿悟说与现代直觉思维李霞安徽大学学报1988.1P101~104

  诗与禅李壮鹰北京师大学报1988.4P35~46

  略论禅与诗孙昌武社会科学战线1988.4P234~249

  东方艺术美学体系中的“禅”牛枝慧文艺研究1988.1P19~24

  佛典与中国古典散文孙昌武文学遗产1988.4P24~33

  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齐文榜文学遗产1988.2P49~56

  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蒋述卓文艺研究1988.5P51~59

  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蒋述卓文艺理论研究1988.1P78~83

  北朝文风的悲凉感与佛教蒋述卓广西师大学报1988.2P4~9

  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蒋述卓华东师大学报1988.1P29~36

  论唐代艺僧施光明唐都学刊1988.4P57~62

  敦煌佛曲《五更转兼十二时》跋:维摩诘文学试论龙晦世界宗教研究1988.4P17~28

  王梵志诗校释商补黄征杭州大学学报1988.2P90~98

  王梵志和他的五言道俗诗张锡厚文史知识1988.3P90~93

  禅宗艺术观与王维诗的风格张清华中州学刊1988.6P91~95

  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儒佛思想景凯旋学术月刊1988.6P56~60

  论刘禹锡和佛教禅宗张碧波吕世伟学术交流1988.6P114~121

  论皎然的境界说赵盛德广西师大学报1988.4P18~21,53

  禅宗与宋代江西作家王琦珍江西师大学报1988.4P24~29,47

  黄庭坚禅学源流述略祝振玉文史知识1988.4P98~102

  禅宗思维方式与王安石晚年的诗歌杨崇仁思想战线1988.6P39~45

  严羽“妙悟”说探微周仁强安徽大学学报1988.2P68~73

  废名与禅宗李俊国江汉论坛1988.6P56~58

  1989年

  禅悟思维简论待续方立天五台山研究1989.1P9~14

  禅悟思维简论续完方立天五台山研究1989.2P13~19

  禅宗心性论试析蒙培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3P60~67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严北溟洪修平文献1989.4P170~181

  人心、佛性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洪修平南京大学学报1989.1P33~43

  禅宗:直觉性美学结构体吴功正社会科学家1989.6P29~35

  禅“悟”与审美直觉马国柱辽宁教院学报1989.4P40~45

  漫论禅的顿悟和诗的直觉徐潜长春师院学报1989.2

  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徐宏力河南大学学报1989.2P32~37

  试论禅宗的非理性主义翁美琪学术季刊1989.4P147~153

  佛教理论与意境范畴的生成转化陈伟上海师大学报1989.1P45~50

  中国文化的杰作:禅皮朝纲西南民院学报1989.4P68~74

  漫说中国诗画的禅境黄毓任南通师专学报1989.4P16~21

  从言意之辩到境生象外论庄、玄、禅对古代诗论的影响邓乔彬华东师大学报1989.1P50~58

  六朝志怪小说与佛教袁荻涌文史杂志1989.2P11~12

  中古志怪小说与佛教故事蒋述卓文学遗产1989.1P6~18

  敦煌诗歌考论张锡厚敦煌学辑刊1989.2P8~33

  论敦煌佛曲与词的起源吴肃森敦煌学辑刊1989.2P1~7

  试论敦煌所藏《禅师卫士遇逢因缘》:兼谈诸宫调的起源李正宇文学遗产1989.3P48~56

  王梵志诗论项楚文史1989总31P209~233

  谈王梵志诗中的“著”梁晓虹九江师专学报1989.4P86~88,95

  王梵志年代新拟刘瑞明敦煌研究1989.1P81~87

  六祖“革命”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皮朝纲董运庭四川大学学报1989.4P43~49

  王维佛教思想对其诗歌艺术的影响毕宝魁辽宁大学学报1989.6P75~79

  禅宗的“净心”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创作邱瑞祥贵州大学学报1989.3P8~13

  超尘越俗,徜徉山水:佛教对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和景物诗的影响王启兴湖北大学学报1989.6P29~36

  诗禅关系认识史上的重要环节:读皎然、齐己诗程亚林文学遗产1989.5P75~78

  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刘尊明人文杂志1989.6P113~116

  宋代诗论中的以禅喻诗漫议黄河华侨大学学报1989.2P90~99

  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张晶文学遗产1989.6P87~95

  苏轼何时开始接触佛教刘石文史知识1989.2P116~118

  佛禅思想与苏轼文学理论刘石天府新论1989.2P77~84

  禅宗与苏轼黄宝华上海师大学报1989.4P92~99

  朱熹诗境与“理一分殊”张晶辽宁师大学报1989.4P51~56

  浅说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吴景和吉林师院学报1989.8P9~12

  评严羽的妙悟说赵盛德学术论坛1989.1P81~83,73

  禅宗与元杂剧毛炳身毛小雨中州学刊1988.2P74~77,8

  陆九渊与禅学关系管窥鲍博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4P114~121

  陆九渊与禅学焦克明争鸣1989.2P88~94

  其哀在心,其艳在骨简谈曼殊的爱情诗陆惠云昆明师专学报1989.4P59~63

  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陆草文学遗产1989.2P29~40

  1990年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问题汤一介北京社会科学1990.4P111~117

  禅宗: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洪修平南京大学学报1990.5P131~134,1

  禅宗的意义世界: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化佛教的解释陈明学术月刊1990.9P35~40

  试论佛教美学思想蒋述卓云南社会科学1990.2P76~83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沟通皮朝纲董运庭西北师大学报1990.3P25~30

  诗禅异同论:兼论严羽“妙悟”说的审美内涵张晶辽宁师大学报1990.2P52~58

  禅宗“顿悟”与艺术灵感常青西部学坛1990.3P13~18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江永源西部学坛1990.3P3~12

  空王之道助而意境成:谈佛教禅宗对意境认识生成的作用于民文艺研究1990.1P44~48

  禅意与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心态金丹元上海文学1990.7P74~80

  论宫体与佛教马积高求索1990.6P86~92

  论敦煌曲中的佛曲歌辞李世英兰州大学学报1990.1P100~106

  禅与唐代山水诗肖建华江汉论坛1990.7P73~77

  禅意开悟与唐宋神韵金丹元上海文论1990.6P44~49

  寒山子生平新探连晓鸣周琦东南文化1990.6P272~277

  论寒山诗及其在东西方的影响王庆云烟台师院学报1990.1P52~57

  论寒山子思想和诗风徐光大东南文化1990.6P100~112

  寒山诗解说大田悌藏东南文化1990.6P125~126

  寒山子诗韵试析朱汝略东南文化1990.6P127~134

  王维山水田园诗源于禅宗吗赵玉桢中州学刊1990.2P87~91

  李白与佛教思想章继光人文杂志1990.1P110~113

  《长恨歌》与佛道关系论述的新进展唐音街社科信息1990.3P67~69

  论韩愈反佛老对其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的影响邹进先社会科学辑刊1990.5P118~124

  朝过三清又拜佛:李商隐与佛教的关系兼说《华师》一诗亦明文史知识1990.3P34~37

  “骨气浑成,境意卓异”:论贯休和他的诗歌王定璋西南民院学报1990.2P69~74

  唐诗僧可朋说略李朝正文史杂志1990.2P17~18

  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潘桂明安徽大学学报1990.1P16~24

  论唐宋词人的审美悟性熊开发海南师院学报1990.4P26~34

  宋代居士佛教初探潘桂明复旦学报1990.1P53~60

  试论禅宗对宋词的影响邓莹辉华中师大学报1990.2P76~81,48

  随缘自适思想在东坡词中的表现特征杨罗生云梦学刊1990.2P73~75

  苏轼与佛教三辨刘石北京师大学报1990.3P87~93

  “诚斋体”与禅学的姻缘张晶文艺理论家1990.4P65~70

  宗炳绘画美学的佛学底蕴张晶学术月刊1990.10P48~53

  明代前后七子的审美解悟说陈书录南京师大学报1990.3P64~70

  《红楼梦》与禅宗杜景华红楼梦学刊1990.3P181~213

  苏曼珠研究述评王永福广东社会科学1990.2P156~159,155

  王国维“境界说”的禅宗意蕴王苏中州学刊1990.3P61~65

  1991年

  禅与宇宙无意识张锡坤东北师大学报1991.2P22~25

  现象学、禅宗与艺术理群新疆艺术1991.1P8~13,7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张文勋思想战线1991.4P30~37

  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待续崔元和五台山研究1991.4P5~9,24

  论佛道教与中国美学吴功正世界宗教研究1991.1P113~121

  钱钟书的“禅境”说郑淑慧文艺研究1991.1P48~54

  以佛学禅见释“意境”金丹元云南民院学报1991.1P57~64

  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蒋述卓中国社会科学1991.2P131~146

  试论禅家山水诗的境界马茂军上海文论1991.3P52~56

  试说“禅境”之美姚兴奇西藏日报1991.7.16②

  论禅宗与默照禅魏道儒人文杂志1991.6P30~34

  试论佛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刘斌五台山研究1991.1P11~15,25

  试谈禅宗对古代文论之影响孙德彪延边大学学报1991.6P69~72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蒋述卓华东师大学报1991.5P69~77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与生命感受的充分诞生皮朝纲董运庭云南师大学报1991.1P30~39

  “是同是别”与禅的本意:与皮朝纲、董运庭先生商榷石秋云南师大学报1991.4P85~90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皮朝纲董运庭天府新论1991.1P76~81

  “只要檀郎认得声”:禅宗机锋与艺术审美特征皮朝纲董运庭西北师大学报1991.3P54~59

  论禅宗的思维方式艾振刚江西师大学报1991.4P72~75

  禅悟与艺术徐宏力社会科学辑刊1991.4P148~151

  妙悟与趣味:禅宗美学思想评析吕孝龙云南师大学报1991.1P40~45

  唐代文人的习禅风气孙昌武学术论丛1991.2P32~40,31

  论柳宗元的禅思想孙昌武文学遗产1991.2P50~58

  唐宋文人诗的禅化倾向:兼谈审美的价值取向吴延溢南京社会科学1991.3P37~39

  论佛教与梁代宫体诗的产生汪春泓文学评论1991.5P40~56

  唐人诗境说中的禅与道胡晓明华东师大学报1991.3P50~58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校》商补王英贵州民院学报1991.2P16~21

  论王梵志及其诗的思想高国藩固原师专学报1991.4P1~6

  王梵志诗校释续商补黄征新疆文物1991.3P86~104

  禅心与诗意:唐代王维诗窥见赵爱君西部学坛1991.1P35~41

  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陈文庆浙江大学学报1991.1P120~127

  试论王维诗中的禅理贺秀明厦门大学学报1991.4P128~132

  禅学理念与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邱瑞祥贵州大学学报1991.3P36~43

  谈李白诗歌中的佛教意识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91.4P37~41

  皎然诗学述评王运熙贵州大学学报1991.1P17~26

  皎然生平及交游考漆绪邦北京社会科学1991.3P106~117

  李群玉诗作的佛性内蕴及以释补儒的主体特征黄新亮益阳师专学报1991.1P15~18

  贯休诗歌订补刘芳琼文献1991.3P41~56

  论唐五代的佛教讲唱文学李世英兰州大学学报1991.2P102~108

  禅宗与宋诗周裕锴古典文学知识1991.2P37~41

  宋代禅宗的“文字禅”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1991.1P37~46

  论宋代词人与佛道思想的联系史双元南京师大学报1991.5P65~72

  宋代理学与宋代文学创作阎福玲河北师院学报1991.2P23~28

  禅与苏轼余曼文史知识1991.9P121~123

  苏轼“寓意于物”论与儒佛道思想王世德求是学刊1991.5P51~55

  苏轼: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王世德云南教院学报1991.4P66~73

  试论佛道对苏轼的影响王俊华求是学刊1991.5P56~59

  圆悟克勤的禅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启示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1.5P87~95

  自然之景与禅悦之情:说赵师秀的《数日》张宏生文史知识1991.3P31~34

  元代蒙古族佛教箴言诗简论双福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6P91~96

  一代文学中的幽情别绪:元杂剧中佛教影响初探方敏求是学刊1991.2P58~61

  李贽的禅心与童心孙长军信阳师院学报1991.3P62~68

  诗书寄尘迹,栖禅亦老儒:担当大师其人其诗杨开达云南师大学报1991.4P46~51

  禅宗意识与《红楼梦》创作罗立群红楼梦学刊1991.3P87~101

  从“神的文学”到“人的文学”:论“五四”前后佛学对诗坛的影响陆草中州学刊1991.3P79~85

  1992年

  慧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初探洪修平世界宗教研究1992.4P51~63

  佛教中道观与艺术辩证法蒋述卓云梦学刊1992.1P51~55

  心地妙用:中国禅阐释张锡坤社会科学战线1992.4P131~135

  禅与现象学熊开发海南师院学报1992.3P37~43

  “尽是人间好时节”:禅与审美张锡坤吉林大学学报1992.1P55~59

  佛教的语言观徐季子宁波大学学报1992.5P42~47

  禅宗非理性思维初探顾宝田社会科学战线1992.3P54~60

  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邓晓芒中州学刊1992.2P42~47

  禅宗著作里的两种疑问句:兼论同行语法袁宾语言研究1992.2P58~64

  禅宗语录两大集解读陈士强五台山研究1992.2P9~13

  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续崔元和五台山研究1992.1P21~23,46

  诗与公案的因缘张晶文学遗产1992.5P70~75

  中国古典诗学的禅学意蕴葛荣晋河北师院学报1992.3P40~49

  论道佛“互渗”的传统艺术精神金丹元云南师大学报1992.1P1~6

  禅与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任晓红烟台大学学报1992.3P62~69

  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蒋述卓江西师大学报1992.1P60~66

  中国古代的佛教笔记陈士强复旦学报1992.3P108~113

  玄佛静观思想与晋宋山水诗的兴起刘忠国文史哲1992.1P77~83

  玄释与魏晋山水诗贺秀明福建学刊1992.6P60~65

  论禅思与唐宋诗中的意境之构成金丹元文艺研究1992.5P42~47

  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陈洪江海学刊1992.1P166~169

  王梵志及其诗华世鑫云南教院学报1992.2P69~77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和补遗续刘瑞明敦煌学辑刊1992.2P60~69

  读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平新谊杭州大学学报1992.4P130~135

  在世俗与宗教的边缘徘徊:论寒山子诗李世英祁连学刊1992.2P102~105

  略论佛教禅宗对王维其人其诗的影响方守金郑州大学学报1992.1P1~8

  王维禅宗美学思想论略李显卿赵大声锦州师院学报1992.1P21~26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哲学基础与“静”的文化意义杨德才荆州师专学报1992.4P40~44

  王维诗歌与禅宗丘惠渝州大学学报1992.1P49~55

  佛教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肖占鹏江海学刊1992.4P182~188

  大历诗僧灵一、灵澈述评蒋寅宁波大学学报1992.1P29~35

  柳宗元佛论分析郭绍朋世界宗教研究1992.4P41~50

  诗僧齐己夏莲文史知识1992.2P79~84

  齐己初探何林天山西师大学报1992.2P31~36

  齐己的诗癖和诗论王子羲益阳师专学报1992.2P16~18

  贯休行年考述戴伟华扬州师院学报1992.2P35~40

  《祖堂集》词语选释吕幼夫辽宁大学学报1992.2P46~48

  《祖堂集》中的隐名代词刘忠信镇江师专学报1992.2P48~50

  禅学与宋代诗学梁道礼陕西师大学报1992.3P22~32

  东坡习禅刍议张弛烟台大学学报1992.4P65~73

  佛教思想与苏轼的创作理论陈晓芬文艺理论研究1992.6P50~57

  苏轼创作中与佛禅有关的几个问题刘石贵州社会科学1992.3P42~44,24

  苏轼与道潜的交游探微于翠玲文学遗产1992.2P55~60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论苏轼倾心向禅张弛社会科学辑刊1992.2P124~129

  苏轼“身与竹化”的意美意象王世德西南师大学报1992.4P69~73

  论禅学对诚斋体诗歌艺术的影响王琦珍辽宁大学学报1992.5P3~7

  北宋德洪觉范禅师融会儒释王煜世界宗教研究1992.4P34~40

  圆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宋代华严思想的一个侧面日 木村清孝著世界宗教研究1992.2P28~33

  从辛弃疾作品的儒道释倾向看他的人格特征熊开发海南大学学报1992.3P40~47

  理学庄禅与江湖派张瑞君西南师大学报1992.3P86~90

  论严羽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曹东苏州大学学报1992.1P42~45

  以禅喻诗,附物显理:严羽美学理论思维的类比性何明思想战线1992.5P44~48

  严羽美学理论思维与禅宗之关系何明云南民院学报1992.3P85~89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陈来世界宗教研究1992.2P44~47

  “治下天匠”的佛教信仰:论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李向平社会科学家1992.2P32~38

  儒、道、佛文化合流与元杂剧的道德观王显春社会科学研究1992.3P91~97

  诗僧函可的愤懑情思卞地诗社会科学辑刊1992.2P130~131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吉林大学学报1992.3P1~5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王树海齐鲁学刊1992.1P53~57

  笑笑生与儒道佛:《金瓶梅》创作主体意识蠡测闰桐广西师大学报1992.4P51~57

  明清的寺院诗系陆草中州学刊1992.2P83~90

  明季清初遗民逃禅现象论析暴鸿昌江汉论坛1992.3P57~62

  《聊斋志异》与佛教田汉云扬州师院学报1992.2P25~29

  论曹雪芹的情禅思想黄南珊红楼梦学刊1992.4P55~76

  苏曼殊诗歌新探丁赋生南通师专学报1992.3P45~49

  论佛教对王国维、苏曼殊、李叔同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宋益乔徐州师院学报1992.4P68~71

  洛夫诗中的庄与禅精神费勇理论与创作1992.6P34~38,73

  废名的《桥》与禅罗成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P70~81

  论越南李朝禅诗钟逢义国外文学1992.3P31~51

  1993年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方立天社会科学战线1993.1P112~114

  超越自我:关于禅宗和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点体会张世英社会科学战线1993.2P93~100

  升华了的禅意与未来艺术的时空观金丹元思想战线1993.2P42~47

  论禅之体悟与审美体悟周述成文艺研究1993.3P41~45

  论中国诗画艺术中的禅趣刘庆华现代哲学1993.3P77~82

  禅和韵:中印诗学比较之一黄宝生文艺研究1993.5P134~142

  禅宗与中国山水诗郭道荣成都大学学报1993.2P30~34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孙昌武社会科学战线1993.1P246,253

  六朝佛教与美学吴功正世界宗教研究1993.2P78~88

  敦煌变文的佛影俗趣杨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3P195~212

  略论唐诗之“悟”及其演变卢燕平中州学刊1993.4P98~100

  略论唐诗中的“顿悟刹那”越 阮氏碧海广西师院学报1993.3P75~77

  论唐宋诗外之禅缘冯巧英学术论坛1993.5P57~63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孙昌武社会科学研究1993.5P108~112

  王梵志诗语词札记王继如南京师大学报1993.3P102~108

  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看助词“了”、“着”、“得”的虚化钱学烈深圳大学学报1993.2P93~98

  奉儒行道与崇道信佛:卢照邻思想述评任国绪北方论丛1993.6P66~72

  李白与佛教连登岗庆阳师专学报1993.3P33~35

  李白题画诗释道色彩面面观王玉梅辽宁教院学报1993.1P98~105

  从杜甫的诗看杜甫与佛教之关系赵玉娟杜甫研究学刊1993.4P41~48

  王维与《维摩诘经》严国荣唐都学刊1993.2P28~32

  妙悟禅理,一片化机:王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禅意浅析叶华安徽大学学报1993.2P59~62

  试谈佛教思想对王维诗歌意境的影响王波青海社会科学1993.3P59~64

  “碧润发微”与考据误区储仲君文学遗产1993.6P38~41

  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尚永亮陕西师大学报1993.2P116~121

  大历诗僧漫议蒋寅广西大学学报1993.2P77~82,92

  佛性说与韩愈的诗歌思想肖占鹏古典文学知识1993.1P56~62

  柳宗元与宋明理学杨达荣江西社会科学1993.10P58~63

  马祖道一:洪州宗禅学及其在禅宗美学思想史上的意义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3.2P39~45

  略论齐己的咏物诗蒋力余益阳师专学报1993.3P33~35

  王安石词禅趣论王建根抚州师专学报1993.3P23~28

  苏轼文学创作与佛学刘石世界宗教研究1993.4P112~121

  佛道思想与苏轼仕途生涯杨胜宽西南民院学报1993.4P76~82

  浅论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高林广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1P88~94

  苏轼融合儒道佛的特色王世德重庆师院学报1993.1P88~93

  论苏轼诗歌的理趣兰翠烟台大学学报1993.2P77~82

  苏轼词风与释道思想齐文榜河南大学学报1993.2P64~68

  试论儒佛道思想对李清照的影响朱千波黄淮学刊1993.1P52~56

  直指心源,明心见性:严羽美学理论思维的内向性何明民族艺术研究1993.5P3~7

  明初江南咏佛诗及其史料价值陈进传史学集刊1993.3P35~46

  陆学、禅学与庄学吴一根争鸣1993.3P71~75

  阳明心学与佛老王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4P25~36

  从“童心”到“性灵”:兼论晚明文坛“狂禅”之风的蜕变孙昌武中国文学研究1993.1P45~52

  担当审美倾向的形成及特点李伟卿云南民院学报1993.3P111~115

  《金瓶梅》佛道意识初探余岢济宁师专学报1993.4P60~65

  纳兰性德与佛教思想武华承德民专学报1993.4P86~87

  王渔洋与禅程相占山东大学学报1993.1P46~50,59

  梅村与佛禅刘守安东岳论丛1993.6P96~100

  论癞僧跛僧的文化意蕴陈洪红楼梦学刊1993.4P113~121

  无计逃禅奈有情:漫论苏曼殊的诗陈重贵州大学学报1993.2P67~71

  苏曼殊的悲剧与创作蒋淑贤贵州师大学报1993.1P4~7

  《桥》:在禅境中构筑杜秀华辽宁大学学报1993.1P97~101,10

  废名的诗与禅王泽龙江汉论坛1993.6P54~58

  诗与禅的对坐:评周梦蝶先生的《绝响》高巍名作欣赏1993.5P109~110

  超现实主义的诗与禅洛夫江西社会科学1993.10P70~72

  1994年

  有关敦博本禅籍的几个问题荣新江邓文宽敦煌学辑刊1994.2P5~16

  敦煌汉文禅籍特征概观索仁森敦煌研究1994.1P109~120

  佛禅的明心见性与审美感悟王向峰社会科学辑刊1994.3P124~131

  非理性的“悟”:庄周哲学与佛禅意境探讨韦俊生广西师大学报1994.1P30~33

  通向中国禅学的钥匙:非思量的思路梁万如许昌师专学报1994.2P75~78

  禅·禅意·生命主体陈朝慧云南师大学报1994.3P28~35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略论禅宗与古代诗歌的关系吴培德云南师大学报1994.2P49~54,58

  艺而入禅,意不肤浅:论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的影响刘庆华广州教院学报1994.1P49~53,67

  诗禅合一论马美宏中国文学研究1994.3P3~7

  诗禅特质异同论胡遂湖南师大学报1994.2P65~70

  诗歌参禅陈立新云梦学刊1994.1P50~52,29

  从“虚静”到“空静”: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张晶云南教院学报1994.4P69~73,81

  佛性·童心·性灵: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胡遂求索1994.1P92~96

  说“遮诠”: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胡遂中国文学研究1994.2P23~28

  自力自度与贵在自得: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胡遂湖南教院学报1994.3P12~18

  中国诗僧现象的文化解读仪平策山东大学学报1994.2P41~47

  禅宗与古典诗歌的意境创造林小侠温州师专学报1994.1P33~37

  唐宋禅宗山水诗的意境特征彭多西藏民院学报1994.3P105~112,1

  风月人同天,儒道佛异趣卢攀登名作欣赏1994.2P53~54

  佛教与哲理、禅趣诗刍议何懿安徽教院学报1994.4P12~15

  佛性与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张乘健温州师院学报1994.5P17~27

  南朝佛教义理的流播与尚形诗风的形成马现诚广西民院学报1994.4P70~74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若雅观和生死观的影响蔡锦军广西师大学报1994.3P43~50

  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范畸中州学刊1994.5P94~98

  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高华平中国社会科学1994.5P152~163

  禅与唐诗的审美意味徐良唐都学刊1994.5P38~40,45

  唐诗的禅趣徐季子宁波大学学报1994.1P31~36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张晶社会科学战线1994.6P226~232

  唐宋禅宗山水诗的个性特征彭多西藏民院学报1994.3/4P105~112,104

  王梵志及其影响下的僧人诗许总古典文学知识1994.2P48~52

  寒山子研究概述丁苗东南文化1994.2P224

  寒山子身世考严振非东南文化1994.2P212~218

  关于寒山子墓塔的探讨陈熙陈兵香东南文化1994.2P223

  论试寒山子的生活年代连晓鸣东南文化1994.2P205~211,222

  泛论寒山:兼与寒山“大历说”者商榷俞朝卿东南文化1994.2P219~222

  寒山诗之被“引”、“拟”、“和”:寒山诗在禅林、文坛中的影响及其版本研究陈耀东吉首大学学报1994.2P59~66

  诗僧王梵志的通俗诗杨圭敦煌研究1994.3P148~152

  王梵志诗特色初探李宇林社科纵横1994.4P87~88,102

  永嘉玄觉及其《证道歌》考辨张子开宗教学研究1994.2/3P53~57

  敦煌僧诗补正汪泛舟敦煌研究1994.3P142~147

  空灵与禅意画意与诗意: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高人雄社科纵横1994.4P100~102

  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张应斌嘉应大学学报1994.1P104~111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姜光斗唐都学刊1994.5P33~37

  王维成为“诗佛”的心理历程探微王志超李巨才五台山研究1994.1P36~42

  佛学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赵星南通教院学报1994.1P20~24

  韩愈与僧人刘国盈首都师大学报1994.4P94~104

  柳宗元崇佛的主体意识陈晓芬中国文学研究1994.4P19~24

  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杜寒风社会科学家1994.1P37~40,29

  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陈尚君益阳师专学报1994.4P73~74

  齐己诗中的自我反省王子羲益阳师专学报1994.4P71~72

  临济禅法、无位真人与禅宗美学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4.2P36~42

  沩仰宗风、圆相意蕴与禅宗美学皮朝纲西北师大学报1994.1P28~32

  《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李剑亮杭州大学学报1994.1P17~23

  禅宗与宋诗赫伟刚贾利华河北师大学报1994.3P63~68

  禅宗与诗话罗耀霞邵阳师专学报1994.4P67~72

  宋词与宋代理学崔海正文学遗产1994.3P61~73

  苏轼与佛教孙昌武文学遗产1994.1P61~72

  苏轼与杭僧参寥交游考述李越深浙江大学学报1994.1P112~114

  略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胡新中学术交流1994.3P98~100

  佛禅的人生观和苏轼生命历程的审美化王树海齐鲁学刊1994.3P21~27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西南民院学报1994.5P29

  理家未必皆禅悟:屏山诗一辨张福勋阴山学刊1994.1P26~29

  严羽“兴趣说”新解陈桥生赣南师院学报1994.3P30~33

  漫说“学诗浑似学参禅”徐传武齐鲁学刊1994.3P32~34

  白沙诗话如禅语彭建康东方文化1994秋卷P66~70

  《金瓶梅》佛道人性论田秉锷徐州师院学报1994.2P51~55

  陈献章:诗与哲学的融通张晶华南师大学报1994.1P65~70,76

  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姚文放文艺理论研究1994.2P66~73

  彷徨于“色”与“空”之间:论《红楼梦》的存在体验陈维昭红楼梦学刊1994.1P27~46

  《红楼梦》宗教语言文化例释二题张丽生盐城师专学报1994.2P62~64

  《老残游记》的禅智慧王学钧明清小说研究1994.2P81~91

  冷淡如僧著《聊斋》:从佛教看蒲松龄和《聊斋志异》陈洪明清小说研究1994.4P169~176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柯汉琳华南师大学报1994.4P61~68

  斯奈德·禅宗·中国诗刘生聊城师院学报1994.0P39~44

  命运遭际与哲理禅思:周梦蝶诗简评张俊山教育时报1994.5.20.④

  1995年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方立天哲学研究1995.3P66~70

  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方立天中国文化研究1995冬季号 P7~11

  禅宗与儒家心学杨应龙江西社会科学1995.5P47~51

  禅宗自性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张育英江苏社会科学1995.3P110~113

  现象学与禅宗合参陈立胜东方论坛1995.4P24~34

  从海德格尔到禅俞宣孟学术季刊1995.3P50~59

  不可“言说”的“嘱告”:禅宗语言哲学一议陈晓龙王长华河北师院学报1995.3P56~59

  语言之外的终极肯定:谈禅宗的语言观鲍鹏山江淮论坛1995.4P107~112

  谈禅宗语言的模糊性张育英苏州大学学报1995.3P93~95

  禅宗、策略、负形而上学及话语游戏唐仁太原师专学报1995.1P7~11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李守珏北京社会科学1995.3P57~61,67

  佛教与中国文学笛鸣宁夏教院学报1995.1P18~25

  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邹元江学术月刊1995.12P79~85

  从佛经故事看中外文学的“同源现象”杨东甫广西师院学报1995.2P64~70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张晶北方论丛1995.1P63~68

  诗学“清空”与佛学空宗何土林广西教院学报1995.2P42~47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黄蔚广西社会科学1995.1P93~97,64

  灵感与禅悟:谈诗禅相通之契机李世萍内蒙古民师学报1995.2P20~22

  佛教诗偈初探李谷鸣安徽教院学报1995.4P44~47

  古代禅诗的修辞杨俊莹修辞学习1995.1P33~34

  汉唐僧诗发展述略茨新亮广西师院学报1995.1P22~27

  论南下高僧及其对美学、文学发展的影响钟仕伦社会科学研究1995.6P103~110

  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陶礼天福建论坛1995.3P24~28

  唐诗的繁荣与佛学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何林矢山西师大学报1995.2P72~76

  唐宋禅宗文献的“R拟”结构冯春田山东社会科学1995.6P94~97

  儒、释、道思想与唐代山水田园诗高人雄甘肃社会科学1995.4P84~87

  论王梵志诗的艺术性高国藩江苏社会科学1995.5P129~134

  王梵志诗校议段观宋中国韵文学刊1995.2P15~18

  寒山子诗的几个问题吴宗海台州师专学报1995.1P52~55

  喜读寒山诗王鹏鑫五台山研究1995.3P35~38

  敦煌遗书《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李玉昆敦煌学辑刊1995.1P29~35,8

  简论玄觉的《永嘉证道歌》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95.4P13~15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谢思炜首都师大学报1995.5P33~36,65

  王维“以佛入诗”辨刘晓林衡阳师专学报1995.5P63~68

  王维诗画与禅宗影响时卫平东南文化1995.1P114~118

  清新幽深,空灵魂远:王维诗禅境生成初探于雪棠郭春燕学术交流1995.2P91~93

  王维“安禅制毒龙”考辨兼其佛教诗的实践性日 内田诚一锦州师院学报1995.2P8~13

  禅性、禅性、禅愉:论王维山水诗的静与动潘静陕西师大学报1995.4P105~109

  丰盈与寂灭:王维诗中的两种时间意识杨铁军北大研究生学刊1995.1/2P70~73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王志清东北师大学报1995.6P54~59,95

  大历诗人与禅宗叶青赣南师院学报1995.2P45~49

  韩愈文学理论与佛法行持之研究林伯谦铁道师院学报1995.1P28~35

  柳宗元与苏轼崇佛心理比较陈晓芬社会科学战线1995.2P219~226

  柳宗元“好佛”略谈袁家耀江淮论坛1995.3P45~49

  白居易的中隐理论与禅宗的关系熊晓燕学术论丛1995.6P55~59

  齐己尚“清”说探微蒋力余湘潭大学学报1995.1P39~42

  齐己诗中的人间佛教思想初探黄新亮益阳师专学报1995.1P104~106

  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境美蒋力余中国韵文学刊1995.2P24~28

  大唐第一奇诗:怀常《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禅释王辉斌名作欣赏1995.4P117~119

  黄龙三关与禅宗美学皮朝纲西北师大学报1995.1P5~11

  法眼门庭、应病施药与禅宗美学皮朝纲青海民院学报1995.1P39~44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阎福玲中州学刊1995.6P100~105

  净土法门盛而梅花尊:宋代梅花诗及其与佛教的因缘李炳海东北师大学报1995.4P61~67

  苏轼:儒道佛美学的融合与超越徐林祥文艺报 1995.1.21③

  试论苏轼的佛教观念及其影响栾睿新疆师大学报1995.2P33~39

  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葛晓音学术月刊1995.4P82~89

  略论苏轼的禅宗思想及对其诗论诗作的影响邝文华南师大学报1995.3P90~93

  苏轼诗论与诗作的禅宗化特点邝文广西教院学报1995.2P37~41

  苏东坡居士与佛教禅理张效机广东佛教1995.1P59~60

  黄庭坚诗词理趣、禅趣辨味吴晟广东教院学报1995.3P23~27

  黄庭坚的诗与禅孙昌武社会科学战线1995.2P227~235

  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罗方龙柳州师专学报1995.1P48~51

  大慧宗杲、“看话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5.3P36~42

  周敦颐的主静说及其审美情趣周乔健九江师专学报1995.2P55~58

  《爱莲说》并非“佛学因缘说”:兼与《中国思想史》商榷任俊华湖湘论坛1995.8P65~67

  “道”家米硕,虚之诗学杜青钢外国文学评论1995.1P110~119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浙江学刊1995.3P85P85~88

  明代理学与文学思想董国炎山西大学学报1995.3P24~29

  晚明性灵说之佛学渊源黄卓越文学评论1995.5P118~129

  王渔洋与禅何绵山齐鲁学刊1995.2P97~103,43

  己亥杂诗与龚自珍的佛教思想齐文榜河南大学学报1995.3P77~81,48

  试论宗教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张静琴贵州社会科学1995.1P80~84,39

  戴望舒诗歌禅理透视王卫湘云梦学刊:社科版1995.4P62~65

  台湾现代诗与禅吴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5P46~50

  1996年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中国文化研究1996.4P1~6

  参究与研究:把握禅的两种方式邢东风北京大学学报1996.3P87~91

  禅的可说与不可说:兼谈现代禅研究的方法问题邢东风哲学研究1996.1P40~44

  禅语解读:“头白”与“头黑”李壮鹰北京师大学报1996.2P49~55

  论儒、道、佛、禅的言语观王向峰文艺研究1996.5P39~47

  佛教“唯识无境”论对美学意境的影响祁志祥广州师院学报1996.3P43~47

  试论禅境的美感特征蒋力余求索1996.4P87~91

  论海德格尔哲学和禅宗相互诠释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王为理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5P15~22

  《金刚经》禅心意境的初步体会华定谟浙江佛教1996.3P106~107

  渐顿之悟与艺术灵感祁志祥青海社会科学1996.4P61~67

  莲花的原型批评贾一心青海民院学报1996.1P92~94

  “圆”:禅宗的审美理想李天道西北师大学报1996.1P28~32

  佛教论“以圆为美”及其美学影响祁志祥淮海文汇1996.4/5P43~45

  中国当代禅宗美学研究概观刘方西南民院学报1996.1P10~15

  道家与禅宗的解脱论李霞学术界1996.3P17~21

  禅悟与艺术想像蒋述卓广东社会科学1996.5P120~123

  游戏精神与澄明之境:佛教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存在深度模式”荆成东方丛刊1996.2P60~71

  诗的态度与禅的态度:“诗禅相通”说研究之一林衡勋湛江师院学报1996.4P1~6

  儒佛道的境界说蒙培元百科知识1996.1P38~39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蒙培元世界宗教研究1996.2P17~20

  禅与自然蒋述卓东方文化1996.4P58~61

  打通“古典”与“现代”的一个奇妙出入口:禅思诗学陈仲义文艺理论研究1996.2P28~38

  诗与禅丁捷郑州大学学报1996.1P33~37

  禅宗与诗词赏析乙涓禅1996.2P23~24

  “论诗如论禅”:作为心学的中国古代诗学毛正天湖北民院学报1996.1P16~20

  门外叩诗禅李寿冈中国韵文学刊1996.1P1~9

  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系试论许云和文学遗产1996.3P23~28

  诗·梦·佛·道:论梁朝皇帝的两首梦诗傅正谷贵州社会科学1996.2P71~74,84

  佛心诗韵两相通曹操诗风成因一解左汉林河北师大学报1996.1P60~63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的文风李炳海江海学刊1996.3P156~163

  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张先堂敦煌研究1996.4P63~7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日 高桥忠彦著法音1996.6P16~24

  儒释道与唐诗宋词赖丹龙岩师专学报1996.2P27~37

  寒山子佛学思想探析蔡海江台州师专学报1996.1P75~78

  杜甫与寒山子陈耀东杜甫研究学刊1996.2P66~67,78

  论寒山子的时代、生平和诗歌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96.2P9~12

  《寒山子诗集》版本研究匡补段晓春图书馆论坛1996.1P62~64

  当代美国、日本“寒山热”原因探索刘亚莉社会科学探索1996.3P30~35

  玄奘诗编年考邹同庆殷都学刊1996.2P23~29

  试论王昌龄诗歌的禅境马现诚广西民院学报1996.4P99~102

  试论禅思与孟浩然诗歌意境马燕青海民院学报1996.3P10~15

  王维山水诗的禅境与空境朱丽霞松辽学刊1996.3P37~41

  王维的静与禅刘竹琴陕西文史1996.1P16~17

  试析王维诗歌与禅宗的联系丘慧河北师大学报1996.3P45~49

  王维诗歌创与奉佛思想的矛盾性刘晓林中国文学研究1996.1P34~39

  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于雪棠北方论丛1996.2P76~80

  试论禅宗对王维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彭多西藏民院学报1996.3P65~71,57

  试论禅思与孟浩然诗歌意境马燕青海民院学报1996.4P90~94

  诗情·书韵·禅趣:王维诗与董其昌书法艺术比较董菱辽宁大学学报1996.2P97~99

  杜甫与禅宗秦彦士、庾光蓉天府新论1996.4P69~72,91

  皎然:“茶禅一味”的诗僧浙江佛教1996.3P134~135

  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的诞生孟二冬北京大学学报1996.4P61~67

  韩、柳、元、白与佛释张一平山西师大学报1996.4P44~48

  生命·痛苦·超越:李贺与佛道阮堂明文史知识1996.12P81~85,90

  陆羽思想中的禅性意向陆建伟湖州师专学报1996.2P52~55

  宋代的诗僧与僧谈张福勋陕西师大学报1996.4P80~85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麻天祥世界宗教研究1996.4P9~15

  理学与禅学麻天祥湖南师大学报1996.3P39~45

  朱熹与天台佛学的关系曾其海台州师专学报1996.1P65~69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万伟成江西社会科学1996.2P40~41

  王安石的禅诗与钟山诗陈磊古典文学知识1996.3P59~66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浅析苏轼复杂矛盾的世界观杨艳梅松辽学刊1996.1P14~18

  佛之梦魇与禅之忧伤:岭南时期苏轼的禅佛情结覃召文文史知识1996.6P69~73

  慧洪以禅论艺的美学意蕴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6.2P56~60,66

  宏智正觉关于“游”的美学思想初探刘方学术月刊1996.8P42~46

  妙悟论吴建民中州学刊1996.5P103~106,14

  晚明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黄卓越中国文化研究1996.1P67~75

  谈八大山人的禅宗思想洪鹰南方文物1996.3P96~99

  清初文论中的佛学影响陈洪南开学报1996.6P49~54

  佛教与新时期文学的融合石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P70~75

  《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姜志军求是学刊1996.2P142~152

  俳句与禅文化马兴国日本研究1996.1P66~73

  1997年

  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谢思炜文艺研究1997.5P37~45

  禅宗妄心系与真心系聂清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1P45~49

  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洪修平孙亦平世界宗教研究1997.3P29~38

  禅悟与诗悟邢东风世界宗教研究1997.2P1~8

  释南禅三偈简德彬社会科学战线1997.5P128~133

  禅的现代诠释麻天祥益阳师专学报1997.1P76~79

  论审美超越与宗教超越倪志娟广西大学学报1997.1P28~30

  海德格尔与禅宗生命体验比较班秀萍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313~18

  后现代主义与禅方生外国文学研究1997.2P40~43

  佛教的“无相之美”与“佛教之美”祁志祥文艺理论研究1997.2P78~82

  禅宗语言的非言语表达手法张美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4P102~108

  “游”:禅宗美学的重要范畴皮朝纲刘方天府新论1997.1P56~60,63

  佛教“三界唯心”与“美是心影”说祁志祥苏州大学学报1997.2P71~73,55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禅美学思想嬗变轨迹皮朝纲西北师大学报1997.3P28~34

  “悟”: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皮朝纲刘方西南民院学报1997.3P97~101

  禅悟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王利军浙江师大学报1997.3P18~22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洪修平孙亦平中国哲学史1997.2P47~55

  禅宗思维方式对古代文学鉴赏的作用与影响徐应佩南通师专学报1997.4P13~17

  参:禅宗美学方法论的重要范畴皮朝纲刘方江西师大学报1997.2P52~56

  浅谈禅宗山水诗的意境欣赏彭多西藏民院学报1997.3P60~63,69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李丽华吴宝忠五台山研究1997.1P14~15,23

  漫谈佛教与诗歌张宏生文史知识1997.2P17~22

  论诗与禅的互渗杨维中西北大学学报1997.3P14~17

  《高僧传》与文学史研究曹道衡古典文学知识1997.3P13~19

  玄、佛语境与陶、谢诗旨仪平策山东大学学报1997.2P10~15

  禅宗哲学与唐宋心境美学周春宇青海社会科学1997.1P76~79

  哲理机趣与自然景象的契合: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师长泰唐都学刊1997.3P42~49

  禅与唐宋诗人心态张晶文学评论1997.3P117~125

  唐宋禅诗境界略说刘晓林衡阳师专学报1997.5P51~55

  诗为禅客添花锦:浅探诗词对禅宗发展的影响姚南强上海教院学报1997.4P37~40

  王梵志生地生年考辨顾浙秦西藏民院学报1997.4P64~67

  寒山子诗结集新探:《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之一陈耀东浙江师大学报1997.1P42~44

  “诗佛”解林继中漳州师院学报1997.3P13~17

  东土佛教与王维诗风王树海吉林大学学报1997.6P1~7

  王维佛理诗之分类及渊源邱瑞祥贵州大学学报1997.3P53~58

  欧阳修与佛老严杰学术月刊1997.2P85~91

  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张玉璞齐鲁学刊1997.3P72~76

  论禅家对苏词的影响杨罗生云梦学刊1997.1P63~67

  黄庭坚的禅家思想及禅宗对其诗歌的影响白政民人文杂志1997.1P118~121

  严羽诗论诸说童庆炳北京师大学报1997.2P82~89

  论王守仁美学的体验性质邹其昌武陵学刊1997.1P32~34,51

  从诗和禅联姻的流变解读谢榛的禅悟说李庆生苏州大学学报1997.1P48~52,58

  晚明情感论:与佛学关系之研究黄卓越文艺研究1997.5P46~55

  心有灵禅一点通:读郑板桥《赠勖宗上人》诗陈东辉文史知识1997.2P19~22

  禅与日本近代作家孟昭毅李立新社会科学探索1997.4P61~67

  1998年

  略论佛学对中国诗学的影响李瑞明华夏文化1998.3P30~31

  佛教道教与中国诗歌之关系马大品中国文化研究1998.2P108~112

  简论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贺秀明厦门大学学报1998.1P80~85,126

  诗俏禅门原微王树海吉林大学学报1998.3P18~25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陈允吉复旦学报1998.1P109~116

  东晋僧诗风格管窥卢宁天中学刊1998.3P30~36

  浅谈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佛教思想于健慧牡丹江师院学报1998.1P51~52

  从《山居赋》看佛教对谢客山水诗的影响陈道贵文史哲1998.2P87~91

  论唐诗与佛教姜光斗南通师专学报1998.1P7~13

  寒山子禅悦诗浅析钱学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3P97~101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钱学烈深圳大学学报1998.2P101~107

  王梵志诗校注拾遗张生汉河南大学学报1998.5P1~3

  王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鸟喻”陈允吉文学遗产1998.2P63~70

  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吴怀东文史哲1998.4P85~89

  谈王孟的佛诗虞澄吴中学刊1998.4P1~6

  顿悟与超脱:王维《使至塞上》新解萧诗斌写作1998.10P16~17

  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张海沙文学遗产1998.1P70~78

  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朱易安江海学刊1998.5P159~165

  浅谈柳宗元佛学思想对文学创作和美学追求的影响周卫群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3P109~112

  浅谈禅宗对韦应物创作的影响彭多西藏民院学报1998.2/3P154~157

  亦诗亦禅两艰难:贾岛创作心态简论李小荣贵州师大学报1998.1P70~72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张晶社会科学辑刊1998.2P144~149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祝尚书四川大学学报1998.2P52~59

  北宋诗风形成的禅因佛缘王树海齐鲁学刊1998.2P14~19

  苏轼与佛教人物的交往彭印川华夏文化1998.2P32~34

  禅机独运,意趣天成:简述东坡绝句中的禅理诗杨明洁内蒙古民院学报1998.3P16~19

  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任爽辽宁大学学报1998.6P58~59

  “妙悟”:严羽的诗歌审美主体论学说曹东广东教院学报1998.4P56~59

  严羽“妙悟”说的再辨析陈红广州教院学报1998.1P32~35,41

  沧浪“妙悟”说与审美的直觉性张天明湖南师大学报1998.4P101~104

  “妙悟说”的启示余玫社会科学研究1998.4P132~135

  试论佛教对元杂剧兴盛所起的作用马长安芜湖师专学报1998.3P75~77

  佛学与袁宏道的诗歌创作周群南京大学学报1998.1P39~46

  佛禅旨趣与竟陵派诗论周群江海学刊1998.2P166~171

  1999年

  禅宗公案的现代诠释吉广舆人文杂志 1999.2P124~128

  谢灵运佛诗透视:兼论谢灵运的美学观郭真义嘉应大学学报1999.2P59~62

  唐太宗的佛学思想及其诗作张海沙暨南学报1999.5P30~35

  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陆永峰四川大学学报1999.1P110~113

  试论王维诗歌的“空”字赵永源北方论丛1999.2P54~57

  论王维诗歌之禅蕴张旭东西南师大学报1999.3P137~138

  论韩柳与佛老邹旭光江海学刊1999.5P124~128

  白居易与佛教马现诚江汉论坛1999.2P85~88

  佛教与韦应物及其诗马现诚东岳论丛1999.4P126~129

  诗僧可朋及其《耘田鼓》吴天墀文史杂志1999.1P57~58

  禅宗偈颂与宋诗翻案法周裕锴四川大学学报1999.2P53~58

  黄庭坚与佛教彭印川华夏文化1999.1P50~51

  儒佛心性论与袁宏道的“性灵说”周群镇江师专学报1999.2P24~27

  贾宝玉参禅诗的意象解读沈永中文自学指导 1999.2P32~37

  论禅宗所谓“本来面目”吴言生晋阳学刊1999.3P33~39

  论《楞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唐都学刊1999.2P38~43

  论《楞伽经》对禅思禅偈的影响吴言生人文杂志1999.1P149~156

  临济宗禅诗研究吴言生河东学刊1999.1P40~45

  临济宗禅髓诗研究吴言生五台山研究1999.1P3~10

  临济宗颂古诗研究吴言生河东学刊1999.6P9~10

  曹洞宗禅诗研究吴言生陕西师大学报1999.1P144~150

  黄龙宗禅诗研究吴言生五台山研究1999.4P9~17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吴言生文学遗产1999.3P47~56

  2000年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周裕锴文艺理论研究2000.4P92~封三

  突破与超越: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诗学的影响胡遂西北师大学报2000.1P49~55

  法眼、“目前”和“隔”与“不隔”:论王国维诗学的一个禅学渊源张节末文艺研究2000.3P38~49

  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周裕锴文艺研究2000.3P50~55

  以俗为雅:禅籍语言对宋诗的渗透与启示周裕锴四川大学学报2000.3 P73~80

  禅宗与盛唐审美意识的转变傅绍良陕西师大学报 2000.4P36~42

  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禅学思想高林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5P81~85

  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王树海王凤霞社会科学战线2000.1P105~114

  迎接佛教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吴言生法源中国佛学院学报2000P87~91

  论《维摩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世界宗教研究2000.1P63~69

  论《法华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中国佛学2000.1P93~118

  论《华严经》、华严宗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人文杂志2000.2P85~91

  法眼宗禅诗研究吴言生唐都学刊2000.2P51~56

  沩仰宗禅诗研究吴言生淮阴师院学报2000.2P69~74

  禅诗理事圆融论吴言生东南大学学报2000.2P111~116

  禅诗审美境界论吴言生陕西师大学报2000.1P61~67

  禅宗审美感悟论吴言生学术月刊2000.12P82~89

  20, 01年

  云门宗禅诗研究吴言生五台山研究2001.1P8~15

  论《起信论》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普门学报2001.1P140~179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吴言生哲学研究2001.3P20~28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