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

  虚云大师——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他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代,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大炼钢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识过威声赫赫的“大字报”,足足活了120岁,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上世纪50年代初,德高望重的虚云老和尚赴京参与了全国性佛教机构的筹组工作,被公推为首席发起人,并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第一人,与太虚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高僧,名倾海内外。

  虚云和尚的一生,漫长而丰沛。他在咸丰年间抛家别妻、落发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光绪年间三步一叩跪拜朝礼五台山,历时三年,风雨恒持。又远赴四川、西藏、印度、孟加拉、缅甸、南洋、日本,跋涉万里,历经无数磨难,重效玄奘,遍礼圣迹。此后在数十年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又重振禅门,先后中兴了福建鼓山涌泉寺、云南鸡足山祝圣寺、钵孟峰迎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曲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等六大古刹,成为名震中外、人所共仰的禅宗泰斗。对于这样一位现代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以往人们了解的并不很多,一般大众,更乏识闻。因为整个时代的大环境使然,释门淡泊,佛教已退居到次边缘的位置,很难进入到社会公众的视野当中。

  幼年好佛

  虚云(1840-1959),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60岁自号虚云。俗姓名萧富民,祖籍湖南湘乡横铺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岁的七月二十九日生于福建泉州。父肖玉堂,佐泉州府幕、知府。母颜氏,年逾四十生虚云。母亲产后壅气而死。由庶母王氏抚育。其父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虚云幼时跟其它孩子并没有两样,只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跟家人到寺庙去朝拜。当他十三岁那年,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等书,熏染根深,好像有夙缘一样。

  清咸丰六年(17岁)老和尚在家读道书三年,深感道家的学说,不是究竟,终日如坐针毡;于是假装安心助理家务,以博叔父的欢心,而松懈叔父的防范。一日乘叔父外出,乃打包向南岳逃去,歧路多,行至半途,又被家人追回来。父母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强迫将他从湖南老家送至泉州,与田、谭二氏结婚。但大师夙根深厚,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处浊而犹清,出尘之志益坚,且天天向二位新娘说佛法,二氏也能领悟,不觉竟成了闺中净侣。十九岁再度离家出走,在咸丰八年(1858年)抛家别妻,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清咸丰九年(20岁)老和尚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法名演彻。

  大师受戒以后,先在鼓山涌泉寺修头陀苦行4年。先后做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苦行差使。大师的劳动,完全是义务性的,寺庙给他的工钱,他从不领取。而且每天只吃一钵盂稀粥充饥,但体力十分强健。4年后,则辞去工作,仅留一衲,一裤,一履、一簑衣蒲团,跑到鼓山后面的岩洞中隐修去了。在岩洞中,大师一住就是3年,专心坐禅,礼万佛忏,连剃须修发的时间都没有。饥时,则以松毛草叶果腹;困时,则依荒墓古冢而卧。日与虎狼相伴而行,夜与飞禽走兽为伍,但心中毫无畏惧之感,彼此相安无事。于是大师刻苦用功,在静坐时,常有胜境出现。是年老和尚才三十岁(清同治八年)。

  虚老24岁时,其父亲玉堂公在湖南湘乡病逝,庶母王氏遂领田、谭二氏于湘乡观音山削发为尼。庶母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尽孝,喜者一家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可免后顾之忧。宣统元年(1909)虚老庶母王氏(出家后法名妙净)在湖南观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岁,出家16年,民国壬戌(1922)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志其事,虚老为之树碑于云南昆明华亭寺,至今犹存。

  同治九年(1870年),大师结束其隐修生活,开始了朝山礼祖,参禅访道的云游生涯。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三天竺,江苏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古刹,从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诸尊宿长老研习经教,参究禅要,并受临济衣钵于妙莲和尚,为临济宗43世;受曹洞衣钵于耀成和尚,与曹洞宗47世。 拜山报恩

  一转眼,大师已经出家十多年了。因为一生下来就没见过母亲,大师便决定拜山报恩,于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初一开始,历时两年十天,由扬州东朝普陀山法华庵三步一拜观音菩萨,再从普陀山北礼五台山,三步一扣头,穿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西五省,途中历尽风霜雨雪,过黄河时遇大风雪,几乎被冻死,由于孝心感天,遇到名为文吉的人救活,后来又腹泻不止,几乎昏迷过去,也是文贤相助;他相信文吉便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九死一生后,终于完成大愿。1884年从五台下山后,又参拜了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三大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师从日喀则越喜马拉雅山经不丹到印度朝圣。在不丹参访吉器寺、虎穴寺后,前往印度朝拜佛的诞生地——兰毗尼花园、佛苦修成佛地——尼莲河畔,又沿恒河朝拜两岸佛教胜地,再到孟加拉、锡兰、缅甸,朝拜仰光大金塔朝礼佛迹,后启程回国,到云南大理朝拜云南鸡足山。大理立国316年,22位国王有10位国王放弃王位出家。

  顿悟

  其后大师又从云南到湖南,湖北武昌宝通禅寺,学《大悲忏》,到江西庐山海会寺、安徽九华山学《华严经》、《楞严经》,到江苏句容县律宗道场宝华山隆昌律寺。至此,从五台山开始,虚云四年半游历中国11省南亚六国十余万里。大师在由九华到扬州的路途中,曾不慎失足落水,顺水漂流,沉浮一昼夜后,被一渔夫网得。送到附近的宝积寺时,已诸孔流血。但他仍坚持前往高旻寺坐禅。1895年,56岁的虚云大师赶到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要连打十二个禅七,至第八个七的第三晚六支香时,因护七禅师入禅堂冲开水,溅到手上,杯子「啪」的一声破碎了,虚云大师忽然觉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断了,如梦初醒般开悟,万念顿息,夜晚见大光明如白昼。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花了三十七年。从此以后,虚云大师的禅功日进,慧力日深。每次坐禅入定,少则数日,多则半月。

  1900年,江浙住十年后,再朝拜山西五台山,隐修陕西终南山。绕道京城,挂单龙泉禅寺,得大名,结识庆亲王,光绪慈禧也知道了虚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与皇帝皇后逃离北京。到长安住卧龙禅寺。西安难民饿死无数,瘟疫爆发。虚云做七昼夜祈雪法会,又在十一月到终南山隐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岁暮,他与同参好友戒尘禅师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一天,煮了一锅芋头在火上,自己则盘腿坐在旁边待熟。不知不觉中,即入定去也。直到第二年春节以后,住在附近的复成禅师等见他久不露面,便到他的住处来贺年。走到他的棚外一看,只见雪地上虎迹斑斑,虚老还在定中。敲了一下引磬,他才出定。问他吃了饭没有,他说:“还没有,锅里煮着芋头,可能熟了。”他们揭开锅盖一看,里面的芋头已坚硬如冰,长出一寸多高的霉来了。复成禅师看后,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认为他至少入定半个多月了。他的名声,一时大振,远近僧俗争相归仰,无不以能一睹大师的风采为荣。

  振兴佛教

  清末民初,佛教如时运衰落。太虚和尚致力佛教改革,倡导人生佛教,办僧伽教育。而虚云不同太虚,他的救弊是内向的,循序渐进的。虚云以身作则,扎根丛林化导一方,与太虚相辅相称,为日后佛教振兴建立若干阵地,培养了一批弟子

  1902年,虚云离开终南山,进入四川,礼拜峨眉山后前往云南鸡足山,力图振兴鸡足山佛教。三上鸡足山,感化恶人。1904年,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言五戒就是儒家仁义礼信智,仁以戒杀为始,义以戒盗为始,礼以戒淫邪为始,信以戒妄语为始,智以戒饮酒为始。又到昆明筇竹寺讲《楞严经》,在该寺刊刻《楞严经》、《寒山诗》。

  1905年,大师前往南洋宏法,缅甸太平寺,讲《佛说阿弥佗经》,到仰光龙华寺。往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时,船上有人瘟疫而死,船上的人都到远处岛屿接受检疫,十天后人都走光了,只剩下虚云。下药做活解剖,幸有泉州老乡相助。虚云未死,而托泉州老乡行贿,送24元钱放行。在极乐寺开讲《法华经》,到青云亭开讲《药师经》,又到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1906年,回国,经台湾参访台北灵泉禅寺,到日本考察日本佛教。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上书朝廷,移佛教寺产兴学。康有为也在同年奏请朝廷,改寺庙为学堂。以庙产兴学。1905年,朝廷再次征用庙产兴学。在近代中国造成逐僧毁寺的狂潮,恶果远超三武一宗灭佛法难。

  1906年三月,虚云回到上海,与寄禅法师一起进京,请求皇上保护寺产。并请求朝廷为云南颁赐《龙版大藏经》。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1907年,虚云经上海到厦门,又赶往福州鼓山操办妙莲老和尚火化后建塔冥戒等事。妙莲和尚灵骨一半留鼓山,一半由虚云老和尚带到槟榔屿。在观音亭讲《心经》。到曼谷龙泉寺讲《地藏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大乘起信论》,泰国国王礼拜为师。回极乐寺过年,开讲《大乘起信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1909年,极乐寺闭关一年后,护送《龙版大藏经》及无数钱物回国,上鸡足山。

  民国动荡中,佛教受歧视压制,湖南、云南、安徽等地不断发生逐僧毁寺事件。佛教有识人士认识到,佛教要真正进入近代形态,必须结束向来匍匐于皇权和儒教下的苟安局面,在思想和体系上应自律、自强、自主。对佛教的性质、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以及政教关系、寺院经济等深层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

  宗教具有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三大指标,而中国佛教在组织规模上向来是弱项。中国佛教要进入近代形态,首先就必须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使历史上一盘散沙的寺僧有维护自己利益和自律的组织形式,舍此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力,也无法和伴随着侵略战争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等西方宗教抗衡。

  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1912年4月,虚云出滇至沪,与寄禅法师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但得不到政府批准。11月,与寄禅法师上北京,与内务部交涉。但是袁世凯赞成没收寺产,供各级政府开支。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李问:“佛教何用?”虚云答:“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对于统治者的功用,几经辩论,终于折服了李根源。

  1913年1月8日,寄禅法师在法源寺悲愤而死。虚云继续通过杨度、熊希龄向袁世凯传达佛教作为精神文明应得尊重保护,佛教徒为维护教团权益将以死抗争。袁世凯同意成立中华佛教总会。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暨寄禅法师追悼大会在上海静安寺成立。

  1918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之请,在昆明启建水路法会,在圆通禅寺开讲《金刚经》,中兴昆明华亭禅寺。解开云南顾品珍和唐继尧兵戎之争,唐继尧退出云南。后顾品珍手下反抗,迎回唐继尧任云南都督。1920到1930退院任华亭禅寺方丈十年。1929年回鼓山,福建主席杨树庄居士率众官绅留虚云住下任鼓山涌泉寺方丈,重振禅风。1932年,接法眼宗法脉,为八世祖,1933年,接沩仰宗法脉为八世祖。整理《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刊印《三坛传戒正范》、《佛祖道影》、《鼓山联芳集》、《星灯集》。

  振兴古刹

  虚云和尚一生中兴六大名刹(福建鼓山涌泉寺、云南鸡足山祝圣寺、钵孟峰迎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曲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

  1906年,虚老在云南昆明的江南会馆闭关3年后,朝礼鸡足山。因见山上的寺庙戒律废弛,严重打击和排挤外籍僧侣,遂发愿在山上建一十方丛林,接引诸方学人。由于大师德高望重,仅用了3年时间,便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庵上,修建起一座庄严雄伟,金碧辉煌的大庙。完工后,又从北京请来《龙版大藏经》一部回寺供养。小庵也被皇帝敕封为“护国祝圣寺”。至今香火鼎盛,为滇地最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除此之外,由虚云大师亲手重修和扩建的名山古刹还有云南昆明的云栖寺,福建鼓山的涌泉寺,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云门寺,江西云居山的真如寺等,都是当今国内外知名的禅宗寺院。虚云大师虽然亲手修复了这么多规模宏大的寺院,但他决没有把它们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意思。他每到一处,都是随手修复,随手付托。而自己,则总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衲、一背架随身而已。1953年虚云老和尚初到云居山,真如寺无处安身,已是113岁高龄的老人便在原寺西北角垒墙盖茅草,先后搭起七间茅篷住下,次年十一月,不慎失火,茅篷被焚,僧众劝他搬入新建楼房,老人说“我爱其古雅也”仍用竹、草重新结茅以居,直到120岁高龄,在云居山真如禅寺圆寂时,仍住在破旧不堪的茅篷中。唯真道心,可以摄众。

  虚云大师,不仅是一位大德高僧,而且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人士。1934年,应广东李汉魂将军之请,大师移锡曹溪,主持重兴六祖道场南华禅寺。1936年,林森、蒋介石、居正等巡礼南华,并各捐俸助修殿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的紧急关头。虚老即以宗教家的身份、提议全寺僧侣每天都礼忏两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同时,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约余粮,献给国家赈济灾民。1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老乃将信徒送给他的果资20多万元悉数交与粤省政府,以解当时的燃眉之急。1942年冬天,应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请,前往陪都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法会期间,名公巨卿送给他不少珍贵的古玩和字画,共有5大箱,都于归途中转赠给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1943年冬,南华寺修建事毕,因知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为云门宗之源地,遂辞别曹溪,开法云门。1945年,广州六榕寺开坛建水陆道场,兼任潮州开元镇国禅寺方丈。1946年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诵经追荐我阵亡将士,虚老应请前往广州主持水陆法会,设坛于六榕寺内,随喜参加者,前后达10万余人,极一时之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虚老婉拒海外宗教界的邀请,留居大陆,在云门寺领导大家垦荒种地,积极响应政府增产节约的号召,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

  云门事件

  1951年3月,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凝,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夏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气氛极为紧张。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经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的人员,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分始离去。此即海内外一时甚传的“辛卯云门事变“的开始。直至夏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僧人二十六人。

  在“事变”中,由于地方当局对云门寺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因而认为虚老及全寺绝大多数僧人都是他们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对在当时最受崇敬的虚云老和尚也施以无礼的手段,四月间。云门事变渐渐传至韶州。先由曲江大鉴寺僧人,通知在北京之师门弟子及海外同门联同救援。于是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围困始续渐松懈。五月上旬。北京政府派专员数人至粤。会同广东省政府人员。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乳源县署。二十三日(即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抵云门寺。实地调查。携有技术人员。及录音机。摄影机等等。先慰问 师法体轻安否。是时师病卧榻上。耳聋目瞆。并不知是京粤所派之大员。及见地方官警。更不欲有所说。及后各员表明身分。师只言请诸君切实调查。回京报告。各员再三安慰。并饬地方有司。查明将先所拘之僧人释放。计云门寺自夏历二月廿四日起。至五月廿三日止。始脱苦境。附近百十乡村。闻云门解围。咸来看和尚。而师之弟子在京内外者。多方设法。欲师离开云门。且时有函电致地方有司。殷勤劝慰。云门事变,至此告一段落。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虚老应周恩来总理之请赴京,七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虚云大师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亲自主持历时7天的和平法会。并代表全国僧徒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赠送了礼品,同时接受了斯里兰卡送给我国佛教界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等礼物。11月4日至5日,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召开,虚云被推举为第一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大师被礼请为名誉会长,圆瑛法师为会长。

  1955年8月16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老因年事已高(116岁),且云居山法务繁忙没有参加,但他仍给大会写去《云居管见》一文,“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说:“佛学院一成立,就可根据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材。”大师对未来佛教殷切期望和美好憧憬,溢于言表。

  1959年10月13日,声振宇内,望重宗门的虚云大师在江西省永修县云居茅棚示寂。享年120岁,戒腊100夏。消息传出公布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扼腕哀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台湾、香港等地佛教组织均隆重举行了涅槃法会。

  这张照片比较少见,这是虚云大师圆寂前3个月所摄,时年120岁

  圣僧圆寂

  1959年,虚云大师一百二十岁。海内外的弟子要为大师祝寿,但被大师劝阻了。因为他心里仍然挂念着云居寺的明月湖还没有修浚好,海会塔才建到一半。这时大师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饭。大师告诉信众,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献了。四月,大师在曾经住过的牛棚照像,又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加洗后分送捐助功德的亲友和信众。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门口贴上「今天不见客」的字条。十月,病渐渐重了,时喘时咳,虽然已进入昏迷状态,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况不好,都赶来向老和尚问安。老和尚很平静地说:「到了现在你们还在做俗态,快去大殿给我念佛去吧!」

  寺里方丈弟子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缓缓地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停了一下又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

  1959年10月13日,虚云老和尚打坐,双颊微红。大师合掌跟大家说声珍重,就离开了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尘世,10月21日奉安骨灰于云居山海会塔中。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等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1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

  虚云大师1959年120岁圆寂前留下的《辞世诗》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彼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老圆寂的消息公开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佛教徒均隆重举行虚云老和尚涅槃法会。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华人佛教界均举行法会,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知名人士多撰文表彰虚老一生之道德建树。

  虚云大师作为现代禅宗的泰山北斗,主张平实自然的禅风。他在《参禅偈十二首》的头一首中,就这样说: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哪云天外天。坚决反对那种装神弄鬼,不求实际的迷信和邪法。他认为,参禅的目的和任务是去掉我们心中的分别与思求。在他所作的《牧牛图》总颂偈中,非常明显地表露了这一观点。他说: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从地倒还从地起,十方世界任优游。这与禅宗三祖僧粲在《信心铭》中所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思想是一致的。

  虚云大师的另一禅学特点是,一反宋朝以来逐渐形成的禅净双修风气,对那种调和折衷的庸俗作法不尽赞成。他认为,“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不要两者混淆在一起,徒增聚讼。至于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到底是参禅好还是学教好,或者是两者结合起来,则要看各人的根基夙慧而定,不必强求一致。对于以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大师以一个非常幽默诙谐的偈颂做了评价:念佛佛念我,念他作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即弥陀。

  虚云大师的禅风直秉六祖慧能大师所创的南宗顿悟法脉。有着非常深厚的真修实证功夫,不是一般的口头禅所能比拟的。虚云大师的一生,不仅在禅定功夫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为复兴古刹,培养僧才,整理法藏,重振教规,做出了杰出贡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