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生行品第三

  无生行品第三

  「尔时心王菩萨。闻佛说法三界外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

  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

  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

  尔时心王菩萨,闻佛所说出三界不可思议之法。于是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

  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

  心王菩萨以有所得心问佛。凡有所得,皆有生法,故佛以无生法回答。

  偈中意谓,若如佛所说义。出三界不思议法,无相无为。如果无相之法,应无所得。如此说来,可有一切众生得于漏尽法吗?若得于漏尽法,其所得漏尽之法,岂非有相?

  皆得尽有漏,有漏者,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故生于三界者,谓之有漏。出三界者,谓之无漏。「尽有漏」者,谓得于无漏也。如果得于无漏,仍是有相,何故佛说出世无有相呢?

  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

  如果断于结使,空其心我,若如是者,便是无生。既然无生,云何而得无生法忍呢?若得无生法忍,岂非心我不空吗?

  总之,心王菩萨以有所得问佛。当知般若正观,应以无所得为方便也。经云:无所得为佛法,有所得为外道法。心王菩萨为众生故,如是问佛,非心王菩萨有所得也。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无生法忍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得无生忍即为虚妄。」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所谓无生法忍者,是言一切法本来空寂,本来无生,非谓有无生法忍可得也。当知诸行皆因缘无性,无性则无生,非谓有无生行可得也。所以若谓得无生法忍,便是虚妄。以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故。若有所得,便是虚妄。

  「心王菩萨言。尊者。得无生忍。即为虚妄。无得无忍应非虚妄。佛言。不也。何以故。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

  心王菩萨言,如果说得无生忍,即是虚妄,那么无得无忍,应该不是虚妄了?

  佛回答说,不是的。无得无忍者,知诸法性空,心无所住,乃得心法相应,是则有得于真如法性。如果有得有忍,便是心有所住,执着诸法实有,于是虚妄见于法生。见于法生,于是起有所得心。如是以心取法,惑业乃生。应知有所得法,并皆虚妄也。有所住心,亦是虚妄也。

  「忍」者,安忍也,安住也。

  「心王菩萨言。尊者。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何以故。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问言,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

  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

  无忍即无住也。无住无生之心,无有形段。形者形色也,段者起灭也。无住无生之心,无有形色,亦无有起灭也。

  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定性故。

  犹如火性,本是真空,因缘而现。虽现不得谓火性定有,虽空不得谓火性定无。因为火现是因缘现,既然现属因缘,是知其性本空,故不得谓有。火性真空,空故方能随缘现相,故不得谓无。

  例如木中之火性不得谓有,若木中有火性者,木应自燃,不必待缘。但亦不应谓木中无火性,若木中无火性者,因缘具足时,木亦不应燃烧。

  故火性虽处木中,若无因缘,则不能自燃,知其非有也。因缘具时,则木能燃火,知其非无也。故火性虽处木中,然而无有决定性。正如无忍无生之心,以缘起无性,无性缘成故,所以无形无段也。

  是知火性但有名字,无性不可得也。为了诠释其理,假说名字罢了。其实名字无有实体,不可得也。

  心相亦复如是,为诠释其理,假说心之名字。而心无处所,无实体可得也。如果如是知心无体,缘生无性,无性缘成,便知无生心了。

  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

  若依《中论》,法有四种生: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然一切法无生,故曰法不自生,不从他生,不自他共生,不无因生。所以「不因生不无生」,应为不无因生。

  此段经文,在明心性相无生的道理。阿摩勒果者,不过随处举例而已,无特殊意义。

  一切法不自生,生必假乎因缘。既假因缘生,故知法不自生。如果法自生者,应自还生自。那么初果还生初果,不生二果。二果还生二果,不生三果四果。众生还生众生,永不生佛。人还生人,天还生天,地狱还生地狱。如是则无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了。所以法不自生。

  法不从他生,此有二种理由。第一,诸法若从他生,则牛应生马,马应生羊。第二,既然法不自生,故知「他」亦不生。因为他对他而言,犹是自也。

  法不从自他共生。既然自不生,他不生,自他和合当然不生,故曰不共生。

  法不无因生。「因」即是生义。如果法无因生,当是汲水为油,煮砂成饭。无如是道理,故曰不无因生。

  既然此心性相,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当知此心性相无生也。

  何以故?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皆是因缘,其中无有体性可得,故曰因缘代谢,缘起非生,缘谢非灭。因为缘生缘灭,皆一法界故。于一法界,缘起非增,缘谢非减,非增非减,不生不灭。

  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

  既然生灭是一法,故知生是灭之生,灭是生之灭。如是则生而非有,灭而非无。非有而有,则理透事表;非无而无,则事达理源。

  理不碍事,则不异而异;事不碍理,则异而不异。故生时正是灭时,灭时正是生时。见生则生显灭隐,见灭则灭显生隐。然显而非生,以显以隐成故;隐而非灭,以隐以显成故。

  显以隐成,则显全是隐,故显无相,亦无根本。隐以显成,则隐全是显,故隐无相,亦无根本。所以说隐显无相,根理寂灭。

  根者本也,理者体也。若有根本,法应生灭。若有理体,法应有相。今心无心相,法无法相,故曰根理寂灭。

  所以虽在而无有处所,亦不见所住处,以决定性故。决定性者,毕竟空也。

  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

  此毕竟空性,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

  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

  四谤者,四句也。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生心性者,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因为执有,则有常过;执无则有断过;执亦有亦无,则有二边过;执非有非无,则有无因过。如是言说,皆谤正法,故曰四谤。

  若离四谤,便是言语道断。言语道断者,非是无言说也。而是虽有言说,而口离四谤。如是则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是宣说正法也。

  无生心性,亦复如是。无生心性者,心无所住也,不生我见也,如是则是心行处灭。

  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

  为何说生即无生?有忍即是无忍呢?因为于「生」无所得,便是不生;于「忍」无所住,便是无忍。

  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是为长夜。

  如果有人说,心有所得,心有所住,心有所见者,即不得无上菩提智慧了。般若二字,应译为智慧。译者直以音译,未作义译耳。是人则处生死长夜,不见光明。

  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

  似应为「知心如是,性亦如是。」

  若人以正智慧了别心性者,即知心无生无行,性亦如是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佛言。善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心王菩萨言。不也。何以故。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无论。乃无生行。」

  心王闻佛所说,便说自己心得曰,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

  心若本如者,谓心若保持本来无变异,无住着,无执见,无取无舍也。则无生于行,无生于造作行也。

  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

  如果诸造作行不生,则生行不生。生行不生者,虽行而非造作也。行非造作,则虽行而非起心动念。不生无行者,既无造作,便是无行。

  如果依十二因缘解释,若心本如,是无无明也。既无无明,便不生于行。诸造作行无生,于是行不以无明为因缘,便不成业。其行不生于业,自然不受业果报,故曰不生则无行。

  即无生行也,心王菩萨结论说,这便是无生行了。

  佛言,善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耶)?

  佛进一步问言,汝以无生证无生吗?若以无生证无生,便是造作也,便是以心取心,以菩提证菩提,头上安头了。

  心王菩萨言,不是的。因为无生行者,性相空寂,无一法可得。所以无见无闻,无得无失。言语道断,故无言无说。无知无相,以无分能所故。无能则无知,无所则无相。乃至无取无舍。云何能取证呢?

  如果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论者,方为无生行也。云何为诤论?取相则有诤论,着我见则有诤论,心有所住则有诤论,有所得则有诤论。

  「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复问曰,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当知若得无上菩提,仍是虚妄。

  心王菩萨回答说,我于无上菩提无所得。因为菩提性空,于此空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此无分别相,即是清净性。清净性则无有间杂,亦无言说。此清净性,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

  如是一切无得,一切无住,于是无无明。无无明故,虽有所行,而不被业系。故曰诸可法行,亦复如是。

  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不见处所决定性者,心无所住也,法无所得也。

  所谓无所得者,于得无所得,于不得亦无所得,是无所得也。故曰本无有得,或是不得。

  既然如此,我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可有诸识亦复如是。何以故。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之心及无生心。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皆是无相而体寂。因为相是因缘假现,所以无相。既然诸法无相,故其体性空寂。以无相体空故,所以无生可有。

  诸识亦复如是。诸识者,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即三能变识。三能变识者,即异熟识,第八阿赖耶也;思量识,第七末那也;了别境识,即其余六识。

  何以故以下,解释何故诸识亦无相体空,无生可有。

  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

  《杂阿含》二一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故知眼者眼根,眼触者略说色尘。及以眼识,一皆空寂。以空寂故,所以无有动不动相。

  以无相体空故,所以内无三受。三受者,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既然无有三受,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亦不生。寂灭心,无生心,亦皆不生。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便是有生行,不是无生行了。

  「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灭生心不生。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

  如果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便非寂灭。

  三受已如上释。三行者,即身行口行意行。《杂阿含》二九八云,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三戒者,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如果已证寂灭,心不生起,无求无作,心常入寂灭。既入寂灭,便不起加行之功,任运而起,曰无功用行。这种境界,以心不生故,所以不取证寂灭相,亦不住着无证寂灭相。

  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

  于一切处无住,则总持无相。总持者遮恶不生,持善不失。即所谓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也。如是总持,则净心无染,故曰无相。无相者,心无所住也。

  以心无所住,故无三受三行三戒。于是一切相悉皆寂灭。唯有净性独照,灵明不昧,清净无住。

  以清净无住故,所以不住入三昧,亦不住坐禅。终至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云何不禅。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若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

  心王菩萨言,禅的功用,能摄动散,能定幻乱。佛云何说不住坐禅呢?若不住坐禅,则散乱云何定息?

  佛言当知菩萨禅者,即是动、不动,皆不住于禅也。换句话说,动与不动皆不住,是菩萨禅也。如是菩萨禅,便是无生禅。

  因为禅者,其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似应为离住禅「相」)。

  若知禅性无生无住,不住于动,亦不住不动,即得无生也。是为无生般若。

  如果知法性空寂,便知禅性无生无住。般若正智,便是以此为方便,修习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大般若经》菩萨问佛,云何以一切法无二为方便,一切法无生为方便,一切法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修习一切三摩地门?佛言,以一切法性空故……。

  然于此无生般若,亦不应依住。于此无生般若,心亦不应动摇。以这种智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也。无生般若波罗蜜者,究竟到彼岸也。

  「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不思议中可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

  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

  无生智慧者,于一切处心无所住,于一切处亦无离。无住无离,妙湛不动,是无生智慧也。

  因为毕竟空中,心是因缘生,一切处亦是因缘生。既是因缘生,故无定性。心无定性,于是能造万法。一切法无定性,故唯心所造。故曰心无住处,言心无住也。亦无处住心,以无所住处也。

  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

  既然心无有住着,便是无心。心无生住者,只要住着之心不生也。如此住心,谓这样安住其心于不生住着,便是无生住了。

  最后心王菩萨赞叹心无生住。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心无生住者,即心无生「行」也。不可思议中,可不可说。第一个「可」字,是语助词。谓不可思议法中,不可说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

  满足大智尊广说无生法闻所未曾闻未说而今说

  犹如净甘露时时乃一出难遇难思议闻者亦复难

  无上良福田最上胜妙药为度众生故而今说宣说

  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

  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后,得未曾有,以偈赞叹之。偈中大意,旨在赞佛及法。文义明了,不劳赘释。

  尔时与会众中,闻佛说此无生行已,皆得无生忍,及无生般若波罗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