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苦之道 三、梵行 一
三、梵行
一、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契经 道品诵】
为什么要改变既有生活方式而栽进陌生、强行割舍所欲所爱的修行生涯?
面对世间百态如:宗教信仰、政治策略、流行风潮、社会伦理乃至一则新闻,人们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立场,表达不同的观点。但在面对各人最私密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一现实,所有的众生立场都是一致的,人们对它发表任何的个人观点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任谁都不因态度有别而获得差别待遇,现实也不因舆论褒贬而一改它冷血手段。在此一最基础的共通命运上,人,并不与他人相对立;众生,也并不与其他众生相对立,所有的生命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对手──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能厘清生命所要抗争的真正对象,人们就能明白表面上的改造自我无济于事,诸如由恶念改变为善心、由人道升至天道、由愚蠢变成聪慧、由固执变得圆融等等。对治的根本方法也不在于疗治哀伤创痛、不在于慈悲与爱的展现、不在于练就出各种超现实的能力、不在于回复天真本然或自在佛性,更不是让疲于奔命的世俗人拨出时段来怡情养性的消遣。修行唯一目标就是灭苦,灭老病死忧悲恼苦所造成的苦。
老病死忧悲恼苦之所以会对人、对众生造成逼迫,始源于众生对自身生命不能延续的恐慌。为了延续生命,人们必须死命挣得所有可能支持生命延续的条件,如人生目标、人际关系、资生用具等,这种极欲挣得的渴望就称为欲贪。欲贪让人相信必须自我肯定、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积极进取、必须掌握控制。虽然,延续生命的渴望从而得到满足,但人们却不得不使自己成为欲贪的俘虏,牢牢地系缚在所有人、事、物的依赖与冲突上;系缚在老病死忧悲恼苦永不止息的轮回上,永世不得解脱。
事情发展一任至此便自然地形成了恶性循环:生命现象存在苦痛便如影随形;改善烦恼解脱痛苦的任何手段又都附带制造新苦难。生命一旦陷入这个死胡同,还能有什么出路?还能有什么作为?
然而在佛陀提出正见之后,人们突然间获得了选择的权力:可以继续忍受痛苦,也可以悍然拒绝。
生命要想延续就不能没有欲贪作为推动力,有了欲贪就不可能豁免痛苦;要免除痛苦必先离欲,既要离欲就得先作好生命不再延续的准备,要毅然放舍生命的延续除非先洞悉生命不值得延续的事实真相,而事实真相就是缘起无我的真理。
一旦见法,澈悟了生命的真相与欲贪的面目,所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惶惑不安立即烟消云散,所有人、事、物造成的扰攘纷歧忽然呈现出清楚的脉络,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磨难显得如此无辜又无谓,修行者大可一举消弭所有的不幸。
佛陀将正法的修习与正道的实践称之为梵行,修行者契悟了真理、体证了正法就称为建立梵行。
修行者必须从内在思想到外在行为全都作一番颠覆性的革命,本能的习性与冲动必须被法所取代,将所认知、所理解的法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与人格,并融入生活的每一细节,生命必须作全然的转向:无明转化为明、欲贪转化为解脱、轮回转化为涅槃。这便是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的一乘道──梵行。
正如同在录音室技术人员的手里,必须将背景杂音完全排除之后,一段重要的音讯才能没有误差地显现出来;梵行,也已受了两千多年背景杂音的混淆,以下就针对在家修、菩萨道思想与内观法门这三项广受欢迎的修行方法作澄清,以便让梵行的真实内容显露出来。
- 上一篇:灭苦之道 二、族姓子
- 下一篇:灭苦之道 三、梵行 二
- 灭苦之道 四、白衣
- 灭苦之道 序(真华长老)
- 灭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灭苦之道 前言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一、正法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二、诸行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三、慢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四、世间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五、五受阴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六、六入处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七、缘生法
-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八、苦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一、集起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二、轮回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三、业力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四、四食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五、识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六、缘起法
-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