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症的ECT疗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内容提要:

  有一类疾病,其病因是心理的,所以按生理医学方法治疗,疗效不佳,成为疑难病症。ECT疗法,既是一种器械疗法,同时又是一种快速、安全、经济的心理疗法,它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即普遍适用性,不用象其他心理疗法一样去探究引起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医学发展到今天,对一些开膛破颅的大手术已经得心应手,但对一些小疾仍束手无策,虽也曾有人宣称找到了“特效药”,但终于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一些慢性病仍然久治不愈,复发性病仍然照样复发。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人宣称发明了治疗斑秃的“中华神水”,一时间享誉中外,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看到斑秃乃久治不愈之病。精细化工专家合成了某种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效药”,写进了大学的教材里,但不久人们发现,停药后复发率很高。胃酸用碱性苏打中和,高血粘、高血脂用盐水稀释,哮喘扩张气管……显而易见,仅能一时见效。任凭当时疗效显著,碱反应完了,水排泄出体外了,药物代谢完毕,仍胃酸,仍高血粘、高血脂,仍哮喘……

  一些慢性病、复发性病终于成为疑难病或难治性病。

  为什么会这样呢?

  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说,因为“当今的医学观点,常很单纯地被局限在生物因素方面。一说到头痛或疲劳等情况,就立即专心致志去考虑脑部是否充血或血液是否中毒之类问题,对精神因素方面却不加考虑,对生活态度等动态情况更是置之不理。”“结果徒然迷妄于一说患病就只想到用药的机械思维模式之中。”以上这二段话你们可在《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一书第4页和第8页上找到(人民卫生出版社96年版本)。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它重新提出的健康定义中说,一个人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为了适应由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提出的权威定义。

  有一些疾病,本身就不是或不纯粹是生物--躯体方面的问题,而你却用生物医学去治疗,如何不成为疑难病症呢?

  难道有些疾病还有生物--躯体以外的原因吗?是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