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名词 >

【六波罗蜜】什么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指的是哪些?

\

六波罗蜜佛教解释)

  六波罗蜜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

六波罗蜜分为以下六度

  檀那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盘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蜜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尸罗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

  一者、在家尸罗 在家尸罗者,所谓三皈、五戒、八斋戒也。

  二者、出家尸罗 出家尸罗者,所谓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

  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

  ‘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修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余四如前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者,随所持戒行善,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持戒,各为行尸罗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罗波罗密具足成就也。

  羼提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

  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毗梨耶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禅那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般若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盘。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蜜,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