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苦之道 后语 五
五、
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契经 杂因诵】
不可讳言,《灭苦之道》一路读来,必定会有许多异议:「凭什么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能算数,只有《相应修多罗》才是佛法?」「凭什么诸佛菩萨的功德比不上不肯广度众生的阿罗汉?」「凭什么历代祖师都是错的,只有你才对?」「凭什么……?」甚至,连佛教史都没办法真的成为有力的证据,因为印度根本是个不讲历史的文明。
佛教发展至今日,对佛法、对修行的观点都已分歧到无法归纳、收拾的地步了。每个佛教徒、每个修行者都强调正见的重要,可是每个人的正见却都不同,不止意见相左,甚至对立、冲突的情况也相当普遍。怎么可能所有这相左、对立、冲突的见解全都是「正见」?事态早已成为僵局,所有的人都否认自己是恶邪见、所有的人都坚持自己绝对是正见。
然而,证据却不在于口舌之辩,而在每个人自己的生命实况。
一旦于苦圣谛无间等,觉悟到一切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自己有无常、苦、无我的五受阴存在后,任何对生存、生活、生涯乃至来生的期待都会烟消云散。怎还会千方百计地保持护惜这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生命现象呢?
一旦于苦集圣谛无间等,了解到六触入处之所以无止尽地承受如病、如痈、如刺、如杀的折磨,只是由于欲贪无有餍足地追逐感官刺激,对满足欲贪这种动物本能必然感到厌倦嫌恶。怎还会非因计因地追求种种欢喜满足的来源?
一旦于苦灭圣谛无间等,体认到有生则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彻底了知生命现象的寂灭涅槃就是解脱、就是究竟苦边。怎还会幻想圣人的涅槃果证是如何常、乐、我、净的境界?
一旦于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明白了整个三十七道品都是相当技巧地训练向厌、离欲、正向灭尽的法次法向,确实做到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止、没。怎还会规划出追逐未来五受阴、六入处等世间、世间法的无量法门?
在尚未见法之前,学法者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定见,不仅周遭传递过来的讯息瞬息万变让人无所适从而不得不常观他面、常随他说,更麻烦的是自身的五受阴同样在无常变异,只要是世间、世间法就必然是无常、没有标准的,那些陷入世间情境之中而推断出来的「正见」也无法幸免无常、没有标准的命运。
然而,生命的法则是绝对的,圣者超越了世间,从出世间的角度眺望滚滚红尘,洞悉生命真相。如果佛弟子们都能于四圣谛如实知、如实无间等,那必然会与佛世的多闻圣弟子一样,一切所说都与佛陀同法、同义、同句、同味。那时就真能品尝到「佛法一味」的法喜,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
- 灭苦之道 四、白衣
- 灭苦之道 序(真华长老)
- 灭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灭苦之道 前言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一、正法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二、诸行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三、慢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四、世间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五、五受阴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六、六入处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七、缘生法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八、苦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一、集起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二、轮回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三、业力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四、四食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五、识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六、缘起法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