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什么是贪嗔痴?说一下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
2017-10-12 [查看详情]贪嗔痴对应的动物分别为鸽、蛇、猪。贪欲→鸽;嗔恨→蛇;愚痴→猪。贪即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耽染不舍;嗔即对自己不喜欢的起排斥心,生大热恼(平常说的发脾气);痴指心性闇昧,迷于事理。
2018-06-15 [查看详情]什么是贪嗔痴?说一下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
贪嗔痴对应的动物分别为鸽、蛇、猪。贪欲→鸽;嗔恨→蛇;愚痴→猪。贪即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耽染不舍;嗔即对自己不喜欢的起排斥心,生大热恼(平常说的发脾气);痴指心性闇昧,迷于事理。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这是一段既灰暗又令人作呕的经历,因为那是难言的耻辱和深深的伤痛。可是我必须要把它展示给大家,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期,很小的时候就对女孩感兴趣。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也在不断的膨胀。大概十四五岁
智慧是在轮回路上慢慢自省并积累起来的的,智慧高生存技能才会高。如果你精明干练,处事周详,心灵手巧,落落大方,那请别自负傲慢,不但如此,你还要十分体谅他人的愚痴。因为你的聪明能干是累世做人用心修来的,而相对愚蠢的人也许是刚刚从恶道托生上来
嗔,又作嗔恚(音huì,恨怒之意)、嗔怒、恚、怒。梵文音译作醍鞞沙。与贪、痴共称为三毒,是根本烦恼之一。指对有情众生(生存之物)的怨恨之精神作用。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
弟子问:‘如何消除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教理说无明分见惑、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由粗而细、微细至极微细。见惑乃迷失无生无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属于理边,故名理惑。它
一.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么呢? 我现在要告诉各位,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说,就是时时刻刻盘据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 身体上的病痛,可以请求医师来医治,但心理上的大病,再高明的医师见了也会束手无策
什么是贪、嗔、痴?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
当一个人贪得无厌,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功名也要、富贵也要,钱财、物质什么都要的时候,假如他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想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进一步反省:自己为什么要贪多呢?那么身心自然就会产生变化,不再贪求。
佛陀对罪恶谈得并不多,但他经常谈及罪恶的根源,即“三毒”——贪、嗔、痴。当我们的所作所为被三毒驱使,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苦果:此处的“苦”,并非仅仅指个体所感受的痛苦,而是指全社会都将感染三毒并如镜像一般呈现出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