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旨归 >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详情]

《大乘起信论》经典(十)

  《大乘起信论》经典(十)

  译文

  关於「法我见」(小乘所持之偏见)

  所谓的「法我见」,是依据声闻、缘觉二乘根机迟钝的人,如来只是为他们宣说「人无我」的道理。因为此说,不是究竟的根本之义(而是方便的权教),所以(二乘之人)把五蕴生死流转的现象视为实有,产生对生死的恐怖和畏惧,於是妄想得到没有生死流转的涅盘之法。

  怎样克服这种谬见?

  应该明了,五蕴的现象自身,没有自性的存在,所以本来不会有生;既然不生,也无所谓灭。它们本来就是涅盘。

  其次,所谓最终完全远离一切虚妄执著(人我执与法我执),就应当明了一切染净之法,都是相互为条件而存在的,没有独立的自性可言。所以一切现象,从来既非色法,也非心法;既非圣智,也非凡识;既非实有,也非空无,终究是不可用语言来传达的。而所以有言说,应知这只是如来随机的善巧方法,假借言说以引导众生。其根本旨趣,都是为了使众生远离妄念,返归真如。因为念想一切现象,令心生灭不已,就不能悟入「真如」体中真实的智慧

  原典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1)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盘。

  云何对治?

  以五阴法,自性不生(2),则无有灭,本来涅盘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3),无有自相(4)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注释

  (1)钝根:与利根相对,指根机迟钝的众生。

  (2)不生:指五蕴等现象,虽是构成色、心二法的基本要素,而其自身也是妄念而成,没有自性。不生,是大乘佛教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它以悖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超越在与非在的一种状态。不生,作为形容词时,意指没有生的,没有创造的等等;作为名词,则意指不生、不造等等。不生并不是与生相反的一个概念,而是属於一个更高的、

  超越在与非在、生与死:水恒与寂灭等的二元分化的境界,因此,它通常与非二(sunyata,advaya),无自性(nih-svabhava)等交互使用。

  (3)相待:指染与净互相为存在的条件。相待,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的现象而言,本体则是绝待的。

  (4)无有自相:因染、净二相皆相待而有,无独自的形相,故说无自相。

  译文

  3发趣类型

  所谓发心修行,趋向佛道,是指一切菩萨发心修行所趋的乃是一切诸佛所证悟的菩提之道,简略而言,发心可分为三种。哪三种呢?一是信成就发心,二是解行发心,三是证发心。

  关於「信成就发心」

  所谓「信成就发心」,依什么人,修什么行,才能确信有成而发菩提之心呢?

  这是指依不定聚众生,因为这类众生具有本觉内薰善根之力,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能生起十种善业,厌离生死之苦,欣求无上菩提之道。如果有缘遇见诸佛,闻听佛法,亲自承办一切事情,并以种种财物加以供养,修行十种信心。那么经过一万劫,信心得以成就圆满,由此,诸佛菩萨教使他们发十位初心,或者他们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够自己发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或者因为如来正法将行断灭,以护持佛法的因缘,发起菩提之心。像这样信成就圆满,能够发十住初心的众生,就进入正定聚,水远不会退失到凡夫、二乘之位,这就名为「住如来种中」,与成佛之正因相应。

  如果有的众生,善根之力微少,长久以来,烦恼深重。尽管也有缘遇到诸佛,并以财物供养,但他们只生起人天福报的种子,或生起声闻、缘觉二乘的种子。即使想求大乘果报,因其信仰的根性尚不坚定,或进或退。有的众生,以财物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的时间,其中遇有一定的机缘,也会发菩提之心:这是指那些或因见到佛的色相庄严而发菩提之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菩提之心,或因二乘之人教诲而发菩提之心,或见他人发心而学著发菩提之心。这样种种发心,都不坚定,倘若遇到不良等恶劣因缘,就会或退失道心,或退堕到二乘的地位。

  再次,信成就发心,是发什么心呢?简单地说有三种。

  哪三种呢?

  一是直心,即直接契入真如之法。

  二是深心,即乐於积累一切善行。

  三是大悲心,即力图拔除一切众生苦难。

  有人问:前面说一切现象都具同样的真如本体,无二无别,为什么不只以「直心」去正念真如,而还要发深广之心,去学习一切善行呢?

  回答说:这好比大如意珠宝,其体性光明清净,却有污秽之垢染。如果人们虽然只是念其体性光明清净,而不以种种方法加以擦拭,终究不能获得本有的清净。同样,众生虽然都具真如之体,其本性空寂清净,但有无量的烦恼染垢。如果人们只是念其真如之性,而不以各种方法净薰修习,也不能获得固有的清净:因为烦恼的染垢无量无边,遍及一切现象,所以才要修习一切善法,用以对治。如果众生修习一切善法,自然就会归顺真如本性。

  简单地说,修习的方法有四种。

  哪四种呢?

  一是行根本方便(不住行),是指观察一切现象,其自性无有生灭,由此远离一切虚妄之见,就不会陷於生死流转之中。观察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会而成,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於是起大悲心,修习一切福报善行,摄化众生,不住留涅盘之境,为了随顺真如法性而无所住留。

  二是能止方便(动断二恶方法),是指能生起惭愧悔过之心,制止一切邪恶之法不使增长,为了随顺真如法性而远离一切诸恶过失。

  三是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勤修二善方法),是指勤供养佛、法、僧三宝,赞叹其功德,随顺生欢喜之心,劝请诸佛常住於世。因为敬爱三宝之心淳净深厚,所以信根会得到增长,以至能发愿上求菩提无上道。又因得佛、法、僧三宝之力护持,能消除业障,使善根不会退失。为了随顺真如法性而远离一切无明障碍。

  四是大愿平等方便(发大悲、平等之心的方法),是指发平等悲愿,直到未来之世,摄化度脱一切众生无一遗漏,使他们都能证入最究竟的无余涅盘,为了随顺真如法性从不间断,而真如法性广大无边,遍及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分彼此,从而达到究竟寂灭的最高境界。

  菩萨发以上三种心(指直心、深心、大悲心),就能证得一部分如来法身。由於证得法身的缘故,能随其大悲愿力,示现八种利益众生的相状。即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於涅盘。但是这样的菩萨,还不能称之为真如法身,因为他们过去无量世以来,烦恼的业障,未能完全断灭。所以随其所生,还有微细的痛苦相伴应。但也不会被业力所系缚,因为他们有大悲大愿和自在解脱的力量。

  如佛经中说,有的(菩萨)会退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中,这并不是真实地退堕,只是为了使初学菩萨道尚未进入正位而产生懈怠之情的人产生恐惧之心,引以为戒,使其勇猛精进。而且这种菩萨,一旦发心,就会远离怯弱之情,毕竟不再畏惧退堕到二乘境界。即使听到要经过无量无数劫的勤苦修行,才能证得涅盘,也不会起怯懦之心,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知道一切现象从本已来都是以涅盘为实性的。

  原典

  分别(1)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2),二者解行发心(3),三者证发心(4)。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5),有薰习(6)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7),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8),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9)。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10);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11),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12)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徽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於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於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敦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直心(13),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14),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15),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16),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薰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盖口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

  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17)。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18),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诸福德(19),摄化众生,不住涅盘,以随顺法性无住(20)故。

  二者能止方便(21)。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舍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22)。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23),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24)。所谓发愿尽於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盘(25)。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从兜率天(26)退、人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人於涅盘。然是菩萨,末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27)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徽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如修多罗(28)中,或说有退堕恶趣(29)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人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30)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後,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只(31)劫,勤苦难行,乃得涅盘,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盘故。

  注释

  (1)分别:即分别解释。

  (2)信成就发心:指位处十信位的菩萨,修习信心,发决定心,进入十住初心,如此发菩提心,叫信成就发心。

  (3)解行发心:指位处十住、十行乃至十迥向位的菩萨,能解「法宝」之理,能行十波罗密,解行纯熟,发迥向心,进入十迥向位,如此发菩提心,叫解行发心。

  (4)证发心:指位处初地以上,乃至十地,及等觉位,亲证真如之理,发自在之用,如此发菩提心,叫证发心。

  (5)不定聚众生:指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名不定聚。

  (6)薰习:指本觉内薰之力。

  (7)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上属三身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以上属四口业),不食欲、不瞋恚、不邪见(以上属三意业)等十种世间善业。

  (8)得值诸佛:指有缘遇到诸佛,闻听佛法。

  (9)教令发心:指佛、菩萨使之发十住初心。

  (10)自发心:自己发起自利利他的菩提之心。

  (11)正定聚:指菩萨十住以上,决定不退的众生。

  (12)正因:唐译为胜因。成佛证菩提之因。

  (13)直心:指正直而无谄曲之心。

  (14)深心:深广之心,此指广修一切善事,积累功德之心。直心与深心,皆指自利行本之心。

  (15)大悲心:广拔物苦,利他之心。

  (16)大摩尼宝:摩尼,梵文Mani,亦译末尼,意为如意珠宝。

  (17)行根本方便:指观,依真如之理观一切法,是入道的根本方法。

  (18)自性无生:指一切现象,其自性不生不灭。

  (19)福德:福,指福报;德,指善行。佛教认为福德和功德不同。福德系指三界以内的,有限的人、天福报;功德,则指超出三界轮回的大功德。

  (20)无住:梵文apratistha,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无住,意指自在、自然、不执著,这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空」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既包括智,也包括情的方面。

  (21)能止方便:指止恶的方法。

  (22)善根增长方便:指发展、长养善根的方法。

  (23)随喜:随顺欢喜,见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心。

  (24)大愿平等方便:依大悲心,发平等愿的方法。

  (25)无余涅盘:与有余涅盘相对,指断除一切生死流转之因果,不再受生三界。

  (26)兜率天:指欲界诸天之一,此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为诸天欲乐之处。

  (27)有漏:梵文Asrara,即烦恼异名。

  (28)修多罗:依法藏释,此处指《缨络本业经》。

  (29)恶趣:指众生造业所趋之所,通常有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四恶趣(於三恶趣加阿修罗),五恶趣(於三恶趣加人、天)。

  (30)「彼」,《金》本作「使」。

  (31)阿僧只:梵文Asankhya,意译无数,佛教用以表示非常久的时间单位。

精彩推荐