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记 卷三 观业品 第十七

  观业品第十七

  外人就说,你讲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烦恼、有业。烦恼、业的因缘,有苦。怎么一切法空呢?经上说的嘛!烦恼叫惑,业叫业,和苦加起来叫惑业苦三,它不空啊!比如说,小乘法,苦集灭道,烦恼和业就是集谛,苦叫苦谛,所以经上教人知苦断集嘛!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他不知道《心经》说过,无苦集灭道。所以讲到此地,四谛是无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烦恼、业、苦在十二因缘里头就是无明。落入三道: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就是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叫苦道。可是他不知道,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这是大乘法所说嘛!

  外人执着为实有,烦恼和业为实有,他就说了: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如果人能降伏其心,心是什么心呢?贪瞋痴。人没有贪瞋痴,就没有杀盗淫,就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所以就能利益众生,这个叫慈善。

  「二世果报种」,二世就是下一世,并不一定讲第二世,下数世也是二世。「果报种」,受果报。这个我们看出来了,外人落入生法。种,有生义,和佛所说的法违背。佛说无生法,他一开始执着为生法。看这一偈注意到,「人能降伏心」,一切法由心而生嘛!「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种,就是有生义。

  接着他解释说: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说二业」,有两种业。「思与从思生」,第一种思业,第二种从思所生出来的。「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思业和思生业,它有别相,佛作种种分别而说。

  思业有什么别相呢?思业有贪、瞋、痴,别相。从思生业,有什么分别说呢?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他说佛作种种分别说。这个法不空啊!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意思。接着外人就说: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思业就是意业。「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身口二业从思生的。经上说身口意三业不空啊!这是外人执着。接着他继续说: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什么是作业呢?身口二业有所表示,称为作业;意业无所表示,称为无作业。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产生善业、不善业。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是说善业、不善业它的作用,善业生福德,不善业生罪。「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七法就是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善业、不善业和思业,一共七个。这七法能够了别诸业相,既然诸业相可以了别,它不应该空吧?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话。你在里边不要糊涂,不是论主所说,是外人所说。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中论》可能不是直接写的。《中论》经过一场激烈辩诤以后,后来把它追记起来的。

  这首偈论主所说: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

  业,它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住到受果报有什么坏处呢?还是业,不能是果报。所以业是常的,没有灭的时候了。如果灭了呢?就没有业。既然没有业,怎么生果报?论主从常、断二边破。

  看这个情形,外人不等论主说完,他就发表意见了: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先举个例子。「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种子生出来以后,生了芽,芽相续而生,续种子而生。因为芽生才有果,所以「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芽相续了,才生果。可是芽的相续从种子生的,所以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这是说芽的相续,是从种子而有的嘛!所以说「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相续了才有果报生。所以他说「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意思,以后他又举了很多例子证明。

  以上所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从芽等相续」,举譬喻说。佛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法说,第二个是譬喻说。他先举譬喻,下面两首偈,法说。这个解释方式叫做「以法合譬」。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初心好比种子一样。「心法相续生」,好比芽相续而生。「从是而有果」,相续而生了,就有果报了。「离心无相续」,心为种子嘛!离开心没有相续。「从心有相续」,从心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产生果报。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话,因为论主说过:「业住至果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论主前面以常断二边破他,他就辩驳「不断亦不常」,我的思想不断也不常。

  以上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

  「能成福德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外人执着业实有,果报实有。这是他说理由,他说:明明经上说「能成福德者」,善业,「是十白业道」,十种白业:心没有贪瞋痴,身没有杀盗淫,口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样「二世」,就是来生,受五欲乐,五欲乐就是人天福报,受人天福报即是白业报。因为佛讲过了嘛!有白业报、黑业报,所以不应该一切法空啊!这是外人说的意思。

  以下论主略答。看这个情形,当时可能是起辩诤。论主就说: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看这个情形,外人没等到论主讲完,他接着就辩诤了。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中论》是经过一场辩诤,才把它记下来的。接着外人就说: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我现在再说一说,业果报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佛和辟支佛。辟支佛有译为独觉,有译为缘觉的。一般的说法,在出佛之世,称为缘觉;佛不出世,称为独觉。贤圣:「贤」是三贤,五停心观、总相念、别相念;「圣」是四圣,初、二、三、四果。这些圣人所称叹的,都赞叹业果报。

  以下外人举例子说。「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因为前面龙树菩萨说过,假使业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边,业始终是业,怎么变成果报?假使业灭了,灭法不能生,怎么生果报?以常断二边破它。

  他举这个例子就分辨了。「不失法如券」,好比人欠债,有债券。像我们借钱,写个借据,债券就是那个意思。这个「不失法如券」,它有它的意思在里头。这个「券」,它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什么是因果体性?比如借据,不能当银钱用,没有因的体性。还债的时候,也不能当银钱还,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欠了债,拿这个债券,可能跟你要钱。仅仅是一种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

  大家能听懂吗?听不懂的可以举手。所以他下面讲「此性则无记」,这个不失法如券,无记性。所谓无记性,不能当银钱用。拿我们世间法讲,仅仅是一种信用,这就是相续的作用了,它是无记的。你借钱,借银钱,不能借个借据,没有用;还债,要还银钱,也不能把债券当债去还了。所以它本身是无记的。

  「分别有四种」,这里的论文讲得不太明白,所以我们要靠推断。看它前后文推断有四种。那四种呢?三界有,欲界有,受果报到欲界来;色界有,受果报到色界去;无色界有,受果报到无色界去;还有离系报,不受三界所束缚,就是说出三界。怎么知道有这四种呢?按照前后文看出来的。讲到后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四种,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加上涅槃就是了。

  这个说法,我们就看出来,小乘说法,不是大乘义。比如这四种按大乘说,不可得!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对「三界有」立涅槃。可是三界如空华,那有三界有?三界既然没有,对三界立涅槃,涅槃也没有。

  后文就有说明,我们是根据前后文推断的。因为他的论文,没有讲十分明白。

  「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见谛意思就是初果须陀洹─见道位,它不断。二果、三果、四果才断。因为初果还有七番生死到欲界来嘛!所以说他不断。二、三、四果断三界业,所以「但思惟所断」。这都是说不失法,初果不断不失法,二果以上才渐渐断不失法。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因为这种不失法,有相续作用,相续到果报。可是「不失法」本身是无记的,这么一来,从不失法相续到果报,业因到了果报,不常。由于相续法,虽然是业因和果报是两个法,可是也不断,它相续嘛!

  「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假设见谛初果就断了不失法,可是业到相似,不能到相似。什么是相似呢?你修欲界因到欲界来─相似,就是共报、共业。修色界法,到色界去,也是共业所成。无色界也是一样,都是共业所成的。

  如果初果人就断了不失法,不能到相似;二、三、四果才不到相似嘛!那么初果要是断了的话,就有破业之过了,所以「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一切诸行业」,行─行业。它是根据十二因缘来的,有无明有行,行就是业。有三道:无明、爱、取,烦恼道;行、有,业道;其余的,苦道。所以「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相似是共业,不相似是别业。比如说生到欲界来,共业;有人、有天、地狱、饿鬼、畜生,别业。共业是相似,别业不相似。

  再举一个例子。相似,同生为人道;不相似,别业不同,有男、有女、有穷、有富、有贵、有贱,种种不同。其余的报,都不离这两种。

  色界的人,都生色界,共业相似。千差万别,别业不相似,报不同。生到西方,相似,共业;可是九品莲华,略说有九品,实在是千差万别,不相似。这就是相似、不相似。大家都听懂了没有?

  「一界初受身」,共业。在某一界,初初受生的时候,相似。「尔时报独生」,不相似。大家看出来了吧?他这个「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就是说明相似、不相似。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如是二种业」,这还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就是共业和别业。因为相似业是共业,不相似业是别业。都是现世果报,共业是现世,别业也是现世。

  他前面讲的「一界初受身」,共业,「尔时报独生」,别业,都是现世。「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这个我们可以分两方面解释:为什么受报已,业还在呢?因为有报、有余报。受过报,余报还在。再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相似业受报了,一界初受身,受报了,可是不失法还在,就是生存。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有的度果,四果入涅槃,不失法就灭了。因为他入涅槃嘛!这是度果已灭。

  这是指定性二乘讲。定性二乘得涅槃,就是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了。不是大乘讲法,大乘讲法,三界如空华,没有三界,有情也如空华,怎么能说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呢?这是后边的半偈说的无漏。

  「若死已而灭」,受了业报身,这一段了了,分段生死,下一段再来。死了以后就是这一段业报了了,所以「死已而灭」嘛!不失法就灭了。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度果已灭,死已而灭,有有漏与无漏。度果已灭是无漏,死已而灭是有漏,因为它还有下一段嘛!有分段生死。这都是外人所讲的。

  「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这还是外人的话,因为不失法的关系,虽空不断。不失法如券,虽然是空的,没有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不断,一直到你还债,它才了结。

  「虽有亦不常」,不失法,借据虽然有,不常。因为它没有因果体性,不能为常。「业果报不失」,因为不失法的原因,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这是佛所说的。这都是外人的话,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这么多的理由。这是他辩护他自己。

  大家看一看,外人错在什么地方?落入有法,外人落入有法。

  打铃了是吧?下面一大段是龙树菩萨破他。我们再讲,讲几偈反而不方便,既然打铃了,见好就收。下课!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是则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及作福亦无有差别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一品针对外人以前说的破。

  外人以前说过「如芽等相续」,好比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都从种子生的。「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从生说到果,那是外人说的。

  龙树菩萨根据这个破它,说业本不生。什么原因呢?诸业是因缘生。没有因缘,没有业。既然有因缘生,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说「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就是因为它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没有定性,所以不生。

  「诸业亦不灭」,业也没有灭。因为什么原因呢?「以其不生故」。有生才有灭,没有生怎么会有灭?

  这是破小乘。在十二因缘里,无明生行,行是业。行从无明生的,可是无明本是虚妄的,没有实性的。从虚妄生,当然不生。所以才说出这首偈来:「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第二偈:「若业有性者,是则名为常。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如果说业有性,那就定性。它的意思,业是因缘生,无自性,没有生。如果说业有自性,就是常边。因为什么呢?业有自性的话,不造作也有业。好比杀业有定性,你不杀生也有杀生罪,那就落于常边了。因为常,不作嘛!作法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吧!谁记得作法是什么?作法就是生灭。如果业有定性的话,就没有生灭了;如果没有生灭,不造作也有罪。因为常边是不可作的,常是没有生灭的。

  这个意思很微细,大家要是听不懂的可以发问。看下面一偈: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如果说有不作业,就是不造作而有业,那就说明不造作也有罪,那不合道理。你不杀人也有杀人罪,不偷东西也有偷盗罪,那不合道理。

  梵行,清净行。没有淫欲行叫梵行。色界天叫梵天,它那里的人不犯淫欲,所以称为梵行。修学佛道,就是修梵行。「不净过」,不净是犯淫欲。如果说不作也有罪的话,你不断梵行也有淫欲罪,那不合道理的。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作罪及作福,亦无有差别。」如果这个样的话,就破了一切世间语言法。佛以两种语言度化众生,一种是真实语言,一种是世间语言。真实语言是不生不灭法,就是真谛;世间语言所说的是世俗谛。如果不作而有罪的话,就破了世俗谛了,所以能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不作也有罪的话,那么作罪、作福就没有差别了。

  我们知道,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如果不作也有罪,你不行恶也有恶报,那不合道理。世间语言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不可能不善也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不可能的。如果不善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那作罪、作福,行善、行恶,就没有差别了。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如果说业决定的话,就是说业有自性。「而自有性者」,那么决定性不变啊!既然决定性不变,受过报以后它还有,所以还要受报。再受报以后还有,它不灭嘛!所以受了报再受报,受了报再受报,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业有自性的话,它不可灭。既然不可灭的话,一般的常识,受过报,业就灭了。它不可灭,受过报,还要受。

  以上讲的,大家清楚不清楚?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大家仔细看,他这说十二因缘,你们看出来了没有?烦恼是无明、爱、取,我以前和大家讲过。业是什么?谁还记得?业是行、有。苦是什么?谁知道?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无明、爱、取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所以他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世间的业都是从无明、爱、取生的,从无明爱取生,就是从因缘生。因缘生就没有自性,就是「是烦恼非实」了,不是实在有的。烦恼不实在的,烦恼生业,烦恼不实,业当然也不实了。大家有问题没有?

  最后他说: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

  唉!我休息休息。给你们问题考虑考虑,什么是身?待会儿我要问啊!等会没人答,我要点名。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有人答没有?慧琛讲!

  〈琛师:因缘和合而生。〉

  〈谦师:阿弥陀佛!我猜猜,身是不是指五阴身?〉

  〈悦师:以生灭来看,诸烦恼及业是说生为身,也就是它讲身的和合是烦恼及业。烦恼业空,所以怎么会有身呢?身是空。〉

  〈经师:广义的话是众因缘生,狭义的话是五阴身。〉

  还有猜的没有?答吧!

  〈秀师:看师父的注疏有写。约变易生死来讲,无明为烦恼,行是业,以无明行,乃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约分段生死来讲,爱取为烦恼,有为业,以爱取有,乃受生老死后有之身。〉

  慧秀答对了!身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烦恼是无明、爱、取,业是行、有嘛!你们留神,我现在提醒你们,他这是说十二因缘。无明爱取有身,可是无明爱取都是空的,无自性,那身怎么会有呢?

  下面外人就反驳了,他说: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

  他说,明明佛说过,十二因缘有无明嘛!无明爱取,爱就是无明,这是佛在经上说。无明叫发业无明,无明生行。爱是润生无明,因为爱之一念才落入生死。有两种:凡夫因为爱心,就是所谓爱见大悲,落入生死。菩萨留惑润生,就留爱之一念,因为爱众生,救众生苦,才入生死。

  《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有四种观智,有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下智指声闻人,以下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道。中智是缘觉人,以中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以上智观,见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登地。佛以上上智观,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是破小乘,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人说,十二因缘里头,「无明之所蔽」,发业,「爱结之所缚」,润生。

  「而于本作者」,本作者就是众生,就是那个作业之人。「不即亦不异」,如果即的话,堕入常边。前面讲过,业要是到了果报,那还是业啊!怎么变成果报呢?业要是不是果报,它和果报没有关系嘛!所以即也不对,异也不对。

  外人前面讲过,「如芽等相续」,相续就是「不失法如券」,好比借据一样,可以使欠债、还钱相续起来。可是它是无记的,你借钱的时候,不能借个借据,还钱的时候,也不能还个借据。它仅仅有相续的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不即。也不异,借的虽然是钱,因为借据的关系凭据要还债,所以借钱和还债没有差异。这是外人说的。

  你们要用心,你们懂不懂?比方你向人借钱,打个收条给他,懂吧?你的收条,他拿着这个凭据,从借钱到还债,它相续,连续关系。可是你借钱不能借个收条,它不当钱用,还债的时候,不能还个收条。可是它有信用,它有相续作用。

  懂不懂?谁不懂?你要再听不懂,我送你三个字:糊涂蛋!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所以这外人说,十二因缘讲「无明之所蔽」,发业。无明有两种,发业无明、润生无明。前面的无明是发业,后面爱取有,那个爱是润生。它这个润生无明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这是外人说的。

  这品里头破小乘、外道、大乘执着人。连大乘都破,执着的就破。什么是大乘执着?有一辈人执着了,所以被破。学大乘执着了,所以被破。

  下面接着一偈,龙树菩萨用无生法破他: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

  「业不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无自性不生,所以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非缘也是无自性,所以也不生。「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业不生,没有起业的。有生才有起,没有生怎么起呢?

  下面接着讲:「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有作者、有业,才有果报啊!既然没有业,没有作者,怎么会有果报呢?「若其无有果」,如果没有果报的话,「何有受果者」,那有受果者?受果者是人啊!人受生死是受果报,一切法性空,所以没有。

  这一品不只破外道,连小乘、大乘都破,所以不容易了解。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最后一部分。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因为这两颂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一次把它读完。

  我们看得出来,当时有一番激烈的辩论,外人反复辩论,论主层层破斥。因为外人讲,说业从种子生,有业就有果。论主说,你落入常断二边。如果说业住至果报,业到果报出生,那就说明,有业的时候,没有果报。既然是有业没有果报,业住至果报的时候,那还是有业没有果报啊!

  大家懂不懂啊?有业没有果报,常边嘛!开始有业,没有果报。业住到果报的时候,还是有业啊!有业就没有果报,这是常边。如果说业因灭了,果报生,那是断边。业因灭了,灭法不生,怎么能生果报?如果说它生了果报,还没灭嘛!如果业因没灭,还是业因,当然不能有果报了。

  大家听《中论》要清净心啊!道理很微细。大家听懂了没有?换句话说,业因不灭,还是业因,没有果报。业因灭了,灭法不生,还是没有果报。这是第一番破斥。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这是相续法。「如芽等相续」,就好象芽一样,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由种子生就有相续,「从相续有果」。所以这么说起来,先种而后果,不断也不常。这是外人所辩论的。

  相续了不是种子,也不是果报,可是它能相续完成种子和果报。他举个例子,「不失法如券」。「不失法」就是相续法。「如券」,那个「券」好比借钱写张借据,这个借据有一种性质,它仅仅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你借钱,借银钱,不可能借张借据,不当钱,所以它没有因的体性;你还债,还钱,不能把借据还给他,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借了钱不还债,拿了借据,可以找你。

  所以相续法好象「不失法」一样,不能丧失。这番道理,大家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举手我看。哦!有一个举手。比如你借别人的钱,要立一张借据,那个借据不当钱用。借钱的时候,不能借借据,懂不懂?还债的时候,也不能还借据,要还钱。这个借据,仅仅有相续作用。换句话说,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就是相续,懂了吧?

  这是第二番外人辩论,前面都讲过。

  他先举:「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么说起来,由种子到果,不常也不断。这是外人的话,他举不失法如券的例子。

  论主破斥,以无生破。他前面说过:「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业不生,什么原因呢?业生是因缘生,有因有缘才有业。既然是因缘生,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没有自性法,不生。没有自性怎么生呢?没有自性是空嘛!空怎么生?他以生灭破。

  「诸业本不生」,因为因缘法。「以无定性故」,因为没有自性。「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你前面讲的业生果,又讲业灭果生。但是生灭都不生,有生才有灭啊!没有生,怎么有灭呢?

  最后外人又辩论。他说你说这番道理,不过是性空。要是诸法毕竟空的话,没有业,没有果报,没有作者。可是我们现在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嘛!

  最后他以事实辩论。这是《中论》的要点,论主以如幻法破他。他说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那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中论》大家掌握住,不外乎性空相假,相假就是如幻,就是般若说的真空妙有。你如果掌握住这个要点,就不迷惑了。

  所以论主说:「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这个大家了解,有深有浅。浅的按照字面就看出来了,世尊他的神通可以作变化人,这是浅显的。深的是什么?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于人称为佛性;于法,称为法性。它可以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一切诸法都无性所成。

  我们举例子说。讲台是木头所成。如果没有木头,讲台在那里?所以讲台无性。无性能随缘,随木头缘,成为讲台。比如你,那一个是你?你是细胞所成,那个细胞是你?如果有一个细胞是你,不必和合一大片细胞成你了。除去细胞,你有没有?无自性。无自性,随细胞的因缘造成了你。所以说无性随缘有,这个有叫妙有;随缘无性空,这个空叫真空。你现的相叫法相,真空叫法性。一切法相都由真空所现,真空是佛法身。这么说起来,真空就是世尊,世出世间以他为尊。这就是深度的世尊神通变化一切法。

  大家听懂听不懂?有没有听不懂的?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一切有情、无情皆是佛法身变化,所以这便叫法身轮回六道。在佛讲起来,常六道常法身;在我们讲起来,常法身常六道。虚妄落入生死,都是虚妄的。所以业,虚妄造;报,虚妄受。

  有人彻底觉悟解脱。所以古德讲,学佛,不是学其他的,就在这番道理当中勇猛挣扎。一旦豁然贯通,醒过来了,解决了。醒不过来,像我们一样,还在生死当中。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我们造业,就在变化人当中再造业,虚妄造业嘛!所以他第二偈讲:「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作者,空的,变化的。「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我们造业就是这么造的,不知道自己如幻如化。破这个,先破我执,后破法执。我执是我空,法执是法空。没有我执,没有烦恼障;没有法执,没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了分段生死;没有所知障,了变易生死。这就是了生死。了分段生死,得涅槃;了变易生死,得菩提。

  这两颂讲完了,没问题我们看下面一偈。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都是假的。为什么假的?它因缘生的。烦恼、业、果报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空是其法性,现的相是其法相。约法性讲叫真空,约法相讲叫妙有。

  不相信,我们看看。烦恼是不是因缘生?如果不是因缘生,定性烦恼,你永远烦恼,没这个回事。遇到因缘有烦恼,没有那个因缘,没有烦恼。业也是一样,遇到因缘才造业,没有因缘没有业。比如偷吧!看见钱才偷。没看见钱,偷什么呢?业要是有自性,不偷也有罪,不合道理。作者和果报都是一样。

  「皆如幻与梦」。幻是假的。什么假的?一切法皆假,大家相信吧?你面前的桌子,假的。不相信,我们依理推寻。桌子是木头、铁腿组成的,那它是空的。如果桌子不空,没有木头,没有铁腿,还有桌子。假使没有木头,没有铁腿,拿桌子给我看。山是空的,你所见的是假的。山是花草、树木、沙石组成的,你看见的是假相。如果它是真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山是不是假的?原子是假的,因为它是空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电子组成。如果它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

  所以无一法不空,无一法不假。你是假的,你是细胞组成的。如果你是真的话,没有细胞还有你。能说细胞是你吗?人人都是细胞,人人都是你了。假叫妙有,空叫真空。偏于真空,偏于断边;偏于妙有,偏于常边。也可说偏于空,偏于常边;偏于有,偏于断边。这是解释不同。

  你在这个法里头勇猛挣扎,有一天醒了,醒过来─了生死,那叫解脱。所以他是从性空说到相假,都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华严宗有七个譬喻,今天没有时间和你们讲了。

  「如炎亦如向」。炎是什么呢?在晴天的时候,到郊外去,远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太阳一晒,好象有水一样,阳炎就是这样。「向」也是假的,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啪!〉听到了吧?它那儿去了?不拍巴掌就没有了。我两个手拍巴掌,可以发出响声。一个手拍可不可以发出掌声?不可以,所以它因缘生的。

  再讲起来,你听见了是不是?也是假的,听见响声,不是你的闻性。如果把响声当你的闻性,就错了。我问你,听是在你的耳朵吗?或是在我手?如果在你耳朵,我不拍巴掌,你也应该听到。如果听在我的手,应该我的手听啊?你怎么听?响如山呼响,是假的。其实声尘就是假相。

  六尘皆如此,皆是假的。六根皆如此,皆是假的。六识也是假的。比如见,有我你能看见我,那这个见是在你眼呢?或是在我呢?或在你的识呢?都没有。如果见在你的眼,没有我,你也能看见啊!见在你的眼嘛!如果见在我,应该我看见你,你不能看见我啊!如果见在识,没有我,没有你,怎么有识呢?

  今天时间到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