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入中论》内容提要

  《入中论(Madhyamakāvalāra)》梵本的汉文音译为“摩陀耶摩迦阿波达拉拿摩”,藏本的汉文音译为“哦玛拉久巴益夏瓦”,藏本的汉文意译为“入中论”,与Madhyamakāvalāra的含义一样,都是“入中观论”的意思。其“中观”即龙树阿阇黎(约150-250)的著作《根本中观论》,是一部以《阿含经》为对象而专门宣说般若甚深意趣的宗经论。内容集释般若与龙树中观的不二深义。

  修般若之结果,冈波巴大师在《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究竟果报,二是暂时果报。前者指获证无上,如《般若七百颂》云:“文殊,若修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暂时的果报是能够产生一切善乐之适意福果,《圣集颂》云:“佛陀佛子,声闻并缘觉,天及王人等,并一切众生,所享诸供养,及一切福报,皆由胜般若,波罗蜜多生。”

  般若法门最有特质的方法论是:以单刀直入开显大空性(mahā-śūnyatā)的方法,进入大空性与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不二的究竟证悟。对此,世尊在《般若摄颂》中说:“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大般若经》这种显空性即证不二的意趣,由龙树阿阇黎在《根本中观论》中开显出来,《根本中观论》的此一密意复由《入中论》更为明晰地展示给众生。《入中论》说第六菩提心时云:“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并说,嗔心等能催坏百劫乃至一切施戒功德;而若将施戒功德回向于空性及菩提心,则如滴水在海,直至菩提永不干涸;又说,已造之罪,唯以空性可清净之;罪福之消长,解脱修行之成败,全在空性之证受与否,空性决定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起落,《入中论》云:“由无作者则无业,故离我时无我所。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入中论》这种“能依正见证空性即获不二证悟”的理念,得到后世大德的反复论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