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顺世缘发智慧

  随顺世缘发智慧

  前几天我们看了日记《随顺世缘开智慧》,从佛教世间教育的区别,从他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需求上,讲了进禅堂禅修的重要性。因为要宣传进禅堂禅修的好处,就要解释为什么要进行禅修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参加禅修能够激发你的智慧;挖掘你的创造力;能……只有开发出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才能做到随顺世缘无挂碍。

  因为禅堂提供了你进行禅修的场所,只有进堂禅修,你才能安静下来,甚至得定发慧。所以,这是激发你的智慧的地方。就算你在禅修中没有什么收获,那么我告诉你,最少最少你的心会变细,从而观察力也会增加。因为你的观察力增加,你就会发现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表现出你的智慧有所增长。

  这就是智慧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激发出来的原因,尤其是在少数一部分的新人身上。因为这少数一部分的新人没有被旧知识的限制或者叫污染,他们能够跳出旧知识的框框;或者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激发出他们的灵感,突显他们的个性。通过他们的智慧发挥,把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出来。

  为什么智慧可以从少数一部分新人的身上激发出来呢?这就很有一思。可以这样说,这些少数一部分的新人没有受到知识的污染;或者说这些少数一部分的新人没有被原有的知识限制;或者说……总之所谓的新人就是不把知识当一回事的人,他们不被旧知识所限制(所谓的个性表露)。

  所以,世间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性或者说有更多的智慧。但是,他们不知道智慧从哪里来。往往把自己的智慧说成来自自己的灵感,或者其它的方式。这样的智慧,在佛教里面有个名词叫干慧,干慧在没有定力的保证下,是会干沽的,是有尽的。这就是世间希望开发知识的局限性。

  昨天我们讲了世间的教育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世间的教育方式,只能让世人学到知识,无法满足人们对智慧、灵感、个性、创造力等等的需求。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或者叫训练机会。禅修作为佛教的一个教育手段,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下面我们就从佛教的教育出发,来看看佛教是如何激发你的智慧的。

  佛教的教育模式与世间的教育模式正好相反,佛教教育是要先开发你的智慧,而不是传授知识。要怎么做才能开发一个人的智慧呢?当然还是通过教育。但是,佛教的教育方式则正好相反,是要把你的旧知识去掉,然后激发出你的智慧,再由智慧设计出新的知识。

  因为佛教有一个尚方宝剑——禅修得定。佛教的教育叫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戒、定、慧教育方式。守戒能够使你的心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可以进行别的修行,比如禅修。通过禅修等等手段,使得心进一步安静甚至得定,从而激发你的智慧。这样就把你的个性激发出来,不再受旧知识的拖累。

  所以,佛教中祖师的话叫:“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或者说“从门入者非宝”;甚至说“看书只图遮眼”等等。一切要从你的自心流出,不要被旧的知识或者叫成见所限制,或者叫污染。通过禅修得定,把你的智慧或者叫个性、灵感、创造力等激发出来。

  佛教中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要你放下成见,甚至要你前后际断(就连一点点的知见也要断掉),这样才算一个合格的修行人(佛教叫做让你做回你的本来人)。所以,在佛教里面常常说“知见多端丧本真”。因为一念都不生(一点旧的知识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能彻底见到了真实的一切。

  后面敬请关注《随顺世缘出智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